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颅底的筛窦骨纤维异常增殖症5例

赵娜;孙伟元

关键词:
摘要: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ribrous dysplasia,FD)临床上并非少见,而原发于筛窦并累及颅底者相对少见.自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笔者于鼻内镜下行累及颅底的筛窦FD切除术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例筛窦FD患者,年龄28 ~ 54岁;其中男4例,女1例,病程2个月~5年.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及CT扫描,5例患者均单侧发病,其中3例合并慢性鼻窦炎,1例合并患侧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HIPEC的107例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Kaplan-Meier检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的年龄、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手术性质、HIPEC首次治疗时间、HIPEC治疗药物与预后相关.经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手术性质、HIPEC首次治疗时间、HIPEC治疗药物为影响HIPEC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术中即刻行首次HIPEC治疗,并且HIPEC治疗药物选择顺铂和5-氟尿嘧啶序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作者:陈军;崔书中;唐鸿生;方志远;陈祖龙;阮强;彭荣祥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肾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预计到2020年COPD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疾病负担的第五位[1].随着对COPD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COPD的病理生理变化不仅仅局限于气道和肺部,而是一种可以累及肺外各种器官的全身性疾病[1-2].

    作者:肖亚军;王宋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细胞与生长因子促进股骨头坏死骨修复的治疗进展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好发于中青年,是骨科常见且难治性疾病[1].ONFH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由股骨颈骨折和髋关节脱位等髋部外伤引起,后者通常与一些高危因素有关,如酗酒、激素、镰状细胞贫血病或其他血红蛋白病、凝血障碍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戈谢氏病、妊娠和一些其他因素等[2].

    作者:黄世金;魏秋实;何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便携式纤维支气管镜法和听诊器法用于胸腔外科手术麻醉定位双腔气管插管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便携式纤维支气管镜法和听诊法用于胸腔外科手术麻醉定位双腔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选择连续入院ASA Ⅰ ~Ⅲ级需行双腔气管插管的胸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听诊(A)组和纤支镜(B)组,每组100例.所有患者全麻诱导后待睫毛反射消失、肌松监测TOF值为0、熵指数40 ~ 60之间时在可视喉镜下行双腔气管插管.记录患者调整气管插管位置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度、TOF值、熵指数、呼气末二氧化碳、双腔气管插管定位时间及正确率.结果:两组患者双腔气管插管定位时间A组较B组用时长,尤其右侧双腔气管插管定位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双腔气管插管准确率A组较B组低,尤其是行右侧双腔气管插管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便携式纤支镜法用于定位双腔气管插管快速便捷,准确率高,对患者循环系统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永慧;郭瑜;喻倩;陶蕾;丁倩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无肝期前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对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无肝期前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对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90例ASAⅡ~Ⅳ级晚期肝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无肝期前经中心静脉以10 mL/(kg·h)的速度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H组)、琥珀酰明胶溶液(S组)、生理盐水(N组),剂量为20mL/kg.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术后28 d或患者死亡.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停留时间、急性肺损伤(ALI)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术后28 d生存率.结果:H组术后呼吸支持时间为(20.4±4.7)h,短于S组的(24.8±7.1)h和N组的(27.1±7.7)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组ICU停留时间为(5.7±1.3)d,明显少于S组的(7.0±1.9)d和N组的(8.1±1.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术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率为16.7%,而S组和N组分别为39.3%和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术后28 d生存率在各组间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与琥珀酰明胶溶液或生理盐水相比,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能有效减轻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

    作者:赵延华;何征宇;陈湧鸣;王祥瑞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前尿道巨大结石长期误诊1例

    患者男,52岁,农民.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20余年.曾多次在乡村诊所及乡镇卫生院以膀胱炎及前列腺炎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无好转.半年前,曾在外院做全腹CT扫描,未发现泌尿系结石.近来症状加重,遂于2014年11月来院,门诊以前列腺增生收住泌尿外科.

