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明;李占全;冀林华
目的:探讨microRNA-133b(miR-133b)是否调控FOXL2基因的表达,阐明miR-133b及FOXL2在Hela细胞(宫颈癌细胞)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iR-133b是否靶向作用于FOXL2基因.体外培养Hela细胞,分实验组(miR-133b组)和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组,NC组),分别瞬时转染miR-133b及NC mimics,48 h后用Trizol及RIPA法分别提取细胞总RNA及总蛋白,RT-PCR技术检测两组FOXL2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两组FOXL2蛋白的表达水平,MTT法连续7d分别测两组Hela细胞的增殖活力.结果:miR-133b可能作用于FOXL2 mRNA 3'UTR区域.实验组FOXL2mRNA和FOXL2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实验组Hela细胞的增殖活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过表达的miR-133b通过结合并影响Hela细胞中FOXL2 mRNA靶向抑制FOXL2蛋白的表达促进Hela细胞的增殖,这可能为宫颈癌的诊疗提供作用靶点.
作者:胡飞;刘俊;李亚玲;梁惠宇;姚永明;张伟;唐胜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食管鳞癌浸润、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20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2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63(标记TAM)、MMP-9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CD163、MMP-9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食管鳞癌组织中CD163、MMP-9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食管鳞癌组织中CD163与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TAM的浸润数量与食管鳞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其浸润数量与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TAM可能是通过分泌MMP-9从而促进食管鳞癌的浸润、转移.
作者:冯稳;陈奎生;于庆凯;张建波;孙淼淼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CYP4502D6* 10(CYP2D6*10)在宁夏地区的分布和对辛伐他汀降脂疗效的影响及其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技术,测定150例健康回族人和200例高脂血症患者CYP2D6基因型并分析基因型与血脂水平、辛伐他汀调脂疗效的关系.结果:CYP2D6* 10基因在宁夏地区的突变频率为47.6%,CYP2D6*10等位基因与高脂血症无显著相关性,服用辛伐他汀8周后CC基因型较CT及TT基因型个体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YP2D6* 10基因多态性存在种族和地域的差异,CYP2D6* 10基因多态性对TC水平有显著影响,该基因多态性可能成为辛伐他汀调脂疗效的预测因子.
作者:李居怡;王健;王奕;甘利明;黄文静;邓艾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慢性肾炎患者尿液中的蛋白尿通常为持续性的轻、中度蛋白尿,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者较少,适合用激素治疗者较少.目前对慢性肾炎的治疗临床多采用单纯服用西医,但疗效不理想,预后较差[1].为了更好的治愈慢性肾病,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在临床医学中,医生们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笔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益肾化湿颗粒治疗,中药的辨证施治配合西医对症治疗,疗效较满意.
作者:曲向阳;孙淑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辅助胸腔镜、完全胸腔镜和单孔胸腔镜3种电视胸腔镜下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早期创伤反应的异同.方法:将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165例早期NSCLC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辅助胸腔镜手术组(A组,n=58),完全胸腔镜组(C组,n=56)和单孔胸腔镜组(U组,n=51).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各项指标.结果: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液总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1 d VAS评分、术前及术后5、7d的白细胞计数、术前及术后7d时的C-反应蛋白含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P=0.002)、术后3 dVAS评分(P=0.003)、术后第1天(P=0.002)、3天(P=0.029)白细胞计数、术后第1天(P=0.000)、3天(P=0.000)、5天(P=0.013)C-反应蛋白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胸腔镜下治疗早期NSCLC早期创伤反应优于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单孔胸腔镜技术值得临床推广.未来需要更多的试验阐明单孔胸腔镜是否优于完全胸腔镜.
作者:朱启航;肖海平;何哲;区柱安;乔贵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DAB2IP(DOC-2/DAB2 interactive protein)在人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前列腺癌和3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DAB2IP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DAB2IP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DAB2IP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组织中均可检出,在50例前列腺癌组织中,DAB2IP主要呈局灶性低表达,强阳性表达率为10.0%(5/50);而在3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组织切片中,DAB2IP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30/30),其强阳性表达率为83.3%(25/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中DAB2IP表达强度在不同Gleason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神经侵犯不相关(P>0.05).结论:DAB2IP表达下调可能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为前列腺癌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
作者:李佩琴;杨少芬;于莉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关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参数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因子雌激素受体(E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IVIM-DWI图像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比较不同ER、c-erbB-2表达强度组间IVIM-DWI参数f值、D值、D*值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不同ER表达强度组间f值、D*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f值、D*值与ER表达强度存在弱负相关(r=-0.334,r=-0.281;均P< 0.05).不同c-erbB-2表达强度组间f值、D值、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c-erbB-2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f值、D*值与不同ER表达强度组间存在相关性,可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提供有价值的组织学信息.
