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真武汤对心肾综合征大鼠的心肾保护作用

韩越;李志樑;杨龙江;潘海林;陈昌海;陈琪;严全能;梁欣伟;傅强

关键词:心肾综合征, 真武汤, 动物模型
摘要:目的:探讨心肾综合征大鼠的心肾功能改变及真武汤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心梗组、心肾组、心梗干预组、心肾干预组,前3组灌服生理盐水,后2组灌服等体积的真武汤干预。检测各组大鼠心肾功能指标,如:心脏重量/体重指数、左室重量/体重指数、左肾重量/体重指数、缩短分数、左室射血分数、血浆肌酐、血浆硫酸吲哚酚浓度,探讨心肾综合征大鼠心脏病理形态及真武汤对心肾综合征的保护作用。结果:5/6肾脏切除术可以进一步加重心梗大鼠的心肾功能损害,并使其出现更为严重的左心室重构。真武汤可以明显改善模型大鼠左心室重塑及降低各项心肾功能指标。结论:在心梗大鼠模型基础上,5/6肾脏切除术可进一步加重大鼠心肾功能损害;真武汤可明显改善其心肾功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动静脉脉搏波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评价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脑动静脉间脉搏波传导时间(CAV-PW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86例接受TCD检测及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直线相关方法分析CAV-PWT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随访半年,记录脑卒中例数,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AV-PWT与脑卒中的危险程度。结果:DSA与TCD检测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分别为52.33%vs 47.86%(P=0.056)、61.63%vs 56.98%(P=0.059)。 CAV-PWT及平均动脉压与颅内动脉狭窄率呈正相关(r=0.832,P=0.025;r=0.625,P=0.04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V-PWT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OR=1.527)。结论:TCD检测CAV-PWT能有效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对预后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张泽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白血病化疗后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1例

    患者女,28岁,因“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个多月,咳嗽1d”于2013年11月15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出现腹胀、反复发热,行骨髓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给予化疗缓解后出院。此次第2次化疗入院,予 Hyper-CVAD 方案(长春新碱2 mg d4,d11;环磷酰胺435 mg d1~3每12小时1次;吡柔比星72 mg d4;地塞米松40 mg d1~4、d11~14)化疗,总疗程2周,化疗期间血压正常。化疗结束第2天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伴有四肢抽搐,持续时间约1 min;患者之后共发作癫痫3次,间断出现一过性视物模糊、神志恍惚、淡漠、烦躁等神经精神症状。期间出现一过性血压升高,高160/100 mmHg ,经治疗后恢复正常。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癫痫发作后):心肺腹(-);神经系统:神清,高级认知功能正常;颅神经(-),颈软,四肢自主活动,痛觉对称,病理征(-)。辅助检查:肾功能正常;脑脊液:颅内压:200 mmH2O,第2次复查为75 mmH2O,常规、生化无明显异常,镜检:未见白血病细胞;头颅 CT:右侧小脑半球、右侧颞叶、右基底节区、双侧颞顶枕叶、胼胝体体部及压部片状低密度影;头颅MRI:脑实质区多发异常信号影: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头颅MRI增强:双侧大小脑半球增强后未见异常增强灶,血管显影良好。

    作者:刘琦;李海花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4例晚期胰腺癌患者(Ⅲ~Ⅳ期),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CIK细胞组(38例)和单纯化疗组(36例)。CIK细胞治疗组给予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单纯化疗组仅用吉西他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近期疗效、中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CIK细胞治疗组有效率为29.0%,与单纯化疗组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疾病控制率为63.2%,高于单纯化疗组38.9%(P<0.05);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3个月(95%CI:2.5~3.5),总生存时间(OS)为6.8个月(95%CI:6.1~7.5),6个月生存率为41.7%,与单纯化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IK细胞治疗晚期胰腺癌安全可行,能够提高疾病控制率,改善患者免疫力并产生临床获益。

    作者:沈冬;刘涛;林青凤;陆向东;王琼;林峰;茅卫东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乏脂肪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脏透明细胞癌多排螺旋CT定量分析

