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阴道压力反馈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皮周凯;张盘德;周惠嫦;陈惠琼;徐坤玉;冯顺燕

关键词: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肌锻炼, 抗阻训练, 阴道压力反馈, 生物反馈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2014年2月~2015年5月,将本院125例SUI女性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n=65)采用凯格尔盆底肌锻炼,嘱患者用力收缩盆底肌,每次持续用力10 s,休息10 s,每次30 min;试验组(n=60)用XFT-2002型盆底刺激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20 min,引导患者仔细体验盆底肌收缩的感觉后,再指导患者根据XFT-0010型盆底肌刺激仪的语音导航用力收缩盆底肌,挤压阴道内的充气探头,每次持续用力10 s,休息10 s,每次30 min。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进行会阴肌力测试(GRRUG)和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简化版(ICIQ-SF)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肌力(t=-3.570)和ICIQ评分(t=4.198)均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6.833, t=-2.445, P<0.01)。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Z=63.954, P<0.001)。结论阴道压力反馈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女性SUI的疗效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书讯

    周天健、李建军主编《脊柱脊髓损伤--现代康复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本书是国内首部以介绍脊柱脊髓损伤现代康复技术为主的大型专业参考书,内容全面、丰富。定价176元/册,本刊编辑部有售,邮资20元/册。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对脑梗死肌张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对脑梗死偏瘫痉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2010年~2014年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8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观察组采用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方法。连续治疗2周。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评定法(FMA)和Barthel指数(BI)评价痉挛疗效、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t=2.212, P=0.030),CSI评分低于对照组(t=2.514, P=0.014),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288, P<0.001),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970, P=0.004)。结论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可以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秦彦强;孙迎春;张亚娟;肖凌勇;史术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热射病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远期损害的研究

    目的:比较热射病大鼠不同阶段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探讨其远期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42只,建立热射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热射病7 d组(HS7,n=21)和热射病21 d组(HS21,n=21);另取18只大鼠麻醉后行股动脉插管作为手术对照组(Sham,n=18)。3组分别于造模后7 d、21 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5 d,记录逃避潜伏期,跨越平台的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结果逃避潜伏期各个时间点HS7组均较Sham组延长(P<0.05);第4、5天,HS21组较Sham组延长(P<0.05);第3、4、5天,HS21组较HS7组缩短(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HS7组较Sham组缩短(P<0.05);HS21组较HS7组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HS7组和HS21组较Sham组减少(P<0.05);HS21组与HS7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热射病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在发病7d后严重,并可遗留远期损害。

    作者:张云;万明胜;董会;吴士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剂量超短波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及水肿的影响

    目的:观察小剂量超短波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水肿及巨噬细胞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56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n=8)暴露硬脊膜后,不予打击,直接缝合;模型组(n=24)采用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不给予任何治疗;超短波组(n=24)在SCI后第2天开始给予受损部位小剂量超短波(大输出功率40 W,实际输出功率11.58 W)治疗,7 min/次,1次/d,至取材前。于造模后1周、2周、3周、4周采用BBB评分评定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水通道蛋白-4(AQP-4)、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胞质抗原(ED-1)的表达。结果治疗后,BBB评分逐渐增加;术后1~4周,与模型组相比,超短波组评分明显增加(t>3.368, P<0.01)。术后1周起,模型组、超短波组的AQP-4及ED-1阳性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加,且呈下降趋势;与模型组相比,超短波组各时间点的AQP-4及ED-1表达均减少(t>3.156, t>4.466, 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超短波治疗可以减轻损伤处继发性水肿,减少炎症细胞的活化及浸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万峪岑;孙师;赵利娜;尹艳梅;冯智萍;周禹鑫;张志强;张立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孤独症儿童上肢运动缺陷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上肢运动缺陷及相关因素。方法2014年2~5月北京市4所学校30名7~13岁孤独症儿童和30名7~8岁的普通儿童,依据儿童运动发展自编测试表对其上肢运动能力进行测试。结果孤独症儿童除右上肢肌张力(P>0.05)外,其他上肢运动明显落后于普通儿童(P<0.01)。孤独症男生的左、右上肢运动耐力均好于女生(P=0.020),其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孤独症上肢运动多型与肩井穴不通呈中高相关(r=0.515, P=0.013),与上肢运动少型显著性差异(χ2=8.533, P=0.003)。结论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比较,上肢关节活动相对灵活、力量不足、持久性差、左右手发展不均衡,要结合他们的运动特点和经络通畅情况进行相应的运动康复。

