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曾利元;黄洪亮
目的:探讨Wnt1蛋白对人角膜上皮细胞Cyclin D1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人角膜上皮细胞经复苏、培养,连续传代2次后共培养12个T25细胞培养瓶,4个培养瓶一组,共3组,分别加入25 ng/mL的重组人Wnt1蛋白和50 ng/mL的重组人Wnt1蛋白,一组不加入重组人Wnt1蛋白作为对照,于不同时间点(6、24、48和72 h)各取一个T25培养瓶的细胞,计算各组角膜上皮细胞总数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角膜上皮细胞中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在0~48 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在48 h达到低状态,在72 h有所提高.加入Wnt1后6 h,25 ng/mL组未检测到Cyclin D1蛋白表达,50 ng/mL组Cyclin D1蛋白表达有所提高.在24,48和72 h时间点,25 ng/mL组和50 ng/mL组Cyclin D1蛋白表达均提高,48 h达到高峰,72 h有所回落.添加Wnt1后与对照组比较,25 ng/mL组及50 ng/mL组角膜上皮细胞生长速度均加快,但在6、24及48 h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在72 h差异有显著性.结论:Wnt1蛋白的刺激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增强人角膜上皮细胞Cy-clin D1的表达,且与Wnt1蛋白量呈正相关.Cyclin D1的表达强弱,在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及其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梨萍;李科;郑振优;宋绪华;李雷;赵楠楠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抑制剂BGJ398对胶质瘤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影响.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检测BGJ398处理后人胶质瘤细胞株U87MG和U251MG中磷酸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pFGFR)的数量,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14(MMP2和MMP14)的表达量;在体外应用小管形成实验观察U87MG细胞形成小管的能力;用CD34/PAS免疫组化双染法计数皮下胶质瘤模型中VM的数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皮下移植瘤中MMP2和MMP14的表达量.结果:Western blot显示BGJ398实验组中pFGFR的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MMP2和MMP14的表达明显下调;小管形成实验中实验组中胶质瘤细胞小管周长和交点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皮下瘤模型中实验组中VM的数量(13.85±3.96)较对照组(26.40±5.06)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内外实验证实BGJ398通过抑制FGFR的激活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形成VM,提示FGFR信号通路具有调节VM形成的作用.
作者:李潇;王昀;陈韬亮;黄敏;柯以铨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接受动脉瘤夹闭术后,行脑脊液引流对脑血流参数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脑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均接受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术后接受脑脊液引流,对照组术后直接缝合硬脑膜.对比2组术前、术后7d时术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2组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峰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7 d,脑脊液红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瘤夹闭后脑脊液引流有助于降低脑血管血流速度,这可能是其对术后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的预防机制之一.
作者:刘振波;杨群福;冯利飞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调查滇黔桂交界区域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为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单位健康的体检人员29547人,其中公务员6644人,医务人员1484人,工人5839人,教师5542人,学生10038人,按照分层抽样的原则,系统随机抽取3363人,其中公务员756人,医务人员215人,工人689人,教师654人,学生1049人;民族分布:壮族1515人,汉族897人,苗族234人,瑶族282人,仡佬族147人,布依族134人,其他民族154人,年龄7~65岁不等,用ELISA试剂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并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民族、性别、年龄、职业及居住地的相关性.结果:本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总阳性率为47.2%,人群分布情况,不同民族间,壮族阳性率高为52.7%,仡佬族阳性率低为31.3%;女性的感染率为41.5%,男性为53.3%;不同年龄层间,50~59岁年龄组的感染率高为55.3%,18岁以下组人群感染率低为19.6%;不同职业之间,公务员阳性率高为57.9%;学生阳性率低为35.9%;地区分布情况,百色市感染率高为51.4%,黔西南州感染率低为33.9%.不同民族、性别、年龄、职业、地域之间组间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滇黔桂交界区域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民族、性别、年龄、职业及居住地存在相关.
作者:曹聪;周喜汉;胡高裕;覃小珊;李广志;黄赞松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中山市2011-2015年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防控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博爱医院2011-2015年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及其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结果:2011-2015年共诊断手足口病患儿31164例,男女比例为1.62:1.每年发病的高峰不尽相同.共收集手足口病患儿标本10147例进行EV71和CoxA16检测,检出阳性2062例,总阳性率为20.32%.2011-2013年、2015年手足口病病原体主要以EV71为流行趋势,分别占当年总阳性的79.04%、72.46%、81.60%、73.73%;2014年手足口病病原体主要以CoxA16为流行趋势,占当年总阳性的54.47%.不同年份间EV71和CoxA16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复感染手足口病患儿有1982例,占6.36%.结论:中山市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与年龄、性别、季节有关,病例主要以临床诊断为主,给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临床识别,将有助于儿童手足口病的治疗和控制.
