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璟霞;王朝阳;王玉杰
目的 探讨输尿管软镜负压鞘在输尿管软镜治疗感染性肾结石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行输尿管软镜治疗感染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应用负压鞘26例(A组),未应用30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肾盂内压、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后石街形成、术后发热(T> 38.5℃)、炎症指标(PCT、WBC)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 A组肾盂内压均低于B组,A、B两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6.2%和83.3%,手术时间分别为(80.1±2.2) min和(105.2±3.5) min,术后石街形成例数分别为1例和6例,术后发热(T> 38.5℃)分别为1例和4例,术后A组炎症指标(PCT、WBC)计数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7.4±0.8)d和(8.2±1.3)d,住院费用分别为(20 857.1±389.4)元和(22 008.5±394.3)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尿管软镜负压鞘在输尿管软镜治疗感染性肾结石术中是安全、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天;孙祥宙;盛明;黄晨;李逊;何永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非酒精性脂肪病(NAFLD)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防治都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微生态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逐渐被人们所发掘,其参与着机体的代谢,疾病的发展,尤其和NAFLD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从肠道菌群的治疗角度出发,有望成为治疗NAFLD的新方法.本文就肠道微生态和NAFLD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蓓蕾;谢博文;胡朋言;纪云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研究重庆城区居民的骨密度情况,了解该区域人群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以及危险因素 方法 采集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南大学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完成桡骨远端骨密度检测且资料完备的健康汉族成年体检者数据9 158例(男4 577例,女4 581例),根据T值判定骨质疏松并计算其检出率、BMI和OSTA指数.结果 该人群骨质疏松总检出率为15.6%,其中男性为9.5%,女性为21.6%.四种职业人群骨密度分析显示,教师骨质疏松检出率高,工人低.不同BMI分组中女性OP检出率高于男性,消瘦组远高于超重/肥胖组.70岁以上男性和50岁以上女性均为骨质疏松中等风险人群,也是OP防治的重点人群.结论 重庆城区居民的骨质疏松检出率高于全国水平,属于骨质疏松高发地区;应用职业类别、BMI、OSTA等指标在城区居民中开展OP风险评估,并针对其职业环境特点进行系统规范的骨量异常危险因素干预,是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发生的关键点.
作者:熊明洁;刘翔;黄静;肖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单次治疗双侧甲状腺多发良性结节的近期疗效,并评估其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接受超声引导下单次微波消融治疗的甲状腺多发结节患者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 消融前症状评分和美容评分随着消融结节数量增加而升高(P< 0.001),手术和消融时间随着结节数量的增加而增加(P< 0.001),而消融手术所需液体隔离带的量和术中疼痛评分在各组之间未见显著差异.所有患者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及颈部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甲状腺功能在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检查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患者大结节体积和消融结节总体积的减小率为分别为63.0%和69.5%.术后患者的症状评分从术前的(4.41±1.75)cm降到术后6个月的(1.00±0.76)cm,美容评分从术前的(2.27±0.81)降到术后6个月(1.25±0.43).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双侧多发结节,能够单次有效治疗多个甲状腺症状性结节,并且能够保护甲状腺的生理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研究.
作者:徐萍;徐岷;葛璐;陈宝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首发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梗死部位与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63例A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梗死部位分为广泛前壁梗死组、前壁梗死组、前间壁梗死组、下壁梗死组,测定入院时及随访6个月后的BNP水平及LVEF,并记录随访期间发生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广泛前壁组入院时及随访6个月后的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而LVEF均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组入院时及随访6个月后的BNP水平分别高于前间壁组及下壁组,而LVEF分别低于前间壁组和下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间壁组入院时及随访6个月后的BNP水平高于下壁组,而LVEF低于下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广泛前壁组、前壁组、前间壁组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下壁组,且广泛前壁组为高.结论 首发ASTEMI患者的梗死部位与BNP水平、LVEF有密切的关系,梗死部位、BNP水平及LVEF均可作为ASTEMI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早期并发症、预后等的重要预测指标.
