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老年期痴呆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评估分析

张云;薛海波;吕军;刘寅;姚新伟;虞慧炯;季敏

关键词:老年期痴呆, 神经精神量表, 行为精神症状, 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老年期痴呆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方法 在前期老年期痴呆现况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精神量表(NPI)对1271例确诊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进行测评.结果 50.95%的患者近1个月内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行为和精神症状,32.17%为临床显著性症状(CSD).对照顾者影响大的症状是妄想(2 .32±1.48),其次是异常的运动行为(2.30±1.31)和幻觉(2.16±1.25).严重程度的分级为Ⅰ级(轻度)620例、Ⅱ级(中度)238例和Ⅲ级(重度)406例.结论 上海老年期痴呆患者BPSD发生率较高,老年期痴呆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需结合研究目的进行确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颈胸髓损伤患者H反射测定值与痉挛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完全性颈胸髓损伤后H反射相关值的变化及其定量评价痉挛的程度.方法 对13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和30例脊髓损伤患者(亚急性期18例,慢性期12例)进行两次比目鱼肌H反射测定,两次之间相隔1个月,对患者同时运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分级进行痉挛评估.结果 通过比目鱼肌H反射检测,各阶段脊髓损伤患者Hmax/Mmax比、大H波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波幅均较健康成人明显减小(P<0.01).脊髓损伤亚急性期痉挛程度与大H波波幅、Hmax/Mmax比均呈quadratic关系(P<0.05),慢性期后两者间呈线性关系(P<0.05).结论 脊髓损伤后比目鱼肌Hmax/Mmax比与痉挛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还需要更大样本来证实.

    作者:熊国星;洪毅;张军卫;刘亚东;陈世铮;关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198例四川地震中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四川地震脊柱脊髓损伤类型构成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将198例伤员按照年龄段分为4组,收集骨折类型、神经损害程度、复合伤及多个部位脊柱骨折的数据,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骨折类型以压缩骨折多见(占49.3%),其次是爆裂骨折(占45.9%).198例伤员中,脊髓损伤105例,ASIA分级:A级20例,B级18例,C级25例,D级42例.发生复合伤41例.发生多个椎体损伤的部位以T12、L1、L2多见.结论 四川地震脊柱损伤类型以压缩骨折和爆裂骨折为主,主要集中在18~65岁年龄段,脊髓损伤占脊柱损伤的53.03%.

    作者:常有军;李雨峰;杨玉龙;潘福琼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高尿酸血症与青年脑梗死的相关性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青年脑梗死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18~45岁青年脑梗死住院患者84例进行空腹血尿酸水平、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的测定,与80例年龄相匹配的体检者进行比较,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高尿酸血症及其他危险因素与青年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血尿酸、血压、血脂、血糖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尿酸的OR值=1.94,95% CI=1.28~2.83,P=0.0320.结论 高尿酸血症与青年脑梗死发病有相关性.

    作者:张敏;宋鲁平;杜蕾;侯庆更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血压晨峰与冠心病心肌缺血事件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中血压晨峰(MBPS)与缺血事件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9年2月~2010年1月连续在本院门诊就诊且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315例,在相邻的1周内行动态血压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照动态血压晨峰与否,分为晨峰组和对照组,比较血压晨峰和心肌缺血时间.结果 晨峰组患者年龄更高,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年龄、性别、吸烟等变量进行校正后,血压晨峰对于总心肌缺血和症状性心绞痛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压晨峰与冠心病心肌缺血事件密切相关,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李铁岭;孟凡华;范利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康复运动室小组管理模式的评价

    目的 探讨康复运动室小组管理模式的临床实践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根据脑瘫的类型,按照一定的床位与人员配置比例,将治疗师分为3个小组,并保持人员相对固定,病种床位轮流,对实施3年的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实施小组管理模式后,治疗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提升,患儿满意度提高,减少意外损伤的发生.结论 康复运动室小组管理模式有利于规范治疗师行为,提高治疗师理论和实践能力,促进患儿康复.

    作者:漆带丽;刘娟;丁玉莲;苏珍辉;刘跃琴;张惠佳;王跑球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老年期痴呆筛查评估量表分析

    目的 分析国内老年期痴呆筛查和评估量表应用现状.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国内研究中老年期痴呆评估与诊断所采用的各种筛查评估量表、常用量表的特点及采用不同筛查工具的流行病学结果.结果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为老年期痴呆筛查的首选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为辅助筛查工具.结论 形成国内MMSE筛查推荐界值、优化筛查量表间组合并研制更适宜的筛查工具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作者:傅传威;吕军;张云;虞慧炯;吴静华;李衡;季敏;刘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急性脑卒中三偏征的早期康复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三偏征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实验组(三偏征患者37例)和对照组(单纯性偏瘫患者4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规范化康复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给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定神经缺损功能、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平衡量表(FMB)评定平衡功能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式量表(WHOQOL-BREF)评定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关系领域的生存质量.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NHI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FMA、FMB及M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实验组治疗后NHI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FMA、FMB及MBI评分低于对照组.②两组治疗后WHOQOL-BREF在生理、心理及环境领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实验组治疗后WHOQOL-BREF在生理、心理领域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急性脑卒中三偏征患者功能状况及生存质量,但康复效果较非三偏征患者差.

    作者:叶祥明;李厥宝;周亮;闻万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上海老年期痴呆照护者身心状况分析

    目的 评估上海老年期痴呆照护者负担及容忍度.方法 在前期老年期痴呆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对1271例患者的照护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照护者的人口学特征、照顾老人对照护者身体、心理、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各种非适应性行为的容忍度.结果 近60%的照护者感到有精神压力,近40%的照护者认为精神压力对自身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照护者对患者的各种非适应性行为能报以容忍态度.结论 照护者身心状况不佳,有必要尽快探索建立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社会支持体系.

