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倩
目的:观察比较他达拉非2.5 mg和5 mg分别联合α受体阻滞剂每日给药对改善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大尿流率(Qmax)疗效是否相同。方法:150例BPH 所致下尿路梗阻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每日口服他达拉非2.5 mg和α受体阻滞剂1次,对照组每日口服他达拉非5 mg和α受体阻滞剂1次,共12周,分别记录并比较治疗后第4、8、12周Qmax。结果:对照组Qmax先于观察组得到改善,但12周后两组改善的基线数据均基本接近正常(P<0.05)。结论:他达拉非2.5 mg和5 mg分别联合α受体阻滞剂均可改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Qmax,但更大剂量联合效果并不更优,同时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冯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评价新型结核DNA疫苗p846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和抵抗结核杆菌卡介苗(BCG)攻击的能力。方法:通过基因克隆技术构建结核三抗原Rv3615c、Mtb10.4和Rv2660c融合的真核表达质粒p846。选择6~8周龄 BALB/c 小鼠,随机分成4组:p846疫苗组、pcDNA3.1组、PBS 组及 BCG 组,以肌肉注射的方式分别于0、2、4、6周进行免疫,BCG 组在0周皮下免疫1次。末次免疫2周后,分别用 BrdU、ELISPOT 和FCM法检测细胞免疫效应,4周后用结核菌BCG滴鼻方式进行攻击,6周后取肺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评估。结果:与PBS组和空载体pcDNA3.1组相比,p846疫苗可有效促进结核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增殖并显著增加脾脏IFN-γ+T 细胞的数量,且肺组织炎症反应较较轻,其保护效果与 BCG 相当。结论:新型结核 DNA 疫苗p846免疫小鼠能引起强烈的细胞免疫应答,有效抵抗结核杆菌BCG的感染。
作者:苏楠;孔红梅;王佳佳;黄建安;熊思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超高龄(≥80岁)患者下肢骨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骨科下肢手术治疗ASAⅡ~Ⅲ级年龄>80岁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和硬膜外麻醉组(CEA组),以MGS评分前6项指标为衡量标准,分析比较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和愈后情况。结果: CEA组术后出现发热(>38℃)、血白细胞>15×109/L、肺部X线、咳脓性痰、痰培养阳性及临床诊断肺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G组,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CEA组确诊肺部感染及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G组,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硬膜外麻醉更加有利于超高龄患者骨科下肢手术术后的呼吸功能恢复,可有效地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作者:张远;解雅英;于建设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营养支持特别是肠内营养(EN)支持是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EN的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大约有65%的患者发生一种或多种胃肠并发症,目前临床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谷氨酰胺对肠道屏障的维护作用已有了一定的实验研究资料,但临床资料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谷氨酰胺强化EN对机械通气患者消化道并发症的预防作用。
作者:潘宇;吴伦清;陆光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化疗前是否需要提前5~7 d 补充叶酸预处理。方法:对比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南京市第一医院呼吸科接受培美曲塞治疗的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70例,根据培美曲塞首次化疗时补充叶酸时间分为提前补充叶酸组(35例)和未提前补充叶酸组(35例)。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及疗效的差异。结果:提前补充叶酸组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22例,有效率为63%;非提前补充叶酸组无CR 病例,PR 23例,有效率为63%,两组患者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血液性及非血液性毒性差异亦无显著性。结论:培美曲塞首次化疗前可能不必提前1周进行补充叶酸治疗。
作者:叶亮;杨振华;方苏榕;谭焰;谷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也称前庭施万细胞瘤(vestibular schwannoma),起源于前庭神经周围神经节施万细胞,向桥小脑角区膨胀生长,是桥小脑角区常见的肿瘤[1-2]。目前显微手术治疗更重视颅神经保护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而残余瘤存在高复发风险,现就复发听神经瘤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罗容(综述);骆文龙(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丙泊酚序贯右美托咪定对ICU躁动患者脱机过程中实施浅镇静的效应。方法:选择机械通气治疗躁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序贯右美托咪定组(A组)先微量持续泵入丙泊酚0.3~3 mg/(kg·h),脱机前24 h,改右美托咪定维持剂量0.2~1μg/(kg·h),若24 h 未脱机成功,泵至脱机前停用。丙泊酚持续泵入组(C组):持续泵入丙泊酚0.3~3 mg/(kg·h),若24 h未脱机成功,泵至脱机前停用。所有患者监测至脱机后60 min,每4小时进行一次镇静评分,调整剂量使患者RASS评分控制在-2~1分。分别记录脱机前24 h(T1)、脱机前12 h(T2)、脱机拔管时(T3)、脱机后30 min(T4)、脱机后60 min(T5),药物对HR、MAP、拔管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ICU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两组均达到ICU患者所需镇静效果,A组较C组循环波动少、拔管所需时间、ICU置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患者谵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丙泊酚序贯右美托咪定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浅镇静,镇静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明显呼吸抑制,不良反应低。