作者:邓坤仪;范汉恭;黄桑;袁春雷;韦慧雄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钙蛋白酶/钙蛋白酶抑制剂(calpains/calpastatin)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膈肌中的表达.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OPD组,COPD组采用反复烟熏染毒及气管滴入脂多糖法复制大鼠COPD模型.观察大鼠肺组织及膈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测定大鼠膈肌中calpains和calpastatin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COPD组可见膈肌萎缩,对照组未见明显萎缩.COPD组膈肌中calpains蛋白及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P<0.05),calpastatin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calpains/calpastatin表达失衡,可能参与COPD膈肌萎缩.
作者:刘待见;韩校鹏;宋园园;刘剑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免疫反应是指机体对于异己成分或者变异的自体成分做出的防御反应.针对机体自身成分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常导致靶器官的损伤,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产生.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autoimmune-inflammatory diseases ,AID)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综合征,包括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Balo硬化等疾病.由于NMOSD、MS和Balo硬化均与抗体引起的星形细胞免疫异常有关,被认为是抗体依赖性星形细胞疾病.
作者:龙友明;高聪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快速周转护理模式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微创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66例采用的是骨科病房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运用快速周转的护理模式,为65例患者快速完善术前准备,预见性做好老年并发症的预防和尽早做到坐起、下地站立行走等功能康复锻炼.结果:观察组的床边坐起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和住院天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为100%,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的优秀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护理模式可促进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更早床边坐起,下地行走,缩短了住院时间,加快周转,可供临床借鉴.
作者:傅秀珍;陈梦丽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Th17型细胞因子IL-17A和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独受体(RORγt)在百草枯(PQ)中毒小鼠急性肺损伤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8只.模型组予一次性腹腔注射20 mg/kg PQ建立染毒模型,对照组予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8 h后处死小鼠并取材.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观察细胞凋亡并计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7A的水平;免疫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RORγt mRNA及IL-1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炎症及细胞凋亡显著增加;血清IL-17A含量明显增多(P<0.05);肺组织RORγt mRNA和IL-17蛋白的表达均增高.结论:Th17可能通过分泌IL-17参与PQ中毒小鼠急性肺损伤的炎症过程,并在其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霞;张景鸿;陈威;李超乾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食管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表达水平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了6对食管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通过靶基因预测,利用基因本体论(GO)和Pathway进一步分析lncRNA的功能.结果:差异表达(2倍以上变化且P<0.05)lncRNA共680个,其中161个lncRNA表达上调,519个lncRNA表达下调;差异表达mRNA共1472个,其中653个mRNA上调,819个mRNA下调.GO和通路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参与11条可能与食管鳞癌相关的通路,包括翻译后蛋白修饰调节,粘蛋白O型聚糖的生物合成和鞘糖脂代谢途径等通路,主要涉及分子功能、细胞成分和生物过程的改变.通过顺式和反式调控分析发现共有11个lncRNA有cis-调控的靶基因,1个lncRNA有trans-调控的靶基因,3个lncRNA同时有cis-和trans-调控的靶基因.结论: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新疆汉族食管癌组织中lncRNA的表达水平明显改变,差异表达的lncRNA可能通过某些信号通路参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对进一步寻找食管鳞癌诊断和治疗相关的新的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光华;郑勇;史贵军;方春晓;程丽云;齐翠花;陈卫刚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99mTc-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107例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首先利用SPECT显像仪开展全身骨平面显像诊断,对发现异常的放射性浓聚灶进一步开展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于半年后再次开展全身骨平面显像及SPECT/CT骨断层显像诊断.上述诊断中骨显像剂均选择99mTc-MDP.