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昀;马武华
目的: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ADMSCs )移植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SD 大鼠连续5 d 腹腔注射40 mg/kg 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造模4周后随机将18只 SD 大鼠分为糖尿病组(n =9)和ADMSCs移植组(n =9),另选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n =9)。取自体ADMSCs经体外培养、鉴定后,尾静脉注射到ADMSCs组大鼠体内。于ADMSCs移植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糖、胰岛素、血尿素氮、血肌酐和24 h尿蛋白的水平,并测量体重、肾重。结果:ADMSCs经体外培养后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型抗原,并能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糖尿病组和ADMSCs 组大鼠的血糖、尿素氮、血肌酐、24 h 尿蛋白及肾重/体重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ADMSCs 组大鼠的血糖、尿素氮及肾重/体重比值均低于糖尿病组(P <0.05),且胰岛素水平较糖尿病组有所升高(P <0.05)。另外,ADMSCs 组较糖尿病组的24 h 尿蛋白和血肌酐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ADMSCs移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1型糖尿病大鼠的肾功能紊乱。
作者:闵小春;伍婷婷;杞少华;姚维琪;武栋成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判定中的作用。方法:5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均行常规和造影剂增强 MRI 扫描,术前评估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并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MRI检查术前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2.1%(46/56),一致性检验(Kappa =0.771,P <0.001)。结论: 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肌层浸润深度和检测肿瘤扩展分期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的常规检查。
作者:邹果芳;胡红波;罗萍香;陈振松;刘干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难治性鼻出血多系血压高所致鼻腔后端动脉性出血,部位隐蔽、出血汹涌,门急诊处理中常需行鼻孔填塞以快速止血。 Foley导尿管后鼻孔填塞法是近年临床常用方法之一,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对填塞方法及过程作程序细化及改良,并应用于120例患者,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敏;马士崟;李慧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患者男,67岁,2014年9月2日因咳嗽、咳痰5d入我院呼吸科。患者于5d 前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咳嗽、咳痰,为白黏痰,量较多,咳嗽剧烈时感胸闷、心悸,安静后可稍好转,无畏寒、发热,无咳痰、咯血,无恶心、呕吐。既往6年前因食管癌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化疗多次。查体:体温36.5℃,心率105次/min,呼吸22次/min ,血压90/60 mmHg。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脏浊音界增大,心率105次/min ,律齐,三尖瓣区可闻及舒张期中度粗糙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双下肢可及轻度凹陷性水肿。入院后予吸氧、抗感染、化痰等治疗,当日下午突发胸闷气急加重,急查心脏彩超示:右房见一混合团块回声,大小约7.7 cm ×5.0 cm,附着房间隔侧,舒张期脱向三尖瓣口,超声诊断右房肿块,血栓或癌栓可能。肝功能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800 IU/L。BNP 705 pg/mL。
作者:冯子旺;蒋国军;冯俊成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远距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4组,缺血再灌注(I/R)组,远距缺血预适应(RIPC)组,远距缺血预适应+缺血再灌注(RIPC+I/R)组,远距缺血预适应+AG490+缺血再灌注(AG490)组。取大鼠血液标本及心肌标本。检测相关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电镜、光镜测定心肌细胞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其他3组心梗面积、心肌酶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明显降低(P <0.05)。 AG490组与RIPC组相比,心梗面积、心肌酶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明显升高(P <0.05),而与I/R组相比明显降低(P <0.05)。结论:远距缺血预处理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 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远距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钟敏;王海燕;杨凯;肖建斌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呼吸困难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呼吸困难患者往往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快速准确地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非常重要。