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肛辅助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配合

徐小群;许多;徐昶

关键词:经肛辅助, 腹腔镜,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护理问题
摘要:目的:探讨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延伸平面辅助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配合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32例采用经肛直视下在内外括约肌间的延伸平面辅助腹腔镜下TME并成功保肛的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护理。结果:3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45±42)min,平均出血量(114±76)mL。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吻合口狭窄5例。结论:手术室的护理配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手术室护士应熟悉手术步骤,具备娴熟的配合技术,掌握术中护理要点及能应对配合术中出现的护理问题,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术中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手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丙泊酚序贯右美托咪定对ICU躁动患者脱机过程中镇静效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丙泊酚序贯右美托咪定对ICU躁动患者脱机过程中实施浅镇静的效应。方法:选择机械通气治疗躁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序贯右美托咪定组(A组)先微量持续泵入丙泊酚0.3~3 mg/(kg·h),脱机前24 h,改右美托咪定维持剂量0.2~1μg/(kg·h),若24 h 未脱机成功,泵至脱机前停用。丙泊酚持续泵入组(C组):持续泵入丙泊酚0.3~3 mg/(kg·h),若24 h未脱机成功,泵至脱机前停用。所有患者监测至脱机后60 min,每4小时进行一次镇静评分,调整剂量使患者RASS评分控制在-2~1分。分别记录脱机前24 h(T1)、脱机前12 h(T2)、脱机拔管时(T3)、脱机后30 min(T4)、脱机后60 min(T5),药物对HR、MAP、拔管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ICU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两组均达到ICU患者所需镇静效果,A组较C组循环波动少、拔管所需时间、ICU置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患者谵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丙泊酚序贯右美托咪定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浅镇静,镇静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明显呼吸抑制,不良反应低。

    作者:鹿兴;李军;徐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

    目的:观察研究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下腹部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全麻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n =151)和生理盐水组(B组,n =149)。术后行超声引导双侧作TAP 阻滞,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 (A 组)或等容量生理盐水(B 组)。术后观察 VAS、Ramsay 及BCS评分。记录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VAS及Ramsay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B组比较,24 h内A组VAS评分下降(P <0.05);BCS评分升高(P <0.05);镇静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不良反应未见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超声引导TAP阻滞可满足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需求。

    作者:乔迎帅;卢锡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Th17/Treg细胞与HBV感染相关肝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后,约10%的成人和90%的儿童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 HBV 携带者,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近年研究发现,辅助性 Th17细胞(T help cell 17, Th17)和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在分化发育上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在功能上存在着协同与拮抗的关系,与 HBV 感染相关肝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Th17/Treg与HBV感染相关肝病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肝病的发病机制,为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开辟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饶少锋;游晶;张茹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胸腺病变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AchR抗体和MuSK抗体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胸腺病变合并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和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MuSK-Ab)的表达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对4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伴有MG的胸腺病变患者(MG组),30例其他神经系统病变患者(OND组)及26例健康对照组(NC组)中AchR-Ab和MuSK-Ab进行检测。结果:MG组患者血清AchR-Ab和MuSK-Ab阳性率高于其他两组,晚发型MG 患者 MuSK-Ab 阳性率高于早发型,女性患者 AchR-Ab 和 MuSK-Ab 阳性率高于男性患者(P <0.05);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MGT)患者AchR-Ab阳性率高于胸腺增生(MGH)及胸腺囊肿(MGC)患者(P <0.05);MG患者MuSK-Ab阳性率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P <0.05);在MGT组中,MuSK-Ab 阳性率与组织学分型之间有相关性(P <0.05)。结论:AchR-Ab和MuSK-Ab的检测有助于MG的诊断及鉴别,MuSK-Ab多见于病情较重的老年患者和MGT中恶性程度较高的组织类型中,具体的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海龙;张习文;郑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置胃管在快速康复外科结直肠癌围术期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措施中结直肠癌围术期不留置胃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CBM、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发表的快速康复外科中结直肠癌围术期不留置胃管临床效果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有8篇文献纳入分析,试验组409例,对照组438例。不置胃管缩短了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WMD -14.30,95%CI:-16.91~-11.69,P <0.01);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WMD -1.97,95%CI:-2.59~-1.34,P <0.01);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RR 0.37,95%CI:0.19~0.73,P <0.01);咽喉部不适感降低(P <0.01),胃肠道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直肠手术中不常规留置胃管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彭淼;李显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AEG-1和LEF-1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EG-1)和淋巴增强因子-1(LEF-1)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8例人结肠癌组织及78例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AEG-1和LEF-1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AEG-1和LEF-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1%(57/78)和67.9%(53/78),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 <0.001)。 AEG-1的表达与患者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 TNM 分期有关(P <0.05),LEF-1的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 TNM 分期有关(P <0.05)。结肠癌组织中 AEG-1与 LEF-1的表达呈正相关(r =0.326,P =0.004)。结论: AEG-1和LEF-1的异常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更有利于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张宁;李小丽;李格林;王贵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谷氨酰胺预防机械通气相关消化道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营养支持特别是肠内营养(EN)支持是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EN的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大约有65%的患者发生一种或多种胃肠并发症,目前临床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谷氨酰胺对肠道屏障的维护作用已有了一定的实验研究资料,但临床资料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谷氨酰胺强化EN对机械通气患者消化道并发症的预防作用。

