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徐悦;李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病因治疗, 合并症, 胰岛素抵抗, 炎症性疾病, 系统性炎症, 血脂异常, 死亡原因, 死亡风险, 疾病负担, 发病机制, 代谢紊乱, 症候群, 糖尿病, 患病率, 高血压, 肺组织, 发生率, 综述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个气道、肺组织及全身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据WHO预测,至2030年COPD将成为全球第三位死亡原因[1]。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COPD的合并症之一,是一组以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紊乱为表现的症候群,在COPD中发生率高[2],且合并MS可增加COPD死亡风险[3]。预防并及时干预MS 的发生或能改善 COPD 预后,而研究其发病机制,进行病因治疗可为治疗COPD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国内外关于COPD 合并 MS 的研究较少,大多数学者认为与系统性炎症、胰岛素抵抗有关,本文将对近年研究结果做一综述,以期对COPD及其合并症的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T-SPOT在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胸膜腔积液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多,机制各异。据统计,常见病因首先是结核,其次是恶性肿瘤,再次是心源性原因及创伤。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胸水生化、常规、细菌学方法检测,难以确定诊断。有报道胸膜活检、胸腔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但因其创伤性而受到很大限制。 ADA 检测特异性、敏感性较高,但诊断临界值确定不一,且结果存在部分重叠,造成诊断困扰。近年来,利用结核杆菌特有抗原在体外刺激外周血细胞以检测 T 细胞应答可作为结核分支杆菌(MTB)感染的诊断方法迅速发展,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1]。我科在进行 T-SPOT 在尘肺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科研的同时,对结核性胸膜炎和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行 T-SPOT检测,同时与胸水ADA检测结果比较,T-SPOT 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敏感性高于ADA ,对诊断有很好补充检测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昌恒;廖江荣;徐巧伶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喉癌患者术后静脉镇痛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舒芬太尼用于喉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00例ASAⅠ~Ⅱ级喉癌行全喉或垂直半喉切除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抽签方法均分为两组,SF组:舒芬太尼0.04μg/(kg·h)+多拉司琼12.5 mg;DE组:右美托咪定0.1μg/(kg·h)+舒芬太尼0.02μg/(kg·h)+多拉司琼12.5 mg,均用生理盐水配成100 mL。参数设置:输注速率2 mL/h,PCIA剂量0.5 mL/次,锁定时间15 min。术毕后开始行 PCIA,记录术后4、12、24、48 h 的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并进行疼痛、镇静评分,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SF组比较,DE 组术后各时点 MAP 明显降低,HR 明显减慢,RPP 明显减少(P <0.05);与 SF 组比较,DE 组各时点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DE组术后各时点Ramsay 镇静评分明显优于SF 组(P <0.05);DE组术后恶心呕吐、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SF组(P <0.01)。结论:喉癌术后PCIA应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不仅能获得满意镇痛效果,还能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围术期的安全性和患者舒适度,符合多模式镇痛的要求。

    作者:叶兰;陈冰宇;田立刚;尚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干细胞因子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因子(SCF)是一种广泛分布于骨髓、肾、卵巢等器官的多功能细胞因子,通过与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结合,激活下游信号传导途径,影响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凋亡等系列活动[1]。初因发现SCF可刺激干细胞分化成不同谱系的血细胞而成为重要的造血细胞调节因子[2]。SCF 参与卵巢颗粒细胞、泡膜细胞、间质细胞、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胚胎滋养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及胚胎种植等过程[3],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卵巢上皮性肿瘤等多种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表达异常,并可应用于辅助生殖技术预测卵巢反应性、卵泡质量,协同外源性促性腺激素作用等。本文就近年SCF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应用的研究进行总结。

