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KA术后医生指导下患者自主化康复训练与CPM机训练的早期疗效比较

黄勇;王鑫灵

关键词:自主化康复训练, 持续被动训练机, 全膝关节置换术, 康复训练
摘要: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医生指导下患者自主化康复训练与膝关节功能训练器(CPM)机康复训练早期疗效,探讨较好的功能恢复方法。方法:收集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TKA手术的患者13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为医生指导下患者自主化康复训练;B 组为CPM机训练。两组患者术后第1、2、4周进行膝关节屈曲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及膝关节周径比较,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SPSS19.0软件)。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周。 A组在ROM、HSS均优于B组,P值分别为0.032、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膝关节周径方面比较P 值为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在TKA后的早期康复训练中都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医生指导下患者主动行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训练在膝关节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更具有优势,可以有效预防膝关节粘连及改善膝关节活动度。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Th17/Treg细胞与HBV感染相关肝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后,约10%的成人和90%的儿童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 HBV 携带者,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近年研究发现,辅助性 Th17细胞(T help cell 17, Th17)和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在分化发育上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在功能上存在着协同与拮抗的关系,与 HBV 感染相关肝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Th17/Treg与HBV感染相关肝病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肝病的发病机制,为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开辟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饶少锋;游晶;张茹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某综合医院近10年来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总结近10年来一综合医院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患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2013年期间10574例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前后5年的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与前5年组相比,近5年组感染人数明显增多,男性较女性多(Z=5.132,P =0.000),青年患者比例下降,而中、老年患者比例均增加(Z =18.630,P =0.000),退休和无业人员患者增多(Z =17.044,P =0.000),艾滋病和隐性梅毒患者比例均上升,而淋病的比例下降(Z =24.386,P =0.000)。结论:近10年来综合医院艾滋病、淋病和梅毒患者均增加,人口学特征变化明显,应加强安全性行为的教育,以控制这些性病的传染和流行。

    作者:杨晓燕;梁彩倩;邢帮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基因B/C型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初始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疗效

    目的:观察初始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联合与 LAM、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基因B/C型HBeAg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的疗效。方法:招募182例符合中国慢乙肝防治指南中治疗标准的基因 B/C 型 HBeAg (+)慢乙肝初始治疗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 LAM 和 ADV 联合、LAM 或ETV单药治疗48周,观察疗效。结果:基线水平无差异的3组患者分别经过3种方案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生化学应答率(12周P <0.01,24周P <0.01,48周P <0.01)、HBeAg 血清学应答率(12周P <0.01,24周P <0.05,48周P <0.05)、完全病毒学应答率(12周 P <0.05,24周 P <0.05,48周 P <0.05)均高于 LAM组。联合治疗组在生化学应答方面较ETV组存在一定优势。结论:LAM和ADV初始联合治疗是我国以B/C型基因为主的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优良策略。

    作者:刘怀鄂;游晶;陈红英;范晶华;刘华;张茹薏;饶少锋;马思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丙泊酚序贯右美托咪定对ICU躁动患者脱机过程中镇静效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丙泊酚序贯右美托咪定对ICU躁动患者脱机过程中实施浅镇静的效应。方法:选择机械通气治疗躁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序贯右美托咪定组(A组)先微量持续泵入丙泊酚0.3~3 mg/(kg·h),脱机前24 h,改右美托咪定维持剂量0.2~1μg/(kg·h),若24 h 未脱机成功,泵至脱机前停用。丙泊酚持续泵入组(C组):持续泵入丙泊酚0.3~3 mg/(kg·h),若24 h未脱机成功,泵至脱机前停用。所有患者监测至脱机后60 min,每4小时进行一次镇静评分,调整剂量使患者RASS评分控制在-2~1分。分别记录脱机前24 h(T1)、脱机前12 h(T2)、脱机拔管时(T3)、脱机后30 min(T4)、脱机后60 min(T5),药物对HR、MAP、拔管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ICU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两组均达到ICU患者所需镇静效果,A组较C组循环波动少、拔管所需时间、ICU置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患者谵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丙泊酚序贯右美托咪定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浅镇静,镇静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明显呼吸抑制,不良反应低。

