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引流途径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张爱军;陈鑫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 引流术, 颅内积气, 脑损伤, 血肿复发
摘要:目的:研究改良引流途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经CT 或MRI诊断的126例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中取血肿厚处钻骨孔并置管冲洗,后将引流管分别向枕部(A组)、额部(B组)置入,其中在B组的引流管上距骨孔约2 cm 处取侧孔。对两种引流途径的疗效及手术并发症(如:颅内积气、脑损伤、血肿复发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治疗后,A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0%,B组并发症发生率是2%(P <0.05);B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P <0.05)。结论: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治疗中,改良引流途径安全有效,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性口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高发的一种溃疡性损害,一般人群患病率在5%~25%,全球高在美国,达60%,有地区、种族、年龄和性别的差别,不同的种族和社会经济阶层其发病率波动于5%~50%不等[1-2]。本病好发于唇、舌、颊、软腭等部位,发病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征,疼痛剧烈,病情顽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病病因复杂,各方面的病因研究表明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所致,主要有免疫功能异常、细菌及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微量元素缺乏等,但尚无确切定论。而治疗方面,目前临床也尚无根除性的治疗。本课题组自创口疡清方治疗ROU ,前期已立项两个课题进行研究,如口疡清方对ROU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将该方应用于临床,疗效满意,经课题相关研究推测认为,该方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亦可以调节口腔菌群[3-4]。而近年来众多病因研究认为口腔微生态的失衡可能是造成 ROU 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下一步欲选择从细菌、病毒微观学入手,为 ROU 的病因找到新的突破口。本文将近年来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微生态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净;孙勤国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Chiari畸形合并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例

    患者男,22岁,因“咳嗽、气喘30 d ,发热1 d”于2012年11月12日入住我科。患者于半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伴胸闷、心慌、气喘,夜间打鼾,平卧时明显。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今日出现发热,病程中晕厥3次,一般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家人发现晕厥时口唇颜面紫绀,呼之不应,无四肢抽搐及小便失禁,持续数分钟后被叫醒后症状缓解。今日转我院进一步诊治。体格检查:体温37.5℃,脉搏117次/min ,呼吸22次/min ,血压150/100 mmHg。咽红,双侧扁桃体Ⅲ°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患者入院当晚入睡时感憋气、胸闷、濒死感,于22:20行无创机械通气,CPAP 模式,压力10 cmH2O,患者诉上机后呼吸通畅,10 min 后安静入睡,听诊双肺可闻及少许散在哮鸣音,约15 min 后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口唇及颜面紫绀,考虑呼吸暂停窒息,拍醒患者,撤除无创机械通气,加大吸氧流量后症状逐渐缓解。辅助检查 CT 提示“考虑双肺感染。副鼻窦炎。鼻中隔偏曲,双下鼻甲肥厚。喉咽部软组织肿胀”。喉镜及支气管镜检查示双侧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悬雍垂过长,支气管镜可见范围内各支气管腔通畅。诊断:(1)OSAS;(2)窒息;(3)双肺感染。给予抗感染、舒张支气管、吸氧、祛痰对症治疗。患者于10月15日11时出现患者呼吸停止、颜面口唇及全身皮肤紫绀,呼之不应,立即行经口气管插管,接人工气囊辅助通气,面色逐渐转红润,神志转清楚,停用人工气囊后患者氧饱和度能维持在95%以上,拔出气管插管,患者坐立位后自主呼吸恢复。因入院后患者多次出现窒息,2012年10月15日经患者同意后行气管切开术。2012年11月19日转耳鼻喉科行全麻下双侧扁桃体摘除术+腭咽成形术+腺样体等离子消融术。术后行睡眠呼吸监测示睡眠呼吸 AHI 指数12.4次/h,长呼吸暂停时间10 s ,以中枢型为主的混合型呼吸暂停,夜间睡眠低血氧饱和度72%。行头颅 MRI 检查提示“Chiari 畸形并颈段脊髓空洞”。请神经外科会诊后建议转该科行手术治疗。因患者拒绝手术治疗,自动出院。