    作者:陈婕;谈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H19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H19在人体内作为一种特殊的基因,能够通过转录产生一种长链非编码RNA H19,且自身能与 IGF2基因构成一对印记基因。正是由于其双重特性,因此在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膀胱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骨肉瘤、Wilms 瘤等全身多种肿瘤中均有讨论与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H19主要通过其转录产物--长链非编码 RNA H19调控 miRNA 前体、P53基因,或者与 IGF2基因通过表观遗传学的修饰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现就近年来H19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邹瑞;林颖;欧阳可雄;朴正国;廖贵清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喘息患儿FcεRI-β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喘息患儿FcεRI-β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现及哮喘相关性的研究,探讨该基因多态性对喘息患儿的易感性与预后的作用。方法:选取住院喘息患儿146例,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儿FcεRI-β基因,其中 AG 、GG 为风险基因型,共41例,AA 为正常基因型,共105例;记录两组患儿的喘息发作程度;出院后随访2年,记录两组患儿的哮喘发病率。结果:风险型基因组与正常型基因组在喘息发作严重程度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风险型基因组较正常型基因组喘息发作严重;两组患儿在随访2年后,哮喘发病率上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13)。结论:FcεRI-β基因多态性与患儿的喘息发病相关,风险型基因是喘息发生的危险因素;风险型基因影响喘息发作的严重程度;但不是发生哮喘的主导因素。

    作者:郭素华;林英;李丽云;王馨;邓群娣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检测尿液肌氨酸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

    在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高居第二位[1]。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然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2]。 PSA检查联合直肠指诊是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但临床上发现,PSA 检测常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现象,因此,为了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更精准的瘤标。而尿液肌氨酸的含量改变有可能成为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指标。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检测前列腺癌患者尿液肌氨酸的含量,探讨尿液肌氨酸的变化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期把前列腺癌的诊断实现从血到尿的转变,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一种更为便利、无痛苦的早期诊断手段。

    作者:刘泰荣;陈华;宋乐明;杨忠圣;黄建荣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梅毒树胶肿误诊为胸壁结核1例

    患者女,57岁,工人,已婚,因胸壁肿物半年入院,入院前半年,无意中发现胸壁正中有一圆形肿物生长,约“鸟蛋”大小,略有增长趋势,无胸闷,无明显咳嗽、咳痰,无咯血,无发热、寒战,无乏力,无盗汗,无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无腹痛。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胸壁结核,系统抗结核治疗3个月,病情无明显好转伴局部疼痛来院,门诊以“胸壁肿物”收入院。病程中饮食及睡眠良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增减。既往史:无输血史;过敏体质,青霉素、头孢、安痛定、去痛片等药物均过敏;海鲜、花粉过敏。30年前卵巢手术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体格检查:T 36.5℃,P 84次/min,R 20次/min,BP 157/85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明,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及结膜无苍白,未见皮疹及出血点,皮肤弹性正常。颈部及腋下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气管居中,无偏移,胸廓对称,两侧肋间隙无明显增宽及变窄。左侧胸壁锁骨中线近肋弓上方见1.0 cm ×1.5 cm 溃疡灶,有淡黄色渗出液,深度约2.0 cm。肿物界限欠清楚,活动性差,无波动感,质地中等,无明显压痛,两侧触觉语颤无明显增强及减弱。叩诊双肺为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右下腹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 WBC 6.58×109/L,Hb 116 g/L,RBC 4.93×1012/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3.1%,血凝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尿分析无明显变化,乙肝两对半均(-),TPPA (+),TRUST 1:32(+),TB-AbI(-),血沉70 mm/h,痰液结核杆菌-DNA 阴性。浅表肿物超声:左锁骨上窝见范围约9.6 cm ×4.1 cm ×1.8 cm 不规则无回声区,透声差,加压后前后径明显变小,CDFI 其内未见血流信号,提示左侧锁骨上窝不规则无回声(脓肿可能性大)。肺CT见气管主支气管及各叶支气管通畅,双肺门结构清晰,纵隔居中,其中脂肪间隙清晰,未见肿大淋巴结,双侧胸腔未见异常,左侧锁骨上区见不规则囊性低密度灶边缘清楚,其内呈液性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约16 HU。结论:左侧锁骨上区囊性占位病变。超声引导下浅表肿物穿刺活检:左锁骨上肿物组织内血管增生,炎细胞浸润,并见有坏死,诊断梅毒Ⅲ期,左侧胸部皮肤树胶肿,给予手术切开引流,碘伏棉球浸泡切口内,置引流管,并接负压吸引气囊,缝合切口,加压包扎。每天清洁换药,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注射用多西环素0.3 g,每日1次静脉点滴,疗程15 d ,好转出院。术后病理回报:组织内炎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并见坏死及多核巨细胞。