    作者:鹿兴;李军;徐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干扰素λ抗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2003年1月美国 Sheppard 和 Kotenko 等同时在 Nat Immunol 上报道了一组新型的人类白细胞介素 IL-28A、IL-28B 和 IL-29,它们隶属于Ⅱ型细胞因子家族成员,编码基因在19号染色体上。3者基因结构与IL-10相似,但其氨基酸水平与干扰素(IFN)更加接近,并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及免疫调节活性。国际人类基因组织将它们相应地命名为IFN-λl (IL-29)、IFN-λ2(IL-28A)和 IFN-λ3(IL-28B),IFN-λ与其特定的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 IFN-λ的功能性受体复合物是由CRF212(IFN R1/IL-28R )和CRF24(IL-10 R)链组成的异二聚体。与Ⅰ型IFN类似,IFN-λ与受体结合后诱导受体异二聚体化激活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包括STAT蛋白的磷酸化,以及IFN诱导应答元件ISGF-3转录复合物的激活。激活后的STAT蛋白酪氨酸磷酸化,通过SH2域相互结合形成异源或同源二聚体转移入细胞核内,与特定的DNA反应元件结合,激活一系列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如OAS1、MX1、EIF2AK2和IRF7等,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1]。

    作者:华娟;李慧;卢银平;杨东亮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脾脏硬度与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关系

    目的:探讨应用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FS)检测脾脏硬度对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1-12月我院肝病科门诊或住院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41例纳入本项研究。使用FS测量脾脏及肝脏弹性值,同时进行胃镜检查。以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脾脏 FS 值与肝脏 FS 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ROC),评价其对 EV 及其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脾脏 FS 值为(40.64±25.45)kPa,肝脏 FS 值为(20.76±13.21)kPa,脾脏 FS 值与肝脏 FS 值呈正相关(r =0.402,P <0.001)。无EV患者的脾脏FS值较伴轻度以及中-重度EV患者的显著下降(均P <0.05),且轻度EV组较中-重度EV组的显著下降(P <0.05)。脾脏FS值预测EV的AUROC为0.863,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83.2%,预测中-重度EV 的 AUROC 为0.924,灵敏度为87.9%,特异度为91.3%,均较肝脏 FS 值明显升高。结论:脾脏FS值可作为预测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EV及其程度的无创性指标。

    作者:施海燕;许敏;邓浩辉;陈铿;高洪波;张舒眉;廖宝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置胃管在快速康复外科结直肠癌围术期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措施中结直肠癌围术期不留置胃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CBM、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发表的快速康复外科中结直肠癌围术期不留置胃管临床效果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有8篇文献纳入分析,试验组409例,对照组438例。不置胃管缩短了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WMD -14.30,95%CI:-16.91~-11.69,P <0.01);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WMD -1.97,95%CI:-2.59~-1.34,P <0.01);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RR 0.37,95%CI:0.19~0.73,P <0.01);咽喉部不适感降低(P <0.01),胃肠道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直肠手术中不常规留置胃管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彭淼;李显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尿毒清颗粒对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和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观察尿毒清颗粒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 hemodialysis,MHD)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和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宣钢职工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稳定的血液透析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 =37)常规血液透析2~3次/周及基础治疗,并给予尿毒清颗粒5.0,3次/d和10.0 qnd;对照组(n =37)常规血液透析2~3次/周及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12个月测定血清Ca2+、P、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Ca2+、P、iPTH、hs-CRP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P、iPTH、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尿毒清颗粒对透析患者具有降低甲状旁腺激素和改善微炎症状态的作用。