作者:邹雪雪;秦东京;张虎;马德晶;张莉;张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气管插管是常用的人工气道建立方法,是成功进行有效呼吸道管理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但总有部分患者由于解剖异常、病情、环境及医源性等因素而导致插管困难或失败,影响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先后为38例尝试各种气管插管失败的患者施行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醒政;王涛;刘力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多器官衰竭与非脓毒症患者晚期多器官衰竭新概念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的区别与联系.方法:观察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入住重症监护室当天确诊为非脓毒症的35例患者,搜集患者相关数据(包括人口统计资料、临床特征、基础疾病、实验室数据、APACHEⅡ评分、临床结局).对脓毒症多器官衰竭和PICS进行比较.结果:35例非脓毒症患者入住ICU 14d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衰竭.除了C-反应蛋白[(110.2±71.9)mg/L],其他指标均符合PICS诊断标准.结论:PICS是非脓毒症患者的常见现象.长期滞留ICU患者为PICS的研究提供了好的临床模型.
作者:贺能英;严启滔;郭振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mTOR通过下调miR-143对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Westernblot、qPCR检测mTOR抑制剂处理前后大肠癌细胞中mTOR信号通路蛋白相关蛋白及miR-143的表达;qPCR检测TSC2敲低后HT-29细胞中miR-143的变化;MTT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TSC2敲低后HT-29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MTT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143对HT-29细胞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MTT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143 mimic能否逆转mTOR对HT-2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裸鼠成瘤实验验证mTOR通过下调miR-143促进大肠癌的发展;Westem blot、qPCR检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TOR信号通路蛋白相关蛋白及miR-143的表达.结果:雷帕霉素抑制大肠癌细胞mTOR信号通路后,miR-143表达上调;mTOR活化促进HT-29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miR-143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miR-143可以逆转mTOR过度活化对HT-2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在miR-143水平升高的情况下,mTOR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促癌效应;相对于癌旁组织,大肠癌组织mTOR过度活化且miR-143表达下调,与前期实验结果一致.结论:mTOR通过下调miR-143促进大肠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刘添文;张北平;赵小青;单汉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高发生、高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疾病.肺动脉高压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早期无缺氧的COPD肺组织中,已存在明显的血管炎性改变和病理学重建[1],但肺血管重塑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Toll样受体4(TLR4)是机体介导天然免疫转向获得性免疫的桥梁,与COPD的发病密切相关.有研究[2]发现,TLR4在COPD肺动脉平滑肌中表达增强.本文就TLR4及其配体的分布、信号通路,促血管重塑机制以及在肺血管重塑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鹏雁;王昌明;蒋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后城市化进程育龄期妇女稽留流产的主要原因.方法:选择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200例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就诊的稽留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和同期200例正常孕妇作对比,通过详细的个人信息采集,进行感染四项、优生优育免疫四项、优生四项、糖尿病两项、甲功五项、白带常规、支原体、衣原体培养、TORCH检查、染色体检查及病理检查等各项相关检查.并对稽留流产患者进行随访,了解下次妊娠情况.结果:内分泌异常、支原体感染、阴道炎症感染、宫内炎症感染、孕妇染色体异常、接触有毒环境因素是引起后城市化进程育龄期妇女稽留流产的危险因素(P<0.05),TORCH感染、衣原体感染、优生优育免疫四项异常不是引起稽留流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治疗炎症感染、纠正内分泌异常、避免接触有毒环境可以降低后城市化进程育龄期妇女稽留流产发生率.
作者:陈悦;马钰;王翠荣;姜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来源的实体瘤,占胸部肿瘤的4%.该肿瘤起源于间皮下方的间充质细胞层,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但以脏层胸膜常见,占所有胸膜SFT患者的80%[1].人们目前对SFT的理解仍然不深,临床上和影像学上误诊率较高.虽然完整切除SFT效果较好,但对于多次复发及恶性SFT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2].早期SFT并不被人们熟知,曾称之为局限性间皮瘤、间皮下纤维瘤、浆膜下纤维瘤等[3].KLEMPERER等[4]首先于1931年将胸膜原发肿瘤分为弥漫性间皮瘤和局限性间皮瘤两类,并做出了相关报道.随着科技的发展,SFT的起源渐渐明晰.SFT的发病与石棉接触史无关,相关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且预后大多良好,这一临床特点是与间皮瘤的关键差别,但10%~ 20%的SFT存在恶变趋势,有较高复发率和肿瘤相关死亡率,但完整手术切除、密切随访以及复发后再次手术治疗仍能有效延长生存期[5],而一旦出现转移则预后不佳[6].大多SFT患者无症状,所以很难确定其发病率,结合文献估测为2.8/100 000,胸膜SFT占所有胸膜肿瘤的5%以下,SFT占所有软组织肿瘤的2%以下,男女发病率无差异,60 ~ 70岁高发,未发现与烟草、石棉等毒物相关[7].家族性发病及相关的基因研究罕见报道.