    作者:王梅;耿迪;杨艳平;王文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2016中国(上海)国际健康生活产业暨康复无障碍博览会”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上海市残疾人辅助器具组合适配评估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上海市残疾人辅助器具组合适配评估开展情况。方法2013年7月~2014年5月,依据《上海市残疾人辅助器具组合适配评估表》,对经筛查纳入“组合适配”的1996名潜在适配对象展开专业评估。结果与结论组合适配对象中肢体残疾占绝大多数。97.69%的评估对象日常生活活动需要他人或辅具不同程度地协助,生命质量较低。建议适配的辅助器具种类齐全,平均4.34件/人。

    作者:田壮;宋毓;金荣;许斌;陈万春;李衡;季敏;吕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阴道压力反馈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2014年2月~2015年5月,将本院125例SUI女性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n=65)采用凯格尔盆底肌锻炼,嘱患者用力收缩盆底肌,每次持续用力10 s,休息10 s,每次30 min;试验组(n=60)用XFT-2002型盆底刺激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20 min,引导患者仔细体验盆底肌收缩的感觉后,再指导患者根据XFT-0010型盆底肌刺激仪的语音导航用力收缩盆底肌,挤压阴道内的充气探头,每次持续用力10 s,休息10 s,每次30 min。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进行会阴肌力测试(GRRUG)和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简化版(ICIQ-SF)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肌力(t=-3.570)和ICIQ评分(t=4.198)均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6.833, t=-2.445, P<0.01)。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Z=63.954, P<0.001)。结论阴道压力反馈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女性SUI的疗效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

    作者:皮周凯;张盘德;周惠嫦;陈惠琼;徐坤玉;冯顺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

    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方法包括运动治疗和代偿技术(含神经发育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表面肌电生物反馈、非侵入性脑刺激、球囊导管扩张术、针灸、药物和手术治疗。运动治疗和代偿技术是治疗基础,舌喉复合体向上向前运动是治疗核心,要强调早期、主动性、个体化、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同时要注意患者营养及吸入性肺炎的防治。

    作者:王刚;黄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跑台训练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跑台训练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跑台训练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插线10 mm后即刻退出。跑台训练组在造模成功后第3天进行跑台训练12 d,在造模后第4、8、15天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对各组大鼠评分,造模后第15天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BDNF和GFAP表达。结果造模后15 d,与模型组比较,跑台训练组mNSS评分明显降低(F=9.931, P<0.01),缺血侧皮质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GFAP(t=6.73)和BDNF(t=3.78)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跑台训练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FAP和BDNF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谢宏文;谢旭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脊髓损伤后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为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并发肺栓塞应用下腔静脉滤器(IVCF)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方法回顾2014年12月~2015年7月本院急性脊髓损伤患者95例。结果23例出现下肢DVT,其中15例置入IVCF,除10例有抗凝禁忌证外,其他患者行抗凝治疗。随访观察有3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出现滤器以远广泛血栓形成,并发双下肢重度肿胀、肾功能不全、高血压;1例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结论脊髓损伤并发下肢DVT后,尽管IVCF置入作为预防肺栓塞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但应该高度重视滤器并发症的形成,滤器置入应非常谨慎。

    作者:张军军;程潭;周钱宏;赵冰;范宁建;卢占斌;王立功;宋海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脊髓损伤临床研究的纳入标准和伦理问题

    脊髓损伤的预后涉及多种因素,尚存在损伤机制、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大的特点,因此,规范的临床试验对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故需要高度重视患者的入选、排除标准和相关伦理学问题,以及治疗标准化、知情同意等问题。本文分别叙述这些因素对脊髓损伤临床研究的影响。脊髓损伤临床研究应根据具体研究内容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并控制其一致性;知情同意对于临床研究是必要的,尤其是不确定效益和有风险的临床试验;还需规范化手术操作及标准化康复治疗。

    作者:王玉明;宫慧明;武永刚;马科;李建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评价其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方法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8例(复发组),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8例(初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神经功能好转率。结果复发组脑白质疏松(χ2=8.666)、高血压(χ2=8.189)、吸烟(χ2=6.973)、饮酒(χ2=4.722)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疏松(OR=1.690,95%CI:1.198~2.384, P=0.003)、高血压(OR=1.715,95%CI:1.135~2.592, P=0.010)、吸烟(OR=1.896,95%CI:1.233~2.915, P=0.004)是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组入院及出院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初发组(t=-3.645, t=-4.675, P<0.001),神经功能好转率明显低于初发组(t=2.643, P<0.01)。结论高血压、脑白质疏松、吸烟是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较初发者病情严重,短期神经功能恢复慢。

    作者:田婷;关智媛;石正洪;栗静;冯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国老年听障者病因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引起老年人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方法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全国14个省份22个地区的60岁以上听障者展开病因调查,并进行听力检查。结果在引起老年人听力障碍的病因中,中耳炎占10.5%,遗传性聋占2.9%,噪声性聋占3%,药物性聋占6.4%,外伤占2%,老年性聋占33.8%,突发性聋占1%,其他占36.2%,11.3%病因未明。结论老年性聋是引起我国老年人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中耳炎。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老年人听力障碍的原因有所不同,城镇和农村引起老年人听力损失的原因不同。