    作者:杨旭东;刘千红;李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APETx2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酸敏感离子通道3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特异性拮抗剂APETx2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上ASIC3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NC组)、应激模型组(WIRS组)及APETx2处理组(AT组,腹腔内注射APETx225μg/kg)。采用浸水束缚应激(WIRS)法复制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模型,于应激6 h 后留取标本测定胃液 pH 值;HE 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法测定DRG神经元上ASIC3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WIRS组胃pH值明显降低(P <0.05),胃黏膜损伤程度严重,DRG 神经元上 ASIC3表达明显上调(P <0.05);与 WIRS 组比较,AT组胃液pH值明显升高(P <0.05),胃黏膜损伤程度减轻,DRG神经元上ASIC3表达明显减少(P <0.05)。结论:浸水束缚应激所致胃黏膜损伤大鼠DRG神经元上ASIC3被激活,与胃液pH下降、胃黏膜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APETx2可特异性拮抗ASIC3表达,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可能起保护作用。

    作者:徐少群;屠伟峰;郄文斌;温君琳;周红艳;蒋群;赵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N-乙酰半胱氨酸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对老年慢阻肺患者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AECOPD)44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组各22例,正常对照组22例,前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NAC口服(600 mg,一日2次),各组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进行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8(IL-8)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与正常组比较,IgG、IgA、IgM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前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IL-8、TNF-α明显升高(P <0.01),CD3+、CD4+、CD4+/CD8+明显降低,CD8+明显升高(P <0.05);NAC组治疗后IL-8、TNF-α明显降低,CD3+、CD4+、CD4+/CD8+均明显增加,与治疗前及常规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常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乙酰半胱氨酸可以降低老年AECOPD患者血IL-8、TNF-α水平,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对老年 COPD 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黄德珍;曾玉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银杏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脏Toll样受体-4和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银杏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小鼠肝脏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12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银杏黄酮高、中、低剂量组。采用高脂饲料构建NAFLD小鼠动物模型,于给药后8周末处死,观察肝脏病理变化,计算肝指数,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甘油三酯(TG)以及肝组织NF-κB和TLR4的表达。结果:银杏黄酮组小鼠肝指数和血清TG、TNF-α、IL-6水平及肝组织NF-κBp65的表达量比模型组显著降低,肝脏脂肪变性明显减轻,但肝组织TLR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LR4/NF-κB炎症通路与NAFLD的发病有关,银杏黄酮可改善肝组织病理变化,起到抗炎降脂作用,从而对NAFLD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TLR4影响并不明显。

    作者:白纪红;梁志清;赵日红;刘艳华;林秋香;赵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浆NT-proBN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 NT-proBNP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AECOPD患者100例,检测患者入院时血浆BNP,记录其稳定期时肺功能,并在其出院后0.5、1年分别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住院时间、1年内再次住院率及病死率,研究BNP与以上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00例AECOPD患者中,男67例,女33例,平均年龄(64.4±5.6)岁。与低NT-proBNP组患者相比,高NT-proBNP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1年内住院率及病死率增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NT-proBNP能够预测COPD患者生存率及其再次入院的风险,这在临床上对于AECOPD患者的处理有重要的帮助。

    作者:干丽萍;陈建建;张秋;李鸿鹏;孙龙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3D打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D 打印技术,又称快速成型技术,是基于计算机三维数字成像技术和多层次连续打印技术的一种新兴应用技术,其原理是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型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 实体。该技术可以制作任意复杂几何形状的实体,极大地降低了结构复杂产品的制造难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产效率,具有成型精度高、重复性好、可实现产业化生产等传统工艺无法比拟的优点。在医学领域,起初由于打印材料的限制,3D打印技术主要用于打印无生物活性的人工关节和假体。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满足3D 打印的材料也由金属、塑料、陶瓷等单一固体粉材发展到液体、凝胶、细胞等混合材料[1],3D 打印技术迈向了生物活性打印时代,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3D打印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振化;王桂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

    目的:观察研究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下腹部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全麻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n =151)和生理盐水组(B组,n =149)。术后行超声引导双侧作TAP 阻滞,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 (A 组)或等容量生理盐水(B 组)。术后观察 VAS、Ramsay 及BCS评分。记录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VAS及Ramsay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B组比较,24 h内A组VAS评分下降(P <0.05);BCS评分升高(P <0.05);镇静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不良反应未见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超声引导TAP阻滞可满足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需求。

