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辉;杨晶晶;方星;张贵斌;王普清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氨基末端B型脑利钠肽原(NT-ProBNP)与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和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晚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Ea/Aa)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作为观察组和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NT-proBNP水平和心脏超声参数.对NT-ProBNP与左心室舒张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ROC曲线分析了NT-ProBNP应用于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IVRT和NT-ProBNP显著提高(t=5.844、7.947,P=0.005、0.000),而Ea/Aa显著降低(t=4.639,P=0.012).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NT-ProBNP与IVRT显著正相关(r=0.507,P=0.001);与Ea/Aa显著负相关(r=-0.592,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NT-ProBNP与IVRT、Ea/Aa独立相关(标准化β=541.90、26.38).ROC预测结果显示,NT-proBNP(截止值为426 pg/mL)在检测Ea/Aa<1.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佳灵敏度(100%)和特异性(100%).结论 血清NT-ProBNP水平能够有效表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损伤程度.
作者:刘璟霞;王朝阳;王玉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联合减重步行的综合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的影响.方法 68例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参与本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节律性听觉刺激及减重步行训练来指导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步行训练.监测两组受试者训练前后的冻结步态量表评分、功能独立性测量评分、5次坐到站测试计时、计时起立行走计时、Berg平衡量表评分来评价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功能变化.结果 研究组训练后冻结步态量表评分下降,功能独立性测量评分降低,5次坐到站测试计时降低,计时起立行走计时缩短,Berg平衡量表评分增加,这些指标均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节律性听觉刺激联合减重步行的综合训练可促进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功能的改善.
作者:宋金辉;杨晶晶;方星;张贵斌;王普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骨关节炎关节软骨YKL-40表达水平与关节软骨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42例骨关节炎患者,采用X线Kellgren-Lawrence(K-L)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2级组、3级组和4级组.选取11例非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关节软骨中YKL-40的表达水平.采用WOMAC评分系统评价各组患者膝关节病变程度.对比分析各组患者YKL-40表达水平,及其与膝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膝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软骨YKL-40表达水平高于非膝关节炎患者,各组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软骨YKL-40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Ⅳ级患者高于Ⅲ级、Ⅱ级患者.关节软骨的YKL-40表达水平与WOMAC疼痛、僵硬、肢体功能以及总分呈正相关,与X线K-L分级呈正相关.结论 关节软骨YKL-40表达水平与关节软骨破坏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一种潜在的评估膝骨关节炎症状严重程度的生物标记物.
作者:关健;谢磊;丁罗宾;薛伟;王华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NLRP3炎性小体促分泌产物IL-1β、IL-18预测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RA-IP)的能力.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院确诊为RA-IP的患者105例,治疗后登记相关资料.随访1年,根据患者随访结局分为不良组与良好组.生存曲线显示随访后的不良预后率;同时,单因素Cox、多因素Cox回归评价多个因素对RA-IP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程度;运用ROC曲线分析其对RA-IP患者预后转归的预测能力.结果 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显示RF-IgM、IL-1β、IL-18对疾病治疗预后有显著影响且IL-1β影响程度大(RR=1.624);不良组中IL-1β、IL-18显著高于良好组,RF-IgM阳性患者人数亦显著高于良好组(x2=4.152,P=0.042);ROC曲线下IL-1β面积相对高,其敏感性为55.9%,特异性为86.2%.结论 IL-1β对RA-IP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作者:张帆;苏爱峰;李彦芳;郭兰青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丙泊酚靶控输注并以BIS监测为导向,调整靶控浓度达到预设镇静深度,能否预防剖宫产术中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的不良反应.方法 将354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成3组.胎儿娩出后:(1)对照组持续泵注10 mL/h生理盐水;(2)BIS 85组,丙泊酚靶控输注以0.8 μg/mL为起始,调整浓度维持术中BIS 80~ 90;(3)BIS 75组,丙泊酚靶控输注以1.2μg/mL为起始,调整浓度维持术中BIS 70~ 80,均至手术结束.比较3组产妇恶心、呕吐、腹泻、胸闷和头痛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丙泊酚BIS 85组仅能减少胸闷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与对照组相比,BIS 75组能减少产妇恶心、呕吐以及胸闷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者均P< 0.001).BIS 85组和BIS 75组的产妇术中均未出现头痛.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下,术中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BIS 70 ~ 80之间,能有效预防剖宫产产妇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鹏;庄菁;李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单次治疗双侧甲状腺多发良性结节的近期疗效,并评估其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接受超声引导下单次微波消融治疗的甲状腺多发结节患者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 消融前症状评分和美容评分随着消融结节数量增加而升高(P< 0.001),手术和消融时间随着结节数量的增加而增加(P< 0.001),而消融手术所需液体隔离带的量和术中疼痛评分在各组之间未见显著差异.所有患者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及颈部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甲状腺功能在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检查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患者大结节体积和消融结节总体积的减小率为分别为63.0%和69.5%.术后患者的症状评分从术前的(4.41±1.75)cm降到术后6个月的(1.00±0.76)cm,美容评分从术前的(2.27±0.81)降到术后6个月(1.25±0.43).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双侧多发结节,能够单次有效治疗多个甲状腺症状性结节,并且能够保护甲状腺的生理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研究.