    作者:潘宇;吴伦清;陆光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关于官方网站地址、汇款等信息的严正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替比夫定优化方案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目的:对替比夫定优化方案与恩替卡韦方案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根据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规律,构建含多个健康状态的Markov模型,以替比夫定单药方案作基准,估计替比夫定优化方案与恩替卡韦方案治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效果和医疗费用,并进行增量分析。结果:使用恩替卡韦方案使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35.95年的期望生存年和22.94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其总费用为349279.27元,每延长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多需的医疗费用为15225.77元。使用替比夫定优化方案获得了长于恩替卡韦方案的36.11年的期望生存年和23.08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其总费用为348863.62元,每延长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多需的医疗费用为15115.41元,低于恩替卡韦方案的15225.77元。结论:使用替比夫定优化方案相比恩替卡韦方案具有略优的成本效果,可以作为临床上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较优选择。

    作者:叶晓光;欧阳仁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间断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肺栓塞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间断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肺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2例诊断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尿激酶(UK)组给予静脉滴注尿激酶,10000 U/(kg·次),每天1次,按100000 U/h 滴注,治疗时间为7 d;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给予静脉滴注rt-PA,50 mg/2h,只用1次。两组治疗后第8、14天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的功能,CT肺动脉造影评价改善肺血管缺损面积。评价两组不良反应(包括死亡、出血、再发)。结果:治疗8、14 d 两组在改善右心室功能及肺血管缺损面积差异无显著性(P >0.05),UK组出血发生率少于rt-PA组。结论:间断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方案治疗肺栓塞与 rt-PA方案有相同的疗效。

    作者:雷蕾;杨军兰;解好群;崔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表达与病毒复制、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0例非肝病对照者肝组织中ICAM-1、HBcAg表达的情况。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ICAM-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cAg阳性者ICAM-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9.4%,明显高于HBcAg阴性者42.1%(P<0.01);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理损伤的程度的加重,ICAM-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0.01)。结论:ICAM-1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损伤机制;ICAM-1可反映肝炎活动及肝组织损害程度。

    作者:袁淑芳;张跃新;沙尼亚·尼亚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APRI、CDS指数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应用