    作者:余军;尚宝锋;刘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缺血性青年脑卒中不同TOAST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缺血性青年脑卒中不同TOAST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青年脑卒中的预防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86例缺血性青年脑卒中及1 672例中年缺血性脑卒中、3 29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青年组TOAST分型为LAA 57.4%,SAO 26.4%,CE 2.6%,SOE5.3%,SUE 8.2%;中年组分别为67.3%、26.0%、2.0%、3.3%、1.4%;老年组为66.7%、22.8%、7.8%、1.2%、1.5%;3组比较差异明显(P<0.001),青年组SOE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青年组LAA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青年组CE低于老年组;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在体型肥胖等危险因素差异不明显(P>0.05),青年组在性别、饮酒、吸烟等因素高于老年组(P<0.05);中年组在高血压病史等因素高于青年组(P<0.05);老年组在心脏病等因素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缺血性青年脑卒中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不同于中年组及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我们既要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更要关注少见的病因及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以指导青年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作者:刘淑玲;石志鸿;岳伟;管雅琳;刘帅;张雅静;王晓丹;纪勇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放疗时机的探讨

    目的: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的放疗时机.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放疗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活动性肺结核95例.早放疗组(抗痨1~2周后开始放疗)50例,晚放疗组(抗痨1~2个月后开始放疗)45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早放疗组与晚放疗组的结核吸收率分别为72.0%、82.2%,无变化率分别为28.0%、17.8%,恶化率均为0%,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238);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1%、43.3%、18.5%及63.6%、17.2%、2.9%(P=0.046,x2=3.635).结论: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放疗时机选择在抗痨1~2周后开始较合理,没有导致结核播散,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

    作者:梁香存;梁凯;王庆;李华;张红斌;赵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基于人工胰腺的血糖闭环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T1DM)患者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非常具有挑战性,理想的血糖控制与特定类型膳食结构的葡萄糖吸收率的变化和进餐胰岛素输注方式有关.人工胰腺(AP)是一个使T1DM患者血糖浓度(BGC)达到稳定状态的新技术.本文介绍了血糖的体内闭环控制方法,AP的血糖闭环控制方法,双激素AP,AP的安全性,AP的临床应用前景.AP闭环控制(CLC)技术还在不断进步中.

    作者:洛佩;徐冬香;贺艳菊;陈丽华;陈隶华;周里钢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早期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早期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AOPP患者62例,入院时监测P(A-a)O2,24 h内予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中毒严重程度评分(PSS),观察24 h内是否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把患者分为机械通气治疗组及非机械通气治疗组,并观察是否死亡.比较两组P(A-a)O2水平差异,分析P(A-a)O2与机械通气、APACHEⅡ、PSS的相关性,并分析不同中毒程度与P(A-a)O2水平关系,分析P(A-a)O2评价需要机械通气的敏感性,以Youden指数大找出截断值,并以P(A-a)O2截断值对PSS及APACHEⅡ进行危险分层.结果:机械通气组P(A-a)O2水平高于非机械通气组(P<0.01),P(A-a)O2水平与需要机械通气、APACHEⅡ评分、PSS评分相关(P<0.01),PSS评分升高,对应的P(A-a)O2水平亦高.P(A-a)O2是24h内需要机械通气的独立危险因素,P(A-a)O2以63.5为界时需要机械通气的敏感性为86.20%,特异性为74.50%,优势比(odds ratio,OR)为5.20.P(A-a)O2大于截断值组的PSS及APACHEⅡ水平均高于小于截断值组(P<0.01).结论:P(A-a)O2水平反映中毒严重程度及病情严重程度,并能够预测需要机械通气治疗,P(A-a)O2在AOPP患者应用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王灵;王万灵;王振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高氧暴露新生大鼠肺组织PDGF-B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亚型(PDGF-B)在高氧致新生大鼠肺组织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其影响.方法:24只新生大鼠依据是否高氧暴露及是否干预用药,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空气环境+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高氧对照组(95%氧暴露7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高氧干预组(95%氧暴露7d+腹腔注射甲磺酸伊马替尼),10d时处死全部大鼠,光镜观察并盲法进行肺组织病理学评分;ELISA法检测血液及肺泡灌洗液中PDGF-B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匀浆PDGF-B蛋白;RT-PCR法检测肺组织匀浆PDGF-B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氧对照组及高氧干预组肺组织损伤评分增加;肺泡灌洗液与肺组织中的PDGF-B蛋白及肺组织PDGF-B mRNA表达均增高,而高氧干预组较高氧对照组数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血清PDGF-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可能通过PDGF-PDGFR轴对高氧诱导的新生大鼠肺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沙宁;田兆方;李玉红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第二代儿童死亡指数在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应用价值及护理对策

