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泰荣;陈华;宋乐明;杨忠圣;黄建荣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素组。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大黄素组于造模后12 h 开始腹腔注射大黄素10 mg/kg ,每天2次。模型组及大黄素组分别在造模后24、72、120和168 h ,随机各取6只,门静脉血测肝功能,肝组织10%甲醛液固定,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检测PCNA。结果:造模后24 h,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值明显升高,分别为(335.3±101.7)U/L 和(625.2±124.3)U/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9.5±3.1)U/L 和(78.5±4.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4.546和7.327,均 P <0.01),以72 h 为著。造模后72 h,大黄素组血清 ALT、AST分别为(136.8±56.2)U/L 和(185.5±78.7)U/L,显著低于模型组的(769.0±124.4)U/L 和(1203.7±223.7)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5.424和3.958,均P<0.01)。造模后24 h,模型组PCNA为0.103±0.017,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054±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5.575,P <0.01),72 h 达高峰,为0.141±0.092,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大黄素组24 h PCNA 的表达为0.165±0.031,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10.274,P <0.01),72、120 h大黄素组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7.758和4.591,均P <0.01)。结论:大黄素能显著提高肝功能衰竭大鼠肝脏PCNA的表达,其对肝功能的改善作用,可能与此有关。
作者:王凤玲;金茜;于盈;侯伟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改良引流途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经CT 或MRI诊断的126例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中取血肿厚处钻骨孔并置管冲洗,后将引流管分别向枕部(A组)、额部(B组)置入,其中在B组的引流管上距骨孔约2 cm 处取侧孔。对两种引流途径的疗效及手术并发症(如:颅内积气、脑损伤、血肿复发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治疗后,A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0%,B组并发症发生率是2%(P <0.05);B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P <0.05)。结论: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治疗中,改良引流途径安全有效,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爱军;陈鑫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 磺酸钠(STS)对阿霉素(ADR)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将 H9c2细胞分4组:对照(Con)组、ADR 组、STS 组、ADR+STS(AS)组。 MTT 方法检测 ADR、STS 对H9c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 检测Bcl-2/Bax 及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Con组相比,ADR组细胞明显减少(P <0.01),G0/G1期细胞增加(P <0.05),Caspase-3蛋白表达增强(P <0.05),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P <0.01)。与ADR组相比,AS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降低(P <0.05),Bcl-2/Bax 比值增高(P <0.05),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P <0.05)。结论:STS 能抑制 ADR 导致的H9c2细胞凋亡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张文静;谢萍;苏鹏;李燕玲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白细胞介素8(interleutin-8, IL-8)是一种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chenmotactic cytokine,CXC),属于 CXC-α亚家族(又称CXCL-8)。在正常人体内,主要是由单核细胞、免疫细胞、上皮细胞等分泌,参与炎症和体内的免疫防御反应;其受体(CXCR)是由59和67 kDa 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属于 G 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共有两个亚型,分别为CXCR1和CXCR2。对于IL-8生物活性的研究主要涉及炎症和免疫学。目前已经明确IL-8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趋化T 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其他的炎症细胞;参与血管的形成;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IL-8在正常细胞[1]和肿瘤细胞的增殖中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期的研究表明IL-8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本身也可分泌IL-8,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因此,IL-8已成为肿瘤微环境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
