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立,从上大学开始

吴敏

关键词:
摘要:那年,从接到北航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暗暗决定:坚决不让父母送我去北京报到.我不是图给家里省几个路费,也不是因为家长脱不开身,我就是一门心思地想早一天自立,证明自己可以当家作主.我都快20岁了,什么事情还离不开家长的“关照”.索性,我的自立就从上大学开始吧!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我的农民父亲

    父亲在土里刨食,春播秋收,锄草施肥,一辈子与庄稼打交道,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记忆中的农民父亲,只出过两次家门.第一次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那时我学习很用功,不知不觉中,发现视力在下降,于是就给家里去了一封信,说汇点钱过来,买一副眼镜.一个晴朗的天气,瓦蓝的天空浮着几朵卷云.天空蓝得纯净,卷云白得透洁.同学们在上课,老师认真地讲,同学们认真地听.

    作者:董国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真的有神仙吗?

    “医生,您觉得这世界真的有神仙吗?”这是患者李某非常认真地询问我的一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有类似的疑问,但李某又为何出此言呢?一起来看看在李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吧——李某,28岁,山西人,一个人在外地打工.本来工作好好的,可是慢慢的,家人感觉李某似乎与以往不同了.在与李某通电话时,家人发现他的话越来越少,欲言又止,总是用一些诸如“嗯、是、没有、好”等简单的词句与家人交流,而且每次通话都是草草了了的就结束了.之后,李某也不再主动给家里打电话.李某的爱人和哥哥都觉得有些问题,因此反复劝说李某回家一趟.

    作者:田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微信近,隔壁远

    羊年春晚融合了微信摇一摇之后,不但节目互动形式大大丰富,还让如日中天的微信又火了一把.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可以让手机变成对讲机,可以视频聊天,甚至可以购物,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

    作者:余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来自遥远过去的苍凉

    陈先生是因为演讲恐惧走进我们咨询室的.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从外表上看强壮、高大、健壮的男人会害怕当众说话,甚至是恐惧到演讲时一句话都无法完整说出来.在工作之初,这似乎还不是大的问题,但是当陈先生升职后,当众演讲就成为他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我们的第一次咨询是从不断的交锋中开始的.在简单了解了基本信息之后,我试着询问道:“听上去,你现在的语言是流畅的.”陈先生稍微迟疑了一下,慢慢答道:“我小时候有些口吃,但是后来通过朗读好了一些,说话不快的话还行.”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自立,从上大学开始

    那年,从接到北航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暗暗决定:坚决不让父母送我去北京报到.我不是图给家里省几个路费,也不是因为家长脱不开身,我就是一门心思地想早一天自立,证明自己可以当家作主.我都快20岁了,什么事情还离不开家长的“关照”.索性,我的自立就从上大学开始吧!

    作者:吴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我是“切客”我快乐

    “切客”源自英文checkin,指热衷于即时记录生活轨迹的都市潮人.如果你想在行动中记录,在阳光下表达,那么,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了.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在手机微信、微博、QQ里写下“我正在某地”,你签到的信息就会在网上留下“印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整天玩失踪,恨不得人间蒸发,去荒岛生存,这叫低调,自然也无可厚非.而我作为“切客一族”,正好反其道而行之.我希望熟人知道我的去向,我希望网友知道我身在何处.

    作者:夏爱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接近成功时……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备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我想补充说的是,人在接近成功时也是幸福的时刻,比享受成功还要幸福.A我们都经历过追求成功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艰辛,好比登山一样.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高而险的山峰,巍峨的高山仿佛与云相接,那么高不可攀,这时心里会有些压力,同时也会产生一种征服欲望.登山的过程充满坎坷波折,披荆斩棘,征服沟沟坎坎,跨越一切障碍,终于快要接近山顶了.抬头即可望到胜利的顶峰,这时的幸福感是强烈的.

