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志星
“试试看,你会喜欢的.”这是我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我的父亲是一位厨师,经常花样翻新地做许多中国菜给外国小孩子们吃.小孩子们第一次面对五花八门的菜肴,吐舌拒绝,不愿去吃.这时我的父亲就会对他们说:“试试看,你会喜欢的!”结果孩子们一试,竟然喜欢得欲罢不能.
作者:张峪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爱教我猜谜语.父亲有很多谜语.夏日的晚上,坐在星光笼罩的院子里,有趣的就是猜父亲出的谜语.我眨眨眼睛,仰头对着满天的星斗苦苦思考,谜底藏在哪里呢?盯着父亲的眼睛瞧,觉得那双大眼睛也和星空一样深邃、神秘.渐渐的,父亲的谜语很少能难倒我了,但只有一条谜语我猜不出来:“晚上关上箱子,早上打开箱子,箱子里有个镜子,镜子里有个小孩子.”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便问父亲:“怎么镜子里会有小孩子呢?”
作者:宗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周围的老年人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特客气,或一次小小的谦让,或一句善意的“提醒”,总让我会心一笑.好几次早上起来晚了,我不得不匆匆洗漱,急忙往门外冲,不巧遇到下楼梯的老人.像长了后眼,他们的反应丝毫不差,“果敢”地闪到一边,还嘱咐一句:“阿兵,慢点!谁叫你又睡过了头啊?”下班了,我牵着孩子,手提重物,有时还接着手机,上楼时脚步声咚咚地响.偶遇老人,他们又会“知趣”地退到一边.
作者:刘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遭遇:有时候下班刚回到家中,突然一个通知加班的电话又把你揪了回去;好不容易熬到发工资的日期,却被告知推迟发放;本来你把一件工作很圆满得完成了,老板却鸡蛋里头挑骨头地找碴儿……于是你抱怨,抱怨公司不好、企业文化糟糕、管理不善、钱太少、老板抠门、同事红眼.抱怨,成了你每天都要面对的功课.
作者:薛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1静心.一些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内心十分空虚,心理上出现了不适应的症状,有个别老年人甚至不想出门见人,觉得退休是件“丢面子”的事.其实,退休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一样,是一种自然规律,根本谈不到丢不丢“面子”.老人自己要明白这个道理,家人也要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解开老人心中的“纠结”.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一种新生活的开端!
作者:刘锴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那年,他报考的是教育心理学专业.毕业招聘会上,主管看了他的简历直摇头:“呵呵,对不起,这个岗位我们还没有设,要招起码是研究生,你不妨去别的单位试试.”又在几处碰了一鼻子灰,小伙子心灰意冷地回到宿舍.好几个同学都有相同的经历,有的同学为了逃避就业难的现实报考了别的专业研究生,还有的去大城市另找出路.
作者:刘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儿子一天天长大,我发现自己也变得一天比一天“啰唆”.我好像一直在纠正他的行为,并且每天都在重复,有时还会跟孩子发火,因为他好像一句都听不到,只顾着自己玩.但是我发现即便我发火了,下一次孩子也未必记得.赞赞,三岁半,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进门不脱鞋,直接往屋里跑.
作者:马艳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大学毕业后,我信心满满地四处求职,认为这个世界总有一个机会属于我.每次应聘,我都会按照前人的“经验”、“忠告”进行认真而细致的准备,甚至把一些注意事项背得滚瓜烂熟.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虽然理想在与现实的PK中每每败下阵来,但我一直没有放弃.有一天,我又看到一家企业发布的招聘消息,所招的职位刚好跟我的专业对口.虽然经历了多次失败,但终我还是决定去应聘.经过初试,我获得到了进入面试的机会.
作者:曾祥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国民间流传着“年龄坎儿”的习俗.“坎”如同魔咒,指人到年老时寿命的关口,难以逾越.笔者家乡的老人盛传这样一个说法:女的是以7年为一个坎儿周期,那么7、14、21、28直至84岁都是坎儿年;男的是以8年为一个坎儿周期,那么8、16、24、32至72岁都为坎儿年.老北京有句年龄坎儿的俗语:“三十三大拐转,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作者:雷辉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小A,男,11岁,六年级,住宿生,爸爸妈妈和他关系比较亲密,家庭和睦.班主任反映小A的性格比较温和,乖巧懂事,从不调皮捣蛋,成绩也不错,同学关系也比较好,爸爸妈妈很配合学校老师.上周的一天晚上熄灯之后,我在宿舍说话恰巧被生活老师看到,生活老师把我叫出来教育,我辩解了几句,结果生活老师越批评越生气,后来随手抓着衣架叫我转过身,把我的后背打出很多红紫色的印子,我一直忍着,没有反抗.这个事情之后,生活老师被辞退了,并且换了一个很温和的老师,但我每次回到宿舍就会不舒服,有些害怕.爸爸妈妈近也很担心我,经常问我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或者特别的想法.
作者:韩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今年开年后,我突然发现在这条街上冒出了三拨卖馍人.每天清晨,伴随着电喇叭里传出“老面馍“的清亮吆喝声,一位靓丽的小嫂子把电动车停在十字路口一边.小嫂子收拾得干净利索,发髻高高地盘起,一口普通话虽不标准,但听上去柔和温润.车上透明橱窗擦得纤尘不染,白嫩的小馒头、大发糕、老面馍摆放得错落有致.小嫂子做事麻利,对顾客十分热情,卖货时,她用透明塑料夹子,总之,她兜售的食品让人感到放心.
