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兰;陈冰宇;田立刚;尚宇
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黑色素细胞肿瘤,多见于皮肤,也可见于黏膜、眼和中枢神经系统色素沉着区。黑色素瘤发展迅速,易转移,病死率高,Ⅳ期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中位生存期≤1年[1]。虽然仅占皮肤肿瘤的3%,但其死亡病例却占皮肤肿瘤的65%[2]。黑色素瘤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传统的治疗手段效果不佳。近年来,发现一些基因突变及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在黑色素瘤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针对这些改变的靶向治疗成了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常用于治疗黑色素瘤的靶点和与之相应的靶向药物有: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Ipilimumab;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Pembrolizumab、Nivolumab;突变基因BRAFV600E-Vemurafenib、Dabrafenib;有丝分裂/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 )-trametinib。上述靶向药物的疗效均明显优于传统的化疗[3-6]。新研究显示,转录因子SOX10与黑色素瘤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治疗黑色素瘤非常有前景的靶点。本文对 SOX10在黑色素瘤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腾政;罗文;张吉翔 刊期: 2015年第19期
Morson[1]提出“腺瘤-癌”顺序学说,该学说支持大肠癌是由腺瘤发展而来的观点,而由腺瘤发展为大肠癌一般为10~15年。大肠腺瘤性息肉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2]。近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3],因而早期发现大肠息肉具有重要意义。大肠息肉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晰,Yip 等[4]研究发现PTEN 在大肠息肉的发生及恶变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约12%~78%的大肠息肉患者随着病理类型的差异而有不同程度的PTEN 表达缺失,且与恶化程度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PTEN的缺失可导致肠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紊乱,导致自我更新和克隆增殖,分化与凋亡失去平衡,从而形成大肠息肉。本文就PTEN 对大肠息肉病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影响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平倩;张涛;陈玉;林春李;刘鹏;陈远能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例,分为治疗组25例,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4、12、24周时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白蛋白、胆碱酯酶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食欲、乏力、腹胀、腹水的好转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安全可靠。
作者:张岁;闫宝勇;佟立新;郭力红;段卫;杨大伟;张丽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评估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行手术治疗的63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的氧合指数(PaO2/FiO2)分为两组,≤200 mmHg为低氧血症组,>200 mmHg为非低氧血症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症状、术中氧合情况及预后指标的差异。结果:低氧血症患者术前易出现精神症状,且具有主观症状不明显、对缺氧相对耐受的特点。低氧血症组术中氧合情况进一步恶化,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低氧血症组。两组术后再次插管率、非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低氧血症患者术前有其特殊临床表现,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了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但并未对术后再次插管率、非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高露露;栾永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表面CD54、CD106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心衰组、单纯高血压组、单纯扩张型心肌病组、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表面 CD54及CD106的百分率进行检测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心衰患者分别于心衰发作期及缓解期测定心脏功能。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54、CD106在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心衰发作组及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心衰缓解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54、CD106在单纯扩张型心肌病组、扩张型心肌病伴心衰发作组、扩张型心肌病伴心衰缓解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54、CD106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而增加,且差异均有显著性;心衰患者的LVEF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54呈显著负相关。