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麻醉支撑头架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钱艇;张科;顾达民;陈芳

关键词:麻醉医师, 支撑架, 头架, 甲状腺肿瘤手术, 无菌区, 手术操作空间, 结构功能, 人性化设计, 严格区分, 无菌环境, 手术视野, 手术器械, 手术患者, 手术敷料, 皮肤牵引, 滑落, 伸缩型, 污染, 外科, 器材
摘要:麻醉支撑头架是用来支撑无菌区,严格区分无菌区及有菌区的器材。外科甲状腺手术患者,其手术视野小,手术操作空间狭窄,传统麻醉支撑头架结构功能简单,易导致手术器械经常滑落,手术野污染等情况发生。我科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手术医师与麻醉医师人性化设计一种伸缩型麻醉支撑架,能防止无菌手术敷料滑落,保护无菌环境,具备器械桌功能和皮肤牵引功能,同时可固定支撑各种麻醉管路,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降钙素原检测早期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已有的临床试验分析降钙素原检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关键词途径对2000-2014年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 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符合条件的所有研究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样本量1137例,诊断VAP患者599例。异质性检验显示纳入研究齐性较好,通过汇总计算得出总敏感度为59%(43%~73%),总特异度为89%(82%~93%),总阳性预测值为3.69(3.21~4.23),总阴性预测值为0.42(0.32~0.55),合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6。截断值为2.0μg/L时 PCT诊断敏感度为81%(73%~87%),特异度为83%(73%~90%)。结论:降钙素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早期诊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截断值2.0μg/L时试验的准确性和综合效能较高。

    作者:杨夏慧;阳隽;陈晓军;陈飞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JAK/STAT通路介导远距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远距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4组,缺血再灌注(I/R)组,远距缺血预适应(RIPC)组,远距缺血预适应+缺血再灌注(RIPC+I/R)组,远距缺血预适应+AG490+缺血再灌注(AG490)组。取大鼠血液标本及心肌标本。检测相关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电镜、光镜测定心肌细胞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其他3组心梗面积、心肌酶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明显降低(P <0.05)。 AG490组与RIPC组相比,心梗面积、心肌酶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明显升高(P <0.05),而与I/R组相比明显降低(P <0.05)。结论:远距缺血预处理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 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远距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钟敏;王海燕;杨凯;肖建斌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改善作用

    目的: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ADMSCs )移植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SD 大鼠连续5 d 腹腔注射40 mg/kg 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造模4周后随机将18只 SD 大鼠分为糖尿病组(n =9)和ADMSCs移植组(n =9),另选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n =9)。取自体ADMSCs经体外培养、鉴定后,尾静脉注射到ADMSCs组大鼠体内。于ADMSCs移植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糖、胰岛素、血尿素氮、血肌酐和24 h尿蛋白的水平,并测量体重、肾重。结果:ADMSCs经体外培养后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型抗原,并能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糖尿病组和ADMSCs 组大鼠的血糖、尿素氮、血肌酐、24 h 尿蛋白及肾重/体重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ADMSCs 组大鼠的血糖、尿素氮及肾重/体重比值均低于糖尿病组(P <0.05),且胰岛素水平较糖尿病组有所升高(P <0.05)。另外,ADMSCs 组较糖尿病组的24 h 尿蛋白和血肌酐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ADMSCs移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1型糖尿病大鼠的肾功能紊乱。

    作者:闵小春;伍婷婷;杞少华;姚维琪;武栋成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改良Foley导尿管后鼻孔填塞法在急诊难治性鼻出血中的应用体会

    难治性鼻出血多系血压高所致鼻腔后端动脉性出血,部位隐蔽、出血汹涌,门急诊处理中常需行鼻孔填塞以快速止血。 Foley导尿管后鼻孔填塞法是近年临床常用方法之一,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对填塞方法及过程作程序细化及改良,并应用于120例患者,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敏;马士崟;李慧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应用

    目的:研究低剂量CT灌注成像显示脑梗死患者恢复期阶段梗死灶脑细胞活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临床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在脑梗死恢复期随机分成两组,在做常规平扫基础上分别行常规剂量(120 kV、200 mAs)和低剂量(80 kV、200 mAs)螺旋 CT 灌注扫描成像,由2名影像科资深专家评价图像并做出正确的诊断。结果:CT灌注成像除可以发现常规CT平扫和增强平扫能发现的陈旧性梗死灶外,还可以发现明显的梗死区周围局部血流增加现象。低剂量组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常规剂量,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灌注成像下梗死中心区、缺血区各灌注参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低剂量 CT 灌注成像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较好地评价梗死区局部血流灌注改善程度,对临床判断预后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超波;曾怡群;卢伟光;赖焕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建立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的管理模式

