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波;韦加美;那宇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中国株的1.3倍基因组长度的感染性克隆质粒,观察质粒在人肝癌细胞株Huh7中的表达,建立中国株HBV体外研究细胞模型。方法: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BV DNA,通过重叠延伸 PCR 技术(gene 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 PCR,SOE-PCR)构建HBV 1.3倍基因组长度的感染性克隆质粒 pHBV1.3(C),将感染性克隆 pHBV1.3(C)质粒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uh7,采用Western Blot、ELISA及Real-time PCR 检测病毒复制及表达情况以及该感染性克隆对临床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的敏感性。结果:构建了中国株HBV 感染性克隆pHBV1.3(C)质粒,该质粒能在肝癌细胞株中进行有效复制、转录和表达。阿德福韦能在体外抑制该HBV感染性克隆的复制。结论:构建的中国株HBV 1.3倍基因组感染性克隆在体外具有高水平复制能力,其转染细胞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 HBV 体外感染模型。
作者:陆仁飞;吴月平;孙伟;鲍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措施中结直肠癌围术期不留置胃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CBM、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发表的快速康复外科中结直肠癌围术期不留置胃管临床效果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有8篇文献纳入分析,试验组409例,对照组438例。不置胃管缩短了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WMD -14.30,95%CI:-16.91~-11.69,P <0.01);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WMD -1.97,95%CI:-2.59~-1.34,P <0.01);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RR 0.37,95%CI:0.19~0.73,P <0.01);咽喉部不适感降低(P <0.01),胃肠道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直肠手术中不常规留置胃管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彭淼;李显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脂蛋白(a)[Lp(a)]与冠脉左主干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冠脉造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64例。根据LP(a)水平将入选的病例分为两组,Lp(a)正常组(≤300 mg/L)(n =171)以及Lp(a)升高组(>300 mg/L)(n =93)。对比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多支血管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的发生率,进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左主干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Lp(a)升高组与Lp(a)正常组相比,有更高的三支血管病变及左主干病变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 Lp(a)与左主干病变的发生呈独立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Lp(a)水平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高Lp(a)水平患者有更高的左主干病变发生率。
作者:尚东丽;刘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后,约10%的成人和90%的儿童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 HBV 携带者,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近年研究发现,辅助性 Th17细胞(T help cell 17, Th17)和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在分化发育上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在功能上存在着协同与拮抗的关系,与 HBV 感染相关肝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Th17/Treg与HBV感染相关肝病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肝病的发病机制,为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开辟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饶少锋;游晶;张茹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评价间断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肺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2例诊断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尿激酶(UK)组给予静脉滴注尿激酶,10000 U/(kg·次),每天1次,按100000 U/h 滴注,治疗时间为7 d;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给予静脉滴注rt-PA,50 mg/2h,只用1次。两组治疗后第8、14天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的功能,CT肺动脉造影评价改善肺血管缺损面积。评价两组不良反应(包括死亡、出血、再发)。结果:治疗8、14 d 两组在改善右心室功能及肺血管缺损面积差异无显著性(P >0.05),UK组出血发生率少于rt-PA组。结论:间断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方案治疗肺栓塞与 rt-PA方案有相同的疗效。
作者:雷蕾;杨军兰;解好群;崔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应用ROC曲线探讨不同分组方法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调节受损(IGR)诊断切点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广州番禺钟村社区433例志愿者,空腹8 h 后行 OGTT 试验,并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HbA1c。以OGTT作为糖尿病(DM)和糖尿病前期诊断金标准,在不排除和排除DM患者的不同IGR分组情况下,分别绘制ROC曲线,分析HbA1c 不同切点的临床价值,并与 FPG、2hPG进行比较。结果:不排除DM组,HbA1c 诊断糖尿病前期的佳切点为5.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49.2%和93.9%,曲线下面积为0.865;排除DM组,HbA1c 诊断糖尿病前期的佳切点为5.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63.5%和85.5%,曲线下面积为0.785;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均与 FPG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2h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分组方法对HbA1c作为IGR诊断切点存在影响,建议采用排除DM患者的分组方式,由此得出HbA1c≥5.5%作为IGR的诊断切点。
作者:朱长清;古达清;石凌波;康红;季兵;李爱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对替比夫定优化方案与恩替卡韦方案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根据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规律,构建含多个健康状态的Markov模型,以替比夫定单药方案作基准,估计替比夫定优化方案与恩替卡韦方案治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效果和医疗费用,并进行增量分析。结果:使用恩替卡韦方案使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35.95年的期望生存年和22.94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其总费用为349279.27元,每延长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多需的医疗费用为15225.77元。使用替比夫定优化方案获得了长于恩替卡韦方案的36.11年的期望生存年和23.08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其总费用为348863.62元,每延长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多需的医疗费用为15115.41元,低于恩替卡韦方案的15225.77元。结论:使用替比夫定优化方案相比恩替卡韦方案具有略优的成本效果,可以作为临床上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较优选择。