作者:鲁克庆;马宝良;佘东立;王志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子型别及其耐药特点,为防控 SAP 合并MRS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SAP合并感染金葡菌43株,运用PCR方法鉴定MRSA菌株,利用 spa 分型、SCCmec 分型、MLST分型方法对MRSA菌进行分子分型,测定所有菌株对苯唑西林等药物的敏感性,分析金葡菌及MRSA的耐药情况。结果:43株金葡菌中32株为MRSA菌,MRSA菌株可分为4种SCCmec型,5种spa型及4种MLST型。优势克隆为ST239-Ⅲ-t030及ST239-Ⅲ-t037,这两种克隆均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呈现高度耐药性。结论:SAP合并感染中MRSA菌分离率较高,优势克隆为ST239-Ⅲ-t030和 ST239-Ⅲ-t037,具有较高耐药性,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避免院内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韩莉;马英杰;王华启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舌骨位置的变化对该病发病机制的影响及指导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128层螺旋CT分别对52例重度OSAHS 成年男性行清醒和Muller 试验状态及32例正常人行清醒状态上气道扫描,分别测量舌骨位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 AHI、MSaO2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清醒状态OSAHS组颏结节、硬腭平面至舌骨距离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清醒期相比,Muller状态下OSAHS组颏结节至舌骨距离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硬腭平面至舌骨距离与AHI呈正相关;硬腭平面、颏结节至舌骨距离与MSaO2呈负相关。结论:舌骨位置的改变对OSAHS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蓉;吴绯红;苏筱芮;张博薇;粟丽;李海军;彭德昌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明确T140体内靶向阻断 SDF-1/CXCR4信号通路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影响,探讨T140延缓软骨退变的作用。方法:健康9月龄雄性Hartley 豚鼠36只,随机分成A组(实验组)、B 组(实验对照组)、C 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2、4、6、8、10、12周时,ELISA法测血清中SDF-1含量。12周时,RT-PCR法测关节软骨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MMP-13)mRNA的表达。结果:A组血清中SDF-1含量逐渐降低,B、C 组逐渐升高,同一时间比较,A组与B、C 组有明显差异(P <0.05);A 组MMP-3、9、13 mRNA 的表达量低于 B、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140靶向阻断SDF-1/CXCR4信号通路,减少血清中SDF-1的分泌并降低软骨内MMPs mRNA的表达量,从而减缓关节软骨的退变。
作者:王坤;赵沣凯;李彦林;余洋;高寰宇;肖渝;李龙滕;闫祥甲;贾迪 刊期: 2015年第19期
胸膜腔积液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多,机制各异。据统计,常见病因首先是结核,其次是恶性肿瘤,再次是心源性原因及创伤。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胸水生化、常规、细菌学方法检测,难以确定诊断。有报道胸膜活检、胸腔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但因其创伤性而受到很大限制。 ADA 检测特异性、敏感性较高,但诊断临界值确定不一,且结果存在部分重叠,造成诊断困扰。近年来,利用结核杆菌特有抗原在体外刺激外周血细胞以检测 T 细胞应答可作为结核分支杆菌(MTB)感染的诊断方法迅速发展,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1]。我科在进行 T-SPOT 在尘肺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科研的同时,对结核性胸膜炎和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行 T-SPOT检测,同时与胸水ADA检测结果比较,T-SPOT 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敏感性高于ADA ,对诊断有很好补充检测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昌恒;廖江荣;徐巧伶 刊期: 2015年第19期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0年余,久治不愈,近期加重伴咯血于我院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鼻塞,后症状反复,2年前因咳嗽、咳痰加重,伴痰中带血,于当地医院就诊并诊为“支气管扩张症伴感染”。1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加重,咳黄色黏痰,咯血,发热,活动后胸闷气短,鼻塞流脓涕,头痛。体格检查:双侧下鼻甲肥大,双侧上颌窦压痛。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粗湿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内侧0.5 cm处。仔细询问病史,患者未婚,发现右位心2年,支气管扩张症病史2年,曾行精液检查示不动精子占93.89%,父母非近亲结婚,家属中无类似本病。胸部 X 线示:支气管扩张,右位心(图1a )。胸部CT示:双下肺支气管呈广泛性柱状、囊状扩张,双肺、心脏及所见腹部脏器左右对称性转位(图1b、c )。双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右位心。鼻窦部 CT 示:双侧上颌窦、筛窦内可见液体密度,以右侧上颌窦为著(图1d )。双侧副鼻窦炎症。临床诊断:Kartagener综合征。
作者:邓金铭;张维录 刊期: 2015年第19期
患者女,57岁,工人,已婚,因胸壁肿物半年入院,入院前半年,无意中发现胸壁正中有一圆形肿物生长,约“鸟蛋”大小,略有增长趋势,无胸闷,无明显咳嗽、咳痰,无咯血,无发热、寒战,无乏力,无盗汗,无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无腹痛。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胸壁结核,系统抗结核治疗3个月,病情无明显好转伴局部疼痛来院,门诊以“胸壁肿物”收入院。病程中饮食及睡眠良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增减。既往史:无输血史;过敏体质,青霉素、头孢、安痛定、去痛片等药物均过敏;海鲜、花粉过敏。30年前卵巢手术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体格检查:T 36.5℃,P 84次/min,R 20次/min,BP 157/85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明,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及结膜无苍白,未见皮疹及出血点,皮肤弹性正常。颈部及腋下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气管居中,无偏移,胸廓对称,两侧肋间隙无明显增宽及变窄。左侧胸壁锁骨中线近肋弓上方见1.0 cm ×1.5 cm 溃疡灶,有淡黄色渗出液,深度约2.0 cm。肿物界限欠清楚,活动性差,无波动感,质地中等,无明显压痛,两侧触觉语颤无明显增强及减弱。叩诊双肺为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右下腹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 WBC 6.58×109/L,Hb 116 g/L,RBC 4.93×1012/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3.1%,血凝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尿分析无明显变化,乙肝两对半均(-),TPPA (+),TRUST 1:32(+),TB-AbI(-),血沉70 mm/h,痰液结核杆菌-DNA 阴性。