    作者:阮玉姝;曾凡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例,分为治疗组25例,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4、12、24周时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白蛋白、胆碱酯酶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食欲、乏力、腹胀、腹水的好转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安全可靠。

    作者:张岁;闫宝勇;佟立新;郭力红;段卫;杨大伟;张丽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是脑的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存在的一个调节界面,其结构主要有3层: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MECs )、基膜和胶质细胞足突,其中BMECs 发挥主要作用。近几年逐步认识到BMECs不仅是生物学上的结构与功能屏障,还能合成多种物质,调节血管舒缩和营养神经,当其功能发生障碍时,一系列脑血管疾病随之发生。本文拟从细胞结构及功能,以及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BMECs 细胞的变化以及疾病治疗等方面对 BMECs 与脑卒中的关系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余奇劲;陶红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重症胰腺炎合并感染MRSA菌分子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子型别及其耐药特点,为防控 SAP 合并MRS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SAP合并感染金葡菌43株,运用PCR方法鉴定MRSA菌株,利用 spa 分型、SCCmec 分型、MLST分型方法对MRSA菌进行分子分型,测定所有菌株对苯唑西林等药物的敏感性,分析金葡菌及MRSA的耐药情况。结果:43株金葡菌中32株为MRSA菌,MRSA菌株可分为4种SCCmec型,5种spa型及4种MLST型。优势克隆为ST239-Ⅲ-t030及ST239-Ⅲ-t037,这两种克隆均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呈现高度耐药性。结论:SAP合并感染中MRSA菌分离率较高,优势克隆为ST239-Ⅲ-t030和 ST239-Ⅲ-t037,具有较高耐药性,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避免院内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韩莉;马英杰;王华启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Kartagener综合征1例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0年余,久治不愈,近期加重伴咯血于我院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鼻塞,后症状反复,2年前因咳嗽、咳痰加重,伴痰中带血,于当地医院就诊并诊为“支气管扩张症伴感染”。1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加重,咳黄色黏痰,咯血,发热,活动后胸闷气短,鼻塞流脓涕,头痛。体格检查:双侧下鼻甲肥大,双侧上颌窦压痛。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粗湿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内侧0.5 cm处。仔细询问病史,患者未婚,发现右位心2年,支气管扩张症病史2年,曾行精液检查示不动精子占93.89%,父母非近亲结婚,家属中无类似本病。胸部 X 线示:支气管扩张,右位心(图1a )。胸部CT示:双下肺支气管呈广泛性柱状、囊状扩张,双肺、心脏及所见腹部脏器左右对称性转位(图1b、c )。双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右位心。鼻窦部 CT 示:双侧上颌窦、筛窦内可见液体密度,以右侧上颌窦为著(图1d )。双侧副鼻窦炎症。临床诊断:Kartagener综合征。

    作者:邓金铭;张维录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改良引流途径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目的:研究改良引流途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经CT 或MRI诊断的126例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中取血肿厚处钻骨孔并置管冲洗,后将引流管分别向枕部(A组)、额部(B组)置入,其中在B组的引流管上距骨孔约2 cm 处取侧孔。对两种引流途径的疗效及手术并发症(如:颅内积气、脑损伤、血肿复发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治疗后,A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0%,B组并发症发生率是2%(P <0.05);B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P <0.05)。结论: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治疗中,改良引流途径安全有效,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爱军;陈鑫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曲线α角与全身炎症和运动耐量的关系

    王印林张明生张厚亮刘永岭于本院体检科健康体检者中随机选取50例,测肺功能。

    作者:王印林;张明生;张厚亮;刘永岭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息肉样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误诊分析