    目的:评估第二代儿童死亡指数(PIM2)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的死亡风险预测能力,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入组患儿312例,进行PIM2评分,预测结果及患儿具体病情采取升阶梯式护理及相关特殊护理模式.记录患儿预后及死亡原因.分析PIM2的预测可靠度及总体性能.结果:入组患儿312例,其中43例因不同原因病逝,PIM2预测患儿死亡率曲线下面积0.832,95%置信区间,对区分患儿的生存和死亡有充足的分辨力(P=0.00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卡方值7.944,P=0.439,PIM2在可接受的水平上估计拟合了数据.所得标准死亡率0.99,PIM2对PICU患儿死亡风险预测效果好.结论:PIM2预测系统在PICU应用价值较高,对入住PICU的患儿生存与死亡的有充足的分辨力及拟合度,可指导护理人员的工作.

    作者:管璇;林凌洁;童柳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白细胞介素-11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病(AD)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生活水平.迄今为止国内外有报道的AD约有30多种,其中大部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在AD发病中的作用是国内外热门研究课题.

    作者:李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TIM-3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TIM-3是新近发现的免疫调节因子,它在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目的是探索TIM-3对前列腺癌进展的作用.方法:通过石蜡包埋前列腺组织进行TIM-3的免疫组化分析.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IM-3在外周血CD4+及CD8+T细胞中的表达.并分析TIM-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前列腺增生患者比较,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TIM-3在前列腺癌患者CD4+T细胞、CD8+T细胞中表达显著增高.另外,TIM-3在患者CD4+T细胞表达水平与CD8+T细胞呈正相关.免疫组化检测分析TIM-3在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不染色或染色较弱,而在前列腺癌中呈强染色.结论:TIM-3可能影响前列腺癌的发展与进程的标志物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朴勇瑞;丁海鑫;董秀哲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对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及氧分压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及氧分压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的肺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Dex组)和生理盐水组(Sal组).麻醉诱导后Dex组泵注右美托咪定,Sal组泵注生理盐水.分别在双肺通气、单肺通气后10、20、30、40、50、60 min和术毕同时抽取动脉和中心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同时记录MAP、HR、SpO2、Ppeak、Pplat、VT、PETCO2和BIS.记录丙泊酚、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麻黄碱和阿托品等用量.结果:MAP、HR、SpO2、Ppeak、Pplat、VT、PETCO2和BIS在各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毕,Dex组肺内分流大于Sal组,氧分压低于S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单肺通气时增加肺内分流,降低氧分压,临床应重视,需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

    作者:顾正峰;杨建平;王志萍;辛莲;王桂龙;杨勇刚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GSK3β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感染早期炎症因子过量表达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GSK3β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感染早期炎症因子过表达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的PBMCs,给予/不给予GSK3β抑制剂SB216763,同时使用LPS刺激,使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TNF-α、IL-6、IL-12的含量,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裂解液中p-GSK3β的表达情况.结果:LPS刺激肝硬化组PBMCs之后,可以产生过量的前炎症因子如TNF-α、IL-6、IL-12.GSK3β抑制剂SB216763抑制肝硬化组PBMCs的IL-12、TNF-α、IL-6的产生;LPS刺激肝硬化组患者PBMCs、GSK3β的磷酸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低.结论:肝硬化患者PBMCs在LPS的刺激下,可以产生过量的前炎症因子如TNF-α、IL-6、IL-12,这是由于肝硬化患者中GSKβ的磷酸化减低,进而导致其活性增强而造成的;同时,肝硬化患者炎症细胞因子的过量产生,仍然可以被GSK3β的抑制剂所抑制.

