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综述);王子安(审校)
患者男,52岁,因“右髋疼痛8个月”于2014年11月4日入院。查体:患者无胸闷、气促、咯血等症状。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步态跛行,右下肢纵向叩击痛阳性,右髋关节“4”字试验阳性,右髋关节活动受限,活动度约0~40°。双下肢皮肤完整,无病理性改变,下肢感觉及肌力正常。右髋X线示:考虑右侧股骨头缺血坏死,并右髋关节半脱位。多普勒超声示:右侧下肢深静脉及动脉管腔内血流均通畅。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均正常。患者于2014年11月10日接受“髋关节探查术”治疗。术后抗炎、止痛、改善微循环等处理。
作者:张钰;刘明军;徐佳佳;林尊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肺康复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抑郁、运动能力和肺功能的影响及抑郁与运动能力、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38例患者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6 min 步行试验(6MWT)、肺功能测定(FEV1%预计值和FEV1/FVC)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后抑郁评分23.94±4.86 vs.14.66±2.47,P =0.000。6 min 步行距离、FEV1%预计值分别为(353.6±27.90)m vs.(276.8±30.95)m,P =0.000;58.09±8.77 vs.58.34±7.94, P >0.05。抑郁评分与运动能力康复后显著改善。肺康复对肺功能没有改善。结论:肺康复可以减轻中重度COPD患者的抑郁、增加运动耐力,但抑郁与运动能力、FEV1%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方翔;汤兵祥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中miR-106b对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改变肝癌细胞中miR-106b 表达,TOP/FOP荧光素酶试验检测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活性的变化;Real-time PCR 方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表达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细胞核内β-catenin表达改变。结果:过表达miR-106b ,肝癌细胞中TOP/FOP荧光比值显著增加,其下游6个靶基因mRNA表达量也显著上调。而抑制miR-106b,则下调荧光比值和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同时发现,miR-106b表达,促进QGY-7703细胞核内β-catenin表达增加,而抑制miR-106b ,则核内β-catenin下调。结论:miR-106b在肝癌细胞中可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作者:嘉红云;黄思聪;陈浩宇;石永杰;黄海樱;邓小燕;申刚 刊期: 2015年第19期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及断指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1-2],以往很多被视为无再植适应证的离断伤,通过高质量的小血管吻合,各种游离皮瓣技术的改进应用,复杂类型的断指也能行再植处理。对于皮肤缺损的断指[3-5]合并软组织挫伤严重、热压伤、多指同时离断伤、失血性休克等特殊患者来讲,手术难度及风险很高。探讨简单、有效、创伤又小的组织瓣来作为高难度断指的手术的过渡是非常有必要的。自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我科尝试应用游离翻转静脉筋膜瓣[6]作为临时过渡,为伤情严重的特殊类型断指再植提供新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健辉;李秀文;冷树立;邱日升;王夫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10月本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术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11例)和正常对照组(69例)。其中冠心病组按不同标准进行再次分组,并分析各组间Hcy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的LDL-C、LP(a)、HbA1c(%)、Hcy 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MI组、非MI组及正常对照组三组Hcy 比较:MI组>非MI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 MI组中≥65岁患者与<65岁Hcy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非MI组中≥65岁患者与<65岁Hcy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三支和二支病变Hcy>单支病变,且三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三支病变Hcy与二支病变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按Gensini积分分组,四组Hcy 进行比较,第四组和第三组>第二组>第一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高积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Hcy 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 可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作者:徐三彬;郑建普;刘宗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通过检测喘息患儿FcεRI-β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现及哮喘相关性的研究,探讨该基因多态性对喘息患儿的易感性与预后的作用。方法:选取住院喘息患儿146例,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儿FcεRI-β基因,其中 AG 、GG 为风险基因型,共41例,AA 为正常基因型,共105例;记录两组患儿的喘息发作程度;出院后随访2年,记录两组患儿的哮喘发病率。结果:风险型基因组与正常型基因组在喘息发作严重程度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风险型基因组较正常型基因组喘息发作严重;两组患儿在随访2年后,哮喘发病率上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13)。结论:FcεRI-β基因多态性与患儿的喘息发病相关,风险型基因是喘息发生的危险因素;风险型基因影响喘息发作的严重程度;但不是发生哮喘的主导因素。