    目的:探讨量化分析多排螺旋CT(MDCT)在鉴别乏脂肪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DCT动态三期增强扫描16例 RAML 与43例ccRCC患者的资料,记录各期CT值及形态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皮质期乏脂肪型RAML的相对强化程度低于 ccRCC,P =0.045,具有统计学意义,髓质期及排泄期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在年龄、大小、单发或多发、有无坏死囊变、假包膜以及黑星征、杯口征、劈裂征等观察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质期病灶的相对强化程度以及病灶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在鉴别 RAML 以及 ccRCC 上有一定价值。

    作者:任悠悠;尤国庆;耿云平;李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非麻醉药物的围术期脏器保护作用

    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尤其是重大手术,对患者是一种强烈的创伤性刺激,可直接或间接损伤重要脏器。严重外伤、休克、感染和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围术期常见的危急症,易导致围手术期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围术期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是临床麻醉的重要任务。除麻醉药物的重要脏器功能保护作用外,围术期尤其是术中运用非麻醉药物以加强脏器功能保护,进一步减轻脏器损伤,引起了麻醉学界的关注。本专题研究在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右美托咪定和中成药等药物,以及远距缺血预处理等方法,对非麻醉药物的脏器保护作用和机制作相关的介绍和探讨。

    作者:徐世元;张庆国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乌司他丁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n =20)和对照组(C组,n =20)。 U组在麻醉诱导前予乌司他丁6000 IU/kg;C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T1、T2、T3、T4、T55个时点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清TNF-α和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清TNF-α在T3、T4、T5与T1比较均明显升高(P <0.05),但U 组血清TNF-α在T3、T4、T5时点升高不如C组明显(P <0.05);两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在T3、T4、T5与 T1比较均明显升高(P <0.05),但U组血清IL-6在T3、T4、T5时点升高不如C组明显(P <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介导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患者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范凤飞;王瑞娟;张庆国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重症肺炎患者免疫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目的:研究免疫治疗对重症肺炎患者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mHLA-DR)表达率、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指标的影响,探讨重症肺炎免疫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α1治疗,疗程为7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HLA-DR 表达以及IgG、IgA 和IgM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胸腺肽α1治疗后 mHLA-DR 表达率升高显著,同时血清 IgG、IgA和IgM 含量均出现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采用胸腺肽α1免疫治疗可以预防免疫抑制,明显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占林兵;谢波;华锋;富明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微小RNA在神经退行性变胶质细胞炎症相关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18~25个核苷酸(nt)的内源性非编码小 RNA,通过与靶信使RNA(mRNA)的3′端非编码区域结合(3′UTR),降解mRNA或阻止蛋白质的翻译,发挥负性调节作用。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大脑和脊髓中神经元丧失的疾病状态,后导致运动和(或)记忆功能障碍的一大类疾病,其中常见的有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多发性硬化等。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目前发现多种miRNA 参与胶质细胞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1]。本文将围绕miRNA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胶质细胞相关炎症进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素云;秦再生;陶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吻合应用效果观察

    胆总管探查术后留置 T 管是过去的常规做法。近年来,陆续有文献报道了胆总管探查术后不留置 T 管而行一期吻合[1-2]。本研究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胆总管探查,对一期吻合和常规留置T 管两种术式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廖文鹏;彭启全;王小忠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又称异位性皮炎,在儿童中较常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的、易复发的炎症反应性皮肤病,常伴有剧烈瘙痒,同时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1]。目前主要有两种假说试图去解释AD中的炎性病变:第一种假说是关于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不平衡性,该理论主要认为AD 是由于T 细胞的失衡,尤其是辅助型 T 细胞1、2、17、22亚型和调节型 T 细胞的失衡[2];第二种假说则是关于皮肤屏障的缺陷,主要依据是发现患者个体中丝聚合蛋白的突变成为发展为AD的危险因素[3-4]。由于该病病因的不确定性导致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该病的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漂萍;余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黄芪注射液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清SOD和MDA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ASA Ⅰ~Ⅱ级行择期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黄芪组(R组),每组12例。R组在切开硬脑膜后20 min内输入含黄芪注射液20 mL的0.9%生理盐水250 mL;C组同时给予等量0.9%生理盐水。于全麻诱导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开硬脑膜即刻(T3)、输注后1 h (T4)、1 d (T5)、2 d(T6)6个时点同步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测定SOD及MDA含量。结果: R组与C组T3~ T6时SOD较T1时均降低,但R 组SOD 降低程度显著小于 C 组(P <0.05);R 组与 C 组 T4~ T6时 MDA 均较 T1时升高,但R组MDA升高程度显著小于C组(P <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显著减轻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清SOD活性的抑制,并减少MDA的含量。