作者:刘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来访者:我都快被折磨得不行了!高中以前我没住过校,进了大学后,六个人一个宿舍,大家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尤其是睡觉时间不一致.寝室有几个同学睡得比较晚,每次都是熄灯之后才去洗漱,洗漱完后还要看电脑、玩手机,搞得我无法入睡,一直要等到她们都安静了之后我才能睡着.开始我以为习惯了就好了,可是情况越来越糟糕,哪怕是她们安静了,我还要在床上酝酿好久,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严重的时候每晚只睡两三个小时,第二天起来状态很差,经常头疼,上课老走神,看书也看不进去,真是太难受了.
作者:刘希庆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白”第一次见“云”是在“云”入职那天,她清楚地记得当时错愕的心情,眼前赫然一个农村少妇,从面容到衣着,“白”仿佛都能嗅到她身上的土味儿.“公司怎么会招这样一个人进来,这样的人能做得了设计?”“白”有些鄙夷和嫌弃,同时也为她担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怎能生存下来?接下来的几天,果然不出“白”所料,“云”的表现笨拙,既不谙世事也不通公事.“白”远远瞧着她,心想人怎么会生成这般粗笨,不只是“白”,其他人对“云”也是爱搭不理.因为不善交际,“云”在工作上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表现得比较沉默,却还一如既往地安于自我,在这样一个表面平静、背后由实力瓜分的办公室,“白”笃定“云”的沉默不会太久.
作者:石莹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82岁高龄的威廉·维克里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终于在1996年以“不对称信息激励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之前的60年里,威廉·维克里一直埋头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始终得不到公众的承认.能够获得诺贝尔大奖,对他来说应该算是人生中幸福的事情了.然而不幸的是,威廉·维克里在得奖三天之后前去开会的途中与世长辞了.据悉,他是在诺贝尔的幸福光环照耀中过分激动,导致心脏病突发倒下的.他的一生为学术研究鞠躬尽瘁,后的离世让人充满遗憾.
作者:刘树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小马喜欢说“随便”,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大家一起做决定,轮到他发表意见,他就会说:“随便.”不管是工作场合还是私人场合,吃饭还是打球,只要问他看法,他肯定又冒出这两个字:“随便.”“随便”是小马的口头禅.今天上午,他跟同事小吴一起做策划,他们各做了一个方案,有些地方区别还是挺大的,没法统一,小吴建议两人好好讨论.没几分钟,小马觉得这样讨论下去浪费时间,于是就说:“随便吧,哪个方案都可以.”小吴一听很生气,她质问小马,是不是觉得她的方案根本不值得讨论.
作者:章月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早晨从梦里醒来,却是记不清梦里的一切,却恍惚间有着一种亲切与熟悉.走在街上,看见一群上学的学生,看小女生发上戴着的美丽头饰,心似乎被温柔地击中,我想起了梦中的情景.儿时家在农村,那些女孩子的发上,也会系戴着一些东西,虽然古朴,却有着别样的情趣.那时常见的是系头发用的彩色头绳,其实就是红绿毛线,截成的小段.头绳就系在辫梢,摇晃着一片无忧的天空.后来有了系头发的皮套和简单的发卡,女孩们会细心地把彩线拆开,慢慢地缠到皮套和发卡上,使之有了不同的颜色.
作者:包利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宽敞的阳光房,明亮照人的地板,墙壁四周镶满了落地镜子.每当我来到这里——舞蹈室,心里就莫名地兴奋.麻利地换上舞服,穿上那双红色的舞鞋,优雅地转了一个圈.自从儿子上大学之后,我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每天晚上,我都会按时来这里跳舞.热身、形体、舞蹈,大家一起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我喜欢这里,喜欢这一刻,喜欢沉醉在音乐中的自己.我和所有的舞友一样,虽然没有专业演员的舞姿和功底,但我们为的是一份心情,因为舞蹈是一种集健身和娱乐于一身的活动,在交流中增进友谊,愉悦心身.
作者:青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我平时很少打车,自从家里有了车,老公开车,我就坐在副驾驶的位子,长时间来形成了习惯.以前打车时,我都会坐在副驾驶后面的位子上,今天出门办事,为了赶时间打了辆出租,我下意识地拉开了车门,坐在了副驾驶的位子.一种行为习惯背后必然会有它的影响因素吧,我想,其他人喜欢坐哪里呢?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做呢?
作者:徐娉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Q老师您好!我是一位孩子的母亲,都说孩子越大越容易带,可我家那匹小野马眼瞅着一岁多的人了,却越来越不乖.特别是近,孩子一直很黏我.我不在家还好,我一在家,他就一直黏在我身边,一刻都不让离开,稍微一离开,他就哭个没完,弄得我现在每天上班都是做贼似的得偷偷溜出来的.今天我刚要出门,不小心就让他瞧见了,扯着我的衣服不愿松手,还一个劲地往我怀里钻,怎么说怎么哄都行不通,弄得我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上班都迟到了,我家孩子这种到底是怎么回事呀?正常吗?
作者:袁跃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为了让公众对自杀引起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将9月10日设立为“世界预防自杀日”.近日,美著名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突然自缢身亡,令外界更加关注抑郁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近日,笔者有幸采访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残联副主席黄悦勤教授.黄悦勤教授带领团队围绕自杀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结合自己所做的研究,就自杀的危险因素、自杀的防范以及自杀的常见人群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何小璐;张霞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