作者:郭素华;林英;李丽云;王馨;邓群娣 刊期: 2015年第19期
患者男,58岁,因“反复上腹饱胀不适6个月”于2014年3月入院。6个院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饱胀不适、嗳气、反酸,以进食后明显,大便无特殊。既往体健。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慢性胃炎”,予法莫替丁、吗丁啉口服后缓解不明显。2014年3月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见2枚直径约1 cm 椭圆形肿物,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图1a )。诊断考虑:脂肪瘤?间质瘤?”当地医院考虑十二指肠脂肪瘤,建议手术治疗而转来我院。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特殊,腹部平坦,上腹部轻压痛,未及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5次/min ,双下肢无水肿。入院查血常规:WBC 15.3×109/L,Hb 141 g/L,嗜酸性粒细胞比值52.5%。入院诊断:十二指肠肿物:脂肪瘤?间质瘤?行腹部CT扫描提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2个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分别为1.5 cm ×1.0 cm,1.0 cm ×0.8 cm,边界清楚,增强期无强化,考虑脂肪瘤可能性大(图1c )。超声内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高回声均质光团,边界清晰,邻居肠管管壁清晰,无侵袭破坏表现(图1b )。尿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肾功、血CEA、CA19.9、AFP、风湿6项均正常。病理活检:镜下表现为胃肠黏膜明显水肿,黏膜层内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20/HPF ,局限性分布,未见其他炎性细胞浸润(图1d )。诊断考虑息肉样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给予强的松每天40 mg 口服,潘妥洛克80 mg 静滴每天2次,治疗第5天患者上腹饱胀不适明显减轻,复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下降至正常范围。上述方案治疗7d 后出院,于门诊继续口服强的松及埃索美拉唑口服治疗,1个月后腹部症状完全缓解,停药。2个月后复查胃镜显示十二指肠肿物基本消失,随访至撰稿为止未见复发。
作者:刁德昌;卢新泉;万进;王伟;赵敏;赵小青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 磺酸钠(STS)对阿霉素(ADR)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将 H9c2细胞分4组:对照(Con)组、ADR 组、STS 组、ADR+STS(AS)组。 MTT 方法检测 ADR、STS 对H9c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 检测Bcl-2/Bax 及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Con组相比,ADR组细胞明显减少(P <0.01),G0/G1期细胞增加(P <0.05),Caspase-3蛋白表达增强(P <0.05),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P <0.01)。与ADR组相比,AS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降低(P <0.05),Bcl-2/Bax 比值增高(P <0.05),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P <0.05)。结论:STS 能抑制 ADR 导致的H9c2细胞凋亡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张文静;谢萍;苏鹏;李燕玲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例,分为治疗组25例,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4、12、24周时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白蛋白、胆碱酯酶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食欲、乏力、腹胀、腹水的好转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安全可靠。
作者:张岁;闫宝勇;佟立新;郭力红;段卫;杨大伟;张丽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早期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ACOP患者208例作为中毒组,根据有否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118例)和非心肌损伤组(90例)。根据中毒程度分轻、中、重、度,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入选者在中毒后2、6 h和3 d 内抽取静脉血3 mL,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I(cTnI)、H-FABP水平。结果:中毒后2 h,H-FABP水平明显升高(P <0.05),cTnI、心肌酶水平均在正常范围(P >0.05)。而中毒后6 h,心肌损伤组cTnI、心肌酶水平较非心肌损伤组升高(P <0.05),H-FABP水平升高更加明显,与中毒后2 h比较H-FABP升高(P <0.05)。中毒后3 d,心肌损伤组心肌酶水平降至正常,虽 cTnI、H-FABP 水平降低,仍高于正常范围;与非心肌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中毒后2、6 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与轻、中度比较 H-FABP升高明显(P <0.05)。ACOP中毒程度与H-FABP水平呈正相关。采用Logistic回归提示一氧化碳中毒程度重、H-FABP、cTnI、心肌酶水平升高的患者出现中毒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结论:H-FABP对ACOP患者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评估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敬;王霞;刘晓婷;李佳;张玮;褚永果 刊期: 2015年第19期