    作者:李延龙;吴兆芬;李宗洲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早期检测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早期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ACOP患者208例作为中毒组,根据有否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118例)和非心肌损伤组(90例)。根据中毒程度分轻、中、重、度,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入选者在中毒后2、6 h和3 d 内抽取静脉血3 mL,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I(cTnI)、H-FABP水平。结果:中毒后2 h,H-FABP水平明显升高(P <0.05),cTnI、心肌酶水平均在正常范围(P >0.05)。而中毒后6 h,心肌损伤组cTnI、心肌酶水平较非心肌损伤组升高(P <0.05),H-FABP水平升高更加明显,与中毒后2 h比较H-FABP升高(P <0.05)。中毒后3 d,心肌损伤组心肌酶水平降至正常,虽 cTnI、H-FABP 水平降低,仍高于正常范围;与非心肌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中毒后2、6 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与轻、中度比较 H-FABP升高明显(P <0.05)。ACOP中毒程度与H-FABP水平呈正相关。采用Logistic回归提示一氧化碳中毒程度重、H-FABP、cTnI、心肌酶水平升高的患者出现中毒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结论:H-FABP对ACOP患者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评估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敬;王霞;刘晓婷;李佳;张玮;褚永果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指光电容积脉搏波技术与脑状态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比较

    目的:指端光电容积脉搏波(PPG)与脑状态指数(CSI)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对比性观察。方法:全麻下行甲状腺或乳腺手术患者93例,气管插管前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进行麻醉诱导,靶浓度从0.5 mg/L开始,每隔3 min 递增0.5 mg/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MOAAS)为0后,以原靶浓度继续泵注。持续描记指端PPG ,记录CSI ,每隔30 s行MOAAS评分。计算脉搏波参数与MOAAS 的相关性及各指标预测M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结果:麻醉诱导开始至气管插管前,PPGA 值在MOAAS 4级至3级、3级至2级时显著上升(P <0.05);CSI值在各相邻MOAAS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PGA、PBI、CSI与MOAA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30、0.93,在不同MOAAS评分时的Pk值分别为0.64、0.54、0.93。气管插管及切皮前后PPGA、PB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深度监测中,CSI可很好的监测镇静深度,PPGA、PBI可较好地反映全身麻醉下伤害性感受反应,故PPGA结合CSI可完善麻醉深度的监测。

    作者:张列亮;华福洲;应俊;张静;周斌;罗振中;胡衍辉;徐国海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芍药苷对α-突触核蛋白降解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芍药苷对α-突触核蛋白的降解途径-自噬和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的影响。方法:PC12细胞用或不用 MPP+(0.5 mmol/L)处理24 h,然后用芍药苷(50μmol/L)或雷帕霉素(0.2μg/mL)处理24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印迹检测α-突触核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和E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共聚焦显微镜观察α-突触核蛋白和LC3-Ⅱ在细胞内的荧光强度及共定位情况。结果:(1)与MPP+组相比,雷帕霉素和芍药苷处理后细胞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显著下降(P <0.001),细胞形态恢复正常;(2)MPP+处理导致 LC3-Ⅱ和E1表达水平升高,雷帕霉素处理后LC3-Ⅱ增高而E1水平下降,芍药苷处理既显著上调LC3-Ⅱ(自噬)也上调了 E1的表达(泛素-蛋白酶体途径)(P <0.001),促进了α-突触核蛋白的降解;(3)MPP+增强细胞内α-突触核蛋白和LC3-Ⅱ的荧光强度,芍药苷处理后α-突触核蛋白的荧光强度下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芍药苷同时显著上调自噬和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促进了α-突触核蛋白的降解,减少细胞损伤。