作者:鹿兴;李军;徐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对替比夫定优化方案与恩替卡韦方案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根据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规律,构建含多个健康状态的Markov模型,以替比夫定单药方案作基准,估计替比夫定优化方案与恩替卡韦方案治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效果和医疗费用,并进行增量分析。结果:使用恩替卡韦方案使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35.95年的期望生存年和22.94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其总费用为349279.27元,每延长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多需的医疗费用为15225.77元。使用替比夫定优化方案获得了长于恩替卡韦方案的36.11年的期望生存年和23.08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其总费用为348863.62元,每延长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多需的医疗费用为15115.41元,低于恩替卡韦方案的15225.77元。结论:使用替比夫定优化方案相比恩替卡韦方案具有略优的成本效果,可以作为临床上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较优选择。
作者:叶晓光;欧阳仁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EG-1)和淋巴增强因子-1(LEF-1)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8例人结肠癌组织及78例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AEG-1和LEF-1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AEG-1和LEF-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1%(57/78)和67.9%(53/78),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 <0.001)。 AEG-1的表达与患者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 TNM 分期有关(P <0.05),LEF-1的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 TNM 分期有关(P <0.05)。结肠癌组织中 AEG-1与 LEF-1的表达呈正相关(r =0.326,P =0.004)。结论: AEG-1和LEF-1的异常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更有利于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张宁;李小丽;李格林;王贵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肺泡灌洗液(BALF)炎性细胞中 T 细胞免疫球蛋白与黏蛋白域蛋白3(Tim-3)的表达及与Th17/Treg 细胞的关系,探讨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哮喘动物模型,分为哮喘组和对照组。收集各组小鼠PBMC及BALF炎性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s及BALF炎性细胞中的Tim-3 mRN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中IL-17(CD4+IL-17+)比例反映Th17水平,CD4细胞中CD4+CD25+FoxP3+反映Treg细胞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BMCs 上清液中 IL-10、IL-17、TGF-β水平,分析 Tim-3的表达与 Th17/Treg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组PBMCs及BALF炎性细胞中Tim-3 mRNA 水平、CD4+IL-17+表达及Th17/Treg 比例、IL-17均高于对照组(P <0.05),而CD4+CD25+FoxP3+水平、IL-10显著低于对照组。哮喘组PBMCs及BALF炎性细胞中的Tim-3 mRNA表达分别与CD4+IL-17+表达及Th17/Treg比例呈正相关(r=0.76,r=0.87,r=0.71,r=0.82,P<0.05),而与 CD4+CD25+FoxP3+的表达呈负相关(r=-0.84,r=-0.79,P<0.05)。结论:哮喘小鼠PBMCs及BALF炎性细胞中Tim-3 mRNA水平显著升高,Tim-3可能在哮喘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Th17/Treg失衡有关。
作者:王艳丽;陆小霞;陈鹏;陈和斌;王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评定及分析脑梗死后患者的认知及记忆障碍的特点。方法:应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定73例脑梗死患者总体认知功能,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即刻记忆、计算、延迟回忆、命名、复述、听理解、阅读、书写、视空间功能;应用世界卫生组织-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听觉词语学习测验(WHO/UCLA 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评定记忆功能,包括即刻学习记忆、短时延迟回忆及长时延迟回忆,将脑梗死患者评分与健康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总体认知评分及记忆总分、词语即刻学习记忆、短时延迟回忆、长时延迟回忆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脑梗死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及记忆功能明显下降,且即刻记忆和近记忆力均存在明显障碍,与Alzheimer病患者的记忆障碍的特点类似。
