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对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秦俊;秦再生;朱晨;刘琳琳;陶涛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 HMGB-1, TNF-α, IL-6, 体外循环
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CPB)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对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行CPB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生理盐水组(NS 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EX 组)。分别于T1(手术前)、T2(升主动脉阻断前)、T3(转流结束时)、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术后72 h)6个时间点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测定血清HMGB-1、TNF-α、IL-6、BUN、Cr、ALT的含量。结果:两组除ALT外,其他指标相比除T1时点外,T2~ T65个时点DEX 组均显著低于NS 组(P <0.05)。两组血清ALT在T2、T52个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EX组明显低于NS 组(P <0.05)。结论: DEX 可显著降低CPB期间外周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术后肾功能,而对术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不明显。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川芎嗪对缺氧/复氧海马神经元JN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对缺氧/复氧大鼠海马神经元JNK通路相关蛋白 Caspases-1、Bad 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培养7~9d的胎鼠海马神经元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6组:川芎嗪低、中、高浓度组,对照组,JNK抑制剂组,正常组。除正常组不进行缺氧复氧外,其余各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川芎嗪或JNK抑制剂等,作用1 h 后放入90% N2+10% CO2培养箱中作用2 h 诱导缺氧,然后放入5% CO2+95%空气培养箱中复氧。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蛋白 Bad、Caspases-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川芎嗪60、200、800μg/mL 组和 JNK 抑制剂10μmol/L 组预给药均可降低 Bad、Caspases-1蛋白的表达(P <0.01)。川芎嗪200μg/mL组差异显著。结论:川芎嗪通过干预JNK信号通路,下调Caspases-1、Bad蛋白的表达,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产生抑制作用。

    作者:王昀;马武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氨甲环酸对凝血因子和失血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脑肿瘤手术中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CANIH)联合氨甲环酸应用对凝血因子和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脑肿瘤手术患者42例,分为N组和T组,每组21例。 N组只进行ANIH,T组采用ANIH和氨甲环酸联合应用。记录术中失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和尿量,记录术前1 d和术后1 d凝血功能指标以及D-二聚体的变化,记录分析ANIH前、ANIH后和自体血回输后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T组失血量较N组少,自体血回输后,T组血红蛋白高于N组。T组和N组尿量和输血量无明显差异。两组对凝血因子影响不大。结论:ANIH联合氨甲环酸可以产生协同节血效果,对凝血功能影响不大,可以安全用于脑肿瘤手术。

    作者:朱玉民;骆喜宝;刘志贵;覃祥玲;黄志华;王菲;翟庶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胸腺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胸腺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胸腺肽,观察组加用胸腺肽联合乌司他丁,比较二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控制37例,好转2例,无效1例;对照组临床控制23例,好转11例,无效6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 hs-CRP、IL-1β、TNF-α及 ICAM-1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1β、TNF-α及ICAM-1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腺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COPD合并SIRS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快速缓解患者病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徐陶;胡丽蓉;甘辞海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建立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的管理模式

    目的:探讨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管理模式的培训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首批肿瘤3项技术培训学员进行调查。结果:学员出勤率为86%,75.7%的学员积极参与学习,90%以上的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约65%的学员对培训知识掌握多数或完全掌握,超过85%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成功并愿意以后还参加这种培训活动。培训讲师熟悉培训内容评分为(4.36±0.566)分,课程的进度评分为(3.80±0.791)分,学员认为需要的培训内容排名前三的是临床技能、培训技术的基础理论、临床实习。学员希望培训讲师采用的培训方法主要为视听技术法、案例研究法、工作指导法或教练/实习法。结论:建立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的有效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需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规范化培训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培训的效果。

    作者:赖演媚;李虹;邓国娜;朱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高度侵袭性口腔疣状癌1例

    患者男,64岁,因左侧颊黏膜肿物2年,左侧面颊部肿物2个月,于2006年6月22日入院。患者2年前左颊黏膜疼痛不适,表面溃疡,后出现隆起型肿物。18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颊黏膜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3个月前左颊、下颌牙龈开始出现菜花状肿物,无明显疼痛。2个月前左侧面颊部皮肤出现菜花样肿物,表面溃烂,流血水。口腔科检查:患者颜面部左右不对称,左侧面颊部黏膜下1/3处见4cm×4cm×2cm 菜花样肿物,表面溃烂,基底较硬与深部组织粘连固定,上下颌无牙,左侧下颌牙龈见菜花样肿物,肿物前界达磨牙前区,后界磨牙后区,内侧位于舌侧牙龈中1/3稍下,未波及口底,肿物向外至颊沟及颊部,颊部肿物与口外肿物紧密相连。X线左下颌骨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左侧颊癌。术前颊黏膜病理活检:送检表层鳞状上皮乳头样增生,细胞无明显异型。行左颊癌切除+左侧下颌骨部分切除+左侧舌骨上颈淋巴结清扫术+皮瓣修复术。