作者:徐萍;徐岷;葛璐;陈宝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非酒精性脂肪病(NAFLD)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防治都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微生态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逐渐被人们所发掘,其参与着机体的代谢,疾病的发展,尤其和NAFLD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从肠道菌群的治疗角度出发,有望成为治疗NAFLD的新方法.本文就肠道微生态和NAFLD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蓓蕾;谢博文;胡朋言;纪云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围手术期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CYP2C 19基因型多态性与血小板抑制率及氯吡格雷药物低反应性的关系.方法 搜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行PCI治疗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404例,根据CYP2C 19基因型分为快代谢、中等代谢、慢代谢3组,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血小板抑制率<30%定义为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分析CYP2C 19基因型与血小板抑制率及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1)404例患者中快、中、慢代谢型三组的分布为45.5%、45.3%、9.2%.3组间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血小板、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2).(3)3组间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差异无统计意义(P=0.295),其中快代谢组与中等代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2),快代谢组和慢代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中等代谢组和慢代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结论 PCI治疗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与血小板抑制率及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之间无相关性,仅检测CYP2C19基因型并不能准确预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强弱.
作者:王豪;张晓;朱记法;邢军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3D打印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软件、新型打印材料及打印设备共同发展的快速成型技术.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从初期制造业的革命性创造到如今在医疗领域尤其是临床应用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临床手术模型、医疗器械模型、人体解剖组织模型、植入修补材料到义肢生物打印等方面均有报道,在神经外科疾病诊治方面逐渐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本文就3D打印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现状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
作者:王蕾;张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大鼠心梗后利用Tocilizumab抑制白细胞介素6(IL-6)受体对白细胞产生的影响,探讨其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方法 取部分大鼠做大鼠心梗模型,ELISA法、流式细胞术、血常规分别检测大鼠心梗Tocilizumab皮下注射治疗前后血IL-6、骨髓造血干细胞及血液白细胞水平,免疫组化观察大鼠心梗后心肌组织白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心梗发生后大鼠血液中IL-6明显升高(P<0.05),骨髓增殖期HSC的比率及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未治疗组相比,用IL-6R靶向抑制剂Tocilizumab治疗后骨髓增殖期HSC比率明显降低、血WBC数量减少(P< 0.05),心肌重构得以改善.结论 Tocilizumab可以抑制心梗后白细胞的产生并抑制心肌重构,为临床治疗MI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崔春便;贾新未;王艳飞;李雅;王占启;王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胸腺肽α1干预治疗对脓毒症打击后出现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的老年患者免疫、代谢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68例在老年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进行治疗的脓毒症打击后发生PICS的老年患者,将接受胸腺肽α1持续2周干预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接受胸腺肽α1干预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首先通过对比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后检测指标的变化差异,分析胸腺肽α1对患者免疫和代谢功能的影响;再通过生存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各阶段病死率,分析胸腺肽α1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单核细胞、CD4/CD8和HLADR/CD14的差值存在明显差异[(0.11±0.31)×109/Lvs.(-0.16±0.36)× 107L,(0.20±0.94) vs.(-0.22±0.74),(5.8±16.3)%vs.(-3.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胸腺肽α1干预使单核细胞、CD4/CD8和HLADR/CD14明显升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总体预后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阶段病死率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两组28、90、120 d内病死率和总病死率对比[8(23.5%) vs.12(35.3%),18(52.9%) vs.25(73.5%),20(58.8%)vs.27(79.4%),24(70.6%)vs.28(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肽α1可改善脓毒症后的PICS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但对代谢功能和预后的作用均有待进一步分析.