作者:杨轶楠;刘洪雁;苏玉萍;张春艳;徐文玉;李阔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Snodgrass 术)与加盖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Onlay 术)治疗轻、中度尿道下裂的疗效。方法:以2009年8月至2014年3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57例轻、中度尿道下裂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Snodgrass 组84例和 Onlay 组73例,分别接受相应的手术。观察两组患儿的手术指标、住院情况、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Snodgrass组患儿手术时间短于Onlay组[(81.3±7.7)min vs.(131.1±13.4)min,t =7.789,P =0.000];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并发症见于尿道狭窄、尿道瘘、尿道憩室和皮瓣开裂。结论: Snodgrass 术和Onlay 术均适用于轻、中度尿道下裂患儿的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一次手术成功率,Snodgrass 术操作更简单方便,易于推广,而对于尿道板条件不好的患儿可选择Onlay术。
作者:李茂章;李逊;廖锦先;周晓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应用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FS)检测脾脏硬度对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1-12月我院肝病科门诊或住院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41例纳入本项研究。使用FS测量脾脏及肝脏弹性值,同时进行胃镜检查。以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脾脏 FS 值与肝脏 FS 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ROC),评价其对 EV 及其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脾脏 FS 值为(40.64±25.45)kPa,肝脏 FS 值为(20.76±13.21)kPa,脾脏 FS 值与肝脏 FS 值呈正相关(r =0.402,P <0.001)。无EV患者的脾脏FS值较伴轻度以及中-重度EV患者的显著下降(均P <0.05),且轻度EV组较中-重度EV组的显著下降(P <0.05)。脾脏FS值预测EV的AUROC为0.863,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83.2%,预测中-重度EV 的 AUROC 为0.924,灵敏度为87.9%,特异度为91.3%,均较肝脏 FS 值明显升高。结论:脾脏FS值可作为预测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EV及其程度的无创性指标。
作者:施海燕;许敏;邓浩辉;陈铿;高洪波;张舒眉;廖宝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脂蛋白(a)[Lp(a)]与冠脉左主干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冠脉造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64例。根据LP(a)水平将入选的病例分为两组,Lp(a)正常组(≤300 mg/L)(n =171)以及Lp(a)升高组(>300 mg/L)(n =93)。对比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多支血管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的发生率,进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左主干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Lp(a)升高组与Lp(a)正常组相比,有更高的三支血管病变及左主干病变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 Lp(a)与左主干病变的发生呈独立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Lp(a)水平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高Lp(a)水平患者有更高的左主干病变发生率。
作者:尚东丽;刘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氧化-抗氧化失衡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谷胱甘肽(GSH)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酶(γ-GCS )是GSH 合成的限速酶,对 GSH 生成的速度和量具有调控作用[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作为一种 C-C 趋化因子对各种炎症细胞有特异的趋化和激活作用[2]。本研究通过观察COPD患者诱导痰上清液γ-GCS 和 MIP-1α蛋白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探讨 MIP-lα、γ-GCS 在 COPD 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武玉荣;李国吾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延伸平面辅助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配合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32例采用经肛直视下在内外括约肌间的延伸平面辅助腹腔镜下TME并成功保肛的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护理。结果:3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45±42)min,平均出血量(114±76)mL。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吻合口狭窄5例。结论:手术室的护理配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手术室护士应熟悉手术步骤,具备娴熟的配合技术,掌握术中护理要点及能应对配合术中出现的护理问题,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术中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手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徐小群;许多;徐昶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在不同透析液葡萄糖暴露量下的水平,探明血AOPP水平是否与腹膜透析液葡萄糖暴露程度相关。