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配对样本提高手足口病相关肠道病毒核酸检出率

韦善求;麻秋英;罗顺达;倪祖彥

关键词: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 核酸
摘要:目的:比较肛拭和咽拭样本中手足口病(HFMD)相关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的差异,探讨提高实验室诊断率的方法.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拟诊HFMD患者肛拭和咽拭配对样本进行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通用型(EV)RNA检测,将不同样本中各病毒的检出率进行比对,分析检测单一样本的漏检情况.结果:EV71、CA16和非EV7l/非CV16型肠道病毒(non-EV71/non-CA16 EV)在肛拭/咽拭中的检出率依次是17.25%/12.18%、4.03%/3.54%、40.28%/45.32%,肛拭样本中EV71和CA16的检出率均高于咽拭,而non-EV71/non-CA16 EV的检出率则低于咽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配对样本检测结果比较,单一样本的漏检率为10.33%~36.27%.结论:应用肛拭或咽拭单一样本进行HFMD相关肠道病毒核酸检测漏检率高,采集配对样本检测能显著提高检出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生成素在脓毒症诊断和治疗中的新进展

    脓毒症发生率高,全球每年有超过1900万严重脓毒症病例,美国每年有75万例脓毒症患者,并且这一数字还以每年1.5%~8.0%的速度上升[1-2].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包括宿主、免疫、炎症及凝血功能异常等多个方面,涉及代谢、微循环及细胞功能的改变[3].大量研究探讨了内皮系统的生物标志物与脓毒症间的关系,比如人可溶性血管内皮钙粘附素(sVE-Cadherin)、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ANG/Tie-2作为专属于内皮细胞的信号系统,在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作用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已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3].脓毒症治疗花费高,医疗资源消耗大,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已经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脓毒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在脓毒症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作者:王方;张媛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应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变化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至2017年2月DEACMP患者9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高压氧、降低颅内压及促进脑细胞代谢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银杏叶提取物7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连续应用2周.DEACMP患者于入院24 h内及治疗后14 d检查头颅磁共振(MRI)成像和脑电图(EEG),观察患者MRI和EEG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Barthel指数(BI)、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39例(总有效率81.2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29例(总有效率6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2,P=0.025);两组患者入院时头颅MRI异常信号、EEG异常率及MMSE、BI及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4 d MRI异常信号、EEG异常率及MMSE、BI及MoCA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EACMP患者MMSE评分与患者病情程度呈负相关(r=-0.832,P=0.000).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能使DEACMP患者MRI病灶范围和EEG异常率及MMSE、BI及Mo-CA评分改善,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王维展;齐洪娜;肖青勉;高珣;李敬;朱保月;刘永建;李伟;马国营;王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α-L-岩藻糖苷酶与小于胎龄儿宫内发育及其糖脂代谢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小于胎龄儿(SGA)血α-L-岩藻糖苷酶(AFU)水平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以125例小于胎龄儿(SGA)及患新生儿湿肺的128例适于胎龄儿(AGA)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生后24 h内血AFU及糖脂代谢水平;分析SGA患儿AFU水平变化与其糖脂代谢改变的相关性.结果:SGA生后24内血AFU、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及脂蛋白a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SGA新生儿血AFU水平与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A水平正相关(P<0.05),与甘油三脂水平负相关(P<0.05).结论:SGA生后即存在糖脂代谢紊乱,其血中AFU含量降低并与其糖脂代谢水平有相关性.

    作者:邹成丽;董文斌;雷小平;张玲萍;张莲玉;何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血栓弹力图对胃癌患者凝血功能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胃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规律,并评估TEG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对99例胃癌患者(胃癌组)进行TEG测定,45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根据各项参数了解其凝血状态.结果:胃癌组TEG的各个指标的检测水平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从测量数值超出正常范围的异常个体数量来看,K值、Angle值、MA值和CI值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癌患者常见凝血功能紊乱,部分患者呈高凝状态,TEG可用来观察其凝血状态的变化并作为临床对症治疗的参考依据.