    目的:本研究应用血小板(PLT)比值指数(AST/PLT ratio index,APRI)和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横型(cirrhosis discriminant score,CDS)指数对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进行检测,探讨其对肝癌纤维化评估的价值。方法:将145例确诊为肝癌的患者根据手术所见及肝组织病理结果确定有无肝硬化,再根据是否合并有乙肝病毒感染进行分组,每例患者同时进行APRI、CDS指数评估,比较无创诊断模型与肝硬化的相关性,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无创诊断模型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的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APRI、CDS 指数无创诊断方法与肝硬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Spearman 相关系数分别为:合并乙肝患者为0.252(P=0.035)和0.269(P =0.024),未合并乙肝患者为0.487(P =0.006)和0.541(P =0.002)。 APRI和CDS诊断肝硬化的曲线下面积(ROC)合并乙肝患者分别为0.611和0.640,未合并乙肝患者分别为0.714和0.728。结论: APRI和CDS均能预测肝癌患者肝硬化程度,其中对于未合并乙肝的肝癌患者预测价值更高。

    作者:王鹏;吕国涛;明朗;康凯夫;于新发;陈小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剂量他达拉非联合α受体阻滞剂对改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大尿流率的比较

    目的:观察比较他达拉非2.5 mg和5 mg分别联合α受体阻滞剂每日给药对改善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大尿流率(Qmax)疗效是否相同。方法:150例BPH 所致下尿路梗阻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每日口服他达拉非2.5 mg和α受体阻滞剂1次,对照组每日口服他达拉非5 mg和α受体阻滞剂1次,共12周,分别记录并比较治疗后第4、8、12周Qmax。结果:对照组Qmax先于观察组得到改善,但12周后两组改善的基线数据均基本接近正常(P<0.05)。结论:他达拉非2.5 mg和5 mg分别联合α受体阻滞剂均可改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Qmax,但更大剂量联合效果并不更优,同时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冯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经乳晕切口治疗乳腺良性疾病中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与传统手术的临床效果对比

    目的:对比经乳晕切口治疗乳腺良性疾病中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与传统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169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门诊手术组39例(观察组A )、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住院手术组72例(观察组B )和传统手术组58例(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结果:观察组A与观察组B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切口长度、愈后瘢痕长度、在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手术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A在院时间、手术费用均显著优于观察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肿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平均切口小、在院时间短、切口愈合短、费用省等优点,还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行日间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邵超;张晶晶;凌飞海;傅剑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水平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表达及肝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外周血HBV特异性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TL)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将109例HBV DNA阳性、HBeAg阳性和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HBV DNA水平分为2组,甲组52例,HBV DNA 2~4 log10拷贝/mL,乙组57例,HBV DNA 5~7 log10拷贝/mL,比较2组患者的 HBV 特异性 CTL表面PD-1表达、HBV特异性CTL水平和肝功能的差异。结果:甲组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低于乙组(t =11.101,P <0.01),HBV特异性CTL 水平高于乙组(t =24.424,P <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低于乙组(t =2.652,P <0.01),血清白蛋白高于乙组(t =2.347,P <0.05)。Child-pugh分级,甲组C级低于乙组(χ2=4.262,P <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高者,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水平高,因此, HBV 特异性 CTL 水平低,进一步导致 HBV DNA 水平升高,导致肝功能损害较重, HBV DNA 水平低者, HBV 特异性 CTL 表面 PD-1表达水平低, HBV 特异性 CTL 水平高,预示抗病毒疗效相对较好。

    作者:王栋;顾锡炳;朱银芳;戴亚萍;汤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脾脏硬度与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关系

    目的:探讨应用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FS)检测脾脏硬度对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1-12月我院肝病科门诊或住院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41例纳入本项研究。使用FS测量脾脏及肝脏弹性值,同时进行胃镜检查。以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脾脏 FS 值与肝脏 FS 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ROC),评价其对 EV 及其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脾脏 FS 值为(40.64±25.45)kPa,肝脏 FS 值为(20.76±13.21)kPa,脾脏 FS 值与肝脏 FS 值呈正相关(r =0.402,P <0.001)。无EV患者的脾脏FS值较伴轻度以及中-重度EV患者的显著下降(均P <0.05),且轻度EV组较中-重度EV组的显著下降(P <0.05)。脾脏FS值预测EV的AUROC为0.863,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83.2%,预测中-重度EV 的 AUROC 为0.924,灵敏度为87.9%,特异度为91.3%,均较肝脏 FS 值明显升高。结论:脾脏FS值可作为预测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EV及其程度的无创性指标。