作者:刘营伟;艾尔肯·阿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术(PTGBD)不同干预时机对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影响.方法 收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64例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按发病至PTGBD的时间分为A组(<72h,28例)、B组(72~ 120 h,22例)和C组(120~148 h,14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48 h各组间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腹痛缓解时间、胰腺脓肿发生率、住院时间、病死率、患者满意率.结果 A组治疗前后与其他组比较,各化验指标、APACHE-Ⅱ评分、腹痛缓解时间、胰腺脓肿发生率、住院时间、病死率及患者满意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PTGBD早期(72 h内)干预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安全有效,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作者:张建军;瞿海龙;张冰;梁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运用RNA干扰技术沉默FAK基因表达对人舌鳞癌细胞株CAL-27增殖与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siRNA干扰技术瞬时转染构建FAK siRNA.将实验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运用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FAK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Transwell小室法研究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 q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FAK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mRNA<0.01,P蛋自<0.05);MTT实验结果显示在48和72 h时,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的吸光度值均明显高于实验组(P< 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穿膜迁移细胞数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沉默FAK基因表达可有效抑制人舌鳞癌CAL-2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作者:陈凯;刘涛;李张维;李梁;潘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监测脓毒症休克患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sTREM-1)及sTREM-1清除率(sTREM-1c)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科2016年1-12月患者共54例,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通过监测脓毒症休克患者第1、5、7、9天sTREM-1及sTREM-1c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判断预后的价值.结果 两组基线比较APACHEⅡ评分、PCT、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sTREM-1水平呈下降趋势,好转组下降优于恶化组.同样,sTREM-1c在好转组第5、7、9天下降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其次,不同时间点PCT、sTREM-1、sTREM-1c及24 h内APACHEⅡ评分AUC依次为sTREM-1 7、APACHEⅡ及sTREM-1 5、PCT、sTREM-1 9、sTREM-1c 9及sTREM-1 1,小为sTREM-1c5及sTREM-1c 7.结论 在临床上可动态监测sTREM-1并进行sTREM-1c分析,比单纯监测sTREM-1可能更优越.
作者:罗运山;刘易林;邓霞梅;张健;李莉;饶明清;罗健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大鼠心梗后利用Tocilizumab抑制白细胞介素6(IL-6)受体对白细胞产生的影响,探讨其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方法 取部分大鼠做大鼠心梗模型,ELISA法、流式细胞术、血常规分别检测大鼠心梗Tocilizumab皮下注射治疗前后血IL-6、骨髓造血干细胞及血液白细胞水平,免疫组化观察大鼠心梗后心肌组织白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心梗发生后大鼠血液中IL-6明显升高(P<0.05),骨髓增殖期HSC的比率及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未治疗组相比,用IL-6R靶向抑制剂Tocilizumab治疗后骨髓增殖期HSC比率明显降低、血WBC数量减少(P< 0.05),心肌重构得以改善.结论 Tocilizumab可以抑制心梗后白细胞的产生并抑制心肌重构,为临床治疗MI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崔春便;贾新未;王艳飞;李雅;王占启;王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弥漫性肺泡出血(DAH)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12月确诊的34例SLE并发DAH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和转归.结果 SLE合并DAH发病率为0.39%,年龄19(IQR 11.75~ 32)岁,病程6(2~ 15.75)个月,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热.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为19.5(16 ~ 25)分;抗双链DNA抗体定量24.35(2.89 ~ 129.25);补体C3 0.38(0.26~ 0.84)g/L.预后:总体病死率73.5%,经风湿免疫科治疗52.9%.影响病死率的治疗有CTX(OR=0.059,95% CI0.006 ~ 0.554,P=0.013)及免疫抑制剂联合大于常规剂量激素治疗(OR=0.059,95% CI 0.006 ~ 0.554,P=0.013).结论 SLE合并DAH症状常不典型,表现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热等,影像学及支气管镜检查可以辅助诊断,容易发生肺部感染,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应用CTX联合大于常规剂量激素治疗原发病可降低病死率.