结论:CD54、CD106对判断或监测心衰患者病情进展及活动转归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裴丽春;张一娜;孟松艳;滕宗艳;张迎;张静媛;于卫刚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3大肿瘤,其癌症相关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4位[1]。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以平均每年4.2%速度迅速增长,占所有肿瘤的10%~15%,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17∶1.00,该病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密切联系[2]。手术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措施,自从全肠系膜切除术的引进,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虽有所下降,但由于手术很难彻底切除微小病灶,致使其术后仍具有较高的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近年来多学科的综合治疗使得不少直肠肿瘤患者收益,并已在直肠肿瘤中证实:术前放疗及化疗比相似的术后治疗更有效[3]。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多的方案得到应用,其中新辅助治疗被临床工作者广泛关注。新辅助治疗包括术前放疗、化疗及放化疗结合,其能够降低肿瘤分期,从而减少肿瘤局部复发,改善无病存活率。目前,新辅助治疗已被确认对结直肠癌有利。
作者:李雪(综述);王子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9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通过检测喘息患儿FcεRI-β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现及哮喘相关性的研究,探讨该基因多态性对喘息患儿的易感性与预后的作用。方法:选取住院喘息患儿146例,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儿FcεRI-β基因,其中 AG 、GG 为风险基因型,共41例,AA 为正常基因型,共105例;记录两组患儿的喘息发作程度;出院后随访2年,记录两组患儿的哮喘发病率。结果:风险型基因组与正常型基因组在喘息发作严重程度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风险型基因组较正常型基因组喘息发作严重;两组患儿在随访2年后,哮喘发病率上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13)。结论:FcεRI-β基因多态性与患儿的喘息发病相关,风险型基因是喘息发生的危险因素;风险型基因影响喘息发作的严重程度;但不是发生哮喘的主导因素。
作者:郭素华;林英;李丽云;王馨;邓群娣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早期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ACOP患者208例作为中毒组,根据有否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118例)和非心肌损伤组(90例)。根据中毒程度分轻、中、重、度,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入选者在中毒后2、6 h和3 d 内抽取静脉血3 mL,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I(cTnI)、H-FABP水平。结果:中毒后2 h,H-FABP水平明显升高(P <0.05),cTnI、心肌酶水平均在正常范围(P >0.05)。而中毒后6 h,心肌损伤组cTnI、心肌酶水平较非心肌损伤组升高(P <0.05),H-FABP水平升高更加明显,与中毒后2 h比较H-FABP升高(P <0.05)。中毒后3 d,心肌损伤组心肌酶水平降至正常,虽 cTnI、H-FABP 水平降低,仍高于正常范围;与非心肌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中毒后2、6 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与轻、中度比较 H-FABP升高明显(P <0.05)。ACOP中毒程度与H-FABP水平呈正相关。采用Logistic回归提示一氧化碳中毒程度重、H-FABP、cTnI、心肌酶水平升高的患者出现中毒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结论:H-FABP对ACOP患者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评估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敬;王霞;刘晓婷;李佳;张玮;褚永果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评估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和环磷酰胺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服用雷公藤多甙片,疗程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肺功能和肺高分辨CT影像均得到改善,试验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醋酸泼尼松片和环磷酰胺的用量均少于对照组,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是有效的和安全的,其疗效优于环磷酰胺联合醋酸泼尼松。
作者:胡怀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子型别及其耐药特点,为防控 SAP 合并MRS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SAP合并感染金葡菌43株,运用PCR方法鉴定MRSA菌株,利用 spa 分型、SCCmec 分型、MLST分型方法对MRSA菌进行分子分型,测定所有菌株对苯唑西林等药物的敏感性,分析金葡菌及MRSA的耐药情况。结果:43株金葡菌中32株为MRSA菌,MRSA菌株可分为4种SCCmec型,5种spa型及4种MLST型。优势克隆为ST239-Ⅲ-t030及ST239-Ⅲ-t037,这两种克隆均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呈现高度耐药性。结论:SAP合并感染中MRSA菌分离率较高,优势克隆为ST239-Ⅲ-t030和 ST239-Ⅲ-t037,具有较高耐药性,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避免院内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韩莉;马英杰;王华启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检测水通道蛋白1(AQ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旨在探讨其与乙肝相关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2例肝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AQP1和VEGF的表达。结果:AQP1和VEGF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与病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有关。肝癌组血清AQP1和V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存在AQP1和VEGF的高表达,说明其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起着作用。血清中AQP1和VEGF的检测对肝癌临床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姚杨;苏杰;徐锐;叶芸;王莉 刊期: 2015年第19期
