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埃索美拉唑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田笑笑;杜浩;白艳丽;朱晶晶;张瑜;张亚历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 早期肠内营养, 重症急性胰腺炎, 炎性因子
摘要:目的:研究埃索美拉唑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组,n=21)、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n=24)和埃索美拉唑联合早期肠内营养组(E+EEN组,n=23),比较各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血清hs-CRP、IL-6、TNF-α浓度变化及观察各组患者继发感染率、手术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治疗后第7、14天,3组患者APACHEll评分、血清hs-CRP、IL-6、TNF-α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TPN组、EEN组和E+EEN组患者治疗后的APACHEll评分、血清hs-CRP、IL-6、TNF-α浓度依次显著降低(P<0.05);与TPN组比较,EEN组、E+EEN组的继发感染率、手术率、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均明显降低(P<0.05),E+EEN组低,但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相比较E+EEN组与EEN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可显著降低SAP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浓度,降低继发感染率、手术率及死亡率,疗效优于单纯早期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托吡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效果初探

    目的:研究长期应用托吡酯治疗儿童抽动症的临床疗效以及氟哌啶醇治疗无效后的替代疗效.方法:选择多发性抽动症77例,随机分为托吡酯组38例,氟哌啶醇组39例.用增量法给药,托吡酯组起始剂量0.5 mg/(kg·d),每周增加0.5 mg/(kg·d),大剂量为6 mg/(kg·d);氟哌啶醇组起始剂量0.5 mg/(kg·d),每周增加0.25 mg/d,大剂量为2 mg/d.氟哌啶醇无效病例改用托吡酯同托吡酯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耶鲁抽动症严重程度评分量表评分,副反应用耶鲁副反应严重程度评分量表评分,于治疗第2、4、8、12及24、48周对两组的疗效和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经过12周治疗后,托吡酯组有效率为86.84%,副反应发生率为36.84%;氟哌啶醇组有效率为64.10%,副反应发生率为61.54%,两组有效率及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托吡酯组48周总有效率为89.47%,总控制率42.11%;氟哌啶醇无效病例改用托吡酯后,12周替代治疗有效率达75.00%.替代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使用托吡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疗效肯定,副反应轻,对氟哌啶醇治疗无效者使用托吡酯替代有效.

    作者:蔡晓华;谢城;吴铭瑜;彭文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HIF-1α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高原病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 α(HIF-1 α)的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C1772T、G1790A与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的易感性关系.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青海高原地区100例CMS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人群在HIF-1α基因C 1772T、G1790A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分析其与CMS易感性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中,HIF-1α基因C1772T、G1790A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HIF-1α基因C1772T位点检出CC、CT两种基因型,未见TT基因型,两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HIF-1α基因G1790A位点检出GG、GA两种基因型,未见AA基因型,两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氧诱导因子1α单核苷酸多态性C 1772T、G1790A可能与CMS无关.

    作者:熊辉霞;李占全;崔森;冀林华;李玉丽;李学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关节镜下经前内入路与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观察

    前交叉韧带(ACL)是人体中受损后容易发生断裂的韧带[1].ACL发生损伤后会严重影响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继发半月板损伤和关节退变等[2].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中股骨隧道的建立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3].经前内侧(AMP)入路和胫骨隧道(TT)入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两种建立股骨隧道的方法.为评价这两种方法临床疗效,笔者对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进行ACL单束重建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叶勇光;丁清和;向孝兵;赵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乌司他丁对严重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乳酸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注射液(UTI)干预前后,严重脓毒症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58例符合严重脓毒症性ARDS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UTI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胸阻抗法(TEB)测定SV、氧合指数(PaO2/FiO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CT、CRP和乳酸水平、SV、PaO2/FiO2、Murray肺损伤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以及28 d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TI治疗组患者PaO2/FiO2显著升高(P<0.05),血浆PCT、CRP和乳酸水平下降明显以及28 d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UTI注射液能够降低严重脓毒症性ARDS患者血浆PCT、CRP的浓度,降低乳酸水平,改善临床症状,降低28 d死亡率.

