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息肉样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误诊分析

刁德昌;卢新泉;万进;王伟;赵敏;赵小青

关键词:息肉,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十二指肠,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脂肪瘤, 治疗, 黏膜, 口服, 腹部, 嗜酸粒细胞浸润, 诊断, 医院就诊, 炎性细胞浸润, 强的松, 交界, 间质瘤, 边界, 浅表淋巴结, 粒细胞下降, 埃索美拉唑
摘要:患者男,58岁,因“反复上腹饱胀不适6个月”于2014年3月入院。6个院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饱胀不适、嗳气、反酸,以进食后明显,大便无特殊。既往体健。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慢性胃炎”,予法莫替丁、吗丁啉口服后缓解不明显。2014年3月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见2枚直径约1 cm 椭圆形肿物,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图1a )。诊断考虑:脂肪瘤?间质瘤?”当地医院考虑十二指肠脂肪瘤,建议手术治疗而转来我院。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特殊,腹部平坦,上腹部轻压痛,未及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5次/min ,双下肢无水肿。入院查血常规:WBC 15.3×109/L,Hb 141 g/L,嗜酸性粒细胞比值52.5%。入院诊断:十二指肠肿物:脂肪瘤?间质瘤?行腹部CT扫描提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2个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分别为1.5 cm ×1.0 cm,1.0 cm ×0.8 cm,边界清楚,增强期无强化,考虑脂肪瘤可能性大(图1c )。超声内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高回声均质光团,边界清晰,邻居肠管管壁清晰,无侵袭破坏表现(图1b )。尿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肾功、血CEA、CA19.9、AFP、风湿6项均正常。病理活检:镜下表现为胃肠黏膜明显水肿,黏膜层内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20/HPF ,局限性分布,未见其他炎性细胞浸润(图1d )。诊断考虑息肉样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给予强的松每天40 mg 口服,潘妥洛克80 mg 静滴每天2次,治疗第5天患者上腹饱胀不适明显减轻,复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下降至正常范围。上述方案治疗7d 后出院,于门诊继续口服强的松及埃索美拉唑口服治疗,1个月后腹部症状完全缓解,停药。2个月后复查胃镜显示十二指肠肿物基本消失,随访至撰稿为止未见复发。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雷公藤多甙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的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评估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和环磷酰胺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服用雷公藤多甙片,疗程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肺功能和肺高分辨CT影像均得到改善,试验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醋酸泼尼松片和环磷酰胺的用量均少于对照组,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是有效的和安全的,其疗效优于环磷酰胺联合醋酸泼尼松。

    作者:胡怀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延迟性脑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延迟性脑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及超微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制作改良四动脉结扎全脑缺血模型,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延迟性脑缺血后处理(PostC)组。通过焦油紫染色方法观察神经元生存密度,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病理改变。结果:焦油紫染色显示I/R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生存密度较低、电镜下病变严重,可见神经元、微血管、星形胶质细胞、轴突的超微病理改变,并出现凋亡神经元;PostC 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生存密度明显高于I/R 组(P <0.05),电镜下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轴突的超微病理改变显著减轻,未见明显凋亡神经元。假手术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生存密度较高,细胞超微结构正常。结论:延迟性脑缺血后处理促进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生存,抑制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凋亡样改变,大鼠CA1区超微病理变化明显得到改善。

    作者:张文丽;唐慧;周彩凤;朱莹;李宁;张丽娟;王智惠;陈天智;王瑞敏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不同氢氧化钙制剂深龋意外穿髓直接盖髓的临床研究

    目前青少年龋坏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恒牙牙根还没有发育完善,根管粗大,根尖未闭合而呈现喇叭口状,因此考虑采用直接盖髓术尽可能保存活髓,促使牙根继续发育和根尖形成,这对保存患者具有重要意义[1-2]。目前常用的直接盖髓剂多为氢氧化钙制剂,对于不同制剂之间临床效果的评价国内外少见文献报道,为此本实验选用多种不同剂型的氢氧化钙制剂进行临床效果评价,以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聂二民;姜瑞;张春元;曾尽娣;谈济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IL-8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8(interleutin-8, IL-8)是一种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chenmotactic cytokine,CXC),属于 CXC-α亚家族(又称CXCL-8)。在正常人体内,主要是由单核细胞、免疫细胞、上皮细胞等分泌,参与炎症和体内的免疫防御反应;其受体(CXCR)是由59和67 kDa 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属于 G 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共有两个亚型,分别为CXCR1和CXCR2。对于IL-8生物活性的研究主要涉及炎症和免疫学。目前已经明确IL-8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趋化T 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其他的炎症细胞;参与血管的形成;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IL-8在正常细胞[1]和肿瘤细胞的增殖中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期的研究表明IL-8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本身也可分泌IL-8,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因此,IL-8已成为肿瘤微环境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

