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素玉
你有过这样的苦恼吗?为什么在茫茫人海中,自己总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犹如一只失群的孤雁,寂寞孤独,无人理睬?运用语言反唇相讥在社交场合,有时无缘无故被别人抢白奚落或挖苦讽刺,这时你随机应变,来一个反唇相讥,这是保护自己的正当举动,无可非议.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话中带刺儿.有些人与人交谈或者为了占上风,压倒对方,或者为了显示自己能言善辩的才能,总是伶牙俐齿地以尖酸刻薄的语言回应对方,人家越是面红耳赤、尴尬难堪,他便越是洋洋自得,以胜利者自居.殊不知,也正是在此时此刻,他在对方心里种下了“蒺藜”,人家被深深地刺痛了.以后见到他,人家就会避之唯恐不及了.
作者:骆昌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我老伴儿什么都好,就是爱唠叨.当然,老伴儿唠叨是希望我把某件事办好,比如炒菜,退休后老伴儿教我炒菜,教我掌握火候,应放多少盐和作料,而我不是盐放多了,就是没放;有时在卤肉,由于看书入迷,把锅烧干了,肉烧煳了,所以老伴儿才唠叨.她为什么爱唠叨呢?原因是她已讲了好几次,而我却当耳边风,听不进.再比如我养了红箭、孔雀、金头燕、神仙等热带鱼,去年底天气变冷,30条红箭、50多条孔雀鱼开始死亡,后只剩下几条了.老伴儿说不要再买了,可我不听,又买了一些,结果又死了……
作者:颜士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这段时间,每天晚饭后在小区里散步,我都会遇到他.这实在是一个古怪的老头.已经60多岁的人了,走起路来风风火火,丝毫没有其他老年人那样的沉稳、闲淡.那天,我又在小区的广场看到他了.此时的他穿着一身国际米兰的球衣,双手分别拿着一根皮鞭和一个陀螺.偌大的广场,只有他一个人站在中央,四周围满了人.只见他把皮鞭一圈一圈地缠在陀螺上,然后趔开身子,将手猛的一松,陀螺便打着旋落在地上快速转动起来.
作者:翟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一般来说,灾情的变化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灾后急性期,是指受灾人群的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由于人们基本的生存命资源被毁,如水、食物、居所、卫生设施、基本卫生服务等的缺失,加之传染病控制困难,使死亡率不断上升的时期.急性期后处于恢复期,相对于灾害发生前,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了保障或者达到了周围地区人口的保障水平.在灾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社会干预方法,现在,让我们重点谈谈急性期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
作者:李占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孩子,你的人生道路还很长,我们愿意为你做许多事情,因为我们爱你;但是你要明白,我和你爸爸都已经老了,不可能牵着你的手陪你走完整个人生即使我们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也还是要由你自己作出人生的那些重要决定……”当傅妈妈在周分享会上把自己写给儿子的信读给大家听时,作为小傅心理老师的我,除了欣慰,还有一丝动容.因为从信里我听到的不只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浓得化不开的爱,更有一个母亲自身的成长.
作者:黄宗祯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过往的人和事,都留在影集里.从前,人们拍张照片很不容易,除非遇到特别的事情,否则没人舍得花钱去拍照.我长到10岁,只拍过两次.一次是我周岁生日那天,父母把我抱到照相馆,拍了平生第一张照片.尽管那张照片拍得并不好,我坐在椅子上傻傻呆呆的,还流了一些口水,但父亲非常喜欢,特地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透明塑料薄膜的夹层,正好能塞进我的照片,从此随身带着.虽然钱包一直瘪瘪的,里面没有什么钱,但却是家里第一个影集,我一个人的影集.
作者:谢观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相信很多人对奥运舞者刘岩在受重伤后与厄运抗争的故事记忆犹新.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像刘岩一样,在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后,能够较快地从创伤的阴影中走出来,适应新的生活,甚至愈挫愈坚.这种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应激事件时的良好适应,就是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是个体在创伤后的修复能力心理弹性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胜任力或者心理健康状态,还指经历创伤后仍能保持或较快恢复良好的心理机能.通常有三种可能的情况:一是能够从灾难性事件中成功地恢复过来;二是虽然仍生活在不利环境中,但心理健康不受损害;三是曾生活于高度不利环境或经历严重创伤性事件,战胜了逆境,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作者:范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小君(化名)是深圳一家投资公司的会计,有房有车,丈夫体贴,儿子可爱,家庭很幸福.工作上,小君做事非常认真,工作完成后都会检查1-2遍,这让她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肯定,她也一直为此暗感自豪.不过,近一系列怪事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
作者:位照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从小我们就在热情助人的谆谆教诲下长大,认为自己真诚、善良,经常自以为是地去关注安排别人的生活.当别人不领情时,还会觉得委屈至极.其实,如果你超越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界限,虽是好意,也会让别人感到很不舒服,自然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李爱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生活中,我们总会有无意伤害别人的时候,事后会向对方表示抱歉,但不要使“抱歉”成为一种简单的仪式.缓解对方的不愉快情绪,化解彼此间的误会或心理隔阂,才是道歉的终目的.大多数情况下,对方还是愿意接受道歉,并原谅我们的过错的.不排除无论怎么做,对方都不肯谅解的情况.关键是,你能否让自己的道歉打动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道歉的技巧.