    目的:探讨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管理模式的培训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首批肿瘤3项技术培训学员进行调查。结果:学员出勤率为86%,75.7%的学员积极参与学习,90%以上的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约65%的学员对培训知识掌握多数或完全掌握,超过85%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成功并愿意以后还参加这种培训活动。培训讲师熟悉培训内容评分为(4.36±0.566)分,课程的进度评分为(3.80±0.791)分,学员认为需要的培训内容排名前三的是临床技能、培训技术的基础理论、临床实习。学员希望培训讲师采用的培训方法主要为视听技术法、案例研究法、工作指导法或教练/实习法。结论:建立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的有效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需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规范化培训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培训的效果。

    作者:赖演媚;李虹;邓国娜;朱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肺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在肺腺癌中的突变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行EGFR基因检测(ARMS法)的肺腺癌119例,统计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及TTF-1表达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119例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59例(49.58%),其中exon18、19和21单突变分别为1、25和29例,双突变4例。 EGFR基因在女性(P <0.001)、不吸烟者(P <0.001)的突变率高,在不同年龄、TNM分期、标本类别及是否转移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组织学新分类亚型(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学会联合颁布肺腺癌国际多学科分类)相关(P <0.05),TTF-1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呈正相关关系(r =0.247,P <0.05)。结论: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率较高,以女性、不吸烟者多见,与组织学新分类亚型和TTF-1表达相关;EGFR基因突变可能是肺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作者:张著学;彭学勤;薛英波;童英;易韦;张瑜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住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意愿倾向量表编制及结构探索

    目的:编制住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意愿倾向量表(PSWBS),检验其信效度并探索结构模型。方法: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模型基础上编制初测问卷与正式量表,对样本1、样本2、样本3进行初测问卷测查,通过条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折半信度分析、内容效度等对量表进行检验评价。结果:量表由4个维度14个条目组成,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在量表研制理论允许范围之内。结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测量住院患者参与维护自身医疗安全的意愿程度和主要采取维护自身医疗安全行为的倾向性。

    作者:李娟;罗勇;赵庆华;肖明朝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广州市越秀区及海珠区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状况

    目的:了解广州市越秀区及海珠区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状况。方法:回顾性对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两个结核病防治所2010-2012年就诊的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可疑肺结核患者,进行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分析肺结核诊断的准确性。结果:2010-2012年共2014例痰涂片及培养抗酸杆菌阳性,1630例(80.9%)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C),384例(19.1%)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2010-2012各年度痰培养抗酸杆菌阳性菌株中,NTM分离率分别为17.6%、17.1%、21.2%。384株NTM中共有79株进行了NTM菌种或复合群鉴定,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占50.6%,慢速生长型分枝杆菌占49.4%。结论: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可疑肺结核患者痰标本中NTM分离率为19.1%。临床上对涂阳肺结核患者疗效欠佳时,应及时排除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作者:童莉;谭守勇;刘志辉;黄业伦;黎燕琼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护肝药物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作用

    目的:探讨不同护肝药物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55例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强化期同时分别给予水飞蓟宾胶囊(水飞蓟宾组)及双环醇片(双环醇组)预防药物性肝损伤作用,并选取同期抗结核治疗82例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水飞蓟宾组和双环醇组出现肝损伤分别为16例(14.7%)和55例(22.4%);对照组肝功能损伤为9例(11.0%)(χ2=3.627,P>0.05);肝损伤出现时间均以4周内为主,各组无明显差异(χ2=0.414,P>0.05);三组肝损伤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U=0.288,P>0.05)。结论:在无高危因素情况下,采用抗炎保肝药和降酶药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疗效不确切。

    作者:杨雪迎;李艳;李哲明;邝浩斌;覃红娟;谭守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2013年平谷区宫颈癌筛查结果分析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生殖道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2位恶性肿瘤,是发展中国家癌症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宫颈癌给女性的健康水平造成了生理及心理上的双重伤害,给家庭及社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北京平谷区根据上级政府安排,对平谷区35~64岁适龄妇女进行子宫颈癌免费筛查工作,旨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宫颈癌的发生,普及宫颈癌防治知识,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现将宫颈癌筛查结果进行报告如下。

    作者:赵晓青;晏丽;付海静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标本保存时间对登革热病毒核酸及NS1抗原检测的影响

    目的:探讨4℃保存血液标本时间对登革热病毒核酸及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2014年广州登革热流行期间,收集13份登革热疑似病例急性期全血标本,分别在采集后2、6、12、24、48、72、96 h 取血清进行登革热病毒核酸及抗原检测。结果:12份经核酸和抗原测定为阳性的登革热患者血清标本,7个不同时间点的核酸和抗原检测结果均阳性,各时间点检测结果经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CR:F =1.000, P >0.05; ELISA: F =0.709, P >0.05);1份阴性标本在7个时间点两种方法结果均为阴性。结论:4℃保血液标本4d内,对登革热病毒核酸及抗原检测结果没有影响。

    作者:易海粟;朱伟;温坤;陈满君;余楠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重症肺炎患者免疫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目的:研究免疫治疗对重症肺炎患者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mHLA-DR)表达率、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指标的影响,探讨重症肺炎免疫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α1治疗,疗程为7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HLA-DR 表达以及IgG、IgA 和IgM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胸腺肽α1治疗后 mHLA-DR 表达率升高显著,同时血清 IgG、IgA和IgM 含量均出现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采用胸腺肽α1免疫治疗可以预防免疫抑制,明显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占林兵;谢波;华锋;富明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儿科导管相关性感染中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膜形成检测

