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柏
儿童强迫症并不少见,国外报道患病率高达4%.发病平均年龄9~12岁,10%起病于7岁以前,男孩比女孩平均早2年.早期发病者更多见于男孩、有家族史和伴抽动障碍者.低龄患儿男女之比为3.2∶1,青春期后性别差异缩小.有研究发现儿童强迫症开始治疗的平均年龄在13岁,症状出现后平均2年才被识别和治疗.为什么儿童强迫症不能及早发现和治疗呢?原因在于“儿童会得强迫症”的意识不强和对儿童强迫症的特殊性了解不够.
作者:郑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离婚后,他胸中时常隐隐作痛,对前妻总有一种莫名的感慨与遗憾.他们是真诚地爱过来的,发过誓,割过脉,但在柴米油盐面前,所有的承诺—下子成了过眼云烟.平淡如水,味同嚼蜡,这样的爱情,如果再没有一丝一毫的风生水起,如何可以相濡以沫?争吵是常事,在家中吵,在孩子的学校吵,在他的单位也会喋喋不休.他是一位企业的高管,如何经得起如此多的纠缠,于是,索性离了吧,散了吧,如风如雨.僵持了一段时间,他不得不请了长假,去医院看病,再去心理医院看心理医生.
作者:古保祥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有一段时期我特别听不进别人的话,特别是我爸的话,小到比如说“你吃饭时把另一只手也放到桌上来,以后嫁到别人家被人笑”,大到“你这工作不错,别想换别的了”,或者“网上全是假货,别整天在网上买”,等等.现在想来,重视孩子的饭桌礼仪很有必要,对于工作是要深耕才可能有收获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网上购物是应谨慎.可我当时心里想的是:“你只希望别人称赞你教女有方,害我在自已家里都不舒坦,更别说在别人家了”;“你没门路帮我找更满意的工作,只好这样说了”;“网上不好你怎么也让我在网上帮你买东西”,可以说充分地发挥了防御机制,进行了完全对不上点的辩解,而后来纠正过来的那些想法也是自己在生活的磕碰中得出的,并非来自他的建议,可叹老爸当时心里肯定觉得“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
作者:罗阳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六岁的儿子赞赞闯了祸,在小区玩的时候不小心划伤了一个小女孩的脸,流了血,还缝了两针.小女孩叫婷婷,四岁半,刚受伤时,孩子哭得很厉害,伤口处理完也很快恢复了心情,有说有笑.接下来的几天,每天去医院换一次药.整个过程,特别感恩孩子父母的理解,没有说任何一句指责儿子和我的话,同为母亲,我深刻理解孩子受伤有多心疼,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到好.直到第二天换药,一个护士在给孩子换药时说,别动了,你想不想长大是美女了,留了疤多丑啊.婷婷妈妈问,一定会留疤吗?护士毫不犹疑地说,肯定会啊,哪有伤口不留疤的啊.那一刻,我意识到这场意外中一个被忽略的问题.
作者:马艳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1 “你为什么跑步?”“跑步有意思吗?”“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看那个小伙子又在跑步了,他不累吗?‘”在我跑步的这半年的时间里,这是我听到的多的问话.我现在记录在悦跑圈的跑量是一千五百多公里,我一年的时间能跑多少,我还能跑多快,我能坚持跑多少年,这些问题我也只是偶尔想想,随即又上路了,永不停息自己的脚步,只要迈开腿,哪里都是跑道,跑过了,脚知道,这是我对跑步深的体会.
作者:赵林林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人与人之间走近了,多少会看彼此不顺眼,而人与人之间看得久了,就又彼此顺眼了.这其中的心理很微妙,为什么会这样呢?1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我们是怎么对别人产生喜欢或讨厌的.根据自我意识心理学的“镜像效应”,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映衬,每个他人对于自己来说就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自己在别人面前的样子,正如我们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模样,有趣的是,有的人照出狮子,有的人照出猫.但无论镜子里看到什么,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的样子,其实就是部分自己的样子.当我们看到别人身上存在着与自己价值观或评判标准相互匹配的地方,我们就容易对这个部分产生好感.
