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海;邓若熹;万帆
传统研究认为,成年动物的中枢神经无再生能力,若神经元受损则是永久性的,不能进行修复与再生。然而,近来研究[1]表明,即使在成年动物中也有神经发生,这为脑卒中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神经发生指以神经干细胞为基础,在一定情况下增殖分化为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的过程[2]。在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时期发育过程中,Wnt信号通路具有关键作用[3]。研究[4-5]显示,Wnt信号通路可调控神经发生过程中神经元的增殖、分化、迁移,突触发生以及轴突生长等过程。缺血性脑卒中是造成神经功能缺损的常见疾病,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发生的机制,可为卒中后康复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慧玲;彭会珍;陈素艳;高峰;张振香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出口梗阻型便秘(OOC)患者在生物反馈(BF)治疗前后肛门直肠动力学变化情况及BF 治疗疗效。方法:比较83例OOC患者在BF治疗前后肛门直肠测压特点及大便情况,评定疗效。结果:(1)肛门直肠动力学情况:OOC患者模拟排便时男性直肠压力、直肠肛管压力差低于女性(P <0.05), BF治疗后肛门残余压下降、直肠压力增加、直肠肛管压力差增加(P <0.01)。(2)直肠感觉参数:男女差异及BF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疗效判定:临床疗效有效率为78.31%;肛门直肠测压有效率为49.40%,两者评判标准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4,P =0.00);BF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初始感觉阈值高低相关(Fisher卡方,P =0.004)。结论:OOC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BF治疗能改善症状,纠正生理功能障碍,疗效满意,其中初始感觉阈值可作为BF治疗疗效判定指标之一。
作者:林细州;陈艳;陆小锋;郑恩典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回顾性持续改进法在临床用血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4月所有出院病例7485例为对照组,2014年1-4月所有出院病例8623例为试验组(持续改进法实施后),比较两组输血浆率、输血浆总量、输血浆次数、申请单完整率、输血浆指征符合率、输血浆前检验率和输血浆记录完整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住院人数增加1138人的情况下,试验组输血浆量(12700 mL)和输血浆的人次(14次)明显少于对照组输血浆量(47100 mL)和输血浆的人次(84次),试验组输血浆率(0.16%)低于对照组(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97,P =0.000),输血浆指征符合率(95.45%)和申请单完整率(95.45%)均高于对照组输血浆指征符合率(39.5%)和申请单完整率(8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回顾性持续改进法对临床合理应用血浆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袁明生;黄健云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时间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85例,初诊时有无脑转移、治疗期间脑转移与非脑转移对生存的影响。结果:小细胞肺癌初诊时有脑转移与无脑转移相比: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24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5.0%、20.0%、0,86.1%、39.5%、13.1%,有统计学差异(P =0.024);治疗期间脑转移与非脑转移相比: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7、21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40.0%、10%,88.6%、38.5%、14.3%,无统计学差异(P =0.742)。结论:小细胞肺癌初诊时有脑转移对生存有显著影响,治疗期间脑转移对生存无显著影响。
作者:梁香存;梁凯;王庆;才虹美;梁健;张俊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在颈椎后路手术中预先使用泡沫敷料预防颜面部压疮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88例ASA分级Ⅰ~Ⅱ级、拟行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分为试验组(泡沫敷料组,94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94例)。术后即刻记录颜面部压疮情况,测量红斑大直径(cm),并进行分期。术后24 h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回访,记录颜面部压疮情况。结果:术后即刻试验组患者颜面部Ⅰ期和Ⅱ期压疮发生率分别为3.2%、0%,对照组为11.7%、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 h试验组患者颜面部Ⅰ期和Ⅱ期压疮发生率分别为4.3%、0%,与对照组(14.9%、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室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颜面部红斑大直径分别为(1.8±0.2)、(3.5±0.3)cm,术后24 h分别为(1.6±0.2)、(3.3±0.3)c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颈椎后路手术中预先使用泡沫敷料可有效地降低颜面部压疮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并且能够控制术后24 h内的进展。
作者:钞海莲;张慧;路花宁;权晓莉;王知玲;雷晓鸣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结核抗体(Tuberculosis antibody,TB-Ab)检测结果的对比,探讨T-SPOT.TB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62例,根据诊断情况分为结核组32例,非结核组30例。入院后行T-SPOT.TB,TB-Ab,胸水ADA检验,将患者T-SPOT.TB检验结果与终临床诊断进行对比,对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T-SPOT.TB、ADA、TB-Ab的敏感性分别为90.6%,71.9%,62.5%;特异性分别为:90.0%,83.3%,86.7%。 T-SPOT.TB敏感性高于其他两种检验方法,但进行统计学分析后, T-SPOT.TB与ADA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结核抗体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SPOT.TB对于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结核性胸膜炎的早期诊断,与结核抗体联合检测有互补作用。
作者:高亮;郑建;欧勤芳;陈华昕;于志明;陈延斌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术中限制性输液对老年患者结肠癌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择结肠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限制性输液组(R组,n =20)和标准输液组(S组,n =20)。术中S组按照常规补液方案补液,R组前1 h输入累计缺失量1/3,之后输液速度为4 mL/(kg·h),维持中心静脉压(CVP)5~7 cmH2O,可根据CVP调整输液速度或者使用利尿剂,不限制输液量。对比两组患者术中血乳酸(LAC)值;对比术中液体输入量、失血量、尿量和胸内液体量(TFC);对比术前及术后1、3、7 d患者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来评估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风险。结果:R组和S组术中MAP、HR、CO、尿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R组输液量明显少于S组(P <0.05),术后TFC明显小于S组(P <0.05),术后1、3、7 d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小于S组(P <0.05)。结论:术中限制性输液可减少老年患者结肠癌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且不影响患者术中的循环和组织灌注。