    目的:评估儿科患者植入性导管中检出的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方法:选择本院患儿各类导管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137株,用刚果红平板和半定量黏附实验筛选出生物膜菌株, PCR 检测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基因icaA的表达。结果:137株临床分离的表葡菌,刚果红实验阳性29株、半定量黏附实验阳性26株;刚果红实验和半定量黏附实验任一项或两项同时阳性的35株表葡菌中 icaA基因阳性24株。结论:我院儿科导管相关性感染中分离的表葡菌具有一定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须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吴跃平;王明明;王红梅;肖伟伟;蔡德丰;马东礼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呼吸困难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呼吸困难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呼吸困难患者往往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快速准确地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非常重要。本研究应用床边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鉴别呼吸困难的病因,结果及时、准确、可靠,从而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意君;刘涛;吴洪波;邹武松;吴婕;吴师伟;顾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预氧非正压通气诱导插管在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中的应用

    气管插管全麻下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LC)已经成为胆囊疾病的主要麻醉及手术方式。但是常规正压通气全麻诱导插管时,易出现气体入胃,导致胃扩张,影响术中操作。为避免诱导时气体入胃,影响手术操作,笔者团队于2014年1-12月对本院肝胆外科拟行LC的患者,诱导时采取预氧,非正压通气方式全麻诱导插管,从而避免了诱导时气体入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合钦;王玲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微小RNA在神经退行性变胶质细胞炎症相关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18~25个核苷酸(nt)的内源性非编码小 RNA,通过与靶信使RNA(mRNA)的3′端非编码区域结合(3′UTR),降解mRNA或阻止蛋白质的翻译,发挥负性调节作用。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大脑和脊髓中神经元丧失的疾病状态,后导致运动和(或)记忆功能障碍的一大类疾病,其中常见的有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多发性硬化等。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目前发现多种miRNA 参与胶质细胞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1]。本文将围绕miRNA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胶质细胞相关炎症进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素云;秦再生;陶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纳美芬在人工流产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纳美芬用于人工流产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中的疗效及其对BIS值的影响。方法:120例接受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n =30):A、B组分别予舒芬太尼0.2μg/kg、0.3μg/kg 后复合丙泊酚1.5 mg/kg 诱导麻醉;C、D 组麻醉前静注纳美芬0.2μg/kg 后分别同 A、B 组进行诱导。根据BIS值及血流动力学的波动来调整丙泊酚的用量,必要时单次静脉追加丙泊酚0.5 mg/kg。观察并记录患者注药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扩宫(T3)、人流手术操作(T4)、术毕清醒时(T5)等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RR),同时记录各组丙泊酚追加量、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术毕1 min定向力恢复Steward评分、术中体动反应、呛咳、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15 min视觉模拟数字评分(VAS)等。结果:与A组比较,B、D组丙泊酚追加量减少,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低,术后VAS低(P <0.05),C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P >0.05);B、C、D组苏醒快,术毕1 min内定向力恢复较A组评分高(P <0.05),其中D组定向力恢复评分明显高于B组(P <0.05);A、B 组呼吸抑制及呛咳发生率高于C、D组(P <0.05)。结论:术前使用纳美芬0.2μg/kg 可有效拮抗无痛人流中舒芬太尼引起的呼吸抑制、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该剂量在本研究中未观察到增强镇痛的效果,未发现其影响BIS的改变。

    作者:李娜;梁飞;肖晓山;梁亚统;周代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晕轮效应在乳腺癌术后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应用晕轮效应进行PICC术后护理的效果。方法:108例乳腺癌患者按入院月份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照PICC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晕轮理论将患者安排同一间病房,组成互助小组,PICC护理教育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互助组组长和病友qq 群,自主监督,护士电话随访。观察两组患者PICC异位拔管率、上肢肿胀发生率、康复锻炼依从性、更换敷料频率,局部伤口红肿、湿疹、溃疡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晕轮效应干预的PICC组拔管率低(1.47%),上肢肿胀发生率低(5.88%),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好(94.12%),按时更换辅料率高(91.18%),局部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低(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晕轮效应干预,可降低乳腺癌术后留置PICC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有助于术后恢复。

    作者:何小霞;张密;黎淑玲;潘宝莹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特发性膜性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膜性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的临床及病理学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1-2014年在我院经肾穿证实、且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133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及无效组,治疗有效包括达到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治疗无效包括治疗未达到缓解、肾脏死亡、临床死亡。结果:133例患者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男78例,女55例,部分缓解及完全缓解115例,缓解率86.47%,肾活检时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合并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有统计学意义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3个变量进行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及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的存在是特发性膜性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及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的存在是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效果不佳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可根据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作者:贺红光;叶琨;冯海云;王浩宇;熊礼佳;曾春;唐盛;彭小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