根据临床及影像随访诊断结果诊断骨转移病灶,并以其为标准计算全身骨平面显像和SPECT/CT骨断层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全身骨平面显像与SPECT/CT骨断层显像对骨转移诊断结果的相异部分差异明显(优势性x2=23.000,P<0.001);SPECT/CT对骨转移的诊断特异度100.0%,诊断符合率98.1%,分别明显高于全身骨平面显像诊断特异度65.0%、诊断符合率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CT/CT显像诊断,共发现性质待定病灶193个,诊断准确的骨转移病灶83个.骨转移灶主要为骨盆病灶(占50.6%).结论:全身骨平面显像能够有效确定性质待定病灶,进一步开展SPECT/CT断层显像则能够显著提高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张峰;焦举;谢良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间64例单侧唇裂患者,对传统Millard法进行改良将传统的鼻小柱的定点移至近患侧鼻小柱根部,移动的范围根据鼻小柱畸形程度及鼻孔大小进行调整;不再设计鼻底及鼻翼基部切口,改为充分游离患侧的口轮匝肌,使其与健侧游离的口轮匝肌进行对位缝合.结果:本组患者均行改良Millard法进行修复后,经过1~12个月的随访,上唇、人中嵴解剖形态自然,两侧唇峰基本对称.结论:通过与传统Millard术式修复患者比较,外观有较大改善.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作者:宋培军;李建成;张莉;李旭文;王怀谷;熊竹友;蒋邦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联合亚甲蓝、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乳腺癌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患者134例,使用ICG联合亚甲蓝者48例,使用纳米炭者86例.结果:ICG联合亚甲蓝组与纳米炭组前哨淋巴结(SLNs)的检出率(P>0.05)、检出数目(P>0.05)、灵敏度(P>0.05)、准确率(P>0.05)、假阴性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体质指数(BMI)并不影响两组SLNB的检出率及准确率(均P>0.05).结论:ICG联合亚甲蓝与纳米炭示踪乳腺癌SLNs具有相同的检出率、检出数目、灵敏度、准确率、假阴性率,并且均操作简便,便于推广实施.
作者:邹伟伟;白玉;王希龙;程凯;孙洪光;武孟孟;蒋京汝;杨振林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APRI)与肝细胞癌(HCC)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228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ROC曲线获得APRI值佳截点为1.62,将患者分为低APRI组(APRI<1.62)和高APRI组(APRI≥1.62),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及预后.结果:术前APRI值同术前AST、PLT、HBsAg阳性率、肝脏纤维化、门脉癌栓密切相关.低APRI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50%)显著高于高APRI组(31%)的患者(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PRI值、肿瘤大横径、肿瘤数目、门静脉癌栓、肿瘤的TNM分期及分化程度均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术前外周血APRI值同接受根治性手术的HCC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其独立的预后因素.
作者:陈昭光;任辉;张佳斌;李志杰;王洪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和舒芬太尼对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9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术患者随机均分为D组和DS组(每组均为48例).当2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RSS)达到3分时,于钻孔处行局部浸润麻醉.分别记录2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需要实施补救药物的人数、初次使用补救药物的时间、术中患者体动次数、术后恢复时间、患者和外科医师的满意度、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与D组相比,DS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明显降低(13.68±3.13 vs.11.82±2.43 min,P=0.002).D组患者需要更多咪达唑仑来达到术前设定的镇静标准(31.25%15/48 vs.12.50%6/48,P=0.023),与D组相比,DS组患者需要芬太尼补救者(10.42%5/48 vs.27.08%13/48,P=0.036)和总需要量(89.48±23.27 vs.125.28±33.52μg,P=0.000)明显减低,芬太尼初次使用时间(18.34±4.45 vs.14.34±3.63 min,P=0.000)明显延长.与此同时,D组患者体动次数明显多于DS组(35.42%17/48 vs.16.67%8/48,P=0.036),术后恢复时间明显长于DS组(17.54±5.92 vs.12.57±5.28 min,P=0.000),且患者和外科医师的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DS组(P<0.05).D组患者术中心动过缓(37.50%18/48 vs.18.75%9/48,P=0.041)和低血压(37.50%18/48 vs.14.58%79/48,P=0.011)的发生率较DS组高.结论:对于监护麻醉下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和舒芬太尼较单纯右美托咪定可以减少术中患者体动和药物补救措施及相关不良反应,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作者:李伟;任春光;徐广军;赵勇;刘磊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家养宠物暴露对非哮喘儿童肺功能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肺功能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在辽宁省7个城市的24个行政区,整群随机抽取1~2所初中和小学,进行ATS问卷调查,并采用便携式肺功能呼吸仪测定肺功能,包括第1 s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和呼气峰流量(PEF).结果:本研究共调查了7~14岁的非哮喘儿童青少年6280例,其中男孩3107例,占49.47%.儿童肺功能的FVC、FEV1、PEF和MMEF指标平均分别为(2.63±0.75)L、(2.47±0.70)L、(4.80±1.42)L/s和(3.37±1.05)L/s.在调整了性别、年龄、BMI等混杂因素后,在出生后前两年曾暴露于家养宠物与FVC肺功能指标损伤显著相关(aOR=1.30;95%CI:1.01~1.67),且目前暴露于家养宠物与FVC(aOR=1.32;95%CI:1.09~1.61)、FEV1(aOR=1.47;95%CI:1.19~1.83)、PEF(aOR=1.48;95%CI:1.16~1.88)和MMEF(aOR=1.35;95%CI:1.09~1.66)4个肺功能指标损伤均显著相关.而出生前曾暴露于家养宠物与肺损伤各指标均不相关.结论:家养宠物对非哮喘儿童的肺功能有损害作用,可降低FVC、FEV1、PEF和MMEF等指标.