    作者:张亚军;徐世元;许平;张庆国;黄东林;修玉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数字化输液管理系统对护理人力资源的影响

    目的:通过输液治疗管理系统与单体输注泵两种不同输液治疗管理模式在我院ICU的应用,探讨数字化输液治疗管理系统对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方法:2013年3-12月,105例我院ICU前十位疾病种类患者随机单盲分组。观察组55例以贝朗输液治疗管理系统为静脉液体治疗管理方式;对照组50例以单体输注泵为静脉液体治疗管理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平均输液治疗时间、输液差错率及护理人员情绪疲惫感项目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输液治疗时间[(65.3±21.4)h vs.(99.4±27.8)h],输液差错率(7.28%vs.16.0%)护理人员情绪疲惫感(56.37% vs.9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 值分别为2.63,7.25,8.62;P <0.05)。结论:在我院ICU的应用数字化输液治疗管理系统,能降低护理人员工作量及工作疲溃感,改善护理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

    作者:徐波;叶碧玲;万素珍;林文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川芎嗪对缺氧/复氧海马神经元JN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对缺氧/复氧大鼠海马神经元JNK通路相关蛋白 Caspases-1、Bad 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培养7~9d的胎鼠海马神经元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6组:川芎嗪低、中、高浓度组,对照组,JNK抑制剂组,正常组。除正常组不进行缺氧复氧外,其余各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川芎嗪或JNK抑制剂等,作用1 h 后放入90% N2+10% CO2培养箱中作用2 h 诱导缺氧,然后放入5% CO2+95%空气培养箱中复氧。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蛋白 Bad、Caspases-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川芎嗪60、200、800μg/mL 组和 JNK 抑制剂10μmol/L 组预给药均可降低 Bad、Caspases-1蛋白的表达(P <0.01)。川芎嗪200μg/mL组差异显著。结论:川芎嗪通过干预JNK信号通路,下调Caspases-1、Bad蛋白的表达,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产生抑制作用。

    作者:王昀;马武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建立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的管理模式

    目的:探讨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管理模式的培训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首批肿瘤3项技术培训学员进行调查。结果:学员出勤率为86%,75.7%的学员积极参与学习,90%以上的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约65%的学员对培训知识掌握多数或完全掌握,超过85%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成功并愿意以后还参加这种培训活动。培训讲师熟悉培训内容评分为(4.36±0.566)分,课程的进度评分为(3.80±0.791)分,学员认为需要的培训内容排名前三的是临床技能、培训技术的基础理论、临床实习。学员希望培训讲师采用的培训方法主要为视听技术法、案例研究法、工作指导法或教练/实习法。结论:建立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的有效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需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规范化培训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培训的效果。

    作者:赖演媚;李虹;邓国娜;朱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意识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脑外伤、神经肿瘤等神经科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可致误吸性肺炎、营养不良甚至窒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病死率。严重脑损害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达25%~61%[1],且多伴有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DOCs),由于 DOCs 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复杂,既往很少对其开展吞咽训练。研究[2-3]发现,吞咽评估和训练对DOCs 患者同样至关重要。因此,根据DOCs 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特点,笔者综述文献探寻适合该类患者的吞咽评估和治疗方法,并评估吞咽训练对DOCs患者是否具有可行性。