    作者:郝宝岚;郝新建;叶昱坪;任磊;王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血管内栓塞术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血管内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梅州市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2016年1-6月4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栓塞前均行2D-DSA及3D-DSA检查,确定责任动脉瘤后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者认为栓塞满意后即刻行3D-DSA复查,应用数字减影三维重建技术中的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在AW(Advantage Workstation;GE Medical System)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融合,评价动脉瘤栓塞的效果.结果:46例患者共发现52枚动脉瘤(4例为多发动脉瘤),均顺利进行介入栓塞术(其中38枚动脉瘤单纯行弹簧圈栓塞,14枚动脉瘤在支架或球囊辅助下栓塞),均在AW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图像融合,在融合图像的46例患者中:30例动脉瘤内无造影剂充填,10例瘤颈处见造影剂显影,瘤体部无造影剂显影,6例瘤体内见造影剂显影.结论:根据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来评估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残留情况来判断弹簧圈栓塞的致密程度及残留瘤腔大小,有助于术者判断动脉瘤栓塞术后是否继续进行栓塞或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并且为以后的术后随访复查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林宇佳;张国栋;廖政贤;谢锋;张文;吴兴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支气管镜联合T-SPOT对肺结核的诊断效能评价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联合T-SPOT对肺结核的诊断效能.方法:纳入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我科住院的高度疑似肺结核病例248例,据痰标本来源途径不同分为对照组、雾化组、支气管镜组,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支气管镜组、T-SPOT组、支气管镜+T-SPOT组,行各组痰抗酸涂片阳性率、肺结核诊断率及诊断效能的比较及支气管镜安全性的评估.结果:支气管镜组痰抗酸涂片阳性率高(37.173%),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支气管镜+T-SPOT组肺结核诊断率高(92.670%),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支气管镜+T-SPOT组诊断肺结核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及约登指数高,阴性似然比低;支气管镜组并发症有3例出血,1例气胸,1例心律失常.结论:支气管镜联合T-SPOT可提升肺结核的诊断效能,安全可靠.

    作者:房延凤;顾兴;金发光;孙瑞琳;傅恩清;鲁曦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脓毒症早期采用心肌标志物诊断心功能障碍的预后评估

    目的:研究早期脓毒症患者采用心肌标志物联合BNP预测评估心功能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66例脓毒症患者入院后的3~5 d左室射血分数LVEF>50%与LVEF<50%分为两组,分别监测两组患者0、3、5、12 d的LVEF值、BNP及TNI.结果:左室射血分数LVEF>50%与LVEF<50%两组:3、5 d时BNP值心脏损伤显著高于心脏非损伤;心脏损伤组EF值与TNI值呈负相关,患者入院后的3~5 d EF数值与血肌钙蛋白水平呈负相关;患者入院后的第12天血肌钙蛋白Ⅰ的浓度与EF值呈负相关.TNI可直接反映患者心脏功能状态;BNP值在第5天与APACHEⅡ的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结论:TNI与BNP均可直接反映脓毒症患者心功能障碍,且BNP与TNI结合可有效评估严重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预后评估意义.

    作者:宋于康;李叶戌子;王妙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内固定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中期疗效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IF)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IF组61例,THA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住院相关指标.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采用Zuckerman功能恢复量表(FRS)评估患者髋部功能,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末次随访时统计患者因骨折产生的医疗费用.结果:与THA相比IF创伤小、手术快、住院时间短(P<0.05),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后所有患者均完成3年以上随访,随访期间两组患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THA组患者髋部功能均优于IF组(P<0.05),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3年内THA组和IF组患者因骨折产生的医疗费用分别为61174元和41772元.结论:IF和THA均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与IF相比THA虽然创伤大、治疗费用高,但并发症发生率低,短期内患者髋部功能可明显提高.