作者:苏和毅;莫泽珣;陈蕊;郭振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使用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在胸痛患者中早期排除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佳策略.方法 纳入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痛中心可疑AMI、心电图非典型ST段抬高、初次hs-cTnT≤14 ng/L的患者,收集患者心电图(ECG)和hs-cTnT值等临床资料,评估胸痛患者动态观察0/3 h与观察5h-胸痛时间以及单点hs-cTnT排除AMI的诊断价值,建立早期排除AMI的策略.结果 对胸痛时间<5h、初次hs-cTnT≤14 ng/L的胸痛患者,动态观察0/3 h与5h-胸痛时间排除策略排除AMI的阴性预测值(NPV)均能达到100%,使用初次hs-cTnT值直接排除AMI的NPV为99.8%.结论 对胸痛时间<5h的可疑AMI根据胸痛发生时间选择性使用0/3 h动态观察和5h-胸痛时间策略排除AMI,两种方法诊断排除价值一致,不建议使用初次hs-cTnT水平直接排除AMI.
作者:郭英;罗薇;丁霏;李贵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RNA结合蛋白Larp1在卵巢癌细胞转移与上皮间质转化(EMT)中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Larp1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的侵袭转移作用与机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方法 在卵巢癌细胞中通过慢病毒转染过表达Larp1,通过3D侵袭实验、定点趋化实验分析在促生长因子影响下Larp1过表达对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结果 细胞质内Larp1表达及分布与卵巢癌侵袭转移能力呈正相关,Larp1过表达会促进卵巢癌EMT,增强卵巢癌细胞侵袭能力;Larp1过表达的SKOV-3与OVCAR-3细胞对促生长因子(TGF-β、EGF、bFGF)趋化反应更加明显;Larp1过表达能促进卵巢癌细胞肌动蛋白纤维与应力纤维生成且Larp1与肌动蛋白纤维共定位.结论 卵巢癌细胞中Larp1过表达能促进癌细胞侵袭转移,因此更加全面地理解Larp1在卵巢癌中的作用,可为诊断卵巢肿瘤分期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戴燕;金世光;王薛洁;杨鑫泉;王大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和心率震荡(HRT)与血压控制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住院的高血压痛血压未控制组40例、高血压病血压控制组50例、对照组非高血压痛52例的一般临床特征、HRV和HRT指标.结果 (1)高血压痛血压控制组体质指数高于对照组;高血压病血压未控制组和血压控制组所用降压药比例和用药种类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血压病血压未控制组极低频(VLF)、低频(LF)和震荡斜率(TS)低于对照组,高血压病血压未控制组高频(HF)显著低于血压控制组(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EF值、肌酐、血脂、β受体阻滞剂和合并吸烟史、冠心痛史、糖尿病史影响后,rMSSD、pNN50、VLF、LF、HF、TS降低是高血压病血压控制的危险因素.(4)对高血压病患者HRV和HRT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LF与TO呈负相关;SDNN、SDANN、rMSSD、pNN50、VLF、LF、HF与TS呈正相关.结论 血压未控制的高血压病患者HRV和HRT异常,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作者:余意君;邹武松;朱朋飞;张明静;徐艳玲;吴慧君;郑伟;谢亚文;顾晔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基于血清白介素-2(IL-2)、IL-4、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的偏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型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140例MPP患儿和135例健康儿童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PLS-DA分析.结果 IL-10和IFN-γ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均为0.84(95%CI:.0.79 ~ 0.89).IL-10诊断MP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4%和77.0%;IFN-γ诊断MP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1%和82.2%. PLS-DA模型对疾病组和对照组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0.0%和88.15%,预测正确率分别为86.4%和87.4%.结论 基于血清7种细胞因子的PLS-DA模型有助于MPP患儿的辅助诊断和预测分析.
作者:黄飞燕;刘春艳;朱红枫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自噬是真核细胞的一种降解现象,在应激时可以被激活,可以起到调控细胞存亡的作用.自噬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蛋白分子及细胞器,同时还参与免疫系统和病原体的相互作用.近年多个研究显示,在脓毒症发生时上调的自噬水平对组织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临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也与组织自噬水平相关.本文就近年自噬发生机制与脓毒症器官功能障碍治疗的进展作综述.