作者:宋文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近,一位擦鞋匠的传奇故事感动了世界.米索是萨拉热窝本地的一个居民,21岁那年,风华正茂的他接替父亲的工作,背起工具箱走上街头,成了一名擦鞋匠.一个年轻人在大街上以擦鞋为生,这在一些人看来是没出息,但米索却不这样想,他认为擦鞋也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每当他把人们脚上的鞋擦得光滑锃亮,穿鞋人因之增添了几分精神和自信时,他感到其中也体现了自己的劳动价值.
作者:江东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那个冬天,朋友全家搬到市郊.一栋破旧的房子,说不定哪天就会拆掉.每天,他工作到很晚才回家,第二天起床,已是上午.朋友匆匆吃完饭,就出了门,直奔他市区的店铺.朋友说那段时间几乎没有和女人说过一句话.回去时,女人已经熟睡,第二天醒来,枕边已经空空.就像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牛郎织女,朋友笑笑说,真希望这样的日子早些过去.
作者:周海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在悄然流逝的2013年,如果您没有听说过“中国大妈”这个名词就说明你out了.据说她们曾在10天之内抢购黄金300吨,横扫国际市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大鳄.我们的女主角,已退休的邻居王大妈也曾是她们中的一员.虽:然在抢金之前,王大妈对投资一窍不通,纯属跟风,的确从中小赚了一笔,可之后她轻信谣言,将赚来的这笔钱投在股票上,终因股市惨淡,她买的股票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被牢牢地套在里面,又赔了个血本无归.
作者:张国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一)在上一次治疗中,医生围绕我的14条“金标准”,做了深刻的剖析,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中有那么多“必须”和“应该”.这些绝对化的字眼就如一个个紧箍咒,让我的生活变得了无生机.4月19日,是我的第10次治疗.到这次,治疗已经进行了一半,因此,医生说这将是一个阶段性的小结.
作者:图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技校毕业那年,他刚满19岁,分到一家大型国企的分厂.老机床的操作技能很简单,没多久,他便能独当一面.车间里有几位和他差不多大的年轻职工,干着和他一样简单的工作,每天上班干活,下班走人,业余凑在一起打扑克、下棋消磨时光……没有生存的压力,也没有什么晾喜,日子过得波澜不惊.轻闲之余,他有些失落——难道一辈子就这样平凡得近乎平庸地过下去吗?
作者:李红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精神卫生法》的立法过程也存在着博弈:一股力量来自为精神病人和家属提供服务的医学、心理学从业者;另一股力量则来自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公平实施的律师.本刊孙桦:《精神卫生法》对心理工作者和精神科医生会有什么影响?陈志华律师:《精神卫生法》对心理工作者和精神科医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心理工作者而言,大的异议可能就是“不能再做心理治疗了”.于是很多人会问:“汶川地震后,很多心理学人士为灾区作出了贡献.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当然,这个问题只能由立法者来解释.对于精神科医生的影响,显然,医生所做事情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职场亦如此,关键看与谁沟通.如果遇到严厉、苛刻、说一不二,属于支配型的父亲自我状态的上司,那就做一个顺从的“儿童”,好好遵命,小心行事,做错事好好认错,敢犟嘴那就有你受的了.如果是母亲自我状态的上司,感觉好像是导师、咨询师,宽容与人性化,循循善诱.你可以很遵从,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也可以叛逆,不妨撒撒娇,这样双方需求均得到满足.
作者:梁彦蕊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抑郁症在老年人群中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对老年人的心身健康影响很大.但只要积极面对、合理治疗,大多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笔者在门诊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女性患者,75岁,平时性格外向、热情、好交际,但去年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了心情不好,她总觉得委屈,总想哭泣,担心自己得了重病.随着病情加重,她的心情更加糟糕了,整日唉声叹气,担心家里的生活,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整天躺在床上说浑身疼痛,不愿见人,记忆力下降,悲观厌世,夜晚睡眠差,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明显.
作者:甄文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45岁的王先生一年前遭遇车祸,当时导致右手臂开放性骨折,无昏迷,当时他没感到害怕,只是感到十分麻木.经医院治疗三周后在家中休息.两个月后,王先生在家中烧菜时突然脑中闪出车祸时自己全身是血和碎玻璃的受伤情景,他感到异常恐惧,控制不住地全身发抖,浑身冒冷汗,瘫倒在床上.此后,他经常在噩梦中、休息时脑海中出现自己在车祸中的情景,他感到十分痛苦,不敢外出,因为看到开得很快的车辆他就会控制不住地全身绷紧,透不过气来.平时王先生也是一惊一乍的,还经常失眠,对家人发脾气.因此,王先生已无法正常上班,在家也不敢一个人待着,需要妻子或老人陪伴才安心.这种状况持续了半年多,家人实在无法忍受了,于是陪王先生前来就诊.
作者:张海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在心理救援中,要尊重当地习俗、文化,在征求对方的同意后,方可实施帮助,或用一些自然的行为(例如提供饮水和食品)使对方感到舒心、安全,另外,“倾听”和“连接”也非常重要.心理救援人员可近距离接触对方,但不要催促对方讲话.如果对方想要谈谈发生的事情,心理救援人员只要做好倾听就可以了.但如果对方表现出极度应激状态,则需要帮助受助者恢复现实感,并且尽可能避免他们独处.
作者:西英俊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