    作者:杨明轩;罗志强;刘昊楠;汪静;陈彦强;冯海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裸眼3D显示系统在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腔镜技术是外科学发展的主旋律.自1994年我院开展国内首例2D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以来,经全体胸外科同仁不懈努力,胸腔镜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出血少、疼痛轻、伤口小、恢复快成为腔镜手术的显著优点,在地级市三级甲等医院,2D胸腔镜已是胸外科常规手术模式.然而,传统腔镜显示屏反映是二维图像,缺乏深度感及空间定向,增加手术难度及失误发生率.近年来,随着3D高清视频技术被逐步运用到胸腔镜手术中,手术者佩戴辅助3D眼镜,即可以看到具有立体效果的手术画面,而新一代的裸眼3D技术无需眼镜辅助即能显示靶区组织器官的三维立体结构,既克服二维平面图的缺点,恢复术者解剖过程对深度的感知,又丝毫不削弱术者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程度,成为业界发展的前沿.

    作者:何建行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温阳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并干眼症增效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在滋阴润燥、益气活血基础上增加温阳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并干眼症的疗效,借助现代医学理论和检查结果分析中医治疗作用机制.方法:62例干燥综合征并干眼症病例按性别、年龄、OSDI积分均衡后分为温阳中药组(21例)、滋阴中药组(21例)、西药组(20例),分别采用阴阳双补、益气活血中药+硫酸羟氯喹片+泼尼松片,滋阴润燥、益气活血中药+硫酸羟氯喹片+泼尼松片,硫酸羟氯喹片+泼尼松片治疗3个月.评价疗效和中医治疗机制.结果:总有效率温阳中药组85.7%(21/18例),滋阴中药组81.0%(21/17例),西药组55.0%(20/11例),组间比较温阳中药组与滋阴中药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温阳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滋阴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滋阴润燥、益气活血中药较单用西药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大部分主、客观指标;中药滋阴润燥、益气活血治法的基础上加以温阳,所有的主、客观指标以及有效率显著提升,呈现了温阳药的增效作用.

    作者:盛正和;翁映虹;刘溯章;朱媛月;樊兰艳;刘毅斌;陈柳芳;马翔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低胎龄早产儿生后2周内补充钙、磷对肾功能电解质、尿检的影响

    目的:观察低胎龄早产儿生后2周内补充钙、磷后肾功能电解质及尿检验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5年8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33周的早产儿共102例,其中35例为胎龄28~30周,67例为胎龄30~32周.按入院先后顺序分成4组:对照组、单纯补钙组、单纯补磷组、钙磷同补组,除对照组外,余三组均在生后第2天开始按以上分组补充钙磷至生后14 d.分别于出生7、14 d抽血检测肾功能、血清钙、磷水平;留尿检测尿常规、尿钙水平,有镜下血尿者查尿肌酐.结果:(1)对照组:生后第2周未补充钙磷,部分出现低磷血症,以28~30周胎龄儿尤为明显,肾功能均正常.(2)单纯补钙组:部分早产儿出现镜下血尿,尿钙/肌酐比值提示高钙尿症,血肌酐轻度升高提示肾功能损害,且以28~30周胎龄儿尤为明显,但血钙磷并无异常.(3)单纯补磷组:部分早产儿出现低钙血症,以28~30周胎龄儿尤为明显,肾功能均正常.(4)钙磷同补组:合适比例的钙磷同补,能维持血钙磷平衡、肾功能正常、尿检正常.结论:生后第2周未补充钙磷,可能出现低磷血症;单纯补钙可能导致高钙尿症及肾功能损害;单纯补磷,易出现低钙;以上情况均以28~30周胎龄儿尤为明显.而合适比例的钙磷同补能促血钙磷平衡,避免肾功能损害.

    作者:易璐;吕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瘘口填塞与置管术后疗效对比研究

    慢性泪囊炎是由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致使泪液滞留于泪囊之内,伴发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疾病.其发病与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有关[1].重建鼻内引流通道,尽快解除梗阻对本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瘘口术与眼科外路手术比较有着无体表瘢痕、泪囊造口更细致、术中可同时处理鼻腔问题等优势.现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项研究是对内镜下术后使用填塞和置管两种处理方法,患者鼻腔粘膜上皮化及造瘘口恢复情况的对比,并对两种方法处理后患者术后有效率进行比较.

