赵文静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周围的老年人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特客气,或一次小小的谦让,或一句善意的“提醒”,总让我会心一笑.好几次早上起来晚了,我不得不匆匆洗漱,急忙往门外冲,不巧遇到下楼梯的老人.像长了后眼,他们的反应丝毫不差,“果敢”地闪到一边,还嘱咐一句:“阿兵,慢点!谁叫你又睡过了头啊?”下班了,我牵着孩子,手提重物,有时还接着手机,上楼时脚步声咚咚地响.偶遇老人,他们又会“知趣”地退到一边.
作者:刘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刘大妈长相富态,每天都乐乐呵呵的,六十岁的她像个孩子一般,平日里无肉不欢,不过好在无大病的困扰.可近几个月她却达到了孔子的境界——三月不知肉味儿,原来她家成了拆迁户.刘大妈特别恋旧,不愿被拆迁.她不仅和老房子、旧家俱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割舍不下那帮老姐妹.整日思虑这些问题,老太太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刚开始,她身上时不时难受一阵子,先是胸口堵得慌,动不动就头晕,心脏会突突突猛跳一阵子,还有几次她觉得手脚发麻,和人讲话总是慢半拍,思考半天才能做出回答.家人也发现老太太经常独自一人皱着眉头,呆坐半天想事儿,问她有什么烦心事,她也总是叹口气,还自言自语:“说了又能怎样!”
作者:张国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三个月前,我在急诊科接待了这样一个特别的病人,他是个二十出头的壮小伙儿,强烈要求医生给自己做全面详细的检查,想查出到底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各项检查项目的结果均显示这个小伙子身体健康,没有任何明显的疾病迹象.我如实告知了他,以为他会很高兴,没想到他反而情绪激动,大声说他不相信,认为是我们的仪器出了问题或者是给自己漏查了某些检查项目,再次告知医生说自己不怕花钱,只要能找出自己的病根就行,否则他将寝食难安.他非常想了解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因为这种病来得突然,这次要不是和朋友一起,如若是发生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周围没有人的情况下,他都不敢想象自己会出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来救助自己.
作者:白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前些日子,去夏威夷探望姑妈.姑父因病去世后,姑妈的精神一直不好,表姐跟我聊天时每次都愁苦担忧.但这次见面,姑妈竟一扫之前的抑郁苦闷,容光焕发,心情大好.我不解地问,这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呢?表姐却给我卖起了关子:“明天你去医疗社区看看就知道了.”第二天,我跟随姑妈来到社区的一家公共医疗中心,刚进院子,就听到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在我印象里,医院里一般都是阴郁冷清的,怎么还有人如此开心呢?这时,姑妈才笑着告诉我:“他们在练习‘大笑瑜伽’.”
作者:崖峰小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听说母亲要回老家,儿子有些闷闷不乐,从北京西站送别母亲后,儿子眼泪汪汪的.晚上睡觉时,他趴在母亲的床上一动不动,说:“人睡过的地方就有他的味道,我想姥姥了,睡在床上可以闻到姥姥的味道.”儿子的话让我心头一颤,不知道从何时起,这个垂髫孩童已经懂得通过气味来思念亲人了.晚上,躺在儿子身边,看着他熟睡的小脸,又想起幼小时,每每拥他在怀里,我总喜欢闻他身上的奶香味,似乎总也闻不够.儿子一天天长大,他身上的气味也有了些微变化,婴幼儿的奶味儿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少年的气息.每次踢完球回家,便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淡淡的汗味.也许这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就是在这种气味的悄然变化中,成长为少年的吧!
作者:王瑶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小A,男,11岁,六年级,住宿生,爸爸妈妈和他关系比较亲密,家庭和睦.班主任反映小A的性格比较温和,乖巧懂事,从不调皮捣蛋,成绩也不错,同学关系也比较好,爸爸妈妈很配合学校老师.上周的一天晚上熄灯之后,我在宿舍说话恰巧被生活老师看到,生活老师把我叫出来教育,我辩解了几句,结果生活老师越批评越生气,后来随手抓着衣架叫我转过身,把我的后背打出很多红紫色的印子,我一直忍着,没有反抗.这个事情之后,生活老师被辞退了,并且换了一个很温和的老师,但我每次回到宿舍就会不舒服,有些害怕.爸爸妈妈近也很担心我,经常问我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或者特别的想法.