浅表肿物超声:左锁骨上窝见范围约9.6 cm ×4.1 cm ×1.8 cm 不规则无回声区,透声差,加压后前后径明显变小,CDFI 其内未见血流信号,提示左侧锁骨上窝不规则无回声(脓肿可能性大)。肺CT见气管主支气管及各叶支气管通畅,双肺门结构清晰,纵隔居中,其中脂肪间隙清晰,未见肿大淋巴结,双侧胸腔未见异常,左侧锁骨上区见不规则囊性低密度灶边缘清楚,其内呈液性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约16 HU。结论:左侧锁骨上区囊性占位病变。超声引导下浅表肿物穿刺活检:左锁骨上肿物组织内血管增生,炎细胞浸润,并见有坏死,诊断梅毒Ⅲ期,左侧胸部皮肤树胶肿,给予手术切开引流,碘伏棉球浸泡切口内,置引流管,并接负压吸引气囊,缝合切口,加压包扎。每天清洁换药,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注射用多西环素0.3 g,每日1次静脉点滴,疗程15 d ,好转出院。术后病理回报:组织内炎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并见坏死及多核巨细胞。
作者:李延龙;吴兆芬;李宗洲 刊期: 2015年第19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个气道、肺组织及全身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据WHO预测,至2030年COPD将成为全球第三位死亡原因[1]。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COPD的合并症之一,是一组以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紊乱为表现的症候群,在COPD中发生率高[2],且合并MS可增加COPD死亡风险[3]。预防并及时干预MS 的发生或能改善 COPD 预后,而研究其发病机制,进行病因治疗可为治疗COPD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国内外关于COPD 合并 MS 的研究较少,大多数学者认为与系统性炎症、胰岛素抵抗有关,本文将对近年研究结果做一综述,以期对COPD及其合并症的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徐悦;李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患者男,22岁,因“咳嗽、气喘30 d ,发热1 d”于2012年11月12日入住我科。患者于半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伴胸闷、心慌、气喘,夜间打鼾,平卧时明显。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今日出现发热,病程中晕厥3次,一般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家人发现晕厥时口唇颜面紫绀,呼之不应,无四肢抽搐及小便失禁,持续数分钟后被叫醒后症状缓解。今日转我院进一步诊治。体格检查:体温37.5℃,脉搏117次/min ,呼吸22次/min ,血压150/100 mmHg。咽红,双侧扁桃体Ⅲ°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患者入院当晚入睡时感憋气、胸闷、濒死感,于22:20行无创机械通气,CPAP 模式,压力10 cmH2O,患者诉上机后呼吸通畅,10 min 后安静入睡,听诊双肺可闻及少许散在哮鸣音,约15 min 后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口唇及颜面紫绀,考虑呼吸暂停窒息,拍醒患者,撤除无创机械通气,加大吸氧流量后症状逐渐缓解。辅助检查 CT 提示“考虑双肺感染。副鼻窦炎。鼻中隔偏曲,双下鼻甲肥厚。喉咽部软组织肿胀”。喉镜及支气管镜检查示双侧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悬雍垂过长,支气管镜可见范围内各支气管腔通畅。诊断:(1)OSAS;(2)窒息;(3)双肺感染。给予抗感染、舒张支气管、吸氧、祛痰对症治疗。患者于10月15日11时出现患者呼吸停止、颜面口唇及全身皮肤紫绀,呼之不应,立即行经口气管插管,接人工气囊辅助通气,面色逐渐转红润,神志转清楚,停用人工气囊后患者氧饱和度能维持在95%以上,拔出气管插管,患者坐立位后自主呼吸恢复。因入院后患者多次出现窒息,2012年10月15日经患者同意后行气管切开术。2012年11月19日转耳鼻喉科行全麻下双侧扁桃体摘除术+腭咽成形术+腺样体等离子消融术。术后行睡眠呼吸监测示睡眠呼吸 AHI 指数12.4次/h,长呼吸暂停时间10 s ,以中枢型为主的混合型呼吸暂停,夜间睡眠低血氧饱和度72%。行头颅 MRI 检查提示“Chiari 畸形并颈段脊髓空洞”。请神经外科会诊后建议转该科行手术治疗。因患者拒绝手术治疗,自动出院。
作者:阮玉姝;曾凡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表面CD54、CD106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心衰组、单纯高血压组、单纯扩张型心肌病组、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表面 CD54及CD106的百分率进行检测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心衰患者分别于心衰发作期及缓解期测定心脏功能。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54、CD106在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心衰发作组及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心衰缓解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54、CD106在单纯扩张型心肌病组、扩张型心肌病伴心衰发作组、扩张型心肌病伴心衰缓解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54、CD106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而增加,且差异均有显著性;心衰患者的LVEF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54呈显著负相关。结论:CD54、CD106对判断或监测心衰患者病情进展及活动转归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裴丽春;张一娜;孟松艳;滕宗艳;张迎;张静媛;于卫刚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调查研究宜昌市职业人群中高尿酸血症(HUA)患病情况及其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对本市职业人群HUA患病特点进行分析,为本市HUA卫生防控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样调查宜昌市城区15个单位职业人群共6450例(男3284例,女3166例,年龄20~70岁),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并抽取空腹血进行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C反应蛋白(CRP)等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宜昌市职业人群HUA的患病率为9.67%,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5.38%,女性为3.76%(P <0.01)。