    作者:施海燕;许敏;邓浩辉;陈铿;高洪波;张舒眉;廖宝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分组方法对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调节受损诊断切点的影响

    目的:应用ROC曲线探讨不同分组方法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调节受损(IGR)诊断切点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广州番禺钟村社区433例志愿者,空腹8 h 后行 OGTT 试验,并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HbA1c。以OGTT作为糖尿病(DM)和糖尿病前期诊断金标准,在不排除和排除DM患者的不同IGR分组情况下,分别绘制ROC曲线,分析HbA1c 不同切点的临床价值,并与 FPG、2hPG进行比较。结果:不排除DM组,HbA1c 诊断糖尿病前期的佳切点为5.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49.2%和93.9%,曲线下面积为0.865;排除DM组,HbA1c 诊断糖尿病前期的佳切点为5.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63.5%和85.5%,曲线下面积为0.785;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均与 FPG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2h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分组方法对HbA1c作为IGR诊断切点存在影响,建议采用排除DM患者的分组方式,由此得出HbA1c≥5.5%作为IGR的诊断切点。

    作者:朱长清;古达清;石凌波;康红;季兵;李爱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N-乙酰半胱氨酸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对老年慢阻肺患者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AECOPD)44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组各22例,正常对照组22例,前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NAC口服(600 mg,一日2次),各组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进行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8(IL-8)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与正常组比较,IgG、IgA、IgM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前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IL-8、TNF-α明显升高(P <0.01),CD3+、CD4+、CD4+/CD8+明显降低,CD8+明显升高(P <0.05);NAC组治疗后IL-8、TNF-α明显降低,CD3+、CD4+、CD4+/CD8+均明显增加,与治疗前及常规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常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乙酰半胱氨酸可以降低老年AECOPD患者血IL-8、TNF-α水平,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对老年 COPD 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黄德珍;曾玉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干扰素λ抗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2003年1月美国 Sheppard 和 Kotenko 等同时在 Nat Immunol 上报道了一组新型的人类白细胞介素 IL-28A、IL-28B 和 IL-29,它们隶属于Ⅱ型细胞因子家族成员,编码基因在19号染色体上。3者基因结构与IL-10相似,但其氨基酸水平与干扰素(IFN)更加接近,并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及免疫调节活性。国际人类基因组织将它们相应地命名为IFN-λl (IL-29)、IFN-λ2(IL-28A)和 IFN-λ3(IL-28B),IFN-λ与其特定的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 IFN-λ的功能性受体复合物是由CRF212(IFN R1/IL-28R )和CRF24(IL-10 R)链组成的异二聚体。与Ⅰ型IFN类似,IFN-λ与受体结合后诱导受体异二聚体化激活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包括STAT蛋白的磷酸化,以及IFN诱导应答元件ISGF-3转录复合物的激活。激活后的STAT蛋白酪氨酸磷酸化,通过SH2域相互结合形成异源或同源二聚体转移入细胞核内,与特定的DNA反应元件结合,激活一系列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如OAS1、MX1、EIF2AK2和IRF7等,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1]。

    作者:华娟;李慧;卢银平;杨东亮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在门诊腹壁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一种“直接来自躯体感受系统损伤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是患者和医生共同面临的挑战。临床上,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和加巴喷丁类药物被推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用药[1]。然而,这些药物的镇痛效果有限且相关副作用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因此,区域阻滞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重要手段[2],但是医师们在门诊条件下对阻滞治疗的应用存在顾虑,尤其是脊柱及周围结构的干预操作。胸椎旁阻滞是缓解胸神经疼痛的有效手段,气胸是其并发症中的一种,文献报道发生率约为5%。气胸的症状往往发生缓慢但可危及生命,门诊患者可能出现离开医院后呼吸困难危及生命的情况。

    作者:刘红菊;支远;徐仲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