作者:叶晓光;欧阳仁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应用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FS)检测脾脏硬度对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1-12月我院肝病科门诊或住院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41例纳入本项研究。使用FS测量脾脏及肝脏弹性值,同时进行胃镜检查。以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脾脏 FS 值与肝脏 FS 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ROC),评价其对 EV 及其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脾脏 FS 值为(40.64±25.45)kPa,肝脏 FS 值为(20.76±13.21)kPa,脾脏 FS 值与肝脏 FS 值呈正相关(r =0.402,P <0.001)。无EV患者的脾脏FS值较伴轻度以及中-重度EV患者的显著下降(均P <0.05),且轻度EV组较中-重度EV组的显著下降(P <0.05)。脾脏FS值预测EV的AUROC为0.863,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83.2%,预测中-重度EV 的 AUROC 为0.924,灵敏度为87.9%,特异度为91.3%,均较肝脏 FS 值明显升高。结论:脾脏FS值可作为预测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EV及其程度的无创性指标。
作者:施海燕;许敏;邓浩辉;陈铿;高洪波;张舒眉;廖宝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对比经乳晕切口治疗乳腺良性疾病中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与传统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169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门诊手术组39例(观察组A )、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住院手术组72例(观察组B )和传统手术组58例(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结果:观察组A与观察组B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切口长度、愈后瘢痕长度、在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手术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A在院时间、手术费用均显著优于观察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肿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平均切口小、在院时间短、切口愈合短、费用省等优点,还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行日间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邵超;张晶晶;凌飞海;傅剑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EG-1)和淋巴增强因子-1(LEF-1)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8例人结肠癌组织及78例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AEG-1和LEF-1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AEG-1和LEF-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1%(57/78)和67.9%(53/78),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 <0.001)。 AEG-1的表达与患者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 TNM 分期有关(P <0.05),LEF-1的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 TNM 分期有关(P <0.05)。结肠癌组织中 AEG-1与 LEF-1的表达呈正相关(r =0.326,P =0.004)。结论: AEG-1和LEF-1的异常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更有利于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张宁;李小丽;李格林;王贵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肺泡灌洗液(BALF)炎性细胞中 T 细胞免疫球蛋白与黏蛋白域蛋白3(Tim-3)的表达及与Th17/Treg 细胞的关系,探讨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哮喘动物模型,分为哮喘组和对照组。收集各组小鼠PBMC及BALF炎性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s及BALF炎性细胞中的Tim-3 mRN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中IL-17(CD4+IL-17+)比例反映Th17水平,CD4细胞中CD4+CD25+FoxP3+反映Treg细胞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BMCs 上清液中 IL-10、IL-17、TGF-β水平,分析 Tim-3的表达与 Th17/Treg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组PBMCs及BALF炎性细胞中Tim-3 mRNA 水平、CD4+IL-17+表达及Th17/Treg 比例、IL-17均高于对照组(P <0.05),而CD4+CD25+FoxP3+水平、IL-10显著低于对照组。哮喘组PBMCs及BALF炎性细胞中的Tim-3 mRNA表达分别与CD4+IL-17+表达及Th17/Treg比例呈正相关(r=0.76,r=0.87,r=0.71,r=0.82,P<0.05),而与 CD4+CD25+FoxP3+的表达呈负相关(r=-0.84,r=-0.79,P<0.05)。结论:哮喘小鼠PBMCs及BALF炎性细胞中Tim-3 mRNA水平显著升高,Tim-3可能在哮喘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Th17/Treg失衡有关。
作者:王艳丽;陆小霞;陈鹏;陈和斌;王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也称前庭施万细胞瘤(vestibular schwannoma),起源于前庭神经周围神经节施万细胞,向桥小脑角区膨胀生长,是桥小脑角区常见的肿瘤[1-2]。目前显微手术治疗更重视颅神经保护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而残余瘤存在高复发风险,现就复发听神经瘤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罗容(综述);骆文龙(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补体因子I(CFI)基因5个多态性位点(SNP)与老年黄斑变性(AMD)的相关性。方法:搜集已明确诊断四川地区384例AMD患者样本及384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样本,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 ,通过SnaPshot单碱基末端延伸法检测CFI基因上5个SNP位点,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该基因相关SNPs与中国汉族人群老年黄斑变性关联性。结果: CFI基因的5个位点均通过Hardy-Weinberg 平衡(P >0.05)。 rs13117504 G 等位基因频率(P =0.037,OR =1.24,95%CI:1.01~1.53), rs10033900 C 等位基因频率(P =0.023,OR =1.27,95%CI:1.03~1.57),rs10033900显性遗传模型AMD与对照组间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39,OR =0.74,95%CI:0.55~0.99); rs6822976等位基因A分布频率与对照组间(P =0.158), rs7438961等位基因G 分布频率与对照组间(P =0.798),rs7671905等位基因T分布频率与对照组间(P =0.