    作者:黄增相;陶骅;徐雯;徐迅科;金姝;张健;魏建东;何超;李文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晚期胃癌的新进展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于我国癌症前三位[1].目前晚期胃癌治疗选择非常有限,化疗仍然是转移性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如何拓展晚期胃癌治疗手段和提高疗效,是胃癌研究领域的一大挑战和热点.分子靶向药物对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选择性,毒副作用较少,已逐渐成为晚期胃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s)作为一大类分子靶向药物,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备受关注.本文对相关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珍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各期宫颈癌患者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模型的特点分析

    目的:建立各期宫颈癌患者盆腔动脉血管网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获得宫颈癌患者CT薄层扫描数据,在腹部医学三维可视化系统进行图像分割及三维重建,然后将重建模型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平台进行平滑、上色、透明化、旋转等操作,获得盆腔动脉血管网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成功重建出宫颈癌患者盆腔动脉血管网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可以清楚显示腹主动脉、髂内及髂外动脉、子宫动脉、子宫动脉上行支等主要及细小血管分支,并与骨盆配准后,可清楚了解各血管走行及空间位置,并且随着肿瘤期别的提高,患者盆腔动脉血管网的密度、分支情况等均呈增加趋势.结论:基于CTA数据,应用腹部医学三维可视化系统软件,可以成功重建出活体宫颈癌患者盆腔动脉血管网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并且各期宫颈癌患者动脉血管网有其不同特点,了解其不同特点对我们的手术或介入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朱洪磊;何援利;彭冬先;王显龙;王雪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非心脏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术后新发房颤是围术期常见心律失常,在心脏外科术后发生率较高,而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易被忽视.本文回顾了近10年针对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重点分析其危险因素,并将其归纳为易感因素和促发因素.1 流行病学1.1 非心脏手术 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较低,尤其是术后未入ICU的患者.近10年对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的研究结果(表1)示[1-8],不同手术种类的发生率变异很大,其中胸科术后发生率较高(8.3% ~ 29%)[1-2,7-8],其次是腹部大手术和大血管手术(4.4%~14%)[3-4],其他手术后发生率较低,有两项研究[5-6]的发生率低于1%.

    作者:谢旻;王东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埃索美拉唑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埃索美拉唑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组,n=21)、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n=24)和埃索美拉唑联合早期肠内营养组(E+EEN组,n=23),比较各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血清hs-CRP、IL-6、TNF-α浓度变化及观察各组患者继发感染率、手术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治疗后第7、14天,3组患者APACHEll评分、血清hs-CRP、IL-6、TNF-α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TPN组、EEN组和E+EEN组患者治疗后的APACHEll评分、血清hs-CRP、IL-6、TNF-α浓度依次显著降低(P<0.05);与TPN组比较,EEN组、E+EEN组的继发感染率、手术率、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均明显降低(P<0.05),E+EEN组低,但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相比较E+EEN组与EEN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可显著降低SAP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浓度,降低继发感染率、手术率及死亡率,疗效优于单纯早期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

    作者:田笑笑;杜浩;白艳丽;朱晶晶;张瑜;张亚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绿激光汽化术在成人输尿管囊肿治疗中的应用