    作者:张永进;王敏;徐晶;张謦芝;李秀明;蔡增林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例,分为治疗组25例,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4、12、24周时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白蛋白、胆碱酯酶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食欲、乏力、腹胀、腹水的好转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安全可靠。

    作者:张岁;闫宝勇;佟立新;郭力红;段卫;杨大伟;张丽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左心衰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左心衰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呼吸内科病房确诊或既往诊断为AECOPD的患者109例,根据心脏彩超及临床特点将患者分为左心衰组(A组,21例)及非左心衰组(B组,88例),探讨影响AECOPD患者血浆NT-proBNP升高的相关因素,以及NT-proBNP对AECOPD合并左心衰的诊断价值,并拟出排除及诊断截点。结果: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 NT-proBNP 与降钙素原 PCT (β=0.180,P =0.011)、肺动脉压PAP(β=0.333,P =0.000)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β=-0.511,P =0.000)呈负相关。 NT-proBNP 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9(95%CI:0.915~1.002,P =0.000),排除截点为794.6 pg/mL(敏感性:90.5%,特异性:92%),诊断截点为1618 pg/mL(敏感性:85.7%,特异性:97.7%)。结论: NT-proBNP 可协助诊断AECOPD患者是否合并左心衰。除左心功能不全外,系统炎症、肺动脉高压状态也可能是影响AECOPD患者NT-proBNP升高的因素。

    作者:邱卓明;康闪闪;黎振兴;朱恬华;区雪婷;魏立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ML)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CVR)的变化。方法:126例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根据颅脑MRI分为正常组及轻、中、重度WML组。对所有受试者均测量血压、血糖、血脂并详细记录既往史。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CO2分压检测仪,通过吸入自身CO2气体诱导高碳酸血症、过度换气诱导低碳酸血症的方法测定CVR。结果: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史、血压、血糖、Apo-A 为 WML 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重度WML组患者CVR明显低于正常组(P <0.05);WML病变的程度与CVR呈负相关(低、高碳酸血症分别为rs =-0.273、-0.392,P =0.021、0.008)。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Apo-A为WML的独立危险因素。 WML患者CVR明显降低。

    作者:肖淑萍;樊延霞;马英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IL-8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8(interleutin-8, IL-8)是一种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chenmotactic cytokine,CXC),属于 CXC-α亚家族(又称CXCL-8)。在正常人体内,主要是由单核细胞、免疫细胞、上皮细胞等分泌,参与炎症和体内的免疫防御反应;其受体(CXCR)是由59和67 kDa 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属于 G 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共有两个亚型,分别为CXCR1和CXCR2。对于IL-8生物活性的研究主要涉及炎症和免疫学。目前已经明确IL-8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趋化T 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其他的炎症细胞;参与血管的形成;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IL-8在正常细胞[1]和肿瘤细胞的增殖中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期的研究表明IL-8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本身也可分泌IL-8,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因此,IL-8已成为肿瘤微环境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

    作者:鲁克庆;马宝良;佘东立;王志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T140体内靶向阻断SDF-1/CXCR4信号通路对SDF-1及MMPs的影响

    目的:明确T140体内靶向阻断 SDF-1/CXCR4信号通路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影响,探讨T140延缓软骨退变的作用。方法:健康9月龄雄性Hartley 豚鼠36只,随机分成A组(实验组)、B 组(实验对照组)、C 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2、4、6、8、10、12周时,ELISA法测血清中SDF-1含量。12周时,RT-PCR法测关节软骨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MMP-13)mRNA的表达。结果:A组血清中SDF-1含量逐渐降低,B、C 组逐渐升高,同一时间比较,A组与B、C 组有明显差异(P <0.05);A 组MMP-3、9、13 mRNA 的表达量低于 B、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140靶向阻断SDF-1/CXCR4信号通路,减少血清中SDF-1的分泌并降低软骨内MMPs mRNA的表达量,从而减缓关节软骨的退变。