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s10033900隐性遗传模型AMD与对照组间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07),rs13117504, rs6822976, rs7438961, rs7671905显性及隐性遗传模型AMD 与对照组间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FI基因上游rs13117504与rs10033900SNP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AMD 显著相关,而rs6822976, rs7438961, rs7671905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老年黄斑变性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苏杨;石毅;李晓波;杨正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筛查一个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NPCC)家系的MLH1基因突变并进行突变位点与蛋白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提取样本 cDNA 后进行 MLH1、MSH2基因外显子测序;利用 PolyPhen-2、Anthe_2000、swiss model PDB viewer 等工具进行突变位点与蛋白质结构功能分析。结果:检出MLH1基因c. C350T,p. Thr117Met的新突变;分析得出突变型蛋白的疏水性有所升高;突变型蛋白结构突变处侧链缺失,该位点氨基酸与相邻氨基酸形成的氢键也发生了变化。结论:该家系位点突变可能造成MLH1蛋白结构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HNPCC的发生。
作者:黄一芳;邱雪平;郑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检测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患者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STAT3和HIF-1α的表达。结果:STAT3和HIF-1α在食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5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0.05)。 STAT3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且与30个月生存率呈正相关(P <0.05);而HIF1-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5),与预后无关。STAT3和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r =0.362,P <0.05)。结论:STAT3和HIF-1α在食管癌中频繁表达,它们表达升高可能与食管癌预后差有关。
作者:李硕果;姚俊;高社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研究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下腹部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全麻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n =151)和生理盐水组(B组,n =149)。术后行超声引导双侧作TAP 阻滞,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 (A 组)或等容量生理盐水(B 组)。术后观察 VAS、Ramsay 及BCS评分。记录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VAS及Ramsay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B组比较,24 h内A组VAS评分下降(P <0.05);BCS评分升高(P <0.05);镇静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不良反应未见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超声引导TAP阻滞可满足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需求。
作者:乔迎帅;卢锡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延伸平面辅助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配合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32例采用经肛直视下在内外括约肌间的延伸平面辅助腹腔镜下TME并成功保肛的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护理。结果:3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45±42)min,平均出血量(114±76)mL。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吻合口狭窄5例。结论:手术室的护理配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手术室护士应熟悉手术步骤,具备娴熟的配合技术,掌握术中护理要点及能应对配合术中出现的护理问题,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术中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手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徐小群;许多;徐昶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对比研究单极电凝联合 Ligasure 与超声刀两者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LADG)中临床疗效的差异,为单极电凝联合Ligasure临床适用性进一步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112例LADG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53例以单极电凝联合Ligasure 为主要操作器械,对照组59例以传统超声刀为主要操作器械,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液量、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31±47.2)min vs.(151±51.8)min,P =0.018];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108.2±43.9)mL vs.(188.4±51.7)mL,P =0.026];观察组术后引流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16±68)mL vs.(272±76)mL,P =0.041];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大出血以及肺部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单极电凝联合Ligasure行LADG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的优势。
作者:蒋林华;俞敬;宋世铎;朱新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特异性拮抗剂APETx2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上ASIC3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NC组)、应激模型组(WIRS组)及APETx2处理组(AT组,腹腔内注射APETx225μg/kg)。采用浸水束缚应激(WIRS)法复制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模型,于应激6 h 后留取标本测定胃液 pH 值;HE 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法测定DRG神经元上ASIC3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WIRS组胃pH值明显降低(P <0.05),胃黏膜损伤程度严重,DRG 神经元上 ASIC3表达明显上调(P <0.05);与 WIRS 组比较,AT组胃液pH值明显升高(P <0.05),胃黏膜损伤程度减轻,DRG神经元上ASIC3表达明显减少(P <0.05)。结论:浸水束缚应激所致胃黏膜损伤大鼠DRG神经元上ASIC3被激活,与胃液pH下降、胃黏膜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APETx2可特异性拮抗ASIC3表达,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可能起保护作用。
作者:徐少群;屠伟峰;郄文斌;温君琳;周红艳;蒋群;赵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