    作者:鲁克庆;马宝良;佘东立;王志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γ-干扰素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分泌黏蛋白MUC5ac的影响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肺组织中MUC5ac 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组、IFN-γ5万IU组和IFN-γ10万IU组,每组10只。测定各组小鼠呼吸道阻力,刘氏染色法分类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数,ELISA 法检测 BALF 中 IL-13的浓度,Ab-PAS 染色计数气道上皮杯状细胞,PCR 检测肺组织中MUC5ac mRNA 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哮喘组小鼠呼吸道阻力、BALF 中细胞数,IL-13浓度明显增加,肺组织中 MUC5ac 表达升高(P <0.05);IFN-γ能减轻呼吸道阻力、BALF中细胞数,降低BALF中IL-13浓度和肺组织中MUC5ac 表达(P <0.05)。结论: IFN-γ能调节哮喘小鼠Th1/Th2平衡,抑制杯状细胞增生和肺组织中MUC5ac mRNA 的表达。

    作者:尹德锋;金明哲;王宋平;熊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高频胸壁振荡排痰与机械振荡排痰在减少VAP发生及缩短撤机时间的比较

    目的:探讨高频胸壁振荡排痰系统预防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缩短撤机时间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 =50)和对照组(n =50)。对照组给予振动排痰,观察组给予高频胸壁振荡排痰。比较两组排痰量、生命体征(心率、呼吸、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撤机时间及 VAP 发生率。结果:第1、2、3、4、5天,观察组排痰量分别为(33.5±4.2)、(41.1±3.0)、(38.2±3.5)、(34.8±2.5)、(31.1±2.1)mL/d,对照组分别为(27.4±3.1)、(30.3±3.6)、(28.1±2.2)、(25.7±1.8)、(20.8±1.7)mL/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排痰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7.5±0.9)% vs.(95.2±1.0)%,P <0.05],但两组心率、呼吸、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撤机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8±2.2)d vs.(9.5±1.8)d,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 VAP 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0%(15/50)vs.52.0%(26/50),P <0.05]。结论:采用高频胸壁振荡排痰系统对ICU 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排痰护理,可显著促进排痰,提高血氧饱和度,缩短撤机时间,预防VAP发生。

    作者:王伯丽;祁霞;苏海波;许晓岚;贾文雅;阎锡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miR-106b在肝癌细胞中激活Wnt通路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中miR-106b对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改变肝癌细胞中miR-106b 表达,TOP/FOP荧光素酶试验检测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活性的变化;Real-time PCR 方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表达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细胞核内β-catenin表达改变。结果:过表达miR-106b ,肝癌细胞中TOP/FOP荧光比值显著增加,其下游6个靶基因mRNA表达量也显著上调。而抑制miR-106b,则下调荧光比值和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同时发现,miR-106b表达,促进QGY-7703细胞核内β-catenin表达增加,而抑制miR-106b ,则核内β-catenin下调。结论:miR-106b在肝癌细胞中可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作者:嘉红云;黄思聪;陈浩宇;石永杰;黄海樱;邓小燕;申刚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重症胰腺炎合并感染MRSA菌分子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子型别及其耐药特点,为防控 SAP 合并MRS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SAP合并感染金葡菌43株,运用PCR方法鉴定MRSA菌株,利用 spa 分型、SCCmec 分型、MLST分型方法对MRSA菌进行分子分型,测定所有菌株对苯唑西林等药物的敏感性,分析金葡菌及MRSA的耐药情况。结果:43株金葡菌中32株为MRSA菌,MRSA菌株可分为4种SCCmec型,5种spa型及4种MLST型。优势克隆为ST239-Ⅲ-t030及ST239-Ⅲ-t037,这两种克隆均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呈现高度耐药性。结论:SAP合并感染中MRSA菌分离率较高,优势克隆为ST239-Ⅲ-t030和 ST239-Ⅲ-t037,具有较高耐药性,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避免院内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韩莉;马英杰;王华启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T-SPOT在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胸膜腔积液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多,机制各异。据统计,常见病因首先是结核,其次是恶性肿瘤,再次是心源性原因及创伤。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胸水生化、常规、细菌学方法检测,难以确定诊断。有报道胸膜活检、胸腔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但因其创伤性而受到很大限制。 ADA 检测特异性、敏感性较高,但诊断临界值确定不一,且结果存在部分重叠,造成诊断困扰。近年来,利用结核杆菌特有抗原在体外刺激外周血细胞以检测 T 细胞应答可作为结核分支杆菌(MTB)感染的诊断方法迅速发展,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1]。我科在进行 T-SPOT 在尘肺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科研的同时,对结核性胸膜炎和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行 T-SPOT检测,同时与胸水ADA检测结果比较,T-SPOT 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敏感性高于ADA ,对诊断有很好补充检测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昌恒;廖江荣;徐巧伶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Kartagener综合征1例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0年余,久治不愈,近期加重伴咯血于我院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鼻塞,后症状反复,2年前因咳嗽、咳痰加重,伴痰中带血,于当地医院就诊并诊为“支气管扩张症伴感染”。1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加重,咳黄色黏痰,咯血,发热,活动后胸闷气短,鼻塞流脓涕,头痛。体格检查:双侧下鼻甲肥大,双侧上颌窦压痛。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粗湿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内侧0.5 cm处。仔细询问病史,患者未婚,发现右位心2年,支气管扩张症病史2年,曾行精液检查示不动精子占93.89%,父母非近亲结婚,家属中无类似本病。胸部 X 线示:支气管扩张,右位心(图1a )。胸部CT示:双下肺支气管呈广泛性柱状、囊状扩张,双肺、心脏及所见腹部脏器左右对称性转位(图1b、c )。双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右位心。鼻窦部 CT 示:双侧上颌窦、筛窦内可见液体密度,以右侧上颌窦为著(图1d )。双侧副鼻窦炎症。临床诊断:Kartagener综合征。

