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房颤急性脑梗死与非房颤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对照分析

陈兴东;罗伟良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房颤, 肾功能不全
摘要:目的:比较成人心房纤颤(AF)是否比非AF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有较高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并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74例AF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AF组),随机选取同期500例非AF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eGFR)< 60 mL/(min· 1.73 m2)]是否有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F组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结果:AF组374例,肾功能不全114例(30.5%);非AF组500例,肾功能不全75例(1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比值比(OR)为2.485,AF组与非AF组的eGFR分别为(77.75±39.89) mL/(min· 1.73 m2)和(96.93±39.14) mL/(min·1.73 m2).回归分析发现AF组中导致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有心功能不全(OR=2.057)、高血压病(OR=1.826)、糖尿病(OR=1.897)、高尿酸血症(OR=3.161).结论:成年AF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肾功能不全者明显高于非AF急性脑梗死者,该组患者导致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有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分型分水岭脑梗死的CT脑灌注表现及其临床相关性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分水岭脑梗死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行CT脑灌注检查,选择核磁共振DWI证实分水岭脑梗死患者34例,包括皮层分水岭脑梗死(CWSI)15例,内分水岭脑梗死(IWSI)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CT脑灌注显示18例在分水岭梗死区周围出现异常低灌注,与对侧比较脑血流量(CBF)减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峰值时间(TTP)延迟,脑血容量(CBV)无变化.有异常低灌注组有10例于入院第1周病情出现恶化,无异常低灌注组仅有2例,两者有统计学差异(x2=6.88,P<0.01).IWSI组有13例患者出现异常低灌注,CWSI组有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P<0.05).IWSI组有7例预后不良,CWSI组只有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P<0.05).结论:低灌注是IWSI重要的诱发因素且与预后有关,IWSI较CSWI预后差.

    作者:欧鸿儒;吴巧彬;陈晓华;贾红明;简坚成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P2X3受体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腺苷三磷酸(ATP)在机体内不仅作为一种供能物质存在,它还具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功能,参与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功能,其中嘌呤能P2X3受体为配体门控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高度选择性地表达在与伤害性信息有关的中小直径感觉神经元1.病理性疼痛是指在伤害性刺激消除后仍然有疼痛的持续存在,主要包括炎症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疼痛,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发病机制复杂、疼痛程度重,且临床多为非特异性治疗模式,治疗效果不显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作者:曹欣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脑梗死长期复发的部位研究

    目的:研究脑梗死长期复发的部位是否在同一脑循环系统.方法:回顾性研究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3年内全部有头颅磁共振证实初次脑梗死的住院患者,电话随访和电子病历相结合确定其为5年内单发或复发.对复发的病例录入基本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并将复发病例按复发部位是否在同一脑循环系统分为两组,应用Logistics回归筛选各个变量是否为复发部位在同一脑循环系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106例,5年内在同一脑循环系统总复发比率为46.2%,在不同系统总复发比率为53.8%,Logistic回归筛选发现复发部位是否在同一脑循环系统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无相关性,而与生存时间(复发时间)相关,复发时间越短越倾向于在相同脑循环系统复发,而复发时间越长,越倾向于在不同脑循环系统复发.并且第1年复发总例数多,占5年内复发总数的37%.结论:通过对脑梗死5年内复发的部位进行研究,发现越是长期复发,部位越倾向于在不同脑循环系统,从而强调了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但是在短期,尤其1年内,相同脑循环系统复发的几率较大(60.0%),从而证明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早期1年内给予血管内治疗的合理性.

    作者:刘扬;周小英;刘广志;高旭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小剂量氨氯地平对低温恶化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目前心衰的发病率继续增长,好多心衰患者终发展成顽固难治性心衰,需要血液透析滤过技术渡过难关,但生活质量非常差[1].治疗心衰的医疗成本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较高的,尤其是心衰恶化到需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阶段,虽然效果显著,但成本极高[2],临床上心衰患者病情变化极容易受到天气因素影响,所以有学者提出了低温恶化心衰概念[3],而我中心之前的研究[4],也发现对射血分数下降心衰患者进行有效的温控,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同时也保证了治疗的效果.

    作者:张化勇;肖明;李洪远;常方圆;马娜娜;刘跃森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动脉粥样硬化与小卒中进展的关系

    目的:通过比较进展性与非进展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情况及一些血液学指标,结合临床探讨小卒中出现进展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以2015年1-12月至我院就诊的发病3d内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每项≤1分,其中意识评分必须为0分且评分总分≤3分的小卒中患者.比较42例进展性小卒中及72例非进展性小卒中患者头颅CTA检查结果及部分血液学指标,以分析小卒中进展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比较,卒中部位、颅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可能与小卒中进展无明显相关,而血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进展性小卒中组高于非进展性小卒中组.结论:小卒中进展可能与颅内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无明显相关,而与脑梗死发病时血液黏稠度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有关.