    作者:任丹丹;陈振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亚甲基蓝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亚甲基蓝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引起血脑屏障破坏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6)和亚甲基蓝组(n=6)。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1 h再灌注模型。亚甲基蓝组于再灌注即刻及再灌注2 h分别静脉给予亚甲基蓝3 mg/kg、1.5 mg/kg;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手术操作与模型组相同,不插入线栓,不静脉注射药物。再灌注47 h后HE染色观察大鼠脑缺血周边皮层组织学结构,白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检测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模型组缺血周边大脑皮层的细胞和血管形态不完整,而亚甲基蓝组病理变化减轻;模型组白蛋白、GFAP和AQP-4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亚甲基蓝组白蛋白、GFAP、AQP-4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AQP-4与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上共定位。结论亚甲基蓝可能是通过减轻胶质细胞增生及下调AQP-4表达来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血脑屏障破坏。

    作者:吴敏;方庆;师忠芳;徐立新;董丽萍;闫旭;杨少华;袁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残疾人自尊、自我控制与心理症状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残疾人自尊、自我控制与心理症状的特点、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残疾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1~3月使用方便抽样法对598名残疾人以面访形式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和自我控制量表(SCS)进行评定。结果残疾人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8.03%。不同户籍(t=-4.664)、不同残疾类型(F=5.774)、不同收入来源(F=5.402)和不同文化程度(F=2.810)的残疾人SCL-90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t=2.049)、不同户籍(t=2.661)、是否先天残疾(t=-2.617)、不同残疾类型(F=5.338)和不同收入来源(F=4.476)在SCS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是否先天残疾(t=-3.652)、不同文化程度(F=2.443)在SES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残疾人SES评分(r=-0.179)和SCS评分(r=-0.396)与SCL-90评分呈明显负相关(P<0.01),SCS评分与SE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216, P<0.01)。SES对SCL-90回归效应显著(P<0.001), SES对SCS回归效应显著(P<0.001),SES和SCS对SCL-90回归效应均显著(P<0.01)。结论残疾人自我控制在自尊与心理症状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自尊既直接影响心理症状又通过自我控制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作者:张爽;李楠柯;李祚山;密忠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针刺结合医护合作模式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目的:研究针刺结合医护合作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2013年3月~2015年1月本院病程1周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2)。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并在一般护理模式下由专业治疗师行系统康复训练;观察组额外接受医护合作模式下的针刺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及误吸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χ2=4.615, P=0.032)。观察组会厌谷、梨状窝滞留量(t稀钡=21.01, t稠钡=19.85),咽期时长(t稀钡=17.03, t稠钡=13.68)及咽期起始时间(t稀钡=19.63, t稠钡=17.86)低于对照组(P<0.05)。稀钡实验中,观察组患者误吸率低于对照组(χ2=4.03, P=0.044),但在稠钡及固体实验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医护合作模式可降低急性卒中患者误吸率及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可能与改善其吞咽功能有关。

    作者:牛瑛琳;白艳杰;王晓丹;刘雁;王莉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书讯

    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廖利民教授与付光主任医师主编的《尿失禁诊断治疗学》一书已于2012年10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书组织了7位欧美著名专家、以及国内本领域专家学者,深入阐述了尿失禁相关的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现状和进展。全书约81万字,定价199元,邮费6元。本刊编辑部有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BQ-12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

    目的:探讨BQ-12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7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SAH模型组(SAH组,n=24)和BQ-123组(n=24)。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假手术组不注血,BQ-123组于造模前30 min侧脑室注射BQ-12318μg。分别于术后6 h、24 h、72 h、144 h应用穿梭箱测试大鼠遭受电击时被动回避潜伏期(PAL)、主动回避反应率(AARR);HE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各时间点PAL延长(P<0.05),AARR降低(P<0.05),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 Beclin-1、LC-3Ⅱ蛋白阳性细胞增加;与SAH组比较, BQ-123组各时间点PAL缩短(P<0.05), AARR升高(P<0.05),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Beclin-1、LC-3-Ⅱ蛋白阳性细胞数增加。结论 BQ-123可促进SAH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激活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有关。

    作者:刘俊杰;赵旭;赵雅宁;李建民;徐继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估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是一项安全、无创、经济和可重复的检查方法,可以精确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对未来的临床事件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其核磁扫描像素可达到亚毫米级,采用“黑血”技术,广泛应用于动脉管壁及斑块成分的研究。应用HRMRI评估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包括动脉重塑、斑块负荷、斑块内出血和强化、斑块分布等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于瑾;白皛;吴士文;徐蔚海;吴卫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