    作者:邓金铭;张维录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ML)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CVR)的变化。方法:126例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根据颅脑MRI分为正常组及轻、中、重度WML组。对所有受试者均测量血压、血糖、血脂并详细记录既往史。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CO2分压检测仪,通过吸入自身CO2气体诱导高碳酸血症、过度换气诱导低碳酸血症的方法测定CVR。结果: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史、血压、血糖、Apo-A 为 WML 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重度WML组患者CVR明显低于正常组(P <0.05);WML病变的程度与CVR呈负相关(低、高碳酸血症分别为rs =-0.273、-0.392,P =0.021、0.008)。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Apo-A为WML的独立危险因素。 WML患者CVR明显降低。

    作者:肖淑萍;樊延霞;马英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喘息患儿FcεRI-β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喘息患儿FcεRI-β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现及哮喘相关性的研究,探讨该基因多态性对喘息患儿的易感性与预后的作用。方法:选取住院喘息患儿146例,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儿FcεRI-β基因,其中 AG 、GG 为风险基因型,共41例,AA 为正常基因型,共105例;记录两组患儿的喘息发作程度;出院后随访2年,记录两组患儿的哮喘发病率。结果:风险型基因组与正常型基因组在喘息发作严重程度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风险型基因组较正常型基因组喘息发作严重;两组患儿在随访2年后,哮喘发病率上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13)。结论:FcεRI-β基因多态性与患儿的喘息发病相关,风险型基因是喘息发生的危险因素;风险型基因影响喘息发作的严重程度;但不是发生哮喘的主导因素。

    作者:郭素华;林英;李丽云;王馨;邓群娣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神经外科患者术中自体血回输回顾性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神经外科患者手术联合自体血回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患者113例,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采用了自体血回输技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3 d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电解质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经血液回收机回收洗涤后回输自体血为(262.53±163.41)mL。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术后1、3 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1 d钾离子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3d 钠离子及氯离子均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神经外科患者术中采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安全、有效,既可节约血源,又可降低输注异体血的风险。

    作者:胡晶;何振洲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芍药苷对α-突触核蛋白降解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芍药苷对α-突触核蛋白的降解途径-自噬和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的影响。方法:PC12细胞用或不用 MPP+(0.5 mmol/L)处理24 h,然后用芍药苷(50μmol/L)或雷帕霉素(0.2μg/mL)处理24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印迹检测α-突触核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和E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共聚焦显微镜观察α-突触核蛋白和LC3-Ⅱ在细胞内的荧光强度及共定位情况。结果:(1)与MPP+组相比,雷帕霉素和芍药苷处理后细胞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显著下降(P <0.001),细胞形态恢复正常;(2)MPP+处理导致 LC3-Ⅱ和E1表达水平升高,雷帕霉素处理后LC3-Ⅱ增高而E1水平下降,芍药苷处理既显著上调LC3-Ⅱ(自噬)也上调了 E1的表达(泛素-蛋白酶体途径)(P <0.001),促进了α-突触核蛋白的降解;(3)MPP+增强细胞内α-突触核蛋白和LC3-Ⅱ的荧光强度,芍药苷处理后α-突触核蛋白的荧光强度下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芍药苷同时显著上调自噬和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促进了α-突触核蛋白的降解,减少细胞损伤。