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 , AMR )是通过刺激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患者面神经的一个分支,在其他面神经分支可恒定记录到的一种病理性诱发电反应,它是 HFS 的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意义[1-2]。本研究将 AMR 监测应用于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 )术中,评估减压效果,分析其变化与术后疗效的关系。
作者:陈寒春;蒋栋毅;杨德宝;周世军;王之敏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散发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为该疾病诊治提供帮助。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就诊于宣武医院肠道门诊拟诊感染性腹泻的患者519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月份及临床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及呕吐的次数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检测血常规及便常规,对粪便标本进行诺如病毒的核酸检测,并对基因序列测序分型。结果:腹泻病例519例,诺如病毒阳性患者136例(26.20%)。共分离诺如病毒140株,16个基因型为6个GⅠ型和10个GⅡ型,其中G Ⅱ-42006b 71例。老年患者患病率明显增高(P =0.021),诺如病毒感染患者易出现呕吐症状[60.29%(82/136)vs.43.08%(165/383),P =0.001],诺如病毒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增高[63.97%(87/136)vs.54.56%(209/383),P=0.034],大便常规的镜检存在红、白细胞在诺如病毒感染患者低[16.18%(22/136)vs.27.42%(105/383),P=0.009]。GⅡ型在老年患者的发病明显高于GⅠ型(P =0.025)。结论:G Ⅱ-42006b型诺如病毒是社区获得性散发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其临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老年患者GⅡ型诺如病毒患病率较高。
作者:田耕;靳淼;王晶;王侠;康利红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TβR-Ⅰ)与 Smad4的表达,为胃癌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正常胃组织与胃癌组织中 TGF-β1、TβR-I与Smad4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胃正常组织(P <0.05),在高、中分化胃癌中的表达低于低分化胃癌(P <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 TGF-β1的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的高(P <0.05), TGF-β1的表达随 TNM 分期的升级而增高(P <0.05);Smad4、TβR-Ⅰ在正常胃组织的表达高于胃癌组织(P <0.05),在高、中分化胃癌中的表达高于低分化胃癌的表达(P <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Smad4、TβR-I较无淋巴结转移低(P <0.05),胃癌组织中Smad4、TβR-Ⅰ的表达随TNM分期的升级而降低(P <0.05),三者与患者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P >0.05);TGF-β1与 Smad4及 TβR-I 呈负相关;Smad4与TβR-Ⅰ呈正相关。结论:TGF-β1、TβR-Ⅰ和Smad4的改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为胃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作者:潘理会;刘海旺;李春辉 刊期: 2015年第19期
H19在人体内作为一种特殊的基因,能够通过转录产生一种长链非编码RNA H19,且自身能与 IGF2基因构成一对印记基因。正是由于其双重特性,因此在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膀胱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骨肉瘤、Wilms 瘤等全身多种肿瘤中均有讨论与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H19主要通过其转录产物--长链非编码 RNA H19调控 miRNA 前体、P53基因,或者与 IGF2基因通过表观遗传学的修饰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现就近年来H19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邹瑞;林颖;欧阳可雄;朴正国;廖贵清 刊期: 2015年第19期
患者男,50岁,因“体检发现纵隔占位半年,咳嗽、咳痰1个月”入院。患者半年前体检时在当地医院行胸部CT示:纵隔囊性占位,包膜可见钙化。1个月前,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痰呈白色泡沫痰,无发热、咯血、胸痛、心悸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自行缓解,患者未予治疗。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而入我院。入院行 CT 检查示:前纵隔偏左侧见一囊性包块,囊壁可见钙化,大小约7.6 cm ×7.0 cm,偏侧壁增厚,增强扫描壁强化(图1)。诊断提示:前纵隔囊性病灶(单纯囊肿或皮样囊肿)。病理检查:眼观:囊壁样组织一块8cm×8cm ×3 cm,壁厚0.2 cm,光滑,灰黄暗红色,囊壁部分区钙化(图2)。镜检:囊壁为纤维组织玻璃样变,局灶钙化,局部见柱状上皮衬覆,囊壁内见肠腺体(图3~4)。病理诊断:(前纵隔)前肠囊肿。