作者:黄子宸;王荷郡;赵铖;郑乐婷;文静;陈战瑞;雷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RNA结合蛋白Larp1在卵巢癌细胞转移与上皮间质转化(EMT)中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Larp1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的侵袭转移作用与机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方法 在卵巢癌细胞中通过慢病毒转染过表达Larp1,通过3D侵袭实验、定点趋化实验分析在促生长因子影响下Larp1过表达对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结果 细胞质内Larp1表达及分布与卵巢癌侵袭转移能力呈正相关,Larp1过表达会促进卵巢癌EMT,增强卵巢癌细胞侵袭能力;Larp1过表达的SKOV-3与OVCAR-3细胞对促生长因子(TGF-β、EGF、bFGF)趋化反应更加明显;Larp1过表达能促进卵巢癌细胞肌动蛋白纤维与应力纤维生成且Larp1与肌动蛋白纤维共定位.结论 卵巢癌细胞中Larp1过表达能促进癌细胞侵袭转移,因此更加全面地理解Larp1在卵巢癌中的作用,可为诊断卵巢肿瘤分期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戴燕;金世光;王薛洁;杨鑫泉;王大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二氯乙酸(DCA)对膀胱癌T24细胞株的克隆形成、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膀胱癌T24细胞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分别以5、10、20 mmol/L DCA处理,对照组以等量0.1%二甲基亚砜处理;用Giemsa染色检测T24细胞克隆形成,细胞划痕以及Transwell实验检测T24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应用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24细胞内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记物钙黏蛋白E(E-cadherin)、钙黏蛋白N(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Snail及Slug蛋白表达.结果 细胞克隆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随DCA浓度增加,显著减少T24细胞的克隆形成(P<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随DCA浓度增加及处理时间延长,T24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P< 0.01);Transwell实验结果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随DCA浓度增加T24细胞的迁移力降低(P<0.01);经过DCA作用48 h后,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T24细胞中E-cadherin的mRN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Snail、Slug、vimentin和N-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24细胞中Ecadherin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Snail、Slug、vimentin和N-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CA可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的克隆形成、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核转录因子Snail和Slug的表达,抑制T24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
作者:谢智彬;付伟金;陆春宇;赵东;徐艳圳;吴华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NLRP3炎性小体促分泌产物IL-1β、IL-18预测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RA-IP)的能力.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院确诊为RA-IP的患者105例,治疗后登记相关资料.随访1年,根据患者随访结局分为不良组与良好组.生存曲线显示随访后的不良预后率;同时,单因素Cox、多因素Cox回归评价多个因素对RA-IP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程度;运用ROC曲线分析其对RA-IP患者预后转归的预测能力.结果 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显示RF-IgM、IL-1β、IL-18对疾病治疗预后有显著影响且IL-1β影响程度大(RR=1.624);不良组中IL-1β、IL-18显著高于良好组,RF-IgM阳性患者人数亦显著高于良好组(x2=4.152,P=0.042);ROC曲线下IL-1β面积相对高,其敏感性为55.9%,特异性为86.2%.结论 IL-1β对RA-IP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作者:张帆;苏爱峰;李彦芳;郭兰青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联合减重步行的综合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的影响.方法 68例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参与本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节律性听觉刺激及减重步行训练来指导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步行训练.监测两组受试者训练前后的冻结步态量表评分、功能独立性测量评分、5次坐到站测试计时、计时起立行走计时、Berg平衡量表评分来评价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功能变化.结果 研究组训练后冻结步态量表评分下降,功能独立性测量评分降低,5次坐到站测试计时降低,计时起立行走计时缩短,Berg平衡量表评分增加,这些指标均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节律性听觉刺激联合减重步行的综合训练可促进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功能的改善.