    作者:张晓波;张志茂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临床效果

    目的:评价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对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运用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和足部皮肤缺损的患者,统计分析皮瓣的成活与坏死率、皮瓣的功能以及并发症.结果:腓动脉组一期存活率高于胫后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动脉组皮瓣功能指标评分与胫后动脉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腓动脉组增生性瘢痕、瘙痒、色素沉着、植皮区麻木、植皮区痛觉异常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胫后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植皮区麻木、植皮区痛觉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与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两者均可有效修复下肢与足踝皮肤缺损,但是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皮瓣存活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宁涛;胡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部类风湿结节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对CT发现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肺部类风湿结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RA合并肺部类风湿结节的临床特点,分析RA合并肺部类风湿结节的危险因素,为其诊断、治疗、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总结292例RA患者CT表现,共发现RA合并肺部类风湿结节患者82例.以82例RA合并肺部类风湿结节为病例组,余210人为对照组.通过对这两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CT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ogistic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RF值与肺部结节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60岁(OR,1.961;95%CI,1.146~3.354;P=0.014)及RF大于200(OR,2.861;95%CI,1.683~4.883;P<0.001)是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部结节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肺部类风湿结节在RA患者中比较常见,与年龄、高滴度RF值有关,CT检查有助于发现RA合并肺部类风湿结节病例.

    作者:何善智;丁菱;王敏;王明霞;邹婵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慢性间歇缺氧大鼠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因子的关系

    目的:探讨慢性间歇缺氧大鼠胰岛素抵抗及与炎症因子、脂联素、瘦素的相关性.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常氧/常氧对照组,2周间歇缺氧组,8周间歇缺氧组,每组10只.用稳态模型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同时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NF-α、IL-6、IL-2、NF-κB、HIF-1、脂联素及瘦素,三组进行比较,并分析胰岛素抵抗指数与TNF-α、IL-6、IL-2、NF-κB、HIF-1、脂联素及瘦素的关系.结果:间歇缺氧大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NF-α、IL-6、IL-2、NF-κB、HIF-1、瘦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OMA-IR均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NF-κB、HIF-1、IL-1、IL-6、TNF-α、瘦素呈正相关,与脂联素呈负相关(P<0.05).结论:间歇缺氧大鼠存在胰岛素抵抗,可能与炎症因子TNF-α、IL-6、IL-2、NF-κB、HIF-1、瘦素升高有关,与脂联素降低有关.探讨间歇缺氧大鼠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因子的关系对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作者:陈实;孟庆华;李承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HDAC2在高糖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骨代谢的关系以及潜在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方法:运用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检测糖尿病小鼠与野生型小鼠骨髓中成骨相关因子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的mRNA表达情况,体外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检测高糖培养7,15 d后其成骨相关因子及HDACs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分析HDAC2与Runx2启动子区域结合情况.结果:糖尿病小鼠骨髓中成骨相关因子mRNA较对照组均出现下调,OCN、Col1降低尤为显著(P<0.05),HDAC2 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可见BMSCs ALP、OCN、Runx2、OSX的mRNA及蛋白表达在7 d及15 d均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HDAC2的表达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果示25 mM葡萄糖处理组BMSCs中HDAC2与Runx2基因启动子上、下游结合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5).结论:糖尿病可通过HDAC2抑制Runx2转录活性,从而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影响骨代谢.

