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麻醉药物的围术期脏器保护作用

徐世元;张庆国

关键词:麻醉药物, 围术期, 重要脏器, 脏器功能损害, 功能保护, 脏器保护作用, 重大手术, 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处理, 治疗疾病, 脏器损伤, 严重外伤, 乌司他丁, 围手术期, 临床麻醉, 间接损伤, 患者, 中成药, 性刺激, 危急症
摘要: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尤其是重大手术,对患者是一种强烈的创伤性刺激,可直接或间接损伤重要脏器。严重外伤、休克、感染和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围术期常见的危急症,易导致围手术期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围术期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是临床麻醉的重要任务。除麻醉药物的重要脏器功能保护作用外,围术期尤其是术中运用非麻醉药物以加强脏器功能保护,进一步减轻脏器损伤,引起了麻醉学界的关注。本专题研究在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右美托咪定和中成药等药物,以及远距缺血预处理等方法,对非麻醉药物的脏器保护作用和机制作相关的介绍和探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腺样体肥大的临床非手术治疗疗效

    目的:研究腺样体肥大(AH)的临床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120例 AH 患儿,将其随机分为4组,即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组(T1组)、鼻内糖皮质激素组(T2组)、联合治疗组(T3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T3组患儿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吸入鼻内糖皮质激素,对照组使用生理海水喷鼻,比较4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呼吸相关睡眠障碍症状指标评分及腺样体占后鼻孔范围比值大小。结果:120例患儿中有109例顺利完成12周治疗,其中T1组27例、T2组29例、T3组25例、对照组28例。 T1、T2、T3组患儿的呼吸相关睡眠障碍症状指标评分及腺样体占后鼻孔范围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组与T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组的改善效果为显著。结论:单用鼻内糖皮质激素喷鼻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口服治疗AH患儿疗效相当,鼻内糖皮质激素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 AH 患儿较单一用药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妙儿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锥形束CT应用于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弯曲度的研究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舌根弯曲度。方法:用CBCT观察513例患者选取所获的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共230例)进行三维重建,使用自导的NNT 图像分析软件,采集牙齿在近远中向和颊舌向的图像。用Schneider法进行弯曲度测量。结果: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发生率为30.38%。用Schneider法测得远中舌根颊舌向弯曲度为(13.27±8.57)°,近远中向弯曲度为(30.96±11.63)°。远中舌根在颊舌向观上大多为直根管或中度弯曲,邻面观基本为重度弯曲。远中舌根弯曲位置常见于根中1/3,其次为根尖1/3,不常见于冠1/3。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发生率高,形态弯曲, CBCT是有效观察下颌磨牙远中舌根形态的工具,为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杨英泽;蒋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地塞米松预处理导管对预防PICC送管困难的作用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预防中心静脉导管(PICC)送管困难的效果。方法:将入选的56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1例,观察组采用0.25 mg/mL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预处理导管,两组导管浸泡时间均≥3 min,且均按标准操作置入PICC。比较两组送管困难发生率及平均送管完成时间。结果:观察组送管困难发生率为2.14%,对照组为8.19%,观察组平均送管时间为(31.451±4.606)s,对照组为(90.472±10.35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地塞米松预处理导管能有效预防PICC送管困难。