    患者男,58岁,因“反复上腹饱胀不适6个月”于2014年3月入院。6个院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饱胀不适、嗳气、反酸,以进食后明显,大便无特殊。既往体健。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慢性胃炎”,予法莫替丁、吗丁啉口服后缓解不明显。2014年3月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见2枚直径约1 cm 椭圆形肿物,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图1a )。诊断考虑:脂肪瘤?间质瘤?”当地医院考虑十二指肠脂肪瘤,建议手术治疗而转来我院。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特殊,腹部平坦,上腹部轻压痛,未及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5次/min ,双下肢无水肿。入院查血常规:WBC 15.3×109/L,Hb 141 g/L,嗜酸性粒细胞比值52.5%。入院诊断:十二指肠肿物:脂肪瘤?间质瘤?行腹部CT扫描提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2个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分别为1.5 cm ×1.0 cm,1.0 cm ×0.8 cm,边界清楚,增强期无强化,考虑脂肪瘤可能性大(图1c )。超声内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高回声均质光团,边界清晰,邻居肠管管壁清晰,无侵袭破坏表现(图1b )。尿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肾功、血CEA、CA19.9、AFP、风湿6项均正常。病理活检:镜下表现为胃肠黏膜明显水肿,黏膜层内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20/HPF ,局限性分布,未见其他炎性细胞浸润(图1d )。诊断考虑息肉样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给予强的松每天40 mg 口服,潘妥洛克80 mg 静滴每天2次,治疗第5天患者上腹饱胀不适明显减轻,复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下降至正常范围。上述方案治疗7d 后出院,于门诊继续口服强的松及埃索美拉唑口服治疗,1个月后腹部症状完全缓解,停药。2个月后复查胃镜显示十二指肠肿物基本消失,随访至撰稿为止未见复发。

    作者:刁德昌;卢新泉;万进;王伟;赵敏;赵小青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水通道蛋白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水通道蛋白1(AQ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旨在探讨其与乙肝相关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2例肝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AQP1和VEGF的表达。结果:AQP1和VEGF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与病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有关。肝癌组血清AQP1和V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存在AQP1和VEGF的高表达,说明其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起着作用。血清中AQP1和VEGF的检测对肝癌临床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姚杨;苏杰;徐锐;叶芸;王莉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神经阻滞联合地佐辛在开胸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

    开胸手术的典型特点是大范围的肌纤维切断和大面积的切口损伤,恢复的过程中往往伴随剧烈的疼痛[1]。本文针对开胸手术患者的肋神经阻滞联合地佐辛的静脉镇痛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京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肺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与运动能力和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肺康复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抑郁、运动能力和肺功能的影响及抑郁与运动能力、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38例患者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6 min 步行试验(6MWT)、肺功能测定(FEV1%预计值和FEV1/FVC)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后抑郁评分23.94±4.86 vs.14.66±2.47,P =0.000。6 min 步行距离、FEV1%预计值分别为(353.6±27.90)m vs.(276.8±30.95)m,P =0.000;58.09±8.77 vs.58.34±7.94, P >0.05。抑郁评分与运动能力康复后显著改善。肺康复对肺功能没有改善。结论:肺康复可以减轻中重度COPD患者的抑郁、增加运动耐力,但抑郁与运动能力、FEV1%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方翔;汤兵祥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ML)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CVR)的变化。方法:126例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根据颅脑MRI分为正常组及轻、中、重度WML组。对所有受试者均测量血压、血糖、血脂并详细记录既往史。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CO2分压检测仪,通过吸入自身CO2气体诱导高碳酸血症、过度换气诱导低碳酸血症的方法测定CVR。结果: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史、血压、血糖、Apo-A 为 WML 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重度WML组患者CVR明显低于正常组(P <0.05);WML病变的程度与CVR呈负相关(低、高碳酸血症分别为rs =-0.273、-0.392,P =0.021、0.008)。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Apo-A为WML的独立危险因素。 WML患者CVR明显降低。

    作者:肖淑萍;樊延霞;马英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桡神经损伤诊治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高速生活的递增,肱骨骨折的发生率日趋增多,相伴的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发生率逐步增高。人们对生存质量和功能健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神经功能的修复逐渐成为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重视。李平生等[1]认为桡神经损伤后应争取尽早手术修复,显微镜下外膜缝合能有效地预防神经挫伤引起的瘢痕粘连,当神经缺失>2.5 cm 行自体神经移植术有利于神经再生。目前临床一般通过肌电图及MRI 来判定神经受损的情况。 MRI价格昂贵,肌电图受到神经休克期的影响,难以早期诊断,重复检查。高分辨率超声的发展,为临床及早诊断周围神经损伤的情况及类型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也是决定何种手术方式的指标之一。