    作者:孙晗;潘旭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相关性肺动脉高压误诊10例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相关性肺动脉高压(HHTAPAH)误诊的常见原因。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和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确诊的10例HHTAPAH ,研究其临床资料和误诊情况。结果:10例患者首诊均被误诊,其中误诊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5例,肺血栓栓塞症2例,支气管扩张2例,鼻咽部肿瘤1例。结论:HHTAPAH发病机制与存在左向右分流的动静脉瘘和(或)肺小动脉病变有关。临床医师需要熟悉掌握HHTAPAH临床表现,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家族史,通过系统检查,避免和减少误诊、漏诊,并根据具体病变性质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以取得佳疗效。

    作者:洪城;谢燕清;林海波;王璐琳;柳志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患者术后使用参附注射液对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肝功能失代偿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全身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在全麻下行脾切除的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参附组(SFI 组)及对照组(C组)。两组患者术毕麻醉未醒及无自主呼吸入麻醉后监护室(PACU)后,SFI组在患者入PACU 后于10 min内静脉输注参附注射液1 mL/kg ,对照组则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并记录用药前和用药后5、15、45 min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记录各组患者的烦躁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SFI组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输注前比较,SFI 及生理盐水输注后5、15、45 min 的 HR 及 MAP 差异无显著性(P >0.05)。但SFI组患者的烦躁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 <0.05)。结论:单纯参附注射液能减少肝功能失代偿行脾切除术患者的苏醒期烦躁发生率。

    作者:盛恒炜;沈晶晶;屠伟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数字化输液管理系统对护理人力资源的影响

    目的:通过输液治疗管理系统与单体输注泵两种不同输液治疗管理模式在我院ICU的应用,探讨数字化输液治疗管理系统对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方法:2013年3-12月,105例我院ICU前十位疾病种类患者随机单盲分组。观察组55例以贝朗输液治疗管理系统为静脉液体治疗管理方式;对照组50例以单体输注泵为静脉液体治疗管理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平均输液治疗时间、输液差错率及护理人员情绪疲惫感项目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输液治疗时间[(65.3±21.4)h vs.(99.4±27.8)h],输液差错率(7.28%vs.16.0%)护理人员情绪疲惫感(56.37% vs.9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 值分别为2.63,7.25,8.62;P <0.05)。结论:在我院ICU的应用数字化输液治疗管理系统,能降低护理人员工作量及工作疲溃感,改善护理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

    作者:徐波;叶碧玲;万素珍;林文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p16与Bmi-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研究p16及Bmi-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13年12月确诊的95例 NSCLC 细胞块标本(观察组)及95例正常癌旁组织(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中p16及Bmi-1基因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p16基因的总阳性率为16.8%(16/9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5%(86/95)(P <0.05);在高-中、低分化肿瘤中p16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 Bmi-1基因的总阳性率为85.3%(81/95),明显高于对照组(0,P <0.05);Bmi-1基因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肺鳞癌、腺癌中p16与Bmi-1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r =-0.681)。结论:p16基因在正常肺组织表达阳性,在肺腺癌、鳞癌表达明显降低,其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随肿瘤分化变差而降低。 Bmi-1基因在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在淋巴结转移的肿瘤表达明显升高。

    作者:张庆华;徐彪;任玉波;王莉芬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非麻醉药物的围术期脏器保护作用

    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尤其是重大手术,对患者是一种强烈的创伤性刺激,可直接或间接损伤重要脏器。严重外伤、休克、感染和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围术期常见的危急症,易导致围手术期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围术期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是临床麻醉的重要任务。除麻醉药物的重要脏器功能保护作用外,围术期尤其是术中运用非麻醉药物以加强脏器功能保护,进一步减轻脏器损伤,引起了麻醉学界的关注。本专题研究在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右美托咪定和中成药等药物,以及远距缺血预处理等方法,对非麻醉药物的脏器保护作用和机制作相关的介绍和探讨。