    作者:傅铖;黄双双;张顺开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CYP2C9和CYP4F2基因多态性对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维持剂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CYP2C9和CYP4F2)基因多态性对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瓣膜置换术后使用华法林抗凝患者136例,将患者分为4组:CYP2C9野生型组(CYP2C9*1*1)、CYP2C9突变型组(CYP2C9*3)、CYP4F2 rs2108622野生型组(CC)、CYP4F2 rs2108622突变型组(CT或TT),用TaqMan MGB探针法,检测CYP2C9* 3位点和CYP4F2 rs2108622位点基因型.记录一般资料,华法林初始剂量和基础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测定结果,并进行随访;记录初始服用华法林到INR首次达标的时间、华法林达标总用量和平均每日用量.结果:CYP2C9*1*1患者比CYP2C9*3患者INR首次达标时间长、INR首次达标时所需的华法林总量、日均剂量大(P<0.05).CYP2C9和CYP4F2rs2108622基因均变异的患者INR首次达标需要的平均时间短,且INR首次达标时所服用的华法林总剂量和平均日用量少,与2个基因均无变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只有CYP2C9基因变异患者相比,INR首次达标的平均时间缩短,达标时华法林总用量减少(P<0.05).结论:CYP2C9和CYP4F2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华法林维持剂量重要的遗传因素,患者用药前进行CYP2C9和CYP4F2基因型检查,预测华法林用药剂量,可减少抗凝过量的发生,缩短剂量调整的时间.

    作者:马建新;董兵;马建慧;李胜萍;刘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检测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意义

    目的:探究缺氧诱导因子-lα及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选取EICU的4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存活时间是否超过28 d,将入选4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21例(存活>28d)与死亡组19例(存活≤28 d).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入组时血浆中HIF-1α水平,并检测入组时(0 h),入组后6h、12h和24 h动脉血乳酸水平,统计分析血HIF-1α水平、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和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其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3±12.8)岁;28 d病死率为47.5%;APACHE Ⅱ评分(23.7±4.83),动脉血乳酸水平(5.88±2.73) mmol/L.死亡组及存活组血浆中HIF-lα水平及血乳酸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均< 0.05),且死亡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死亡组6h、12h及24 h乳酸清除率均低于生存组(P<0.01),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乳酸及HIF-lα水平呈正相关(r=0.868,P< 0.01).血乳酸及HIF-lα水平与患者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04,P<0.01)和(r=0.811,P<0.01).结论HIF-lα及血乳酸,乳酸清除率与脓毒性休克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成为其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作者:胡雪珍;孙来芳;张素勤;孔万权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半导体基因测序技术筛查地中海贫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半导体基因测序技术在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随机就诊者的静脉血197例作为前瞻性样本;随机选择临床确诊样本200例作为既往样本.同时采用半导体基因测序技术和PCR技术进行检测与分析,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的差异.结果:前瞻性样本中,PCR技术检出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共22例,其中β-突变18例,β-突变3例,oα合并β-突变1例;采用半导体基因测序技术除检出以上基因位点外,另发现罕见型地中海贫血6例.既往样本共200例,其中d-突变118例,β-突变65例,α合并β-突变17例,采用半导体基因测序技术另发现突变位点1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PCR技术与半导体基因测序技术总符合率为98.5%,Kappa=0.97(≥0.8).结论:半导体基因测序技术不仅能够覆盖PCR技术能检测到的所有位点,而且可检测到地中海贫血的罕见基因突变位点,且检测成本低,仪器价格低廉,有利于地中海贫血的普查.

    作者:杨茜;娄季武;赵颖;付有晴;巫静帆;何怡;吴春求;周光纪;刘彦慧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RoSCo评分系统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RoSCo评分系统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2015年127名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通过所有患者术前病例资料给予RoSCo评分,根据该评分分为RoSCo低评分组(3~4分)、RoSCo中评分组(5~6分)、RoSCo高评分组(7~8分).分别研究RoSCo评分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术后并发症Clavein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热缺血时间、住院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oSCo评分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相关(P<0.05),并且与单纯RENAL评分相比较准确性更高.同时,术中出血、热缺血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在RoSCo低、中、高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oSCo评分系统可以用于评估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情况.