作者:巩书磊;李培文;李文雅;刘相利;张曙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我院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用药过程中发生消化性溃疡并出血者149例为观察组,未发生出血者124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用药史、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可能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 60岁、性别、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史、风湿病、Hp感染、用药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得出年龄> 60岁、男性、Hp感染、溃疡病史、高血压病、风湿病、联用PPI与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O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男性、Hp感染、溃疡病史、高血压病、风湿病为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6个独立危险因素,联用PPI为保护因素.
作者:杨瑞琦;毛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前冠心病发病持续增多,不停跳冠脉搭桥(off-puao coronany arterygraft,OPCABG)技术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通过检测脑利钠尿钛C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肌钙蛋白Ⅰ(troponinⅠ,TnⅠ)在OPCABG围术期的变化规律来反应心功能的变化,探讨其原因及指导临床实践活动.
作者:张竞超;宋晓东;郭龙辉;李光峰;黄明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检索1998年1月至2015年7月公开发表关于腹腔镜与传统开腹结直肠癌切除术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提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21篇RCT(7 501例结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腹腔镜术后总生存率[HR=0.85;95%CI(0.75 ~ 0.95)]比开腹高;无病生存率[HR=0.93;95%CI(0.82~1.03)]和开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手术.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远期总生存率优于开腹手术.
作者:周德全;徐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给予营养支持及合理物理治疗后对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某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年龄>78岁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各50例),干预组在标准住院饮食基础上予早期营养支持,即每天给予额外650 kcal能量和25 g蛋白质,同时予合理的物理治疗,常规治疗组只给予标准住院饮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内的进食量、生活自理能力及营养状况.结果:住院期间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标准住院餐消耗量无显著差异,但干预组额外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显著增加;干预组瘦体重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水平,且生活自理能力显著高于同期的常规治疗组;干预组老人出院后体重恢复速度较快,出院后6个月体重已恢复至发病前,而常规治疗组体重恢复较慢,至出院12个月后才恢复至发病前体重.结论:老年急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早期营养支持及理疗可防止肌肉萎缩及帮助其维持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张源源;邓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小儿重症感染中的变化,评价其诊断价值及与病情危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PCT在小儿全身细菌感染、局部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及无感染患儿中的变化情况.依据小儿危重病评分法,观察病情危重程度和PCT的相关性.结果:PCT作为细菌感染指标,在比较全身和局部细菌感染时有统计学意义.PCT在全身性细菌感染组中,与病情危重程度存在相关性.但在局部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及无感染组中差异未见显著性.结论:PCT可有效地区分全身或局部细菌感染.而且PCT在全身性细菌感染性疾病中与病情危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作者:赵劭懂;陈俊;葛许华;刘勇;时珺;张琴;喻文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EB病毒(EBV)致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外周血病毒量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入住本院且EBV-DNA检测阳性的儿童传单33例,按照外周血EBV含量分为低、中、高病毒量组,比较不同组别患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转归,并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病毒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低病毒量组比较,高病毒量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N)计数及血沉(ESR)水平更高,且中、高病毒量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显著高于低病毒量组(P<0.05).临床恢复时间随病毒量增加而延长(P<0.05).病毒量与各临床转归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EBV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病毒量与临床特征有一定相关性,EBV病毒量可于评估传单患儿病情.
作者:梁少媛;唐敏贤;陈广道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和动脉血气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血液中的变化,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AECOPD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单纯AECOPD组,50例)、肺动脉高压组(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50例),行肺功能、心脏彩超检查(检测肺动脉压力),血液hs-CRP、PCT和动脉血气分析检查.结果:肺动脉高压组血液hs-CRP、PCT水平及动脉CO2分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肺动脉高压组动脉血氧分压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肺动脉高压组患者1年内COPD急姓加重次数≥2次的人数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s-CRP、PCT水平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动脉血氧分压与肺动脉收缩压呈负相关.结论:hs-CRP、PCT、血氧参与了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全身炎症在COPD继发肺动脉高压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林沛茹;赵子文;何桦;李晓岩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