    作者:谷小燕;徐海英;何秋山;姚丽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小板比率和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变化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小板比率(large platelets,P-LCR)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7例,分成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组(225例)和不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组(402例),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P-LCR和MPV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不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比较,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 P-LCR 增加及 MPV 增大,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高血脂和P-LCR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危因素(P <0.05)。结论:P-LCR和MPV的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凌莉;李小强;张素平;王慕真;何锐;邓婉青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目的:通过测定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探讨Hcy、hs-CRP、Fib 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86例住院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根据IMT厚度分为:内膜正常亚组19例,内膜增厚亚组31例,斑块形成亚组36例,另选中青年健康体检者56例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IMT和血Hcy、hs-CRP和Fib水平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Hcy、hs-CRP和Fib水平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各实验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Hcy、hs-CRP和Fib水平与IMT呈线性相关。结论:Hcy、hs-CRP和Fib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和发展,在中青年脑梗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巧薇;谭少华;李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JAK/STAT通路介导远距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远距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4组,缺血再灌注(I/R)组,远距缺血预适应(RIPC)组,远距缺血预适应+缺血再灌注(RIPC+I/R)组,远距缺血预适应+AG490+缺血再灌注(AG490)组。取大鼠血液标本及心肌标本。检测相关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电镜、光镜测定心肌细胞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其他3组心梗面积、心肌酶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明显降低(P <0.05)。 AG490组与RIPC组相比,心梗面积、心肌酶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明显升高(P <0.05),而与I/R组相比明显降低(P <0.05)。结论:远距缺血预处理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 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远距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钟敏;王海燕;杨凯;肖建斌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早期拔除胸管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早期拔除胸管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60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300 mL/d时拔除胸管,对照组少于100 mL/d 时拔除胸管。结果:观察组平均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10±0.99)d vs.(3.83±1.41)d, t =5.485, P =0.000;(7.97±1.54)d vs.(9.20±2.01)d, t =2.669, P =0.010)]。两组患者胸腔引流量、胸腔积液、气胸、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15 d两组胸闷、胸痛、干咳等症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30 d随访未发现胸腔积液等并发症。结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胸腔积液<300 mL/d 时拔除胸管是安全、可行的,可缩短带管时间,减少住院时间,且不增加术后短期并发症。

    作者:李昀;廖洪映;孟占鳌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川芎嗪对缺氧/复氧海马神经元JN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对缺氧/复氧大鼠海马神经元JNK通路相关蛋白 Caspases-1、Bad 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培养7~9d的胎鼠海马神经元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6组:川芎嗪低、中、高浓度组,对照组,JNK抑制剂组,正常组。除正常组不进行缺氧复氧外,其余各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川芎嗪或JNK抑制剂等,作用1 h 后放入90% N2+10% CO2培养箱中作用2 h 诱导缺氧,然后放入5% CO2+95%空气培养箱中复氧。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蛋白 Bad、Caspases-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川芎嗪60、200、800μg/mL 组和 JNK 抑制剂10μmol/L 组预给药均可降低 Bad、Caspases-1蛋白的表达(P <0.01)。川芎嗪200μg/mL组差异显著。结论:川芎嗪通过干预JNK信号通路,下调Caspases-1、Bad蛋白的表达,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产生抑制作用。

    作者:王昀;马武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护肝药物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作用

    目的:探讨不同护肝药物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55例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强化期同时分别给予水飞蓟宾胶囊(水飞蓟宾组)及双环醇片(双环醇组)预防药物性肝损伤作用,并选取同期抗结核治疗82例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水飞蓟宾组和双环醇组出现肝损伤分别为16例(14.7%)和55例(22.4%);对照组肝功能损伤为9例(11.0%)(χ2=3.627,P>0.05);肝损伤出现时间均以4周内为主,各组无明显差异(χ2=0.414,P>0.05);三组肝损伤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U=0.288,P>0.05)。结论:在无高危因素情况下,采用抗炎保肝药和降酶药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疗效不确切。

    作者:杨雪迎;李艳;李哲明;邝浩斌;覃红娟;谭守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特发性膜性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膜性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的临床及病理学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1-2014年在我院经肾穿证实、且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133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及无效组,治疗有效包括达到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治疗无效包括治疗未达到缓解、肾脏死亡、临床死亡。结果:133例患者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男78例,女55例,部分缓解及完全缓解115例,缓解率86.47%,肾活检时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合并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有统计学意义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3个变量进行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及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的存在是特发性膜性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及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的存在是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效果不佳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可根据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作者:贺红光;叶琨;冯海云;王浩宇;熊礼佳;曾春;唐盛;彭小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应用