作者:杨杰文;胡立文;董光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西非无并发症恶性疟疾的短程高效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6年8-12月在塞拉利昂第34军医院和中塞两军热带传染病防控中心诊疗的无并发症恶性疟疾1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A、B和对照组,观察组A患者口服复方蒿甲醚片3d疗程,观察组B口服双氢青高蒿哌喹片2d疗程,对照组口服双氢青高蒿哌喹片7d疗程.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再燃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A、B及对照组患者在第一用药疗程结束后,治愈率分别是93.6%、95.2%、95.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周再燃率观察组A为7.9%,高于观察组B和对照组,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肝功异常发生率相对较多,表现为丙氨酸转氨酶的轻度升高.结论: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和复方蒿甲醚片短程治疗西非无并发症恶性疟疾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姜天俊;JosephEdwinKanu;李波;袁月;秦玉玲;宋兵;黄辉煌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分析健康女性乳腺BI-RADS分类与其可能影响因素的关系,以更早期通过干预达到一级预防.方法:以我院近5年7204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乳腺超声与年龄、BMI、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HDL-C)、葡萄糖、子宫状态的关联,乳腺报告采用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判读结果,对各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与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C、葡萄糖对乳腺BI-RADS分类没有影响(P>0.05);BMI(P=0.004)与子宫状态(P=0.000)是BI-RADS分类的独立影响因素;低体质(OR=0.696,95%CI=0.502~0.966)、超重(OR=0.217,95%CI=0.142~0.333)、肥胖(OR=0.123,95%CI=0.066~0.231)与BI-RADS分类呈负相关,子宫缺失(OR=19.189,95%CI=14.055~26.198)、子宫肌瘤(OR=4.384,95%CI=3.499~5.492)、绝经期子宫(OR=3.283,95%CI=2.374~4.541)是BI-RADS高分类的危险因素.结论:BMI与子宫状态是BI-RADS高分类的独立危险因素,这种关联不依赖于其他因素独立存在.子宫状态与乳腺BI-RADS关联,发现子宫缺失对乳腺BI-RADS分类极具影响.
作者:蔡芷茵;王浩;靖林林;章乐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采用种植体倾斜植入严重萎缩的下颌无牙(牙合)患者,且即刻修复至终修复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靠性.方法:选择伴有牙槽骨严重萎缩的下颌无牙(牙合)患者10例,各植入4枚种植体,其中双侧后牙区种植体倾斜植入.术后48 h内戴入种植支持式临时树脂固定桥,采用螺丝固位,行即刻功能性负载;3~4个月后永久固定修复.结果:共40枚种植体中,初期扭矩均达到35(N·cm)以上,在术后随访1年以上,种植体存活率达到100%.结论:在下颌无牙(牙合)伴严重萎缩的病例中使用种植体倾斜植入的种植固定修复可获得理想的中短期效果.
作者:杨烁;郭泳彤;张祥成;吴婧漪;周震;王亚敏;何武林;周磊;徐淑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经阴道B超引导人流吸宫术与传统人流吸宫术回顾性对比性研究,评估这3种方法在人流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人流术(宫腔观察组)525例,经阴道B超引导人流吸宫术(B超引导组)500例,传统人流吸宫术(传统人流组)500例,对3组人流术患者及高危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时间(d)、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宫腔内观察组、B超引导组和传统人流组及各组高危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出血时间、吸宫不全作3组间相互比较,P<0.05;子宫穿孔3组相互比较,P>0.05.3组均无漏吸.结论: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人流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出血时间、降低月经过少、宫颈黏连、宫腔黏连发生率及二次手术发生率方面均优于传统人流术及经阴道B超引导人流吸宫术.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更有利于高危的人流患者.
作者:张丽卿;戚潜辉;史文静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