    作者:韩倩倩;刘钊;王庆;王亚敏;杨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1-磷酸鞘氨醇对肺成纤维细胞纤维化发生的影响和机制

    目的:研究S1P对HLF细胞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分别用S1P(1μmol/L)、FTY720-P(5μmol/L)、ponesimod(5μmol/L)、SEW2871(5μmol/L)处理HLF细胞24 h,使用Western Blot法测ECM相关蛋白表达并与只加培养基空白组对比;(2)分别用S1P1R拮抗剂W146(1μmol/L)、S1P2R拮抗剂JTE-013(0.2μmol/L)和S1P3R拮抗剂TY-52156(1.25μmol/L)预处理HLF细胞1 h,再加入S1P及S1PR激动剂分组孵育24 h后测ECM相关蛋白表达并与无拮抗剂对照组对比;(3)使用S1P2R拮抗剂JTE-013和S1P3R拮抗剂TY-52156共同预处理HLF细胞1 h,加入S1P及S1PR激动剂分组孵育24 h后测ECM相关蛋白表达并与无拮抗剂对照组及单一拮抗剂组对比.结果:(1)S1P及选择性S1P受体激动剂组均上调ECM表达,但程度不同;(2)S1P1R拮抗剂W146不影响S1P及S1PR激动剂诱导ECM合成,S1P2R拮抗剂JTE-013及S1P3R拮抗剂TY-52156均下调S1P及S1PR激动剂诱导ECM合成;(3)两种拮抗剂同时使用能使S1P及非选择性S1PR激动剂诱导ECM合成进一步降低,但不能使ponesimod组进一步降低.结论:HLF细胞中,S1P通过与S1P2R和S1P3R结合增加ECM相关促纤维化蛋白表达.

    作者:辛慰;吉庆春;彭秋月;王伟阁;崔新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不同胚胎冷冻保存时间和方法对FET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目的:比较分析玻璃化和程序化冷冻卵裂期和囊胚期胚胎保存后复苏效果及临床结局.方法:根据不同冷冻保存时间将胚胎冻融周期分为4组,分别为1~6个月组、7~12个月组、13~24个月组和≥25个月组,比较四组的复苏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根据不同冷冻保存方法分为玻璃化冷冻组和程序化冷冻组.结果:4组胚胎复苏存活率(98.1%、99.0%、96.8%和95.7%)、临床妊娠率(54.4%、55.4%、49.6%和51.5%)和流产率(10.7%、8.9%、9.45和11.15)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化冷冻组胚胎复苏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程序化冷冻组(P<0.05).结论:胚胎冷冻保存时间不影响解冻后胚胎质量.玻璃化冷冻胚胎方法复苏效果优于程序化冷冻法.囊胚期冻融胚胎可获得较高的临床妊娠率.

    作者:李楠;牟联俊;李忻琳;林忠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孕晚期睡眠困扰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

    目的:探讨孕晚期睡眠困扰与心血管代谢风险因子即血压(BP)、体质数(BMI)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Epworth嗜睡量表(E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妊娠第三期孕妇的睡眠质量;采集血压,体重,身高数据;分析失眠严重程度,日间嗜睡程度及睡眠效率(SE)与血压及BMI间的关系.结果:ISI与血压、孕前BMI、目前BMI均无明显相关;ESS与收缩压(SBP)(r=-0.13,P<0.05)及舒张压(DBP)(r=-0.11,P<0.05)有明显负相关,孕周与BMI后(r=0.20,P<0.01)及舒张压(r=0.21,P<0.01)呈显著正相关;年龄与孕前后BMI(r=0.21,r=0.14,P<0.01)及收缩压(r=0.12,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在分组比较中,ISI总分≥8分组ESS得分明显更高(t=-3.2,P<0.01),SE更低(t=5.2,P<0.01),血压和BMI两组间无明显差异;ESS总分>10分组,SBP(t=3.2,P<0.01)及DBP(t=2.5,P<0.01)均明显更低,ISI明显更高(t=-2.9,P<0.01).结论:孕妇失眠与日间嗜睡相互影响,失眠对血压的影响尚不能定论,日间嗜睡可能会降低血压升高的风险,同时日间睡眠过多也易导致失眠的持续或加重,所以对失眠的干预需衡量日间嗜睡的利弊.

    作者:王文菁;江燕萍;贾福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谐振治疗对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谐振治疗对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训练同时给予谐振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给予改良Ashworth评级(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MAS评级、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谐振治疗有助于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痉挛及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

    作者:梁天佳;龙耀斌;周开斌;黄福才;杜灿荣;黄林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