    作者:马亚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不用批评也能使人改正错误

    人际交往中,面对他人的错误时,好的办法是以有效的方法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醒他改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宽容,但绝不是纵容.委婉或间接地提出你的看法,好不用批评也能使人改正错误,免得让犯错的人在众人面前难堪.A美国的迈克纳经营一家日常用品超市,雇请了十个店员.作为老板,他每天都要到店里去走一趟.有一次,有个顾客选好物品等在柜台前准备结账,但却没有一个店员前来接待他.迈克纳环顾四周,发现店员正在聚集在一个角落聊天.

    作者:张培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成孩子

    近,小区楼下的早餐点,一位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老人看上去八十多岁了,坐在轮椅上,每天来这里吃早餐.和他一起吃早餐的还有一位中年妇女.老人坐在轮椅上,脖子上围着毛巾,“爸,小心点,别噎着了.”看得出来,这个女人是老人的女儿.老人嘴里流出细细碎末,女人拿起纸巾在老人的嘴边轻轻抹了抹,老人脸上泛着红光,见周围人目光注视,他面露羞涩,然后,脸向右边轻轻斜过,一抹阳光掠过他的脸,“爸,听话啊,别扭头呀,擦干嘴再吃.”老人笑笑没说话.女儿从碗里拿起小勺,在碗里将一个饺子切成两半,舀起其中的一半,吹了吹,用嘴感触一下温度,有点烫,再吹吹,然后,举起小勺子向老人嘴边送,“爸,再吃一点.”“好,我吃.”

    作者:张培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五届亚洲认知行为治疗大会暨第四届中国认知行为治疗学术年会在南京成功举办

    第五届亚洲认知行为治疗大会暨第四届中国认知行为治疗学术年会于2015年5月15-17 日在中国南京江苏省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亚洲认知行为治疗协会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认知行为治疗学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CSP)认知行为治疗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CPA)认知行为治疗工作组协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承办.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痴呆的治疗和护理

    近的热播剧《嘿,老头!》讲述了一个儿子在父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后,从初的敌对状态,到重新认识父亲,并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守候的故事.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患老年痴呆的患者逐渐增多,如何更好地关爱老人成为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什么是BPSD?即痴呆的行为和心理症状,如患者出现知觉、思维内容、心境或行为紊乱的症状群.BPSD的核心是现象,是患者在精神、心理、行为方面异常的类似精神病样的表现,并不代表一种病,可见于各类痴呆疾病.

    作者:鲍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6·26国际禁毒日:新型毒品——“美丽”的诱惑

    近年来,随着麻古、K粉、摇头丸等新型毒品的出现,吸毒人数也迅速增加,吸毒人群越来越低龄化.截至2014年4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258万人.相比于海洛因之类的传统毒品,青少年吸食冰毒等新型毒品的趋势急速上升,已经严重危害到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安定.新型毒品因其兴奋、致幻等特殊功效受到吸毒者的青睐和追捧,滥用人数年均增长36%.其中,35岁以下青少年占75%.

    作者:吴先超;张垚;刘华山;张春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不在他人的弱处起舞

    小时候,我是个能歌善舞的活泼女孩,常常喜欢放学后站在小区中央的健身广场上,将自己白天学到的歌舞表演给周围的人看,时间长了,我也因此赢得了“快乐天使”的美名.可自打对楼里的一位小姐姐因车祸被截去了一条腿之后,母亲果断地命令我,再不许在人多的地方当众表演舞蹈,如果实在想跳,就一个人躲在家里跳,她会做我永远的观众.面对我的惆怅和失落,母亲不厌其烦地给我讲道理:“小姐姐变成了残疾人,从此再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自如行走了,如果你的舞姿被她看到,定会引发她内心的伤感.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你要记住,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在他人的弱处起舞,那是一种看轻别人的表现!”