    作者:王坤;赵沣凯;李彦林;余洋;高寰宇;肖渝;李龙滕;闫祥甲;贾迪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抗血小板药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自1990-2010年,全球脑卒中所致的病死率已达26%,占所有疾病伤残调整寿命年的19%[1]。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人口的第一位死亡和致残原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共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患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约占60%~80%,故对IS 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进行有效、及时的防治,对改善预后、减少病死率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血栓形成是IS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而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IS 防治工作的重点。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种类繁多,然而部分患者对某些抗血小板药物并不敏感,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个体差异性,且血小板活化具有多种途径。本文依据现有资料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的作用机制、主要不良反应、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单青婷;方琪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TGF-β1、TβR-I和Smad4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TβR-Ⅰ)与 Smad4的表达,为胃癌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正常胃组织与胃癌组织中 TGF-β1、TβR-I与Smad4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胃正常组织(P <0.05),在高、中分化胃癌中的表达低于低分化胃癌(P <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 TGF-β1的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的高(P <0.05), TGF-β1的表达随 TNM 分期的升级而增高(P <0.05);Smad4、TβR-Ⅰ在正常胃组织的表达高于胃癌组织(P <0.05),在高、中分化胃癌中的表达高于低分化胃癌的表达(P <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Smad4、TβR-I较无淋巴结转移低(P <0.05),胃癌组织中Smad4、TβR-Ⅰ的表达随TNM分期的升级而降低(P <0.05),三者与患者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P >0.05);TGF-β1与 Smad4及 TβR-I 呈负相关;Smad4与TβR-Ⅰ呈正相关。结论:TGF-β1、TβR-Ⅰ和Smad4的改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为胃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作者:潘理会;刘海旺;李春辉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神经外科患者术中自体血回输回顾性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神经外科患者手术联合自体血回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患者113例,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采用了自体血回输技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3 d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电解质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经血液回收机回收洗涤后回输自体血为(262.53±163.41)mL。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术后1、3 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1 d钾离子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3d 钠离子及氯离子均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神经外科患者术中采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安全、有效,既可节约血源,又可降低输注异体血的风险。

    作者:胡晶;何振洲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游离翻转静脉筋膜瓣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及断指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1-2],以往很多被视为无再植适应证的离断伤,通过高质量的小血管吻合,各种游离皮瓣技术的改进应用,复杂类型的断指也能行再植处理。对于皮肤缺损的断指[3-5]合并软组织挫伤严重、热压伤、多指同时离断伤、失血性休克等特殊患者来讲,手术难度及风险很高。探讨简单、有效、创伤又小的组织瓣来作为高难度断指的手术的过渡是非常有必要的。自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我科尝试应用游离翻转静脉筋膜瓣[6]作为临时过渡,为伤情严重的特殊类型断指再植提供新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健辉;李秀文;冷树立;邱日升;王夫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γ-干扰素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分泌黏蛋白MUC5ac的影响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肺组织中MUC5ac 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组、IFN-γ5万IU组和IFN-γ10万IU组,每组10只。测定各组小鼠呼吸道阻力,刘氏染色法分类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数,ELISA 法检测 BALF 中 IL-13的浓度,Ab-PAS 染色计数气道上皮杯状细胞,PCR 检测肺组织中MUC5ac mRNA 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哮喘组小鼠呼吸道阻力、BALF 中细胞数,IL-13浓度明显增加,肺组织中 MUC5ac 表达升高(P <0.05);IFN-γ能减轻呼吸道阻力、BALF中细胞数,降低BALF中IL-13浓度和肺组织中MUC5ac 表达(P <0.05)。结论: IFN-γ能调节哮喘小鼠Th1/Th2平衡,抑制杯状细胞增生和肺组织中MUC5ac mRNA 的表达。

    作者:尹德锋;金明哲;王宋平;熊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