    作者:郭艳;王茜;戴理平;周玉泉;李志强;谌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效果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确诊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青霉胺组、BMSCs 组和BMSCs+青霉胺组,口服青霉胺剂量为每日40 mg/kg ,将采集的BMSCs液2 mL+生理盐水100 mL经静脉输注入人体。分别于治疗前后做肝组织病理活检,检测0、4、8、12周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变化。结果:BMSCs+青霉胺组肝组织活检肝纤维化明显改善;各组血清中HA、PCⅢ、LN、CⅣ、TIMP-1、MMP-1均持续降低,BMSCs+青霉胺组血清中各细胞因子的改善比其他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BMSCs联合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纤维化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张东锋;王煜姝;腾军放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不同氢氧化钙制剂深龋意外穿髓直接盖髓的临床研究

    目前青少年龋坏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恒牙牙根还没有发育完善,根管粗大,根尖未闭合而呈现喇叭口状,因此考虑采用直接盖髓术尽可能保存活髓,促使牙根继续发育和根尖形成,这对保存患者具有重要意义[1-2]。目前常用的直接盖髓剂多为氢氧化钙制剂,对于不同制剂之间临床效果的评价国内外少见文献报道,为此本实验选用多种不同剂型的氢氧化钙制剂进行临床效果评价,以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聂二民;姜瑞;张春元;曾尽娣;谈济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神经外科患者术中自体血回输回顾性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神经外科患者手术联合自体血回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患者113例,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采用了自体血回输技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3 d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电解质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经血液回收机回收洗涤后回输自体血为(262.53±163.41)mL。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术后1、3 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1 d钾离子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3d 钠离子及氯离子均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神经外科患者术中采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安全、有效,既可节约血源,又可降低输注异体血的风险。

    作者:胡晶;何振洲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左心衰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左心衰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呼吸内科病房确诊或既往诊断为AECOPD的患者109例,根据心脏彩超及临床特点将患者分为左心衰组(A组,21例)及非左心衰组(B组,88例),探讨影响AECOPD患者血浆NT-proBNP升高的相关因素,以及NT-proBNP对AECOPD合并左心衰的诊断价值,并拟出排除及诊断截点。结果: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 NT-proBNP 与降钙素原 PCT (β=0.180,P =0.011)、肺动脉压PAP(β=0.333,P =0.000)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β=-0.511,P =0.000)呈负相关。 NT-proBNP 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9(95%CI:0.915~1.002,P =0.000),排除截点为794.6 pg/mL(敏感性:90.5%,特异性:92%),诊断截点为1618 pg/mL(敏感性:85.7%,特异性:97.7%)。结论: NT-proBNP 可协助诊断AECOPD患者是否合并左心衰。除左心功能不全外,系统炎症、肺动脉高压状态也可能是影响AECOPD患者NT-proBNP升高的因素。

    作者:邱卓明;康闪闪;黎振兴;朱恬华;区雪婷;魏立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抗血小板药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自1990-2010年,全球脑卒中所致的病死率已达26%,占所有疾病伤残调整寿命年的19%[1]。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人口的第一位死亡和致残原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共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患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约占60%~80%,故对IS 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进行有效、及时的防治,对改善预后、减少病死率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血栓形成是IS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而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IS 防治工作的重点。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种类繁多,然而部分患者对某些抗血小板药物并不敏感,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个体差异性,且血小板活化具有多种途径。本文依据现有资料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的作用机制、主要不良反应、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单青婷;方琪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上气道舌骨位置改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舌骨位置的变化对该病发病机制的影响及指导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128层螺旋CT分别对52例重度OSAHS 成年男性行清醒和Muller 试验状态及32例正常人行清醒状态上气道扫描,分别测量舌骨位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 AHI、MSaO2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清醒状态OSAHS组颏结节、硬腭平面至舌骨距离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清醒期相比,Muller状态下OSAHS组颏结节至舌骨距离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硬腭平面至舌骨距离与AHI呈正相关;硬腭平面、颏结节至舌骨距离与MSaO2呈负相关。结论:舌骨位置的改变对OSAHS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蓉;吴绯红;苏筱芮;张博薇;粟丽;李海军;彭德昌 刊期: 2015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