    输尿管囊肿是指由于输尿管口先天性狭窄或功能性挛缩及输尿管壁发育不全,导致输尿管下端各层形成一囊肿突入膀胱内.它能引起尿流排泄不畅及输尿管内压力增高,出现尿路梗阻、感染、结石甚至出现患侧肾积水导致无功能等严重后果.手术治疗是唯一手段.以往治疗采用开放性手术、经尿道电切等方法治疗,前者创伤大,后者存在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等并发症.绿激光汽化(photoselectivevaporization)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技术,组织穿透浅、术中出血少,用于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等疾病治疗.2010-2013年我院应用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治疗输尿管囊肿1 1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瑞鹏;李健;李昭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己糖激酶-Ⅱ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己糖激酶-Ⅱ在骨肉瘤及瘤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骨肉瘤患者89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己糖激酶-Ⅱ蛋白在骨肉瘤及瘤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己糖激酶-Ⅱ在骨肉瘤组织中的核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瘤旁正常骨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1% vs.4.5%,P<0.05);己糖激酶-Ⅱ的表达量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无关(P>0.05),与患者有无转移及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己糖激酶-Ⅱ阳性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的患者(P<0.05).结论:己糖激酶-Ⅱ在骨肉瘤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并与患者的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己糖激酶-Ⅱ有可能成为骨肉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作者:周忠;陈丰;蒋林;姜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乳腺癌前期病变的影像诊断研究

    目的:结合临床特征,探讨合理应用高频B超和X线钼靶检查在乳腺癌前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前期病变患者110例,分析钼靶摄片、B超等诊断资料,并评估临床价值.结果:110例乳腺癌前病变均确诊,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且有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伴发29例,纤维囊性乳腺病且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伴发6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不典型小叶上皮增生伴发1例,纤维囊性乳腺病有不典型小叶增生伴发3例,伴小叶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纤维腺瘤形成有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伴发、纤维囊性乳腺病10例.超声检查:高频B超诊断总符合率为40%.溢液组B超符合率为10%(4/40),肿块组符合率为52.3%(22/42),无溢液及肿块组符合率为60.7%(17/28).溢液组符合率较低,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钼靶摄片总符合率为54.1%(40/74).溢液组为26.7%(8/30),肿块组50%(14/28),既无肿块又无溢液组为87.5%(14/16).溢液组符合率低,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亚临床诊断中价值显著.相较B超,钼靶摄片检查效果更为显著.结论:乳腺一旦有癌前病变出现,通常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表现,需增加警觉意识,与病史结合,对钼靶摄片、B超合理应用,可提高早期检出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陈蔓青;陈扬;李静勉;吴春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所致高血压1例

    患者女,24岁,因头昏、头痛半年就诊.既往体健,家族中无高血压病史.入院后查体:血压:左上肢180/110 mmHg,右上肢200/110 mmHg、左下肢210/100 mmHg、右下肢200/120mmHg心界不大,未闻及杂音.腹部及双侧肾动脉听诊区未闻及血管杂音.

    作者:舒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分析

    超高度近视为屈光度≥-10.0 D或眼轴≥27.0 mm的近视,是引起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1-2].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具有眼轴长、玻璃体液化、晶状体核硬、前房深、悬韧带松弛甚至断裂等特点[3],手术难度大,术后视觉质量差.为探讨采用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及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治疗时的手术特点及临床疗效,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此类患者40例(5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敏;郑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互隔交链孢霉素对NIH/3T3细胞的基因损伤及DNA聚合酶β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互隔交链孢霉素(altenuene,ALT)对NIH/3T3细胞的基因损伤作用及对DNA聚合酶β (DNA polymerase β,DNApolβ)表达的影响,探讨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e)致癌机制.方法: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不同浓度的ALT对NIH/3T3细胞的基因损伤作用;以半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DNApolβ在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10.0、20.0、50.0 μmol/L的ALT作用于NIH/3T3细胞后,细胞尾长及尾部DNA含量均增加,一定浓度的ALT作用于细胞后DNApolβ在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均上调,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T可引起NIH/3T3细胞基因损伤,且有剂量依赖性,并可导致DNApolβ的表达上调.

    作者:马艳英;张晓艳;王瑾瑾;赵继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在心血管外科术后止血中的应用

    心脏手术因为体外循环、低体温、术前抗凝药物的应用等原因,易发生术后凝血功能紊乱,导致严重的渗血或出血[1].大量出血后输注多种血液制品虽然能够改善凝血功能,但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等并发症[2-3],所以在临床上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止血药物和方法.近年来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开始应用,但国内报道较少,现总结我中心应用rFⅦa治疗心血管外科术后出血的资料和经验,为临床医生止血提供新的选择.