作者:吴琼燕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那天,我拿起手机,准备发一条短信,谁知面板上只剩下一个图标,而其余图标都莫明其妙地消失了.不用猜,这一定又是女儿干的“好事”,因为她没事时就爱玩我的手机,常常无意识地删掉里面的东西.我以为这次她把我的手机系统弄崩溃了,便气急败坏地吼道:?谁动了我的手机,为什么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女儿来到我跟前,有些害怕地说:“爸爸,我昨晚玩了一会儿,但我没有删除里面任何东西.”“还说没删我里面的东西,你自己看看吧!”说着,我生气地将手机递给女儿.女儿接过去一看,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她赶忙解释说:“这些东西都没有被删掉,而是被我移到了一个图标里.”
作者:周礼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好友书迪在一家消费品公司做后勤助理多年,认真兢业,但始终没被提升.她很苦恼,觉得领导太偏心,自己并不比升上去的那些同事差,于是悄悄去找新工作.谁知到新公司去面试时,HR真诚地对她说:“你工作经验和态度都不错,但就是表达能力较差,你写的对自己之前工作的总结和刚才口头表达你对消费品行业的理解,都显得混乱,措辞也有问题,而我们要招的是一名基础管理人员,不仅仅是埋头做事的基层职员.”看着书迪疑惑的眼神,HR给她看优秀面试者的文字资料和视频,书迪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表达能力真的被别人甩出好远,再联想到这些年来提升了的那些同事,确实都很善于表达,汇报材料一目了然,表达问题清清楚楚,而自己还曾多次在心里不屑:“他们不就是会说吗?领导真没眼光.”原来,会表达的人,真的很有优势.
作者:王月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情景1晓雪冲出自己的房间,把课本摔在地上,大声叫道:“我讨厌学校,才四年级,老师就布置这么多作业,我不想上学了!”妈妈生气了,“你现在嫌作业多,小升初怎么办?中高考怎么办?不管作业有多少,你都必须去上学!”爸爸妈妈看着晓雪,不知该如何是好.妈妈轻叹:“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现在孩子的作业怎么会那么多?我们当年读书,好像没有整天做作业的印象,放了学就是到处玩啊.”
作者:沈楠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小菲的故事小菲是一个漂亮女孩,今年26岁,两年前大学毕业后就在一家外企工作,但是,这样一个令人羡慕的白领丽人却生活在痛苦的挣扎中.她独特的气质和美丽的容貌使她不乏追求者,然而,她对自己的魅力和“留住男人”的能力并无信心,因为仅去年1年中,她就已经和6个“前男友”分手,就在近,刚刚与‘她一生的爱人”分道扬镳,分手的原因是由于男友们“受尽折磨”、“无法忍受”.每个浪漫关系的开始都可以用“堕入爱河”来形容,男人们既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而她也确信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但好景不长,她经常感到对方要抛弃自己……
作者:周福春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生活是一杯酒,有的人说它甜,有的人说它涩.甜也好,涩也罢,其实重要的,莫过于要有一种悠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坎坎坷坷,有的人主张随遇而安,他们言之凿凿地拿出经典台词做佐证:不是环境适应你,而是你去适应环境.确实,环境造人,但别忘了,任何时候,人都是关键的因素.当你境遇不佳或身处窘境时,有没有想过,通过改变我们生存的环境,去体会悠然生活的乐趣?
作者:刘昌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常常听到有人说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头疼精神不好,很是为此担忧难受.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改善睡眠的质量呢?下面有几点建议,大家不妨试试.
作者:成淑云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某重点中学学生小北,一向学习优异,是母亲樊女士的骄傲.可自进入高二以来,小北的成绩直线下降、情绪低落、时有哭泣、头沉头晕、明显消瘦,已数次出现自残行为,经医院诊断为中度抑郁,目前在接受药物和心理两方面的治疗.视儿子如珍宝的樊女士被儿子的抑郁症打蒙了,她心焦、心疼,彻夜思考——优秀的儿子为什么会罹患抑郁症?不久,樊女士鼓起勇气走进咨询室,在这之前的几个月里,她已经看了不少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做了一定的功课而来.