作者:孟杰;陈丽;肖航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呼吸衰竭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治疗的AECOPD呼吸衰竭的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两组均给予抗感染、祛痰、解痉、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给予BiPAP Symchrony呼吸机经口鼻面罩进行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对照组给予鼻导管低流量通气治疗。观察比较:(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2)比较两组患者通气前、通气后2、24 h和通气治疗结束时的RR、血气参数的变化;(3)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的RR、血气参数较治疗前、通气后2 h、通气后24 h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患者的RR、血气参数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治疗组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氧饱和度和氧分压,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机械通气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鲁西亮;黄相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教学工作是中医院肾病学科建设的重点,是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开展深化的基础,人才梯队建设的根本。目前传统中医院校教育落后于临床而备受争议。近年来,已有循证医学研究[1-2]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具备一定优势。目前中医院的人才储备以中医类别人才为主,中西医结合及西医临床类别人才吸纳不足;中医院校教学以中医学大纲为基础,西医学各科为独立学科,缺乏学科交叉设计。临床教学工作应怎样践行中西医结合?怎样使中医院校生兼容中西医诊疗思路?如何互参中医证治规律与西医肾脏病理?怎样将经典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怎样使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临床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我科10余年来教学探索,教师们不断尝试、修正、完善,使中医肾病教学摆脱了模糊、晦涩、繁冗、呆板的内容和形式,教案更规范、明确、实用,师资团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教学方法生动多样,教学工作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作者:孟元;张胜容;王雨;王悦芬;赵文景;刘宝利;张炳厚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治疗对利尿剂抵抗的顽固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CVVHDF联合静脉泵入利尿剂治疗组(C + D组)与单纯静脉泵入利尿剂治疗组(D组)各20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尿量、体质量、心功能等指标变化,以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48 h后:C + D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 <0.05),D组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高于C + D组(P <0.05);两组动脉血pH值、实际碳酸氢盐(AB)浓度升高,尿量增多,体质量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且C + D组优于D组(P <0.05)。C + D组住院时间比D组短(P <0.001)。 CVVHDF治疗中有2例出现低血压,未出现出血、栓塞、感染等不良反应。C + D组均好转出院(病死率0%),D组有4例死亡(病死率20%)(Fisher确切概率,P =0.106)。结论: CVVHDF治疗可改善肾功能、纠正酸中毒、改善利尿剂抵抗、有效减轻钠水潴留、改善心功能、缩短住院天数,不良反应较少,未增加住院期间病死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对利尿抵抗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
作者:刘加明;李旭;金鑫;于泽莺;王红霞;李玉琴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鼻胆管引流(ENBD)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万方、中国知网、CBM、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4年11月20日,收集ENBD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ERCP术后胰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专用软件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推荐分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评级。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显示ENBD能减少患者术后高淀粉酶血症(OR =0.25,95%CI:0.14~0.42,P <0.00001)及胰腺炎(OR =0.16,95%CI:0.09~0.27,P <0.00001)。 GRADE系统质量等级分别为中、高级证据。结论:ENBD可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用于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发生。
作者:朱端权;王运兵;龚建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iNPH)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进行性功能障碍,多发于老年人,典型表现为步态不稳、认知功能下降和(或)小便失禁,影像学表现为脑室扩张,而颅内压在正常范围。早期给予外科治疗可明显改善部分患者预后。然而iNPH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亦无明确的诊断及治疗标准,本文对iNPH的临床表现、诊断、外科治疗及并发症等方面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潘宝根;王鹏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黄芪对糖尿病(DM)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黄芪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药降糖、降脂等对症治疗,而黄芪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中药配方颗粒,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各组血清IGF-1水平和CIMT。结果:黄芪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IGF-1水平升高,CIMT值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黄芪能够有效促进DM患者血清IGF-1水平升高,降低CIMT。