自1990-2010年,全球脑卒中所致的病死率已达26%,占所有疾病伤残调整寿命年的19%[1]。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人口的第一位死亡和致残原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共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患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约占60%~80%,故对IS 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进行有效、及时的防治,对改善预后、减少病死率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血栓形成是IS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而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IS 防治工作的重点。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种类繁多,然而部分患者对某些抗血小板药物并不敏感,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个体差异性,且血小板活化具有多种途径。本文依据现有资料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的作用机制、主要不良反应、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单青婷;方琪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豆纹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为减少豆纹血管病变相关神经系统后遗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47例新生儿,对其行临床资料搜集、豆纹血管超声检查以及其他相关的检查。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豆纹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先天性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新生儿窒息、先天性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与豆纹血管病变有关(P <0.05)。再对这些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先天性HCMV感染、新生儿窒息、先天性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对豆纹血管病变的发生有重要作用(P <0.05)。结论:先天性HCMV感染、新生儿窒息,先天性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是新生儿豆纹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提示临床医生应对存在这些相关因素的新生儿进行豆纹血管的超声筛查,早期干预。
作者:密英鸽;张畅斌;尚宁;苏海浩;胡兢晶;蔡丽君;王波 刊期: 2015年第19期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及断指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1-2],以往很多被视为无再植适应证的离断伤,通过高质量的小血管吻合,各种游离皮瓣技术的改进应用,复杂类型的断指也能行再植处理。对于皮肤缺损的断指[3-5]合并软组织挫伤严重、热压伤、多指同时离断伤、失血性休克等特殊患者来讲,手术难度及风险很高。探讨简单、有效、创伤又小的组织瓣来作为高难度断指的手术的过渡是非常有必要的。自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我科尝试应用游离翻转静脉筋膜瓣[6]作为临时过渡,为伤情严重的特殊类型断指再植提供新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健辉;李秀文;冷树立;邱日升;王夫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在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高居第二位[1]。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然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2]。 PSA检查联合直肠指诊是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但临床上发现,PSA 检测常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现象,因此,为了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更精准的瘤标。而尿液肌氨酸的含量改变有可能成为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指标。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检测前列腺癌患者尿液肌氨酸的含量,探讨尿液肌氨酸的变化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期把前列腺癌的诊断实现从血到尿的转变,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一种更为便利、无痛苦的早期诊断手段。
作者:刘泰荣;陈华;宋乐明;杨忠圣;黄建荣 刊期: 2015年第19期