作者:郝华;徐芬;汪庆余;邬黎青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重复肾输尿管畸形及合并症的临床诊治方法,提高临床少见病例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2例重复肾输尿管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并做相关文献复习。结果:12例患者中重复肾输尿管畸形合并尿路结石根据结石位置、大小等因素分别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1例)、输尿管镜碎石术(4例)、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2例)、逆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1例),以上腔内治疗均联合钬激光碎石;合并UPJ 狭窄梗阻行肾盂输尿管吻合术(1例);合并输尿管末端囊肿行经尿道腔镜下囊肿内切开术(2例);合并单纯泌尿系感染给予抗炎对症治疗(1例),所有方案疗效确切,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结论:重复肾输尿管畸形是常见的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临床上相对少见,其诊治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及合并症强调个体化策略,腔内泌尿外科技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韬;赵贵成;沈军;丁彦才;杨涛;席海峰;马晓云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ML)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CVR)的变化。方法:126例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根据颅脑MRI分为正常组及轻、中、重度WML组。对所有受试者均测量血压、血糖、血脂并详细记录既往史。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CO2分压检测仪,通过吸入自身CO2气体诱导高碳酸血症、过度换气诱导低碳酸血症的方法测定CVR。结果: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史、血压、血糖、Apo-A 为 WML 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重度WML组患者CVR明显低于正常组(P <0.05);WML病变的程度与CVR呈负相关(低、高碳酸血症分别为rs =-0.273、-0.392,P =0.021、0.008)。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Apo-A为WML的独立危险因素。 WML患者CVR明显降低。
作者:肖淑萍;樊延霞;马英文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高频胸壁振荡排痰系统预防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缩短撤机时间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 =50)和对照组(n =50)。对照组给予振动排痰,观察组给予高频胸壁振荡排痰。比较两组排痰量、生命体征(心率、呼吸、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撤机时间及 VAP 发生率。结果:第1、2、3、4、5天,观察组排痰量分别为(33.5±4.2)、(41.1±3.0)、(38.2±3.5)、(34.8±2.5)、(31.1±2.1)mL/d,对照组分别为(27.4±3.1)、(30.3±3.6)、(28.1±2.2)、(25.7±1.8)、(20.8±1.7)mL/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排痰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7.5±0.9)% vs.(95.2±1.0)%,P <0.05],但两组心率、呼吸、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撤机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8±2.2)d vs.(9.5±1.8)d,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 VAP 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0%(15/50)vs.52.0%(26/50),P <0.05]。结论:采用高频胸壁振荡排痰系统对ICU 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排痰护理,可显著促进排痰,提高血氧饱和度,缩短撤机时间,预防VAP发生。
作者:王伯丽;祁霞;苏海波;许晓岚;贾文雅;阎锡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性口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高发的一种溃疡性损害,一般人群患病率在5%~25%,全球高在美国,达60%,有地区、种族、年龄和性别的差别,不同的种族和社会经济阶层其发病率波动于5%~50%不等[1-2]。本病好发于唇、舌、颊、软腭等部位,发病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征,疼痛剧烈,病情顽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病病因复杂,各方面的病因研究表明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所致,主要有免疫功能异常、细菌及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微量元素缺乏等,但尚无确切定论。而治疗方面,目前临床也尚无根除性的治疗。本课题组自创口疡清方治疗ROU ,前期已立项两个课题进行研究,如口疡清方对ROU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将该方应用于临床,疗效满意,经课题相关研究推测认为,该方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亦可以调节口腔菌群[3-4]。而近年来众多病因研究认为口腔微生态的失衡可能是造成 ROU 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下一步欲选择从细菌、病毒微观学入手,为 ROU 的病因找到新的突破口。本文将近年来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微生态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净;孙勤国 刊期: 201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改良引流途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经CT 或MRI诊断的126例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中取血肿厚处钻骨孔并置管冲洗,后将引流管分别向枕部(A组)、额部(B组)置入,其中在B组的引流管上距骨孔约2 cm 处取侧孔。对两种引流途径的疗效及手术并发症(如:颅内积气、脑损伤、血肿复发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治疗后,A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0%,B组并发症发生率是2%(P <0.05);B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P <0.05)。结论: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治疗中,改良引流途径安全有效,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爱军;陈鑫 刊期: 201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