    作者:倪啸晓;谢秋幼;王恒;冯源月;虞容豪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改良麻醉支撑头架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麻醉支撑头架是用来支撑无菌区,严格区分无菌区及有菌区的器材。外科甲状腺手术患者,其手术视野小,手术操作空间狭窄,传统麻醉支撑头架结构功能简单,易导致手术器械经常滑落,手术野污染等情况发生。我科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手术医师与麻醉医师人性化设计一种伸缩型麻醉支撑架,能防止无菌手术敷料滑落,保护无菌环境,具备器械桌功能和皮肤牵引功能,同时可固定支撑各种麻醉管路,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钱艇;张科;顾达民;陈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纳美芬在人工流产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纳美芬用于人工流产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中的疗效及其对BIS值的影响。方法:120例接受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n =30):A、B组分别予舒芬太尼0.2μg/kg、0.3μg/kg 后复合丙泊酚1.5 mg/kg 诱导麻醉;C、D 组麻醉前静注纳美芬0.2μg/kg 后分别同 A、B 组进行诱导。根据BIS值及血流动力学的波动来调整丙泊酚的用量,必要时单次静脉追加丙泊酚0.5 mg/kg。观察并记录患者注药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扩宫(T3)、人流手术操作(T4)、术毕清醒时(T5)等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RR),同时记录各组丙泊酚追加量、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术毕1 min定向力恢复Steward评分、术中体动反应、呛咳、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15 min视觉模拟数字评分(VAS)等。结果:与A组比较,B、D组丙泊酚追加量减少,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低,术后VAS低(P <0.05),C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P >0.05);B、C、D组苏醒快,术毕1 min内定向力恢复较A组评分高(P <0.05),其中D组定向力恢复评分明显高于B组(P <0.05);A、B 组呼吸抑制及呛咳发生率高于C、D组(P <0.05)。结论:术前使用纳美芬0.2μg/kg 可有效拮抗无痛人流中舒芬太尼引起的呼吸抑制、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该剂量在本研究中未观察到增强镇痛的效果,未发现其影响BIS的改变。

    作者:李娜;梁飞;肖晓山;梁亚统;周代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患者术后使用参附注射液对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肝功能失代偿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全身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在全麻下行脾切除的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参附组(SFI 组)及对照组(C组)。两组患者术毕麻醉未醒及无自主呼吸入麻醉后监护室(PACU)后,SFI组在患者入PACU 后于10 min内静脉输注参附注射液1 mL/kg ,对照组则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并记录用药前和用药后5、15、45 min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记录各组患者的烦躁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SFI组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输注前比较,SFI 及生理盐水输注后5、15、45 min 的 HR 及 MAP 差异无显著性(P >0.05)。但SFI组患者的烦躁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 <0.05)。结论:单纯参附注射液能减少肝功能失代偿行脾切除术患者的苏醒期烦躁发生率。

    作者:盛恒炜;沈晶晶;屠伟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改良的自主呼吸实验在机械通气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撤机过程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改良自主呼吸实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ail, SBT)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撤机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随机分为2 h SBT 组(常规SBT 组)和6 h SBT 组(改良SBT 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SBT 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通气时间、氧合指数、呼吸浅快指数(RSBI)和大吸气负压(MIP)、SBT 和撤机结局、ICU 病死率和ICU 停留时间。结果:共入组41例患者,常规SBT组20例,改良SBT组21例。两组间性别、年龄、SBT前APACHE Ⅱ评分、通气时间、氧合指数、RSBI和MI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常规SBT组的患者SBT成功率(90.0%)显著高于改良SBT组(57.1%)(P =0.018)。通过SBT的患者中,常规SBT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72.2%)则显著低于改良SBT组(100.0%)(P =0.046)。两组患者的总体ICU病死率和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改良的SBT法对老年COPD患者可以更好地预测撤机成功率,并且不增加患者的ICU病死率和ICU停留时间。

    作者:刘晓青;黎毅敏;何为群;陈思蓓;农凌波;桑岭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晕轮效应在乳腺癌术后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应用晕轮效应进行PICC术后护理的效果。方法:108例乳腺癌患者按入院月份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照PICC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晕轮理论将患者安排同一间病房,组成互助小组,PICC护理教育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互助组组长和病友qq 群,自主监督,护士电话随访。观察两组患者PICC异位拔管率、上肢肿胀发生率、康复锻炼依从性、更换敷料频率,局部伤口红肿、湿疹、溃疡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晕轮效应干预的PICC组拔管率低(1.47%),上肢肿胀发生率低(5.88%),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好(94.12%),按时更换辅料率高(91.18%),局部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低(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晕轮效应干预,可降低乳腺癌术后留置PICC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有助于术后恢复。

    作者:何小霞;张密;黎淑玲;潘宝莹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