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随着“不探望老人属违法”、“老人再婚也需赡养”等新条款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全社会都越来越看重“依法养老”,社会养老也进入了法治化轨道.中国乃礼仪之邦,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历史文献记载,在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实施了一系列的敬老举措,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了老人在社会上受人尊重的地位.
作者:刘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尽管中国有句古话叫“隔辈亲”,祖辈家长在育儿方面有时间、耐心和经验,但也存在着溺爱、育儿观念陈旧等弊端.孩子尤其是12岁以下的儿童,如果能在父母身边沐浴父母之爱,当然可以获得美好的童年.但是,当父母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远离自己可爱的孩子,孩子们并非失去了幸福的全部可能.孩子的生命中需要父母,但是如果无奈地选择了隔代抚养,老人能在孩子成长历程中恰当地承担起慈爱的女性长者和可靠的男性长者角色,将丰富的育儿经验和先进科学的育儿理念结合起来,孩子一样有可能健康成长.
作者:顾亚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家在二楼,把东头.当时购房就是看中了全明的设计,每一间都有窗,包括两个卫生间都是双开的大窗.爱卧室与书房的飘窗,阔大而明亮,我常常在宽敞的窗台上品茶读书,赏窗外四时风景.特别是冬天,双层玻璃阻隔了寒风,而灿烂的阳光却一无阻碍,暖暖地铺满全身.茶杯里的热茶在明亮中氤氲着芬芳,配合着文字静静的故事.生活的美好就这样在光阴中流转.
作者:王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第五届亚洲认知行为治疗大会暨第四届中国认知行为治疗学术年会于2015年5月15-17 日在中国南京江苏省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亚洲认知行为治疗协会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认知行为治疗学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CSP)认知行为治疗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CPA)认知行为治疗工作组协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承办.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那年,从接到北航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暗暗决定:坚决不让父母送我去北京报到.我不是图给家里省几个路费,也不是因为家长脱不开身,我就是一门心思地想早一天自立,证明自己可以当家作主.我都快20岁了,什么事情还离不开家长的“关照”.索性,我的自立就从上大学开始吧!
作者:吴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备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我想补充说的是,人在接近成功时也是幸福的时刻,比享受成功还要幸福.A我们都经历过追求成功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艰辛,好比登山一样.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高而险的山峰,巍峨的高山仿佛与云相接,那么高不可攀,这时心里会有些压力,同时也会产生一种征服欲望.登山的过程充满坎坷波折,披荆斩棘,征服沟沟坎坎,跨越一切障碍,终于快要接近山顶了.抬头即可望到胜利的顶峰,这时的幸福感是强烈的.
作者:马亚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小洁的来信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我父母关系不和,父亲非常传统,因我长相出众,小学时就严厉地告诉我不要与男老师单独相处,青春期以后更是限制我与男性交往.高中开学那天,我与父亲到新学校报到.父亲偶遇老同学,便走过去寒暄,他们说话时,我突然发现爸爸的裤扣没有系好,想暗示他,就故意盯着他的裤裆看,谁知父亲对我一副轻视的样子.这时,后面有男性突然大声吐唾沫,我回头发现几个男生正在对我指点着窃笑.
作者:文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曾几何时,在高等学府的女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新生的群体,人称“毕婚族”.所谓“毕婚族”,是指一毕业就结婚的大学生.她们大体可以分两类:一是“爱情至上”型:因为“我爱你”,毕业就领结婚证;二是就业替代型:受“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思想影响,部分女生把结婚当出路,只为缓解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毕婚族”到底什么样呢?社会又该如何对待这一群体呢?A[现象]女秀才成了“毕婚族”“未婚女,22岁,大四在读……觅25岁以上,月薪3000元以上,家是X市的或至少在小市有住房……”这是毕业前夕网上流传的典型征婚帖子.笔者了解到,个别女大学生毕业前夕既不考研究生也不找工作,而是把精力放到了“找对象”上,她们觉得这样可以避过就业难题,过上舒适的生活——这便是校园中的“毕婚族”.
作者:许圣义;许昌浩;刘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小元23岁,是某大学动画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以前学习非常优秀,同学关系处得也不错,但近一年来她的烦恼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差,让她难以承受.事情的源头还得从一年前说起.一年前的暑假,元元的专业课老师布置了设计作业,让同学思考并动手做一部简单的动画片段.眼看暑假接近尾声了,元元的作业还没开始做,迫在眉睫,她变得很着急,赶紧行动起来.但左思右想,她一点灵感也没有,没有一丁点设计思路,更别提进展了.后来她灵机一动,想着可以从网上下载题材,再加工修改一下,不就成新的作品了?
作者:袁海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近的热播剧《嘿,老头!》讲述了一个儿子在父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后,从初的敌对状态,到重新认识父亲,并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守候的故事.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患老年痴呆的患者逐渐增多,如何更好地关爱老人成为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什么是BPSD?即痴呆的行为和心理症状,如患者出现知觉、思维内容、心境或行为紊乱的症状群.BPSD的核心是现象,是患者在精神、心理、行为方面异常的类似精神病样的表现,并不代表一种病,可见于各类痴呆疾病.