    作者:徐世元;张庆国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过表达Smad 7对Ang Ⅱ诱导GMC增殖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转染外源性 Smad 7基因,探讨 Smad 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 GMC 增殖活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在体外用腺病毒介导载体 pAdTrack-CMV-Smad 7和pAdTrack-CMV-GFP(阴性对照组)转染大鼠GMC,用RT-PCR鉴定Smad 7 mRNA 过表达效率;用二甲苯基碘(DPI)阻滞活性氧(ROS)生成,DCFH-DA 法检测细胞内 ROS 生成水平;用 Western blot 法鉴定Smad 7蛋白过表达效率及 IκBα的蛋白表达变化;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检测 GMC 增殖变化。结果:(1)pAdTrack-CMV-Smad 7转染GMC后,外源性Smad 7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2)Ang Ⅱ能减少IκBα的表达,DPI与过表达Smad 7均能使IκBα表达增多;(3)Ang Ⅱ促进 ROS生成, DPI能阻断Ang Ⅱ的促 ROS 作用,过表达 Smad 7也能抑制 ROS 生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⑷Ang Ⅱ促进GMC 增殖,过表达 Smad 7与 DPI 均能明显缓解 Ang Ⅱ的促增殖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mad 7通过抑制 ROS 的产生,诱导 IκBα表达增多,从而抑制肾脏炎症反应,缓解 Ang Ⅱ对 GMC 的促增殖效应。

    作者:林娜娜;冯笑琪;李敏;纪泽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唾液酸在肠道病毒71型感染人结直肠腺癌细胞中的抑制作用

    目的:评价唾液酸(SA)在肠道病毒71(EV71)感染人结直肠腺癌上皮细胞( DLD-1)中的抑制作用。方法:以能表达唾液酸葡聚糖的 DLD-1细胞为研究对象,用不同药物分别阻断 DLD-1细胞膜上不同识别位点,证实唾液酸为EV71感染细胞受体。采用噻唑蓝( MTT )比色法检测唾液酸苷酶对 DLD-1细胞的毒性以及抗EV71作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EV71病毒相对含量。结果:EV71能特异性的感染 DLD-1细胞;10 mu/mL 唾液酸苷酶处理组(71.2±1.9,P <0.01)和50 mu/mL 组(84.7±1.8,P <0.01)与血清对照组相比,EV71复制的比率显著下降;破坏DLD-1细胞膜上唾液酸O糖苷键,EV71病毒相对含量显著下降(70.3±2.5,P <0.01);0.25 mg/mL 唾液酸-α2,3半乳糖(SA-α2,3Gal)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EV71病毒相对含量明显下降(48.3±2.6,P <0.01)。结论:唾液酸是 EV71感染 DLD-1细胞的识别受体;唾液酸提取物能抑制EV71在DLD-1细胞中的复制。

    作者:毛易捷;王玉月;史伟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广州市越秀区及海珠区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状况

    目的:了解广州市越秀区及海珠区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状况。方法:回顾性对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两个结核病防治所2010-2012年就诊的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可疑肺结核患者,进行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分析肺结核诊断的准确性。结果:2010-2012年共2014例痰涂片及培养抗酸杆菌阳性,1630例(80.9%)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C),384例(19.1%)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2010-2012各年度痰培养抗酸杆菌阳性菌株中,NTM分离率分别为17.6%、17.1%、21.2%。384株NTM中共有79株进行了NTM菌种或复合群鉴定,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占50.6%,慢速生长型分枝杆菌占49.4%。结论: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可疑肺结核患者痰标本中NTM分离率为19.1%。临床上对涂阳肺结核患者疗效欠佳时,应及时排除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作者:童莉;谭守勇;刘志辉;黄业伦;黎燕琼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白血病化疗后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1例

    患者女,28岁,因“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个多月,咳嗽1d”于2013年11月15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出现腹胀、反复发热,行骨髓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给予化疗缓解后出院。此次第2次化疗入院,予 Hyper-CVAD 方案(长春新碱2 mg d4,d11;环磷酰胺435 mg d1~3每12小时1次;吡柔比星72 mg d4;地塞米松40 mg d1~4、d11~14)化疗,总疗程2周,化疗期间血压正常。化疗结束第2天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伴有四肢抽搐,持续时间约1 min;患者之后共发作癫痫3次,间断出现一过性视物模糊、神志恍惚、淡漠、烦躁等神经精神症状。期间出现一过性血压升高,高160/100 mmHg ,经治疗后恢复正常。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癫痫发作后):心肺腹(-);神经系统:神清,高级认知功能正常;颅神经(-),颈软,四肢自主活动,痛觉对称,病理征(-)。辅助检查:肾功能正常;脑脊液:颅内压:200 mmH2O,第2次复查为75 mmH2O,常规、生化无明显异常,镜检:未见白血病细胞;头颅 CT:右侧小脑半球、右侧颞叶、右基底节区、双侧颞顶枕叶、胼胝体体部及压部片状低密度影;头颅MRI:脑实质区多发异常信号影: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头颅MRI增强:双侧大小脑半球增强后未见异常增强灶,血管显影良好。