    作者:庄永江;蔡超;张辉见;彭佩丹;郑少斌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临清市人民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共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3例.留取入院时的肘静脉血5 mL,测量血浆hs-CRP,根据其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即Q1组(hs-CRP≤0.50 mg/L)、Q2组(0.50< hs-CRP≤1.25 mg/L)、Q3组(1.25< hs-CRP≤4.70 mg/L)和Q4组(hs-CRP> 4.70 mg/L).住院时密切观察记录相关指标,随访至出院后3个月.分析基线血浆hs-CRP水平与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恶化及神经功能预后不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校正年龄、性别和基线NIHSS评分、脑卒中亚型、传统危险因素、血管内血栓和血管内治疗后分析,hs-CRP水平与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恶化及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均P< 0.05).当排除脑卒中后发生急性感染疾病的患者后,这种显著关联仍然存在(均P< 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基线血浆hs-CRP水平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预测不良临床结局的发生,从而指导临床医生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钟波;唐丙俭;柳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姜黄素对脂多糖诱导肺泡上皮细胞炎性反应及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脂多糖诱导肺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及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受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用脂多糖及不同浓度姜黄素刺激后测定细胞活性;测定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20 μmol/L的姜黄素处理后加入10μg/mL的脂多糖刺激,提取细胞核蛋白及膜蛋白,检测核转录因子kappa B和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5~30 μmol/L的姜黄素及10 μg/mL脂多糖对细胞活性无影响(P>0.05);5 ~ 30 μmol/L的姜黄素抑制脂多糖诱导的TNF-α和IL-6的产生(P<0.05),其中20μmol/L与30μmol/L姜黄素的抑制作用为明显,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0 μmol/L的姜黄素显著降低细胞核内磷酸化核转录因子kappa B p65的表达水平(P<0.05),同时上调细胞内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受体相关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姜黄素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以及核转录因子kappa B活化,上调负调控分子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受体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是可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孙慧男;陈旭昕;韩志海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微波消融治疗尾状叶肝细胞癌11例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在尾状叶肝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自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进行微波消融治疗的尾状叶初发初治肝细胞肝癌患者信息,分析微波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疗效.结果:11例患者共进行11次微波消融治疗13处肿瘤,其中9例尾状叶经上腹部进针,2例经右肋间进针.共有2例未达到技术成功的患者,其中1例转行放射治疗,另1例经MWA补充治疗,但仍未达到技术成功,消融治疗有效率为81.8%(9/11).术后1例患者因胆管扩张引起黄疸,行经皮胆管穿刺引流及对症治疗后好转,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至2016年10月,平均随访时间(31.5±15.4)个月,4例患者出现肝内远处复发,其中3例行再次行MWA治疗,1例行放射治疗.另有1例患者出现肝外转移.结论:对于尾状叶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平盛;王延明;刘晟;钱国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中晚期妊娠孕妇盆底二维超声特点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性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妊娠中、晚期孕妇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的表现特点,为研究妊娠与压力性尿失禁之间的关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对孕龄为14 ~ 40周的74例中晚期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尿失禁组(34例)和无尿失禁组(40例).均接受静息状态和大Valsalva动作时的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检查.观察指标有:膀胱颈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膀胱颈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偏相关分析.P< 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晚期妊娠尿失禁组的膀胱颈旋转角度、膀胱颈活动度以及大Valsalva动作时的膀胱颈角度、膀胱尿道后角均大于无尿失禁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2)中晚期妊娠尿失禁组的尿道旋转角度与孕周呈中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有SUI的中晚期妊娠孕妇膀胱尿道周围支持结构有明显改变,尿道旋转角度随孕周的增大而增加.

    作者:关晓琳;张晓薇;杜培;黎燕霞;汤佩玲;杨存珍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La相关蛋白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La相关蛋白1(LARP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30例正常胃组织中LARP1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分析LARP1表达情况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LARP1表达平均光密度值(0.19±0.1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07±0.12)和正常组织(0.01±0.03)(P<0.01).随着TNM分期增加,胃癌组织中的LARP1表达量明显增加(Ⅰ期vs..Ⅱ期vs..Ⅲ+Ⅳ期=0.06±0.07vs..0.20±0.12vs.0.30±0.08,P=0.001),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LARP1表达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0.22±0.12 vs.0.11±0.14,P=0.038),低分化癌中的LARP1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癌(0.24±0.12 vs.0.12±0.12,P=0.022);而不同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的患者中LARP1表达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LARP1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高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有关,其可能在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鑫;黄宗声;郭先文;张法灿;农兵;张国;梁列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阴茎背侧带蒂包皮内板转移术矫治儿童重度型隐匿阴茎的疗效