作者:鲍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鱼,你孤独吗?鱼,你快乐吗?庄子说你很快乐,雪小禅说你很孤独.她看到你游来游去,散发着寂寞,把所有的孤独都埋在水里.我说你无所谓孤独,无所谓快乐.这世间,种类多的是鱼,数目多的可能也是鱼,几乎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大鱼,小鱼,甚至不见天日的石洞,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在游动.成千上万的鱼群涌动,旋转出优美的风景,那么它们孤独吗?
作者:杨晔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有谁会想到,本以为晚来享清福的八旬老爸,居然“老来张狂”,时时处处赶潮流,跟年轻人玩起了PK,演绎出了一幕幕让人敬佩的“潮爸”暮景!老来执鞭当教授三年前,老爸参加了县老年大学.深厚的文学功底使他很快被大学聘为诗词班的“客座教授”.老爸隔三差五就到老年大学执教鞭,为300多名同龄老年学员讲解诗词知识和创作,他备课、讲学、批改作业、辅导学员……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老爸自赋诗曰:“白首济济聚一堂,风雨不误竟日忙.暮年有幸二进馆,学海荡舟喜洋洋!”
作者:快哉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童年时代那段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时光”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留给我们的教育启示又有哪些呢?正如我们所知,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所无法代替的.作为儿童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亲子关系是儿童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原动力.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尤其是情感上的支持,他们面临着教育、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困境.既有的研究发现,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作者:张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近,小区楼下的早餐点,一位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老人看上去八十多岁了,坐在轮椅上,每天来这里吃早餐.和他一起吃早餐的还有一位中年妇女.老人坐在轮椅上,脖子上围着毛巾,“爸,小心点,别噎着了.”看得出来,这个女人是老人的女儿.老人嘴里流出细细碎末,女人拿起纸巾在老人的嘴边轻轻抹了抹,老人脸上泛着红光,见周围人目光注视,他面露羞涩,然后,脸向右边轻轻斜过,一抹阳光掠过他的脸,“爸,听话啊,别扭头呀,擦干嘴再吃.”老人笑笑没说话.女儿从碗里拿起小勺,在碗里将一个饺子切成两半,舀起其中的一半,吹了吹,用嘴感触一下温度,有点烫,再吹吹,然后,举起小勺子向老人嘴边送,“爸,再吃一点.”“好,我吃.”
作者:张培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当我还是一名呼吸科医生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慢性低热的小病人京京,他是一个14岁的初三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期望超越所有的同学考上好的高中.他的成绩一直不错,在年级总是能排上前10名,但是初二下学期的一次考试,由于老师的失误,京京的数学总成绩被少统计了10分,于是,他的排名掉到了三十几名.家长会之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他,这使他非常沮丧,尽管后来老师发现错误给他添上了这10分,这件事仍然让他耿耿于怀.
作者:顾施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一个夏日的午后,27岁男青年小北走进中心,说自己长期肠胃不好、头昏脑涨,不得不辞职休养用中药调整.可在家里,他人闲心不闲,脑子乱、想得多,心里老着急,总是觉得有做不完的事,不满意自己,甚至讨厌自己,吃了一个多月的中药,身体还是很难受,效果不理想,中医师建议配合心理治疗.年纪轻轻的小北胃肠紊乱已有十年之久.我问小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高中那会吧,只是我不愿正视.”小北不太好意思地回答道.
作者:张愉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妻子下岗后不甘沉寂,到处找项目创业.巧的是,楼下那家老乡开的小超市要转手,原因是周围店铺林立,竞争太激烈.经过几天考察,妻子对我说,她想把它接下来.我每天从那儿经过,目睹了小店的兴衰,光店主就换了三茬.老乡也好心劝她,一定要考虑清楚,但如果真的接手,全部货物打八折给她.房东也怕我们反悔,每个月门面费调低了200元,但签约时租金须交满1年.妻子义无反顾地接下了小店.开张以后,妻子按优惠价处理了所有的库存商品,吸引了许多熟人来捧场.热闹过后,生意归于平寂.
作者:刘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都说母亲是天,以前没有多少体会,当妈妈走了,我才真正明白母亲是天,母爱大于天.妈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这段时间,走在以前陪伴妈妈走过的街道,眼睛闭上全是妈妈的样子;回到家里,看到妈妈坐过的沙发,睡过的床,仿佛妈妈还和我们在一起.
作者:廉广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19岁,小薇遭遇了她人生的第一个坎——失恋.那颗年轻的心,原本在悄悄地拔节、长叶,怀揣美丽的憧憬,努力地向上伸展着,对生活充满无限期许.可那场伤筋动骨的失恋,顿时让她萎靡不振,独自躲在角落里舔舐伤口,对生活充满了抱怨和失落.知女莫若母,她的痛苦和伤悲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那日,母亲让小薇跟她一起去看望刚做完月子的表姐.本来不想去,但看到母亲眼里的那缕担心,小薇犹豫再三还是去了.
作者:吴玉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陈先生是因为演讲恐惧走进我们咨询室的.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从外表上看强壮、高大、健壮的男人会害怕当众说话,甚至是恐惧到演讲时一句话都无法完整说出来.在工作之初,这似乎还不是大的问题,但是当陈先生升职后,当众演讲就成为他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我们的第一次咨询是从不断的交锋中开始的.在简单了解了基本信息之后,我试着询问道:“听上去,你现在的语言是流畅的.”陈先生稍微迟疑了一下,慢慢答道:“我小时候有些口吃,但是后来通过朗读好了一些,说话不快的话还行.”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