    作者:孟祥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我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一个夏日的午后,27岁男青年小北走进中心,说自己长期肠胃不好、头昏脑涨,不得不辞职休养用中药调整.可在家里,他人闲心不闲,脑子乱、想得多,心里老着急,总是觉得有做不完的事,不满意自己,甚至讨厌自己,吃了一个多月的中药,身体还是很难受,效果不理想,中医师建议配合心理治疗.年纪轻轻的小北胃肠紊乱已有十年之久.我问小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高中那会吧,只是我不愿正视.”小北不太好意思地回答道.

    作者:张愉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我愿是另一朵“蘑菇”

    她初恋上的,是青梅竹马的那一个.一直以为,长大以后,一定会嫁给他.然而,他忽然打电话来说要出国.等她明白过来去找他,他已经在大洋彼岸.她没有追着去,因为他的身边,已经有了另一个“她”.似乎天都塌了,这么多年,他是她的全部.从此,她宅在家里,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外界,帮人没计图纸,却彻底封闭了自己的感情世界.偶然上QQ,遇到中学时的同桌,他说自己失恋了,语气很消沉.她忍不住笑:一个大男人,居然也这样缠绵,天涯何处无芳草?

    作者:张军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窗语

    ●家在二楼,把东头.当时购房就是看中了全明的设计,每一间都有窗,包括两个卫生间都是双开的大窗.爱卧室与书房的飘窗,阔大而明亮,我常常在宽敞的窗台上品茶读书,赏窗外四时风景.特别是冬天,双层玻璃阻隔了寒风,而灿烂的阳光却一无阻碍,暖暖地铺满全身.茶杯里的热茶在明亮中氤氲着芬芳,配合着文字静静的故事.生活的美好就这样在光阴中流转.

    作者:王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留守时光”对成年后的影响

    童年时代那段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时光”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留给我们的教育启示又有哪些呢?正如我们所知,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所无法代替的.作为儿童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亲子关系是儿童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原动力.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尤其是情感上的支持,他们面临着教育、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困境.既有的研究发现,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作者:张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求“嫁”若渴,折射问题多

    曾几何时,在高等学府的女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新生的群体,人称“毕婚族”.所谓“毕婚族”,是指一毕业就结婚的大学生.她们大体可以分两类:一是“爱情至上”型:因为“我爱你”,毕业就领结婚证;二是就业替代型:受“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思想影响,部分女生把结婚当出路,只为缓解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毕婚族”到底什么样呢?社会又该如何对待这一群体呢?A[现象]女秀才成了“毕婚族”“未婚女,22岁,大四在读……觅25岁以上,月薪3000元以上,家是X市的或至少在小市有住房……”这是毕业前夕网上流传的典型征婚帖子.笔者了解到,个别女大学生毕业前夕既不考研究生也不找工作,而是把精力放到了“找对象”上,她们觉得这样可以避过就业难题,过上舒适的生活——这便是校园中的“毕婚族”.

    作者:许圣义;许昌浩;刘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无法承受的分离

    中国有5800万留守儿童,其中4000多万是14岁以下儿童,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无法给予孩子引导、关注和情感上的呵护.儿童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阴影,使一部分儿童存在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怯懦、行为孤僻、沟通障碍、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情感问题,并存在逃学、辍学、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等行为问题.留守儿童有时还会因为自我防护能力不足,造成各种无法预料的意外伤害.尤其是性侵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极易造成严重后果.

    作者:史欣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告诉别人你的贫穷

    那一年,我初中毕业便到省城去打工,在一家小的门窗加工厂落下了脚.这是一家新开的加工点,一起进厂的还有好几个人,只不过他们都是当地人.加工厂刚刚起步,老板对我们格外照顾,大家也没有因为我是外乡人而挤对我.我们都把这里当成了家,彼此关系非常融洽.每天中午,大家各自买好饭菜凑在一起吃,可不久后,我便看出了差距,由于我的条件拮据,每次买的菜都是便宜的.其实,我也好面子,想买些好的,但实在囊中羞涩.考虑到长时间吃别人的,我心里会很难受,我决定单独吃饭,不再和大家凑在一起.

    作者:程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