本研究应用床边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鉴别呼吸困难的病因,结果及时、准确、可靠,从而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意君;刘涛;吴洪波;邹武松;吴婕;吴师伟;顾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患者男,64岁,因左侧颊黏膜肿物2年,左侧面颊部肿物2个月,于2006年6月22日入院。患者2年前左颊黏膜疼痛不适,表面溃疡,后出现隆起型肿物。18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颊黏膜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3个月前左颊、下颌牙龈开始出现菜花状肿物,无明显疼痛。2个月前左侧面颊部皮肤出现菜花样肿物,表面溃烂,流血水。口腔科检查:患者颜面部左右不对称,左侧面颊部黏膜下1/3处见4cm×4cm×2cm 菜花样肿物,表面溃烂,基底较硬与深部组织粘连固定,上下颌无牙,左侧下颌牙龈见菜花样肿物,肿物前界达磨牙前区,后界磨牙后区,内侧位于舌侧牙龈中1/3稍下,未波及口底,肿物向外至颊沟及颊部,颊部肿物与口外肿物紧密相连。X线左下颌骨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左侧颊癌。术前颊黏膜病理活检:送检表层鳞状上皮乳头样增生,细胞无明显异型。行左颊癌切除+左侧下颌骨部分切除+左侧舌骨上颈淋巴结清扫术+皮瓣修复术。
作者:孙晗;潘旭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CPB)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对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行CPB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生理盐水组(NS 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EX 组)。分别于T1(手术前)、T2(升主动脉阻断前)、T3(转流结束时)、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术后72 h)6个时间点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测定血清HMGB-1、TNF-α、IL-6、BUN、Cr、ALT的含量。结果:两组除ALT外,其他指标相比除T1时点外,T2~ T65个时点DEX 组均显著低于NS 组(P <0.05)。两组血清ALT在T2、T52个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EX组明显低于NS 组(P <0.05)。结论: DEX 可显著降低CPB期间外周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术后肾功能,而对术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不明显。
作者:秦俊;秦再生;朱晨;刘琳琳;陶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n =20)和对照组(C组,n =20)。 U组在麻醉诱导前予乌司他丁6000 IU/kg;C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T1、T2、T3、T4、T55个时点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清TNF-α和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清TNF-α在T3、T4、T5与T1比较均明显升高(P <0.05),但U 组血清TNF-α在T3、T4、T5时点升高不如C组明显(P <0.05);两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在T3、T4、T5与 T1比较均明显升高(P <0.05),但U组血清IL-6在T3、T4、T5时点升高不如C组明显(P <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介导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患者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范凤飞;王瑞娟;张庆国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管理模式的培训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首批肿瘤3项技术培训学员进行调查。结果:学员出勤率为86%,75.7%的学员积极参与学习,90%以上的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约65%的学员对培训知识掌握多数或完全掌握,超过85%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成功并愿意以后还参加这种培训活动。培训讲师熟悉培训内容评分为(4.36±0.566)分,课程的进度评分为(3.80±0.791)分,学员认为需要的培训内容排名前三的是临床技能、培训技术的基础理论、临床实习。学员希望培训讲师采用的培训方法主要为视听技术法、案例研究法、工作指导法或教练/实习法。结论:建立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的有效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需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规范化培训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培训的效果。
作者:赖演媚;李虹;邓国娜;朱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评价唾液酸(SA)在肠道病毒71(EV71)感染人结直肠腺癌上皮细胞( DLD-1)中的抑制作用。方法:以能表达唾液酸葡聚糖的 DLD-1细胞为研究对象,用不同药物分别阻断 DLD-1细胞膜上不同识别位点,证实唾液酸为EV71感染细胞受体。采用噻唑蓝( MTT )比色法检测唾液酸苷酶对 DLD-1细胞的毒性以及抗EV71作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EV71病毒相对含量。结果:EV71能特异性的感染 DLD-1细胞;10 mu/mL 唾液酸苷酶处理组(71.2±1.9,P <0.01)和50 mu/mL 组(84.7±1.8,P <0.01)与血清对照组相比,EV71复制的比率显著下降;破坏DLD-1细胞膜上唾液酸O糖苷键,EV71病毒相对含量显著下降(70.3±2.5,P <0.01);0.25 mg/mL 唾液酸-α2,3半乳糖(SA-α2,3Gal)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EV71病毒相对含量明显下降(48.3±2.6,P <0.01)。结论:唾液酸是 EV71感染 DLD-1细胞的识别受体;唾液酸提取物能抑制EV71在DLD-1细胞中的复制。