    作者:张永进;王敏;徐晶;张謦芝;李秀明;蔡增林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上气道舌骨位置改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舌骨位置的变化对该病发病机制的影响及指导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128层螺旋CT分别对52例重度OSAHS 成年男性行清醒和Muller 试验状态及32例正常人行清醒状态上气道扫描,分别测量舌骨位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 AHI、MSaO2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清醒状态OSAHS组颏结节、硬腭平面至舌骨距离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清醒期相比,Muller状态下OSAHS组颏结节至舌骨距离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硬腭平面至舌骨距离与AHI呈正相关;硬腭平面、颏结节至舌骨距离与MSaO2呈负相关。结论:舌骨位置的改变对OSAHS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蓉;吴绯红;苏筱芮;张博薇;粟丽;李海军;彭德昌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效果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确诊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青霉胺组、BMSCs 组和BMSCs+青霉胺组,口服青霉胺剂量为每日40 mg/kg ,将采集的BMSCs液2 mL+生理盐水100 mL经静脉输注入人体。分别于治疗前后做肝组织病理活检,检测0、4、8、12周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变化。结果:BMSCs+青霉胺组肝组织活检肝纤维化明显改善;各组血清中HA、PCⅢ、LN、CⅣ、TIMP-1、MMP-1均持续降低,BMSCs+青霉胺组血清中各细胞因子的改善比其他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BMSCs联合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纤维化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张东锋;王煜姝;腾军放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个气道、肺组织及全身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据WHO预测,至2030年COPD将成为全球第三位死亡原因[1]。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COPD的合并症之一,是一组以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紊乱为表现的症候群,在COPD中发生率高[2],且合并MS可增加COPD死亡风险[3]。预防并及时干预MS 的发生或能改善 COPD 预后,而研究其发病机制,进行病因治疗可为治疗COPD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国内外关于COPD 合并 MS 的研究较少,大多数学者认为与系统性炎症、胰岛素抵抗有关,本文将对近年研究结果做一综述,以期对COPD及其合并症的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徐悦;李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梅毒树胶肿误诊为胸壁结核1例

    患者女,57岁,工人,已婚,因胸壁肿物半年入院,入院前半年,无意中发现胸壁正中有一圆形肿物生长,约“鸟蛋”大小,略有增长趋势,无胸闷,无明显咳嗽、咳痰,无咯血,无发热、寒战,无乏力,无盗汗,无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无腹痛。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胸壁结核,系统抗结核治疗3个月,病情无明显好转伴局部疼痛来院,门诊以“胸壁肿物”收入院。病程中饮食及睡眠良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增减。既往史:无输血史;过敏体质,青霉素、头孢、安痛定、去痛片等药物均过敏;海鲜、花粉过敏。30年前卵巢手术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体格检查:T 36.5℃,P 84次/min,R 20次/min,BP 157/85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明,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及结膜无苍白,未见皮疹及出血点,皮肤弹性正常。颈部及腋下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气管居中,无偏移,胸廓对称,两侧肋间隙无明显增宽及变窄。左侧胸壁锁骨中线近肋弓上方见1.0 cm ×1.5 cm 溃疡灶,有淡黄色渗出液,深度约2.0 cm。肿物界限欠清楚,活动性差,无波动感,质地中等,无明显压痛,两侧触觉语颤无明显增强及减弱。叩诊双肺为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右下腹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 WBC 6.58×109/L,Hb 116 g/L,RBC 4.93×1012/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3.1%,血凝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尿分析无明显变化,乙肝两对半均(-),TPPA (+),TRUST 1:32(+),TB-AbI(-),血沉70 mm/h,痰液结核杆菌-DNA 阴性。浅表肿物超声:左锁骨上窝见范围约9.6 cm ×4.1 cm ×1.8 cm 不规则无回声区,透声差,加压后前后径明显变小,CDFI 其内未见血流信号,提示左侧锁骨上窝不规则无回声(脓肿可能性大)。肺CT见气管主支气管及各叶支气管通畅,双肺门结构清晰,纵隔居中,其中脂肪间隙清晰,未见肿大淋巴结,双侧胸腔未见异常,左侧锁骨上区见不规则囊性低密度灶边缘清楚,其内呈液性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约16 HU。结论:左侧锁骨上区囊性占位病变。超声引导下浅表肿物穿刺活检:左锁骨上肿物组织内血管增生,炎细胞浸润,并见有坏死,诊断梅毒Ⅲ期,左侧胸部皮肤树胶肿,给予手术切开引流,碘伏棉球浸泡切口内,置引流管,并接负压吸引气囊,缝合切口,加压包扎。每天清洁换药,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注射用多西环素0.3 g,每日1次静脉点滴,疗程15 d ,好转出院。术后病理回报:组织内炎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并见坏死及多核巨细胞。