    作者:虞慧炯;吕军;姚新伟;张云;薛海波;刘寅;季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围绝经期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60例围绝经期压力性尿失禁妇女进行治疗,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A组给予盆底锻炼,即Kegel训练;B组联合雌激素局部治疗;C组联合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结果 尿失禁量与Kupperman评分呈正相关(r=0.752,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个月、3个月后Kupperman评分A组、B组、C组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1个月后,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Kupperman评分明显降低(P<0.01),治疗3个月后进一步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个月、3个月后尿失禁量A组、B组、C组均明显降低(P<0.01);A、B两组比较,尿失禁量治疗1个月、3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两组比较,治疗1个月,3个月后尿失禁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 盆底锻炼、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明显减轻围绝经期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

    作者:魏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高压氧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脑梗死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高压氧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脑梗死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及联合高压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吸入性肺炎、吞咽困难恢复情况.结果 联合高压氧组吞咽困难康复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和电刺激组(P<0.05);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结论 高压氧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邵金花;赵爱娟;郭丽曼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216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治疗手段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6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82)、家庭指导组(n=82)和强化治疗组(n=82)进行治疗,使用数字类比疼痛评分法、改良Oswestry腰痛调查表,分别在治疗开始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评估.结果 家庭指导组和强化治疗组均能减轻腰痛,且强化治疗组疗效更好.结论 以主动运动训练为核心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可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症状.

    作者:郭险峰;张大成;陶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无锡市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

    目的 探讨无锡市残疾人康复和社区康复网络建设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无锡地区74387名持证残疾人的类别、康复需求和现有康复服务进行调查.结果 实际调查的74387名残疾人.不同类别的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有差异;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对社区康复网络的建设有指导意义.结论 应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建立一个包括上级医院、社区康复指导中心、社区康复站、家庭康复站在内的社区康复网络,以提供不同残疾人所需的康复服务.

    作者:郑瑜;党英杰;荣墨仪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评估脑卒中患者白质纤维束损伤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

    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的自由热运动的各向异性的原理,并通过特殊的软件处理成像,对大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几何结构进行研究,重建脑部白质神经连接,可直观地显示脑内病变对白质纤维形态结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对DTI在脑卒中患者白质纤维束损伤及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晓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脊髓型颈椎病的一体化康复治疗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一体化模式治疗的效果.方法 自2001年4月~2004年10月,采用术前、术中、术后的一体化治疗模式,对6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实行一体化康复治疗.随访并复查X线片,测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病变椎间隙高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标准(JOA)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对各阶段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中50例获得随访,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高,其中症状明显好转49例,缓解1例,加重0例.术后12个月时,X线显示全部病例植骨愈合、病变椎间隙骨性融合.手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和术后JOA评分优于手术前.本组无颈髓损伤、钢板和螺钉松动及椎前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一体化康复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满意的效果.

    作者:杨成林;黎清炜;付春江;栾景斌;潘刚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脊髓损伤后脊髓内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及其作用

    脊髓损伤后脊髓内神经递质分泌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脊髓损伤模型动物或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近年来有关神经递质的研究在脊髓神经恢复中越来越受关注,本文对脊髓损伤后脊髓内主要神经递质及其在不同措施干预下含量的变化进行综述.

    作者:蔡艳华;岳峰;叶超群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上海老年期痴呆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评估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老年期痴呆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方法 在前期老年期痴呆现况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精神量表(NPI)对1271例确诊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进行测评.结果 50.95%的患者近1个月内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行为和精神症状,32.17%为临床显著性症状(CSD).对照顾者影响大的症状是妄想(2 .32±1.48),其次是异常的运动行为(2.30±1.31)和幻觉(2.16±1.25).严重程度的分级为Ⅰ级(轻度)620例、Ⅱ级(中度)238例和Ⅲ级(重度)406例.结论 上海老年期痴呆患者BPSD发生率较高,老年期痴呆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需结合研究目的进行确定.

    作者:张云;薛海波;吕军;刘寅;姚新伟;虞慧炯;季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殖康复

    脊髓损伤常发生在处于生育高峰期的青年人.回归社会生活时,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解决生育问题.本文就生殖医学及其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陈素文;张军;周红俊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下骨内移位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节段性骨缺损

    目的 评价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下骨内移位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节段性骨缺损的临床结果以及功能情况.方法 分析12例胫骨创伤后节段性骨缺损的病例,缺损长度6~10 cm,均采用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下骨内移位技术治疗,根据ASAMI评定标准进行骨修复情况和功能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2例患者骨缺损均得到治愈,随访时间平均14个月.骨愈合的时间是9~14个月.结论 使用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下骨内移位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节段性骨缺损方法简便、创伤小、不需植骨、疗效可靠.

    作者:邵林;赵震宇;刘建宇;郝晨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老年期痴呆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与老年期痴呆发病有关的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措施的研制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与老年期痴呆发病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程度.结果 高龄为老年期痴呆的决定因素,血管性因素是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共同的危险因素.结论 积极采取早期生活干预;关注女性人群及心理健康;进一步明确剂量-反应因素的阈值.

    作者:张云;吕军;季敏;李衡;王海东;傅传威;阎元;虞慧炯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是运动神经元疾病之一,可导致进行性肌肉萎缩和瘫痪.本文就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治疗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谢圣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