作者:毛易捷;王玉月;史伟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编制住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意愿倾向量表(PSWBS),检验其信效度并探索结构模型。方法: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模型基础上编制初测问卷与正式量表,对样本1、样本2、样本3进行初测问卷测查,通过条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折半信度分析、内容效度等对量表进行检验评价。结果:量表由4个维度14个条目组成,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在量表研制理论允许范围之内。结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测量住院患者参与维护自身医疗安全的意愿程度和主要采取维护自身医疗安全行为的倾向性。
作者:李娟;罗勇;赵庆华;肖明朝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 P2X7受体在 HIV-1包膜糖蛋白 gp120所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方法:用gp120侧脑室灌注制备拟艾滋痴呆症动物模型,并用水迷宫实验观察侧脑室灌注gp120造成的大鼠认知功能的障碍及蛋白印迹和PCR方法探究P2X7受体的作用。结果:gp120侧脑室灌注3 d,可制备拟艾滋痴呆症动物模型;Morris水迷宫可见gp120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寻找目标错误次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P<0.01);蛋白印迹和PCR 结果显示,gp120模型组大鼠海马P2X7受体蛋白和mRNA 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升高(P <0.01)。结论:gp120侧脑室灌注可制备拟艾滋痴呆症动物模型,P2X7受体可能参与 gp120所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刘阳;陈国巧;刘宝芸;钱炎木;秦姗姗;陈强;徐昌水;梁尚栋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纳美芬用于人工流产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中的疗效及其对BIS值的影响。方法:120例接受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n =30):A、B组分别予舒芬太尼0.2μg/kg、0.3μg/kg 后复合丙泊酚1.5 mg/kg 诱导麻醉;C、D 组麻醉前静注纳美芬0.2μg/kg 后分别同 A、B 组进行诱导。根据BIS值及血流动力学的波动来调整丙泊酚的用量,必要时单次静脉追加丙泊酚0.5 mg/kg。观察并记录患者注药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扩宫(T3)、人流手术操作(T4)、术毕清醒时(T5)等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RR),同时记录各组丙泊酚追加量、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术毕1 min定向力恢复Steward评分、术中体动反应、呛咳、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15 min视觉模拟数字评分(VAS)等。结果:与A组比较,B、D组丙泊酚追加量减少,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低,术后VAS低(P <0.05),C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P >0.05);B、C、D组苏醒快,术毕1 min内定向力恢复较A组评分高(P <0.05),其中D组定向力恢复评分明显高于B组(P <0.05);A、B 组呼吸抑制及呛咳发生率高于C、D组(P <0.05)。结论:术前使用纳美芬0.2μg/kg 可有效拮抗无痛人流中舒芬太尼引起的呼吸抑制、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该剂量在本研究中未观察到增强镇痛的效果,未发现其影响BIS的改变。
作者:李娜;梁飞;肖晓山;梁亚统;周代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应用晕轮效应进行PICC术后护理的效果。方法:108例乳腺癌患者按入院月份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照PICC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晕轮理论将患者安排同一间病房,组成互助小组,PICC护理教育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互助组组长和病友qq 群,自主监督,护士电话随访。观察两组患者PICC异位拔管率、上肢肿胀发生率、康复锻炼依从性、更换敷料频率,局部伤口红肿、湿疹、溃疡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晕轮效应干预的PICC组拔管率低(1.47%),上肢肿胀发生率低(5.88%),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好(94.12%),按时更换辅料率高(91.18%),局部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低(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晕轮效应干预,可降低乳腺癌术后留置PICC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有助于术后恢复。