    作者:刘琦;李海花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微小RNA在神经退行性变胶质细胞炎症相关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18~25个核苷酸(nt)的内源性非编码小 RNA,通过与靶信使RNA(mRNA)的3′端非编码区域结合(3′UTR),降解mRNA或阻止蛋白质的翻译,发挥负性调节作用。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大脑和脊髓中神经元丧失的疾病状态,后导致运动和(或)记忆功能障碍的一大类疾病,其中常见的有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多发性硬化等。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目前发现多种miRNA 参与胶质细胞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1]。本文将围绕miRNA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胶质细胞相关炎症进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素云;秦再生;陶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意识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脑外伤、神经肿瘤等神经科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可致误吸性肺炎、营养不良甚至窒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病死率。严重脑损害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达25%~61%[1],且多伴有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DOCs),由于 DOCs 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复杂,既往很少对其开展吞咽训练。研究[2-3]发现,吞咽评估和训练对DOCs 患者同样至关重要。因此,根据DOCs 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特点,笔者综述文献探寻适合该类患者的吞咽评估和治疗方法,并评估吞咽训练对DOCs患者是否具有可行性。

    作者:倪啸晓;谢秋幼;王恒;冯源月;虞容豪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儿科导管相关性感染中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膜形成检测

    目的:评估儿科患者植入性导管中检出的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方法:选择本院患儿各类导管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137株,用刚果红平板和半定量黏附实验筛选出生物膜菌株, PCR 检测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基因icaA的表达。结果:137株临床分离的表葡菌,刚果红实验阳性29株、半定量黏附实验阳性26株;刚果红实验和半定量黏附实验任一项或两项同时阳性的35株表葡菌中 icaA基因阳性24株。结论:我院儿科导管相关性感染中分离的表葡菌具有一定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须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吴跃平;王明明;王红梅;肖伟伟;蔡德丰;马东礼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目的:通过测定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探讨Hcy、hs-CRP、Fib 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86例住院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根据IMT厚度分为:内膜正常亚组19例,内膜增厚亚组31例,斑块形成亚组36例,另选中青年健康体检者56例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IMT和血Hcy、hs-CRP和Fib水平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Hcy、hs-CRP和Fib水平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各实验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Hcy、hs-CRP和Fib水平与IMT呈线性相关。结论:Hcy、hs-CRP和Fib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和发展,在中青年脑梗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巧薇;谭少华;李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阴囊坏疽15例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阴囊坏疽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阴囊坏疽患者15例。患者年龄35~65岁,平均46岁。其中合并糖尿病者7例,具有外伤病史者5例,合并恶性肿瘤患者3例。患者均急诊行广泛、彻底的清创术,平均清创次数为3次/例。同时给予二联或三联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对感染休克患者积极补充血浆、提高血容量,同时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全身支持治疗。坏死渗出物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常见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结果:15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给予抗炎、抗休克、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本组患者中未出现睾丸坏死和阴囊坏疽致死的情况。所有患者经过二期缝合和阴囊成形或者植皮后均治愈出院。随访1~2年,均愈合良好,无复发病例。结论:早期及时彻底清创和抗炎对症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全身支持治疗和对原发病的治疗是本病治愈和预防复发的基础。

    作者:翟建坡;刘宁;王海;王海东;何峰;黄广林;满立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微小RNA-182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微小RNA-182(miR-18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0例NSCLC患者、4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40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清miR-182的相对表达量,分析NSCLC组miR-182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并依据NSCLC患者和两对照组血清miR-182的相对表达量,利用ROC曲线评价其在NSCLC诊断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NSCLC组miR-182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肺部良性疾病组(均P <0.01),肺部良性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 NSCLC组血清miR-182相对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无关(均P >0.05),肿瘤晚期(Ⅲ~Ⅳ期)高于肿瘤早期(Ⅰ~Ⅱ期)(P <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95%CI:0.707~0.861),当临界值取1.97时,其灵敏度为0.723,特异度为0.803。结论:NSCLC患者血清miR-182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可能是NSCLC早期诊断的潜在肿瘤标志物之一。

    作者:张灿堂;朱述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