    目的:研究低剂量CT灌注成像显示脑梗死患者恢复期阶段梗死灶脑细胞活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临床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在脑梗死恢复期随机分成两组,在做常规平扫基础上分别行常规剂量(120 kV、200 mAs)和低剂量(80 kV、200 mAs)螺旋 CT 灌注扫描成像,由2名影像科资深专家评价图像并做出正确的诊断。结果:CT灌注成像除可以发现常规CT平扫和增强平扫能发现的陈旧性梗死灶外,还可以发现明显的梗死区周围局部血流增加现象。低剂量组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常规剂量,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灌注成像下梗死中心区、缺血区各灌注参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低剂量 CT 灌注成像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较好地评价梗死区局部血流灌注改善程度,对临床判断预后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超波;曾怡群;卢伟光;赖焕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原发性心脏淋巴瘤1例

    患者男,67岁,2014年9月2日因咳嗽、咳痰5d入我院呼吸科。患者于5d 前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咳嗽、咳痰,为白黏痰,量较多,咳嗽剧烈时感胸闷、心悸,安静后可稍好转,无畏寒、发热,无咳痰、咯血,无恶心、呕吐。既往6年前因食管癌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化疗多次。查体:体温36.5℃,心率105次/min,呼吸22次/min ,血压90/60 mmHg。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脏浊音界增大,心率105次/min ,律齐,三尖瓣区可闻及舒张期中度粗糙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双下肢可及轻度凹陷性水肿。入院后予吸氧、抗感染、化痰等治疗,当日下午突发胸闷气急加重,急查心脏彩超示:右房见一混合团块回声,大小约7.7 cm ×5.0 cm,附着房间隔侧,舒张期脱向三尖瓣口,超声诊断右房肿块,血栓或癌栓可能。肝功能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800 IU/L。BNP 705 pg/mL。

    作者:冯子旺;蒋国军;冯俊成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住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意愿倾向量表编制及结构探索

    目的:编制住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意愿倾向量表(PSWBS),检验其信效度并探索结构模型。方法: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模型基础上编制初测问卷与正式量表,对样本1、样本2、样本3进行初测问卷测查,通过条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折半信度分析、内容效度等对量表进行检验评价。结果:量表由4个维度14个条目组成,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在量表研制理论允许范围之内。结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测量住院患者参与维护自身医疗安全的意愿程度和主要采取维护自身医疗安全行为的倾向性。

    作者:李娟;罗勇;赵庆华;肖明朝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过表达Smad 7对Ang Ⅱ诱导GMC增殖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转染外源性 Smad 7基因,探讨 Smad 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 GMC 增殖活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在体外用腺病毒介导载体 pAdTrack-CMV-Smad 7和pAdTrack-CMV-GFP(阴性对照组)转染大鼠GMC,用RT-PCR鉴定Smad 7 mRNA 过表达效率;用二甲苯基碘(DPI)阻滞活性氧(ROS)生成,DCFH-DA 法检测细胞内 ROS 生成水平;用 Western blot 法鉴定Smad 7蛋白过表达效率及 IκBα的蛋白表达变化;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检测 GMC 增殖变化。结果:(1)pAdTrack-CMV-Smad 7转染GMC后,外源性Smad 7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2)Ang Ⅱ能减少IκBα的表达,DPI与过表达Smad 7均能使IκBα表达增多;(3)Ang Ⅱ促进 ROS生成, DPI能阻断Ang Ⅱ的促 ROS 作用,过表达 Smad 7也能抑制 ROS 生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⑷Ang Ⅱ促进GMC 增殖,过表达 Smad 7与 DPI 均能明显缓解 Ang Ⅱ的促增殖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mad 7通过抑制 ROS 的产生,诱导 IκBα表达增多,从而抑制肾脏炎症反应,缓解 Ang Ⅱ对 GMC 的促增殖效应。