方法:对192例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按透析液葡萄糖暴露量将患者分为高糖暴露组和低糖暴露组。检测所有患者空腹血清AOPP和C反应蛋白水平,记录两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结果:高糖暴露组的血清AOPP水平显著高于低糖暴露组[(78.7±15.6)mmol/L vs (71.7±14.8)mmol/L, P =0.003]。高糖暴露组患者血C反应蛋白[4.6(3.0~11.4)mg/L vs 3.0(2.2~5.3)mg/L, P <0.001]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53.6% vs 35.8%, P =0.014)均显著高于低糖暴露组。经多因素校正后,血清AOPP水平与透析液葡萄糖暴露量(β=0.157, P =0.031)和透析时长(β=0.164, P =0.043)独立相关。结论: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血清AOPP水平与透析液葡萄糖暴露程度相关,减少葡萄糖暴露度可能降低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作者:杨小兵;郭东风;倪娓娓;蒋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在预测干扰素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远期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对75例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连续48周后停用,完成治疗后随访24周;治疗及随访期间定期检测血清HBsAg 及HBV DNA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根据血清HBV DNA 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病毒学持续应答组、无应答组及复发组。在治疗第12、24及48周,持续应答组与复发组相比,血清HBV DNA 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且均明显低于无应答组;而在治疗第12、24及48周,持续应答组血清HBsAg 定量检测水平明显低于复发组,复发组与无应答组差异无显著性。在治疗第12周,血清HBsAg 水平下降幅度≥1 log10 IU/mL 对预测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94%、95%及94%;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治疗第12周血清HBsAg 水平下降幅度≥1 log10 IU/mL 对预测患者病毒学持续应答的价值,得出的曲线下面积为0.952。结论:血清HBV DNA 水平的变化不能有效预测治疗结束后患者能否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但血清HBsAg 定量检测可作为预测干扰素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疗效的理想指标。
作者:杨阳;杨龙;蒋雪花;陈志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补体因子I(CFI)基因5个多态性位点(SNP)与老年黄斑变性(AMD)的相关性。方法:搜集已明确诊断四川地区384例AMD患者样本及384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样本,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 ,通过SnaPshot单碱基末端延伸法检测CFI基因上5个SNP位点,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该基因相关SNPs与中国汉族人群老年黄斑变性关联性。结果: CFI基因的5个位点均通过Hardy-Weinberg 平衡(P >0.05)。 rs13117504 G 等位基因频率(P =0.037,OR =1.24,95%CI:1.01~1.53), rs10033900 C 等位基因频率(P =0.023,OR =1.27,95%CI:1.03~1.57),rs10033900显性遗传模型AMD与对照组间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39,OR =0.74,95%CI:0.55~0.99); rs6822976等位基因A分布频率与对照组间(P =0.158), rs7438961等位基因G 分布频率与对照组间(P =0.798),rs7671905等位基因T分布频率与对照组间(P =0.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s10033900隐性遗传模型AMD与对照组间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07),rs13117504, rs6822976, rs7438961, rs7671905显性及隐性遗传模型AMD 与对照组间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FI基因上游rs13117504与rs10033900SNP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AMD 显著相关,而rs6822976, rs7438961, rs7671905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老年黄斑变性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苏杨;石毅;李晓波;杨正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自1976年人类首次发现“致命病毒”埃博拉( Ebola )以来,人类已与这位“死神”狭路相逢过至少24次[1-4],地点分别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多个非洲国家,但规模均较小,每次感染病例不超过450例。然而,2014年2月以来的埃博拉疫情却是历史上严重的一次,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已超过历年疫情的总和,传播速度与范围亦前所未有,病毒不但在非洲国家之间传播,而且还走出了非洲大陆,进入美洲和欧洲。埃博拉这个号称世界“毒杀手”的病毒究竟为什么能够在非洲肆虐?还要猖獗多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残酷战争中,人类能否胜出?作为一名从事传染病诊疗工作多年的医生,来西非前,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笔者的脑海,到疫情重灾区利比里亚工作后,渐渐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
作者:姜天俊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