作者:张愉悦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那年,妻子临产前,特需要有人照顾.岳父母在千里之外,加之农事繁忙,脱不开身,我只好回老家县城,找父母搬“救兵”.述说了难处,老妈满口应承,但眼神里又流露出对老爸的不舍之情和无奈.跟老爸惜别后,我带老妈坐高铁回到省城.老妈一到,就开始在医院和家里两头跑,忙前忙后,不亦乐乎,充满期待.直到妻子生了个白白嫩嫩的小丫头,老妈这才想起给老头子报喜,还想让他取个好名字.
作者:刘卫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掐指一算,我在广场上练地书已经十余年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磨炼,我觉得地书对人动脑、静心、健身很有益处.1 首先益于动脑.“地书”讲究“看、悟、临”,三字虽各有侧重,但核心是“悟”,只有脑子悟清了,写起来才得心应手.当然书写的内容你也得用脑熟记,如唐诗宋词、毛主席诗词以及名言警句,你都得印在脑子里,若自作诗词还得自己动脑编写.所以说,“地书”对人活动大脑,尤其是帮助老年人预防痴呆很有益处.
作者:林廖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天空中,活泼可爱的小天使们欢快地挥动着翅膀飞舞,无忧亦无虑.某一天,小天使折断了翅膀,落到了地上,爬行着的天使再也没有了精灵的模样,从此世界陷入了一片黑暗.小龙是我儿时的玩伴,我们在一起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直到初中上了不同的学校才分开.那时的小龙虽言语不多,衣衫破旧,但学习很好,也活泼好动,我们经常一起玩.他体贴父母,小小年纪总帮着家里干农活;除了学习用品,他从不主动要求买玩具什么的.
作者:董千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母亲从老家赶来帮我带孩子.刚5个月的儿子很胖,有20斤,年迈瘦小的母亲抱着他非常吃力,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我告诉母亲,不必总抱着孩子,让他自己躺着玩就行了.但母亲爱孙心切,好像不抱在怀里就会让孩子受委屈.我有午休的习惯,而母亲从来不午休,她说这辈子中午就没睡过觉.母亲为了让我安安稳稳午休,吃过午饭就把儿子抱在怀里.祖孙俩在客厅玩,我在卧室休息.有时儿子睡着了,母亲就看会儿电视.她的眼睛还好,每次都把电视的声音关了,凭字幕看.
作者:马亚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急妈妈和孩子的故事在我的临床心理咨询工作中,常常遇到焦急不安的妈妈和惶惑的孩子.L的妈妈非常典型,连诉说孩子症状的时候都是急匆匆的,好像是谁在她身后催促她,眉头紧皱满脸都是“我很急”,好像恨不得她讲完了孩子就会好起来一样.而孩子则是低着头一声不吭,惶恐不安地偷看妈妈,似乎生怕妈妈会突然斥责他.
作者:史欣鹃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朋友前两年很后悔,原因是他投资的一个项目失败了,他总是无限遗憾地说:“如果一年前我没有涉足这个行业,没有认识那几个合作伙伴,我绝对不会拿房子抵押去做这笔投资,也就不会走这一条路,让自己陷入困境.”他跟朋友合伙在外地做了一个工程,这一年里他吃住在工地上,风风雨雨,辛苦万苦一路走来,想着工程做完,就可以衣锦还乡,哪知道工程款迟迟收不回来,债务方总是以财务出了况状,资金周转不开为由,一直拖欠着.他从此踏上讨债的路,一讨没有,二讨没有,三讨还是没有.
作者:刘希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姐,我实在没法子了!大孩子天天发脾气,谁的话都不听,作业也不写,一说他就生气乱摔东西……”近一位妈妈电话里向我求助,苦恼面对自己的孩子束手无策.这位妈妈是我的一位亲戚,平时经常走动,小男孩今年8岁,读二年级,在我的印象中他乖巧、懂事、定心,怎会有如此反差呢?带着疑惑,我走进了这个家庭.暖暖的午后,给我开门的正是那个小男孩,“阿姨好!”小男孩还是那么有礼貌,我趁机表扬了他,开门后又为我找来拖鞋换.很难相信小男孩会像妈妈描述的那样歇斯底里,通过一下午的观察与交流,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作者:王爱侠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