作者:张天楠;陈笑兰;曾其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二氯乙酸(DCA)对膀胱癌T24细胞株的克隆形成、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膀胱癌T24细胞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分别以5、10、20 mmol/L DCA处理,对照组以等量0.1%二甲基亚砜处理;用Giemsa染色检测T24细胞克隆形成,细胞划痕以及Transwell实验检测T24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应用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24细胞内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记物钙黏蛋白E(E-cadherin)、钙黏蛋白N(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Snail及Slug蛋白表达.结果 细胞克隆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随DCA浓度增加,显著减少T24细胞的克隆形成(P<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随DCA浓度增加及处理时间延长,T24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P< 0.01);Transwell实验结果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随DCA浓度增加T24细胞的迁移力降低(P<0.01);经过DCA作用48 h后,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T24细胞中E-cadherin的mRN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Snail、Slug、vimentin和N-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24细胞中Ecadherin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Snail、Slug、vimentin和N-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CA可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的克隆形成、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核转录因子Snail和Slug的表达,抑制T24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
作者:谢智彬;付伟金;陆春宇;赵东;徐艳圳;吴华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特发性心肌病患儿中91个心肌病相关基因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广东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3例无血缘关系的特发性心肌病患儿(扩张型心肌病14例,肥厚型心肌病12例,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17例),运用二代测序法对心肌病相关基因进行测序,其直系亲属用sanger测序法对已经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分析突变位点特点,探讨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 共发现20例(46.5%)存在23个基因上的28个致病及可疑致病突变位点,突变位点未见重复,其突变方式主要为错义突变,占50.0%.2例患儿同时检测到1个基因的2个致病突变或可疑致病突变.19例(44.1%)检测到临床意义未明的突变位点.结论 小儿特发性心肌病患者部分可检测到心肌病相关基因突变,心肌病相关基因的检测可以协助临床诊断,部分基因突变的位点与病变程度相关,对携带突变位点的特发性心肌病患儿家族应进行长期追踪随访.
作者:张力力;王树水;辛颖;张智伟;李渝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神经纤维瘤病分为3型[1],其中Ⅰ型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 type1,NF1)占总发病率的90%[2],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通常伴有皮肤色素沉着,表现为皮肤牛奶咖啡色斑和雀斑样痣,还可引起骨骼、心肾等脏器的损害和功能障碍,全身呈多发或单发神经瘤.躯干巨大神经纤维瘤因其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及功能,常需手术治疗[3-4].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NF1患者14例,均采用绞链式缝扎结合“挖空式”扩大切除肿瘤,给予行肿瘤反取皮即刻中厚皮片回植或液氮冻存后回植、自体游离皮片移植修复创面,术后效果好,外观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卓伟;孙超锋;李靖;冯剑;蒋立;李学拥;李跃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分析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年龄与季节变化特点,为临床维生素D(VD)制剂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血清25(OH)D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分析2009年至2011年2、3、9、10月份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13 502例0~17周岁体检儿童的血清25(OH)D结果,分为5个年龄组,统计25(OH)D平均水平,计算VD缺乏、不足和过量情况.结果 13 502例儿童血清25(OH)D水平(80.81±42.39) nmol/L,2、3月份组(72.71±33.47) nmol/L,9、10月份组(89.91±49.01)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岁以上组有性别差异,25(OH)D水平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两个季节5个年龄组血清25(OH)D水平比较及VD不足和缺乏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D缺乏者482例(3.57%)、1 850例(13.7%)分别以25 (OH)D<37.5 nmol/L和<50.0 nmol/L①为参照;各年龄组VD缺乏①分别为春季8.19%、13.97%、37.72%、52.63%、57.92%;夏季2.38%、4.15%、10.36%、16.85%、27.47%;VD不足者6 973例(51.64%);过量和中毒分别为34例(0.25%)、35例(0.26%).结论 广州地区儿童VD水平较低,尤其在春季,学龄儿童VD缺乏较严重,有必要依年龄、季节适时补充VD,鼓励儿童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
作者:林岚;谭美珍;肖玉联;杨延萍;陈力;张春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