患者男,22岁,因“咳嗽、气喘30 d ,发热1 d”于2012年11月12日入住我科。患者于半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伴胸闷、心慌、气喘,夜间打鼾,平卧时明显。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今日出现发热,病程中晕厥3次,一般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家人发现晕厥时口唇颜面紫绀,呼之不应,无四肢抽搐及小便失禁,持续数分钟后被叫醒后症状缓解。今日转我院进一步诊治。体格检查:体温37.5℃,脉搏117次/min ,呼吸22次/min ,血压150/100 mmHg。咽红,双侧扁桃体Ⅲ°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患者入院当晚入睡时感憋气、胸闷、濒死感,于22:20行无创机械通气,CPAP 模式,压力10 cmH2O,患者诉上机后呼吸通畅,10 min 后安静入睡,听诊双肺可闻及少许散在哮鸣音,约15 min 后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口唇及颜面紫绀,考虑呼吸暂停窒息,拍醒患者,撤除无创机械通气,加大吸氧流量后症状逐渐缓解。辅助检查 CT 提示“考虑双肺感染。副鼻窦炎。鼻中隔偏曲,双下鼻甲肥厚。喉咽部软组织肿胀”。喉镜及支气管镜检查示双侧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悬雍垂过长,支气管镜可见范围内各支气管腔通畅。诊断:(1)OSAS;(2)窒息;(3)双肺感染。给予抗感染、舒张支气管、吸氧、祛痰对症治疗。患者于10月15日11时出现患者呼吸停止、颜面口唇及全身皮肤紫绀,呼之不应,立即行经口气管插管,接人工气囊辅助通气,面色逐渐转红润,神志转清楚,停用人工气囊后患者氧饱和度能维持在95%以上,拔出气管插管,患者坐立位后自主呼吸恢复。因入院后患者多次出现窒息,2012年10月15日经患者同意后行气管切开术。2012年11月19日转耳鼻喉科行全麻下双侧扁桃体摘除术+腭咽成形术+腺样体等离子消融术。术后行睡眠呼吸监测示睡眠呼吸 AHI 指数12.4次/h,长呼吸暂停时间10 s ,以中枢型为主的混合型呼吸暂停,夜间睡眠低血氧饱和度72%。行头颅 MRI 检查提示“Chiari 畸形并颈段脊髓空洞”。请神经外科会诊后建议转该科行手术治疗。因患者拒绝手术治疗,自动出院。
作者:阮玉姝;曾凡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延迟性脑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及超微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制作改良四动脉结扎全脑缺血模型,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延迟性脑缺血后处理(PostC)组。通过焦油紫染色方法观察神经元生存密度,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病理改变。结果:焦油紫染色显示I/R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生存密度较低、电镜下病变严重,可见神经元、微血管、星形胶质细胞、轴突的超微病理改变,并出现凋亡神经元;PostC 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生存密度明显高于I/R 组(P <0.05),电镜下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轴突的超微病理改变显著减轻,未见明显凋亡神经元。假手术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生存密度较高,细胞超微结构正常。结论:延迟性脑缺血后处理促进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生存,抑制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凋亡样改变,大鼠CA1区超微病理变化明显得到改善。
作者:张文丽;唐慧;周彩凤;朱莹;李宁;张丽娟;王智惠;陈天智;王瑞敏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NDV7793序贯5-FU 治疗方案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效果,并初步探讨序贯联合用药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脾内注射法建立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将小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PBS 阴性对照组(0.1 mL/d,10 d)、NDV7793组[512 HU/(kg·d),5 d]和NDV7793序贯5-FU组[512 HU/(kg·d),5 d +10 mg/(kg·d),5 d]。根据受试小鼠生存时间、体重变化、肝脏转移癌灶数、肝重等指标评价序贯用药效果;根据受试小鼠胸腺指数及肝脏IFN-γ的量初步观察序贯用药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小鼠生存时间序贯给药组(32 d)长于NDV7793单独给药组(30 d)及PBS阴性对照组(17 d)(P <0.05);转移癌结节序贯给药组(30.60±9.32)少于PBS阴性对照组(273.30±30.73)(P <0.05),但与NDV7793组(24.83±6.90)相比,两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序贯给药组小鼠肝重轻于 PBS 阴性对照组(P <0.05);序贯给药组的胸腺指数低于 NDV7793组(P <0.05),但其 IFN-γ表达水平远高于 NDV779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NDV7793序贯5-FU 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具有抑制效果;与NDV7793单独用药相比,序贯联合用药对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延长及免疫功能的激活,均有一定的提高。
作者:黄盼柳;周丹旎;梁莹;樊晓晖;宋德志;高灵茜;孙盼;赖振屏;张彬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舌骨位置的变化对该病发病机制的影响及指导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128层螺旋CT分别对52例重度OSAHS 成年男性行清醒和Muller 试验状态及32例正常人行清醒状态上气道扫描,分别测量舌骨位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 AHI、MSaO2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清醒状态OSAHS组颏结节、硬腭平面至舌骨距离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清醒期相比,Muller状态下OSAHS组颏结节至舌骨距离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硬腭平面至舌骨距离与AHI呈正相关;硬腭平面、颏结节至舌骨距离与MSaO2呈负相关。结论:舌骨位置的改变对OSAHS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蓉;吴绯红;苏筱芮;张博薇;粟丽;李海军;彭德昌 刊期: 201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