作者:刘毅;江腾春;傅强;游良举;李伯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新疆锡伯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胱硫醚β合成酶G919A基因多态性位点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新疆锡伯族200例高血压患者和2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基因分型,观察两组对象GG、GA和AA不同基因型以及该位点G、A不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新疆锡伯族CBS G919A位点高血压组基因型GG、GA、AA为59.5%、34.0%、6.5%,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新疆锡伯族高血压组A等位基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胱硫醚β合成酶G919A基因的多态性位点可能与新疆锡伯族高血压存在相关性。
作者:赵磊;张蕾;芮东升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尼卡地平注射液致静脉炎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产科因输注药物所致的浅静脉炎患者共50例,分为尼卡地平组25例,非尼卡地平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的临床特征和干预效果。结果:尼卡地平组患者静脉炎分级以Ⅲ级为主,占68%(17/25),Ⅱ级次之,占24%(6/25),Ⅰ级占8%(2/25);而非尼卡地平组患者以Ⅰ级为主,占52%(13/25),Ⅱ级次之36%(9/25),Ⅲ级占12%(3/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244,P=0.001)。尼卡地平组患者的硬结面积、皮肤温度以及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非尼卡地平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尼卡地平组用药后平均28 h发生静脉炎,而非尼卡地平组平均84 h,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65,P <0.05);两组静脉炎患者应用硫酸镁外敷治疗7d后,非尼卡地平组病情全部缓解,尼卡地平组尚有2例无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4.526,P =0.000);尼卡地平组平均显效时间(151.5 h)明显长于非尼卡地平组(52.8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37,P =0.000)。结论:尼卡地平注射液所致静脉炎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应加强护理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宝春;刘碧云;邹嘉欣;黄伟梅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剂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TRD)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TRD患者共90例,随机进入氯胺酮组(30例)、异丙酚组(30例)、混合组(即氯胺酮联合异丙酚组,30例),每例患者于MECT治疗前和第1、2、3、4、6、8次MECT治疗后均给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不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各评定1次。结果:(1)3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2)对3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从第1次MECT治疗后开始,每次治疗后各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其治疗前(P <0.05);(3)从第1次MECT治疗后开始,每次治疗后对3组的HAMD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两两比较显示氯胺酮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异丙酚组(P <0.05);(4)末次治疗后3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3组患者的缓解率分别为氯胺酮组为96.7%、异丙酚组为43.3%、混合组为73.3%):(5)治疗前以及末次治疗后3组的TESS分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氯胺酮为麻醉剂的MECT可能对TRD的治疗效果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黄兴兵;梅芳;黄雄;何红波;孙彬;张春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合并气胸目前临床采用多经中心静脉置管或传统大口径硅胶引流管(26F~32F口径)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研究也多以两者比较为多,而忽视小口径引流管(口径14F~18F)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我院自2008年以来应用小口径引流管对COPD合并气胸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良好,现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后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魏文学;李凯;王芸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现代医学中,机械通气应用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在急救复苏、危重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伴随而来的呼吸机依赖也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一个难题。近年来,电子纤维支气管镜在撤机困难患儿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探讨电子纤维支气管镜在撤机困难患儿中的应用,本研究对70例撤机困难患儿进行支气管镜检查,部分患儿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慧;唐远平;谢丹宇;颜菲菲;赵长安;王波;谭艳芳;周真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了解中山市妊娠晚期妇女B族链球菌(GBS)的带菌状况。方法:选取本地区1657例妊娠晚期(34~37周)妇女生殖道分泌物,82例妊娠中期(20~24周)的健康妇女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判定GBS带菌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地区妊娠晚期妇女GBS带菌率为6.70%。妊娠中期与妊娠晚期带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5~39岁年龄组的孕妇带菌率高(8.91%),妊娠晚期不同年龄组带菌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地区妊娠晚期妇女与北京、南京和上海人群的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年龄及孕周对本地区孕妇GBS带菌率影响不大,不同地区妊娠晚期妇女GBS带菌率存在差异。
作者:黄晓玲;何艳君;林云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14年版(即第七版)入编名目公布,《实用医学杂志》连续第三次入选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