    隐匿阴茎是一种阴茎体发育正常,阴茎埋藏于耻骨前皮下组织的一种疾病[1],隐匿阴茎手术方式繁多,但何种术式为佳仍有争议,现在针对重型隐匿阴茎皮肤短缺,皮肤覆盖难问题,皮瓣转移术广泛应用于重度型隐匿阴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作者采用阴茎背侧带蒂包皮内板转移术治疗小儿重度型隐匿阴茎20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林海;王玉芸;林国雄;孙为增;符策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维持化疗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NSCLC)维持治疗与未维持治疗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对生存时间的影响,探讨不同的维持治疗方法对生存时间的影响,为个体化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收集83例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分为维持组与未维持组,计算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同时将维持治疗组分为单药维持化疗组,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治疗组及EGFR-TKIs治疗组,计算进展及生存时间.结果:维持组平均PFS为12.80个月,平均OS为20.36个月;未维持组平均PFS为3.03个月,平均OS为12.06个月,维持组PFS及OS比未维持组长(P<0.05);单药维持化疗组,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组及EGFR-TKIs组平均PFS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OS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GFR-TKIs组,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组及单药维持化疗组(P<0.05).维持治疗中近期疗效不影响远期疗效.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维持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疗效、延长进展及生存时间,且获益于靶向药物的加入.

    作者:潘莹;龚五星;梁翠微;杜均祥;彭东旭;谢云;郑礼平;张楠;黄思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通过磁共振波谱技术(MRS)以及神经心理学量表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加rTMS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筛查,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AB)评定,MRS对病变区的神经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LOTCA、FAB评分以及MRS检测神经代谢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LOTCA、FAB评分分别为(87.10±3.16)分和(11.97±0.48)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MRS量化指标NAA/Cr、Cho/Cr分别为(1.64±0.08)、(1.17±0.07),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LOTCA、FAB量表评分以及MRS测定的NAA/Cr、Cho/Cr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OTCA、FAB量表评分以及MRS测定的NAA/Cr、Cho/Cr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改善患者执行功能是通过影响脑内认知功能相关的神经代谢产物来实现的,MRS可从分子水平显示患者治疗后的效果.

    作者:周婷;巩尊科;王世雁;王密;汪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手霉素通过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U937白血病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手霉素对U937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μmol/L的手霉素处理U937白血病细胞不同时间,分别使用Annexin V/PI试剂及ROS检测试剂标记细胞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内ROS生成,免疫印迹术检测PI3K、P-Akt、Akt等蛋白的表达.结果:与0h对照组相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手霉素诱导的U937细胞凋亡(P<0.05)及ROS生成逐渐增加(P<0.05),对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的抑制逐渐增强.N-乙酰基-L-半胱氨酸(NAC)(能有效抑制ROS产生的物质)可以阻断手霉素对U937细胞内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及手霉素诱导的U937细胞凋亡.结论:手霉素通过诱导ROS产生进而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来诱导U937细胞凋亡.

    作者:黄晖婷;李劲高;肖定璋;陈景;佘妙容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神经肽Y与营养状态和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神经肽Y(NPY)与营养状态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通过队列研究方法,采用线性相关分析脑脊液和血清NPY水平与营养状态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脊液NPY水平对CKD患者营养状态的诊断能力;采用生存分析法研究血清NPY水平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血清NPY水平与IL-6、胆固醇呈正相关(P<0.05);脑脊液NPY水平与eGFR、血清前白蛋白、MAMC及能量摄入量呈正相关(P<0.05);脑脊液NPY评价营养状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9%、58.2%;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PY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HR=1.801 5,CI:1.050 9~3.088 1).结论:CKD患者脑脊液NPY水平和营养状态相关,高血清NPY水平可能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谢丹丹;吕佩佳;陈杰彬;汪晓娟;李成杰;魏连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小剂量地塞米松在脑梗死不同时期的作用

    目的:探索小剂量地塞米松在脑梗死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的作用.方法:将14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脑梗死急性期治疗组(急性期组)、脑梗死亚急性期治疗组(亚急性期组)、安慰剂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安慰剂组则为常规治疗+1 mL生理盐水(安慰剂),急性期组为常规治疗+1mL(5 mg)地塞米松注射液(入院后第1~3天),亚急性期组为常规治疗+1 mL(5 mg)地塞米松注射液(入院后第4~6天),各组分别于治疗后的第7天行血常规及血沉检查,于治疗后的第1及3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及修改后的Rankin量表对受试对象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急性期组的血沉较亚急性期组、安慰剂组及对照组明显减慢,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亚急性期组与安慰剂组及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根据Barthel指数及修改后的Rankin量表评定结果,急性期组的神经功能较亚急性期组、安慰剂组及对照组明显改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亚急性期组与安慰剂组及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地塞米松在脑梗死急性期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杨直堂;苏进营;王静;刘志军;张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