男性各年龄段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 <0.01),且各年龄段患病率较均衡,女性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50岁以后患病率明显上升。宜昌市职业人群HUA组中,MS患病率为23.94%, MS相关危险因素异常率依次为高 TG 血症(57.73%)、肥胖(54.04%)、高血压(34.75%)、高 LDL-C 血症(31.74%)、总胆固醇升高(17.78%)、高血糖(17.1%)、CRP增高(8.76%)、低HDL-C血症(4.51%)。 MS人群中HUA患病率为23.57%。结论:宜昌市职业人群中男性HUA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成年人、50岁以上女性为HUA患病高风险人群,该群体应作为定期监测、预防和干预的重点。 HUA与MS密切相关,可作为MS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罗春华;杨绍玉;龚峰;李乾元;李雪莉 刊期: 2015年第19期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是脑的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存在的一个调节界面,其结构主要有3层: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MECs )、基膜和胶质细胞足突,其中BMECs 发挥主要作用。近几年逐步认识到BMECs不仅是生物学上的结构与功能屏障,还能合成多种物质,调节血管舒缩和营养神经,当其功能发生障碍时,一系列脑血管疾病随之发生。本文拟从细胞结构及功能,以及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BMECs 细胞的变化以及疾病治疗等方面对 BMECs 与脑卒中的关系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余奇劲;陶红 刊期: 2015年第19期
开胸手术的典型特点是大范围的肌纤维切断和大面积的切口损伤,恢复的过程中往往伴随剧烈的疼痛[1]。本文针对开胸手术患者的肋神经阻滞联合地佐辛的静脉镇痛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京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喉癌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喉癌患者的生存和预后资料。选择7个临床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及Cox 模型多因素分析,确定喉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63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69.8%,5年生存率为5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部位(P <0.01)、T 分期(P <0.01)、N 分期(P <0.01)、临床分期(P <0.01)、病理分级(P <0.01)和治疗方法(P <0.01)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P >0.05)与患者的预后无关。 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P <0.01)和N分期(P <0.01)为喉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T分期和N分期为喉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喉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周学军;王晓凤;冯勇军;谢民强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新疆回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胱硫醚β合成酶(CBS)G919A 基因多态性位点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对352例新疆回族高血压患者和332例正常对照组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同时检测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新疆回族G919A位点高血压组基因型GG、GA、AA和等位基因G、A分别为76.4%、19.0%、4.5%和85.9%、14.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BS G919A位点在新疆回族人群中存在基因多态性,该多态性可能与新疆回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无相关性。
作者:赵磊;张蕾;芮东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左心衰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呼吸内科病房确诊或既往诊断为AECOPD的患者109例,根据心脏彩超及临床特点将患者分为左心衰组(A组,21例)及非左心衰组(B组,88例),探讨影响AECOPD患者血浆NT-proBNP升高的相关因素,以及NT-proBNP对AECOPD合并左心衰的诊断价值,并拟出排除及诊断截点。结果: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 NT-proBNP 与降钙素原 PCT (β=0.180,P =0.011)、肺动脉压PAP(β=0.333,P =0.000)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β=-0.511,P =0.000)呈负相关。 NT-proBNP 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9(95%CI:0.915~1.002,P =0.000),排除截点为794.6 pg/mL(敏感性:90.5%,特异性:92%),诊断截点为1618 pg/mL(敏感性:85.7%,特异性:97.7%)。结论: NT-proBNP 可协助诊断AECOPD患者是否合并左心衰。除左心功能不全外,系统炎症、肺动脉高压状态也可能是影响AECOPD患者NT-proBNP升高的因素。
作者:邱卓明;康闪闪;黎振兴;朱恬华;区雪婷;魏立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肺康复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抑郁、运动能力和肺功能的影响及抑郁与运动能力、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38例患者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6 min 步行试验(6MWT)、肺功能测定(FEV1%预计值和FEV1/FVC)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后抑郁评分23.94±4.86 vs.14.66±2.47,P =0.000。6 min 步行距离、FEV1%预计值分别为(353.6±27.90)m vs.(276.8±30.95)m,P =0.000;58.09±8.77 vs.58.34±7.94, P >0.05。抑郁评分与运动能力康复后显著改善。肺康复对肺功能没有改善。结论:肺康复可以减轻中重度COPD患者的抑郁、增加运动耐力,但抑郁与运动能力、FEV1%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方翔;汤兵祥 刊期: 201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