作者:韩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大脑在整个身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年人的脑重量大约为2.7斤,由100多亿个神经元构成,它指挥着人体生理和心理各种活动.脑支配着人体的各个功能,如语言、运动、思维、情绪等等,一旦脑受到损伤,就会引发多种疾病.大脑不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器官方面的,如脑卒中、脑炎等.一个是精神方面的,如头昏目眩、发呆、反应能力降低、记忆力下降、不容易集中精神等症状.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试试看,你会喜欢的.”这是我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我的父亲是一位厨师,经常花样翻新地做许多中国菜给外国小孩子们吃.小孩子们第一次面对五花八门的菜肴,吐舌拒绝,不愿去吃.这时我的父亲就会对他们说:“试试看,你会喜欢的!”结果孩子们一试,竟然喜欢得欲罢不能.
作者:张峪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陈婶和陈叔一直是周围邻居公认的一对和谐夫妇,听说老两口结婚数十年,从未红过脸,有了分歧也都相互体谅包容.可近一段时间,因为女儿出车祸,老家的老娘听说也病倒了,一直带在身边的小孙子也因重感冒住了院,接二连三的灾难让陈婶陈叔忙得脚不沾地,加上心里又急又烦,脾气自然变得急躁了点.这天早上,陈叔想去看老娘,陈婶却担心女儿和小孙子,陈叔想尽点孝心多拿些钱给老娘看病,女儿和孙子却是陈婶的心头肉,因为各有理由,两人起了争执,后两人都气鼓鼓地哪儿也不去了.
作者:袁跃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白”第一次见“云”是在“云”入职那天,她清楚地记得当时错愕的心情,眼前赫然一个农村少妇,从面容到衣着,“白”仿佛都能嗅到她身上的土味儿.“公司怎么会招这样一个人进来,这样的人能做得了设计?”“白”有些鄙夷和嫌弃,同时也为她担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怎能生存下来?接下来的几天,果然不出“白”所料,“云”的表现笨拙,既不谙世事也不通公事.“白”远远瞧着她,心想人怎么会生成这般粗笨,不只是“白”,其他人对“云”也是爱搭不理.因为不善交际,“云”在工作上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表现得比较沉默,却还一如既往地安于自我,在这样一个表面平静、背后由实力瓜分的办公室,“白”笃定“云”的沉默不会太久.
作者:石莹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Q老师您好!我是一位孩子的母亲,都说孩子越大越容易带,可我家那匹小野马眼瞅着一岁多的人了,却越来越不乖.特别是近,孩子一直很黏我.我不在家还好,我一在家,他就一直黏在我身边,一刻都不让离开,稍微一离开,他就哭个没完,弄得我现在每天上班都是做贼似的得偷偷溜出来的.今天我刚要出门,不小心就让他瞧见了,扯着我的衣服不愿松手,还一个劲地往我怀里钻,怎么说怎么哄都行不通,弄得我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上班都迟到了,我家孩子这种到底是怎么回事呀?正常吗?
作者:袁跃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葛女士很小的时候她父亲就有外遇,她的母亲又十分懦弱,只会常年哭泣,不敢在父亲面前说半个不字,家里人都看不起甚至欺负葛女士的母亲.葛女士就在这样一个没有爱且屈辱的家庭中长大,她发誓一定要找到一份有爱情的婚姻,让自己活得有尊严.每次恋爱,葛女士只要觉察到对方不再关心自己,就马上提出分手;与邻居、同事相处也非常敏感,很少与人交往,唯恐被人看不起.时光荏苒,葛女士终找到了一个非常爱自己的人,但婚后却总是因为婆媳矛盾与老公吵架.