    作者:徐莉;王强;王东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82例轻中度AD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和对照组,3组患者分别给予20、1 Hz和伪刺激,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袁认知分量表(ADAS-Cog)、事件相关电位及脑电图检测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末高频组和低频组ADAS-Cog总分、语言因子分、记忆因子分明显减低、事件相关电位及脑电图指标明显改善,对照组各评估指标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组间比较,高频组疗效优于低频组.结论:rTMS可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高频刺激的效果更佳.

    作者:吴越;徐文炜;刘晓伟;武曙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吉非替尼通过PDK1-Akt信号通路影响肺癌E-Cadherin表达和上皮间充质转化

    目的:研究吉非替尼在肺癌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将24例肺腺癌行纤维支气管镜患者,取活检标本行H&E染色和Western,观察细胞形态和蛋白表达.将24只成年小鼠,植入LLC,随机挑选12只予吉非替尼灌胃,余12只作为对照组,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病理切片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观察E-Cadherin表达.结果:在人群中发现有转移灶的患者,H&E染色有大量间质细胞形态倾向的肿瘤细胞,同时蛋白质组学提示,PDK1-Akt有活化,E-Cadherin表达较对照有降低.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吉非替尼组转移的肿瘤灶明显减少(P<0.05),细胞形态较对照组细胞显示较弱的倾袭形态;Western提示PDK1-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吉非替尼组有明显降低,吉非替尼组E-Cadherin表达降低.结论:吉非替尼通过PDK1-Akt通路影响肺癌细胞E-Cadherin表达和EMT.

    作者:钱晓军;冯秋婷;吕蕾;冯金萍;朱湘云;赵弘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腹腔感染所致严重脓毒症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ICU近5年腹腔感染所致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入住本院ICU的89例腹腔感染所致严重脓毒症患者的腹腔引流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分析和药敏监测.结果:共分离出277株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157株(69.2%),革兰阳性菌48株(21.1%),真菌22株(9.7%);病原菌分离率占前5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2.5%)、鲍曼不动杆菌(17.2%)、肺炎克雷伯菌(16.3%)、粪肠球菌(11.0%)和铜绿假单胞菌(10.1%);大部分病原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的广泛耐药.结论:腹腔感染严重脓毒症患者分离的病原菌耐药率高,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耐药现象,并及时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新动态.

    作者:李智博;温德良;刘卫江;熊旭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缺血性肠病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23例肠缺血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闭塞2例,分支闭塞1例,主干及部分分支均闭塞4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血栓形成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形成2例,肠系膜上动脉瘤1例,肠系膜下动脉狭窄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6例,心功能不全患者1例.间接征象包括缺血肠管表现节段性扩张积液11例,弥漫性扩张8例;肠壁增厚15例,4例肠壁变薄,4例无明显变化.增强扫描8例肠管强化显著,7例增厚肠管强化减轻,2例无明显强化.2例回肠扩张肠壁内积气、腹腔积气.CT诊断缺血性肠病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3%.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颖瑜;潘爱珍;雍昉;周涛;徐志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 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ONFH)的血清蛋白质组学差异,寻找SONFH的血清特异性标志物.方法:分别收集SONFH患者(实验组)及正常体检者(对照组)各15例,同组血清等量混合,应用双向凝胶电泳串联基质辅助激光解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寻找并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共鉴定出9种差异蛋白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血清淀粉祥蛋白A-2、凝血酶原、补体因子B、免疫球蛋白J链、富亮氨酸α-2-糖蛋白、补体C4、补体H等7种蛋白表达上调,肌动蛋白、载脂蛋白L1等2种蛋白表达下调.结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成功发现了SONFH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质,为寻找SONFH特异性标志物及进一步阐明SONFH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曾平;梁景超;周怡;秦刚;潘天箫;刘明伟;何凯毅;李金溢;黄碧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