作者:宋金辉;杨晶晶;方星;张贵斌;王普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跟骨骨折切口不同种缝合方法并发症的高低,明确跟骨骨折切口缝合佳方法.方法 通过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因跟骨骨折住院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病例120例.手术切口采用外侧“L”切口.分别采用Allgower-Donati缝合法、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皮内缝合法、间断缝合法缝合切口.分别统计4种缝合方法术后切口及周围张力性水疱、切口皮缘坏死、缝线切割皮缘、钢板外露等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后Allgower-Donati缝合法并发症率为6.7%,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并发症率为13.3%、皮内缝合法并发症率为26.7%、间断缝合法并发症率为33.3% (P< 0.05).结论 Allgower-Donati缝合法能有效预防或减少跟骨骨折切口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余江;胡兆洋;李光胜;胡敏;蒲川成;冉学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分析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年龄与季节变化特点,为临床维生素D(VD)制剂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血清25(OH)D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分析2009年至2011年2、3、9、10月份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13 502例0~17周岁体检儿童的血清25(OH)D结果,分为5个年龄组,统计25(OH)D平均水平,计算VD缺乏、不足和过量情况.结果 13 502例儿童血清25(OH)D水平(80.81±42.39) nmol/L,2、3月份组(72.71±33.47) nmol/L,9、10月份组(89.91±49.01)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岁以上组有性别差异,25(OH)D水平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两个季节5个年龄组血清25(OH)D水平比较及VD不足和缺乏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D缺乏者482例(3.57%)、1 850例(13.7%)分别以25 (OH)D<37.5 nmol/L和<50.0 nmol/L①为参照;各年龄组VD缺乏①分别为春季8.19%、13.97%、37.72%、52.63%、57.92%;夏季2.38%、4.15%、10.36%、16.85%、27.47%;VD不足者6 973例(51.64%);过量和中毒分别为34例(0.25%)、35例(0.26%).结论 广州地区儿童VD水平较低,尤其在春季,学龄儿童VD缺乏较严重,有必要依年龄、季节适时补充VD,鼓励儿童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
作者:林岚;谭美珍;肖玉联;杨延萍;陈力;张春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静脉穿刺辅助技术在野外光照不足情况下辅助卫勤人员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提高战伤救治效率、保证作战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夜间野外训练场,模拟黑暗无光照环境下的静脉输液治疗,选取北京市某工程兵训练部队429名战士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14例,使用军用强光手电筒进行静脉输液,观察组215例,使用静脉穿刺辅助技术进行输液,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情况、建立单个静脉通道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模拟实验中观察组和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8%、75.7%,平均穿刺用时分别为(66.38±11.34)s、(89.94±12.38)s,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8%、10.49%.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穿刺辅助技术能够提高无光照环境下静脉穿刺成功率且实用性强、安全性高,适用于各种环境下的战伤救治,填补了无光源条件下静脉穿刺的空白,对保障军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玉洁;李平;张曼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围手术期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CYP2C 19基因型多态性与血小板抑制率及氯吡格雷药物低反应性的关系.方法 搜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行PCI治疗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404例,根据CYP2C 19基因型分为快代谢、中等代谢、慢代谢3组,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血小板抑制率<30%定义为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分析CYP2C 19基因型与血小板抑制率及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1)404例患者中快、中、慢代谢型三组的分布为45.5%、45.3%、9.2%.3组间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血小板、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2).(3)3组间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差异无统计意义(P=0.295),其中快代谢组与中等代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2),快代谢组和慢代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中等代谢组和慢代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结论 PCI治疗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与血小板抑制率及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之间无相关性,仅检测CYP2C19基因型并不能准确预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强弱.
作者:王豪;张晓;朱记法;邢军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自噬是细胞内回收清除代谢废物并加以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再障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免疫机制改变,从而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恶性血液疾病.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再障患者的造血干/祖细胞存在着自噬缺陷,且自噬很可能会通过对造血干细胞功能特性的维持和调节、健康造血微环境的维护以及细胞免疫的稳态调节,参与到再障的发病机制中来,影响再障的发生与发展.本文主要综述了再障中的自噬水平变化及其在再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张云;方香玉;罗萍;黄禾;冷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自噬是真核细胞的一种降解现象,在应激时可以被激活,可以起到调控细胞存亡的作用.自噬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蛋白分子及细胞器,同时还参与免疫系统和病原体的相互作用.近年多个研究显示,在脓毒症发生时上调的自噬水平对组织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临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也与组织自噬水平相关.本文就近年自噬发生机制与脓毒症器官功能障碍治疗的进展作综述.
作者:张天楠;陈笑兰;曾其毅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