    作者:殷辉;宁会彬;曾艳丽;康谊;尚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肾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复发或转移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肾部分切除术(PN)治疗肾癌出现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我中心2000-2014年508例接受PN治疗的肾癌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对术后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描述和讨论.结果:508例肾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1~ 133个月),共有3例局部复发,4例远处转移(局部无肿瘤复发).结论:PN术后仍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所以术前避免漏诊卫星灶、肿瘤界线不清的患者行术中病理会诊、级别较高的患者注意术后长期随访是必要的.

    作者:陈东;郭胜杰;叶云林;董培;张志凌;刘卓炜;周芳坚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持续输注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机械痛觉阈值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瑞芬太尼为镇痛药的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机械痛觉域值的影响,明确Dex是否可以预防此类患者的痛觉过敏.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各组麻醉维持用药为异丙酚及瑞芬太尼,D组加用Dex,P组加用帕瑞昔布钠,C组不使用Dex及帕瑞昔布钠.观察患者术后2、4、8、12、24、48 h的机械痛觉域值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C组各时相点的痛觉阈值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1);P组仅术后12、24、48 h的痛觉阈值下降(P<0.05);D组术后机械痛域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术后机械痛觉阈值皆增高,P组仅术后2、4、8h的机械痛觉阈值增高;与P组比较,D组的机械痛觉阈值在术后12、24、48 h增加.与术前相比,各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值升高(P<0.05),患者术后VAS值与机械痛觉阈值无相关性.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抑制瑞芬太尼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痛觉过敏,其抑制作用的持续时间优于帕瑞昔布钠.

    作者:李建玉;杨秀环;董文芳;陆建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初诊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目的:描述初诊乳腺癌患者的社会支持、心理压力和焦虑抑郁状况并探讨这三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452例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确诊乳腺癌的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诊乳腺癌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54.11±6.37)分,焦虑和抑郁总分分别为(8.51±3.36)分和(7.44±3.76)分,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5个方面:担心健康受到损害(3.45±0.86)、害怕机体功能降低(3.44±0.67)、害怕工作受到影响(3.05±0.80)、担心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受到限制(3.18±0.69)和害怕家庭受到伤害(3.37±0.77).社会支持、心理压力和焦虑抑郁状况之间有显著相关.结论:初诊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状况堪忧,适当的社会支持可帮助其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作者:张丽娟;辛明珠;颜君;吴燕;孙昆仑;廖魏玫芳;唐海林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通过调整阅读参数找寻γ振荡协助定位致痫灶

    目的:找寻皮层脑电图中隐含的γ振荡活动,并初步评估其对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通过改变滤波范围,提高灵敏度值,加快走纸速度等阅读参数的调整,找寻皮层脑电图中隐含的γ振荡活动,观察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这种γ振荡活动对致痫灶的定位作用.结果:在2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中,8例患者的皮层脑电图中出现γ振荡活动,其中7例发作间期和发作起始期均出现,1例仅见于发作间期.8例患者均行致痫灶切除术,所切除范围包括记录到γ振荡活动的皮层区.术后随访2年,发作消失或基本消失(Engel's Ⅰ+Ⅱ级)的6例,显著改善(Engel'sⅢ级)的2例.结论:通过适当调整脑电图阅读参数,有可能发现隐藏在慢波、尖波中的γ振荡活动,协助定位致痫灶.

    作者:孙永锋;遇涛;张国君;李勇杰;钟建卫;袁俊;王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