    作者:乔迎帅;卢锡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15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在门诊腹壁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一种“直接来自躯体感受系统损伤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是患者和医生共同面临的挑战。临床上,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和加巴喷丁类药物被推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用药[1]。然而,这些药物的镇痛效果有限且相关副作用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因此,区域阻滞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重要手段[2],但是医师们在门诊条件下对阻滞治疗的应用存在顾虑,尤其是脊柱及周围结构的干预操作。胸椎旁阻滞是缓解胸神经疼痛的有效手段,气胸是其并发症中的一种,文献报道发生率约为5%。气胸的症状往往发生缓慢但可危及生命,门诊患者可能出现离开医院后呼吸困难危及生命的情况。

    作者:刘红菊;支远;徐仲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替比夫定优化方案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目的:对替比夫定优化方案与恩替卡韦方案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根据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规律,构建含多个健康状态的Markov模型,以替比夫定单药方案作基准,估计替比夫定优化方案与恩替卡韦方案治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效果和医疗费用,并进行增量分析。结果:使用恩替卡韦方案使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35.95年的期望生存年和22.94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其总费用为349279.27元,每延长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多需的医疗费用为15225.77元。使用替比夫定优化方案获得了长于恩替卡韦方案的36.11年的期望生存年和23.08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其总费用为348863.62元,每延长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多需的医疗费用为15115.41元,低于恩替卡韦方案的15225.77元。结论:使用替比夫定优化方案相比恩替卡韦方案具有略优的成本效果,可以作为临床上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较优选择。

    作者:叶晓光;欧阳仁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Tim-3在哮喘小鼠中的表达及与Th17/Treg细胞的关系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肺泡灌洗液(BALF)炎性细胞中 T 细胞免疫球蛋白与黏蛋白域蛋白3(Tim-3)的表达及与Th17/Treg 细胞的关系,探讨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哮喘动物模型,分为哮喘组和对照组。收集各组小鼠PBMC及BALF炎性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s及BALF炎性细胞中的Tim-3 mRN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中IL-17(CD4+IL-17+)比例反映Th17水平,CD4细胞中CD4+CD25+FoxP3+反映Treg细胞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BMCs 上清液中 IL-10、IL-17、TGF-β水平,分析 Tim-3的表达与 Th17/Treg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组PBMCs及BALF炎性细胞中Tim-3 mRNA 水平、CD4+IL-17+表达及Th17/Treg 比例、IL-17均高于对照组(P <0.05),而CD4+CD25+FoxP3+水平、IL-10显著低于对照组。哮喘组PBMCs及BALF炎性细胞中的Tim-3 mRNA表达分别与CD4+IL-17+表达及Th17/Treg比例呈正相关(r=0.76,r=0.87,r=0.71,r=0.82,P<0.05),而与 CD4+CD25+FoxP3+的表达呈负相关(r=-0.84,r=-0.79,P<0.05)。结论:哮喘小鼠PBMCs及BALF炎性细胞中Tim-3 mRNA水平显著升高,Tim-3可能在哮喘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Th17/Treg失衡有关。

    作者:王艳丽;陆小霞;陈鹏;陈和斌;王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STAT3和HIF-1α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患者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STAT3和HIF-1α的表达。结果:STAT3和HIF-1α在食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5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0.05)。 STAT3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且与30个月生存率呈正相关(P <0.05);而HIF1-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5),与预后无关。STAT3和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r =0.362,P <0.05)。结论:STAT3和HIF-1α在食管癌中频繁表达,它们表达升高可能与食管癌预后差有关。

    作者:李硕果;姚俊;高社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表达与病毒复制、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0例非肝病对照者肝组织中ICAM-1、HBcAg表达的情况。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ICAM-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cAg阳性者ICAM-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9.4%,明显高于HBcAg阴性者42.1%(P<0.01);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理损伤的程度的加重,ICAM-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0.01)。结论:ICAM-1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损伤机制;ICAM-1可反映肝炎活动及肝组织损害程度。

    作者:袁淑芳;张跃新;沙尼亚·尼亚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