作者:李献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你与一个人或一群人,约定了或未约,你走在赴约的路上,那个地点你很熟悉或者未知,但此时你的状态都是在寻,正所谓追寻、寻觅、寻找、搜寻.而等到来到那个地点,见到或未见到自己约定的人,这便是遇,正所谓遇见、偶遇、巧遇、寻而不遇.人与人的交往,正是凝结于这一次次的寻与遇中,交织成网,循环往复.清高雅士的寻与遇是这样的况味,诸如东晋名士王微之.雪夜,乘一艘小船去访戴安道,直至戴家门前时,却对随从说原路返回.
作者:袁恒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多年以后,他依然记得,高三那年,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他每天奔波在学校和医院之间,说不出的压抑,唯一值得安慰的,就是乘坐公交车的时光.每天,同样的时间,总会有一个子高挑、面容清秀的女生,和他一起安静地等车.车来了,人很多,挤,但无论时间多急,他总是固执地等,直到她上车,他才跟着上.很多次,她和他的座位很近,他却从来不敢抬头,眼睛盯着脚下,反复数她那双带有薰衣草图案的鞋子,数了很多遍,依然数不清上面到底有几朵花.
作者:张军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82岁高龄的威廉·维克里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终于在1996年以“不对称信息激励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之前的60年里,威廉·维克里一直埋头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始终得不到公众的承认.能够获得诺贝尔大奖,对他来说应该算是人生中幸福的事情了.然而不幸的是,威廉·维克里在得奖三天之后前去开会的途中与世长辞了.据悉,他是在诺贝尔的幸福光环照耀中过分激动,导致心脏病突发倒下的.他的一生为学术研究鞠躬尽瘁,后的离世让人充满遗憾.
作者:刘树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为了让公众对自杀引起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将9月10日设立为“世界预防自杀日”.近日,美著名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突然自缢身亡,令外界更加关注抑郁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近日,笔者有幸采访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残联副主席黄悦勤教授.黄悦勤教授带领团队围绕自杀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结合自己所做的研究,就自杀的危险因素、自杀的防范以及自杀的常见人群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何小璐;张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宽敞的阳光房,明亮照人的地板,墙壁四周镶满了落地镜子.每当我来到这里——舞蹈室,心里就莫名地兴奋.麻利地换上舞服,穿上那双红色的舞鞋,优雅地转了一个圈.自从儿子上大学之后,我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每天晚上,我都会按时来这里跳舞.热身、形体、舞蹈,大家一起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我喜欢这里,喜欢这一刻,喜欢沉醉在音乐中的自己.我和所有的舞友一样,虽然没有专业演员的舞姿和功底,但我们为的是一份心情,因为舞蹈是一种集健身和娱乐于一身的活动,在交流中增进友谊,愉悦心身.
作者:青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国民间流传着“年龄坎儿”的习俗.“坎”如同魔咒,指人到年老时寿命的关口,难以逾越.笔者家乡的老人盛传这样一个说法:女的是以7年为一个坎儿周期,那么7、14、21、28直至84岁都是坎儿年;男的是以8年为一个坎儿周期,那么8、16、24、32至72岁都为坎儿年.老北京有句年龄坎儿的俗语:“三十三大拐转,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作者:雷辉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那年,他报考的是教育心理学专业.毕业招聘会上,主管看了他的简历直摇头:“呵呵,对不起,这个岗位我们还没有设,要招起码是研究生,你不妨去别的单位试试.”又在几处碰了一鼻子灰,小伙子心灰意冷地回到宿舍.好几个同学都有相同的经历,有的同学为了逃避就业难的现实报考了别的专业研究生,还有的去大城市另找出路.
作者:刘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偶得机会,跟随朋友去沂蒙山区做客.主人家的小男孩冬冬,八岁,长得胖胖墩墩的.他屋里屋外快乐地穿梭,一会儿从屋内捧出梨子给我们吃,一会儿又去院内摘来两根黄瓜.我提出要看看他们的村子,他自告奋勇跑在前头.“阿姨,我带你去.”他在前头招呼我,小脸蛋被风吹得红扑扑的.我跟着他,村前村后瞎转悠,只见石头垒的院墙,一家挨着一家,家家门户洞开,鸡狗安详.冬冬不时指着这里那里告诉我,这是杏子树,能结好多杏子呢.那是打碗儿花,可以吃的,很甜呢.
作者:丁立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