作者:何小霞;张密;黎淑玲;潘宝莹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越秀区及海珠区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状况。方法:回顾性对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两个结核病防治所2010-2012年就诊的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可疑肺结核患者,进行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分析肺结核诊断的准确性。结果:2010-2012年共2014例痰涂片及培养抗酸杆菌阳性,1630例(80.9%)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C),384例(19.1%)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2010-2012各年度痰培养抗酸杆菌阳性菌株中,NTM分离率分别为17.6%、17.1%、21.2%。384株NTM中共有79株进行了NTM菌种或复合群鉴定,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占50.6%,慢速生长型分枝杆菌占49.4%。结论: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可疑肺结核患者痰标本中NTM分离率为19.1%。临床上对涂阳肺结核患者疗效欠佳时,应及时排除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作者:童莉;谭守勇;刘志辉;黄业伦;黎燕琼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对缺氧/复氧大鼠海马神经元JNK通路相关蛋白 Caspases-1、Bad 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培养7~9d的胎鼠海马神经元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6组:川芎嗪低、中、高浓度组,对照组,JNK抑制剂组,正常组。除正常组不进行缺氧复氧外,其余各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川芎嗪或JNK抑制剂等,作用1 h 后放入90% N2+10% CO2培养箱中作用2 h 诱导缺氧,然后放入5% CO2+95%空气培养箱中复氧。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蛋白 Bad、Caspases-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川芎嗪60、200、800μg/mL 组和 JNK 抑制剂10μmol/L 组预给药均可降低 Bad、Caspases-1蛋白的表达(P <0.01)。川芎嗪200μg/mL组差异显著。结论:川芎嗪通过干预JNK信号通路,下调Caspases-1、Bad蛋白的表达,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产生抑制作用。
作者:王昀;马武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低剂量CT灌注成像显示脑梗死患者恢复期阶段梗死灶脑细胞活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临床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在脑梗死恢复期随机分成两组,在做常规平扫基础上分别行常规剂量(120 kV、200 mAs)和低剂量(80 kV、200 mAs)螺旋 CT 灌注扫描成像,由2名影像科资深专家评价图像并做出正确的诊断。结果:CT灌注成像除可以发现常规CT平扫和增强平扫能发现的陈旧性梗死灶外,还可以发现明显的梗死区周围局部血流增加现象。低剂量组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常规剂量,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灌注成像下梗死中心区、缺血区各灌注参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低剂量 CT 灌注成像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较好地评价梗死区局部血流灌注改善程度,对临床判断预后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超波;曾怡群;卢伟光;赖焕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ASA Ⅰ~Ⅱ级行择期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黄芪组(R组),每组12例。R组在切开硬脑膜后20 min内输入含黄芪注射液20 mL的0.9%生理盐水250 mL;C组同时给予等量0.9%生理盐水。于全麻诱导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开硬脑膜即刻(T3)、输注后1 h (T4)、1 d (T5)、2 d(T6)6个时点同步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测定SOD及MDA含量。结果: R组与C组T3~ T6时SOD较T1时均降低,但R 组SOD 降低程度显著小于 C 组(P <0.05);R 组与 C 组 T4~ T6时 MDA 均较 T1时升高,但R组MDA升高程度显著小于C组(P <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显著减轻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清SOD活性的抑制,并减少MDA的含量。
作者:张亚军;徐世元;许平;张庆国;黄东林;修玉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在脑肿瘤手术中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CANIH)联合氨甲环酸应用对凝血因子和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脑肿瘤手术患者42例,分为N组和T组,每组21例。 N组只进行ANIH,T组采用ANIH和氨甲环酸联合应用。记录术中失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和尿量,记录术前1 d和术后1 d凝血功能指标以及D-二聚体的变化,记录分析ANIH前、ANIH后和自体血回输后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T组失血量较N组少,自体血回输后,T组血红蛋白高于N组。T组和N组尿量和输血量无明显差异。两组对凝血因子影响不大。结论:ANIH联合氨甲环酸可以产生协同节血效果,对凝血功能影响不大,可以安全用于脑肿瘤手术。
作者:朱玉民;骆喜宝;刘志贵;覃祥玲;黄志华;王菲;翟庶文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