    作者:林娜娜;冯笑琪;李敏;纪泽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乌司他丁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n =20)和对照组(C组,n =20)。 U组在麻醉诱导前予乌司他丁6000 IU/kg;C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T1、T2、T3、T4、T55个时点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清TNF-α和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清TNF-α在T3、T4、T5与T1比较均明显升高(P <0.05),但U 组血清TNF-α在T3、T4、T5时点升高不如C组明显(P <0.05);两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在T3、T4、T5与 T1比较均明显升高(P <0.05),但U组血清IL-6在T3、T4、T5时点升高不如C组明显(P <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介导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患者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范凤飞;王瑞娟;张庆国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动静脉脉搏波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评价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脑动静脉间脉搏波传导时间(CAV-PW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86例接受TCD检测及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直线相关方法分析CAV-PWT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随访半年,记录脑卒中例数,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AV-PWT与脑卒中的危险程度。结果:DSA与TCD检测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分别为52.33%vs 47.86%(P=0.056)、61.63%vs 56.98%(P=0.059)。 CAV-PWT及平均动脉压与颅内动脉狭窄率呈正相关(r=0.832,P=0.025;r=0.625,P=0.04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V-PWT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OR=1.527)。结论:TCD检测CAV-PWT能有效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对预后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张泽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患者术后使用参附注射液对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肝功能失代偿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全身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在全麻下行脾切除的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参附组(SFI 组)及对照组(C组)。两组患者术毕麻醉未醒及无自主呼吸入麻醉后监护室(PACU)后,SFI组在患者入PACU 后于10 min内静脉输注参附注射液1 mL/kg ,对照组则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并记录用药前和用药后5、15、45 min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记录各组患者的烦躁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SFI组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输注前比较,SFI 及生理盐水输注后5、15、45 min 的 HR 及 MAP 差异无显著性(P >0.05)。但SFI组患者的烦躁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 <0.05)。结论:单纯参附注射液能减少肝功能失代偿行脾切除术患者的苏醒期烦躁发生率。

    作者:盛恒炜;沈晶晶;屠伟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改良麻醉支撑头架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麻醉支撑头架是用来支撑无菌区,严格区分无菌区及有菌区的器材。外科甲状腺手术患者,其手术视野小,手术操作空间狭窄,传统麻醉支撑头架结构功能简单,易导致手术器械经常滑落,手术野污染等情况发生。我科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手术医师与麻醉医师人性化设计一种伸缩型麻醉支撑架,能防止无菌手术敷料滑落,保护无菌环境,具备器械桌功能和皮肤牵引功能,同时可固定支撑各种麻醉管路,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钱艇;张科;顾达民;陈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微小RNA-182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微小RNA-182(miR-18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0例NSCLC患者、4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40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清miR-182的相对表达量,分析NSCLC组miR-182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并依据NSCLC患者和两对照组血清miR-182的相对表达量,利用ROC曲线评价其在NSCLC诊断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NSCLC组miR-182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肺部良性疾病组(均P <0.01),肺部良性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 NSCLC组血清miR-182相对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无关(均P >0.05),肿瘤晚期(Ⅲ~Ⅳ期)高于肿瘤早期(Ⅰ~Ⅱ期)(P <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95%CI:0.707~0.861),当临界值取1.97时,其灵敏度为0.723,特异度为0.803。结论:NSCLC患者血清miR-182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可能是NSCLC早期诊断的潜在肿瘤标志物之一。

    作者:张灿堂;朱述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建立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的管理模式

    目的:探讨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管理模式的培训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首批肿瘤3项技术培训学员进行调查。结果:学员出勤率为86%,75.7%的学员积极参与学习,90%以上的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约65%的学员对培训知识掌握多数或完全掌握,超过85%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成功并愿意以后还参加这种培训活动。培训讲师熟悉培训内容评分为(4.36±0.566)分,课程的进度评分为(3.80±0.791)分,学员认为需要的培训内容排名前三的是临床技能、培训技术的基础理论、临床实习。学员希望培训讲师采用的培训方法主要为视听技术法、案例研究法、工作指导法或教练/实习法。结论:建立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的有效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需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规范化培训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培训的效果。

    作者:赖演媚;李虹;邓国娜;朱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