    作者:李延龙;吴兆芬;李宗洲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Chiari畸形合并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例

    患者男,22岁,因“咳嗽、气喘30 d ,发热1 d”于2012年11月12日入住我科。患者于半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伴胸闷、心慌、气喘,夜间打鼾,平卧时明显。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今日出现发热,病程中晕厥3次,一般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家人发现晕厥时口唇颜面紫绀,呼之不应,无四肢抽搐及小便失禁,持续数分钟后被叫醒后症状缓解。今日转我院进一步诊治。体格检查:体温37.5℃,脉搏117次/min ,呼吸22次/min ,血压150/100 mmHg。咽红,双侧扁桃体Ⅲ°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患者入院当晚入睡时感憋气、胸闷、濒死感,于22:20行无创机械通气,CPAP 模式,压力10 cmH2O,患者诉上机后呼吸通畅,10 min 后安静入睡,听诊双肺可闻及少许散在哮鸣音,约15 min 后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口唇及颜面紫绀,考虑呼吸暂停窒息,拍醒患者,撤除无创机械通气,加大吸氧流量后症状逐渐缓解。辅助检查 CT 提示“考虑双肺感染。副鼻窦炎。鼻中隔偏曲,双下鼻甲肥厚。喉咽部软组织肿胀”。喉镜及支气管镜检查示双侧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悬雍垂过长,支气管镜可见范围内各支气管腔通畅。诊断:(1)OSAS;(2)窒息;(3)双肺感染。给予抗感染、舒张支气管、吸氧、祛痰对症治疗。患者于10月15日11时出现患者呼吸停止、颜面口唇及全身皮肤紫绀,呼之不应,立即行经口气管插管,接人工气囊辅助通气,面色逐渐转红润,神志转清楚,停用人工气囊后患者氧饱和度能维持在95%以上,拔出气管插管,患者坐立位后自主呼吸恢复。因入院后患者多次出现窒息,2012年10月15日经患者同意后行气管切开术。2012年11月19日转耳鼻喉科行全麻下双侧扁桃体摘除术+腭咽成形术+腺样体等离子消融术。术后行睡眠呼吸监测示睡眠呼吸 AHI 指数12.4次/h,长呼吸暂停时间10 s ,以中枢型为主的混合型呼吸暂停,夜间睡眠低血氧饱和度72%。行头颅 MRI 检查提示“Chiari 畸形并颈段脊髓空洞”。请神经外科会诊后建议转该科行手术治疗。因患者拒绝手术治疗,自动出院。

    作者:阮玉姝;曾凡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联合氨甲环酸对脑肿瘤手术患者循环功能和血气电解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ANIH)联合氨甲环酸(TA)对脑肿瘤手术患者循环功能和血气电解质的影响。方法:择期脑肿瘤患者42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ANIH+TA 组(A 组)行ANIH 并静注TA 10 mg/kg,ANIH组(B组)单用ANIH。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后ANIH前(T1)、ANIH后即刻(T2)、ANIH后1 h(T3)和自体血回输后(T4)HR、CVP、MAP 和血气电解质变化情况,并比较各时点Hb 和 Hct 改变。结果:HR、CVP、MAP组间及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1比较,两组Hb、Hct在T2、T3、T4时显著降低(P <0.05);T4时,A 组Hb、Hct大于B 组(P <0.05)。两组pH、PaO2、PaCO2、BE 值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K+、Na+、Cl-、Ca2+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NIH 对循环功能以及血气电解质影响不大,联合TA可安全用于脑肿瘤手术,两者联合应用有一定的节血效应。

    作者:骆喜宝;朱玉民;刘志贵;黄志华;覃祥玲;翟庶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