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冯仲锴;岳宗进;王新立;刘汝银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 腰椎间盘切除术, 安全性,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河南省中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随访至少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治疗效果,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来评价其安全性. 结果:24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 手术7 d后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ODI显著下降(P < 0.01),优、良、可、差例数分别为188、42、12和0例,治疗优良率为95.04%;患者平均切口长度(0.74 ± 0.32) cm,平均手术时间为(72 ± 1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8.8 ± 1.7) mL,术后平均卧床时间(24 ± 8) h,平均住院时间为(3.0 ± 1.0) d;2例患者出现椎间隙感染,经抗感染治疗2周后得以恢复.患者整体恢复情况良好,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未出现术中大出血,术后6 ~ 12个月随访,未出现术后复发再手术. 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疗效确切的优点,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1月因单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行单侧穿刺PVP或PKP手术并获得随访者116例. 术前常规MRI及Xray检查确诊为新鲜压缩性骨折. 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1年VAS及SF-36评分,术前术后伤椎高度、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 结果:共收集116例,PVP组54例,PKP组62例,平均年龄75.3岁(64 ~ 85岁). PVP及PKP均能显著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VAS评分( P < 0 . 05 ) ,在疼痛缓解程度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KP组伤椎内骨水泥注射量(3.8 ± 1.6) mL多于PVP组(2.6 ± 1.3) mL(P < 0.05);PKP在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方面优于PVP[(91.29 ± 6.23)% vs.(71.71 ± 5.52)%,P < 0.05];PKP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PVP组(8例vs. 29例,P < 0.05);两组随访期间邻近节段椎体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vs. 5例,P > 0.05). 结论:PVP和PKP均为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良好手段;较PVP而言,PKP伤椎复位效果好、骨水泥渗透率低、安全性高,因此病患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首选PKP.

    作者:吴波文;张锡平;王镖;刘三风;王永忠;杨新佑;何沛恒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Foxp3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人群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基因启动子3279、924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EH组)患者206例及健康者(对照组)291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特异性引物多态性分析法(PCR-SSP)技术进行Foxp3基因3279及924位点进行基因多态性分型,同时检测研究对象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不同基因型与EH发病的关系. 结果:EH组3279位点AC+CC型及等位基因C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C+CC型可增加EH患病风险(OR = 1.552,95%CI为1.021 ~ 2.357,P < 0.05). 924位点多态性两组基因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Foxp3基因3279位点多态性与EH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增加EH的易感性. 924位点多态性与EH无关.

    作者:陈永权;许卫;伍金雷;甘婷;陈晞明;廖雪琼;陈盛强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1H-MRS及PET/CT在颞叶癫痫术前定位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 1H-MRS及PET/CT在颞叶癫痫(TLE)术前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30例TLE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常规MR、海马 1H-MRS扫描,30例TLE患者行PET/CT扫描,分析TLE患者双侧海马各代谢物比值与癫痫病程和发病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常规MR、1H-MRS及PET/CT对致痫灶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66.7%、90%和93.3%,定位准确性分别为56.5%、91.3%和87%. 患侧海马NAA/Cr比值与癫痫发病年龄呈正相关,即发病年龄越小,NAA/Cr比值越低. 结论:1H-MRS和PET/CT对TLE患者的定位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TLE发病年龄越小,神经元的丢失或功能障碍可能越严重.

    作者:肖翔;许乙凯;马立超;廖书坤;陈斌;吴元魁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新生儿颈面部海绵状淋巴管瘤的手术治疗

    淋巴管瘤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淋巴系统发育畸形的良性肿瘤, 原则上分为毛细血管瘤性、囊性、海绵状性, 75%在头颈部,本文报道的近7年以来发生于颈面部海绵状淋巴管瘤 20例均系新生儿患者, 特别提出该病国内文献尚未见报导新生儿淋巴管瘤由产科病房直接转入小儿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

    作者:严文波;王俊;潘伟华;邬文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风险的临床分析

    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随着目前二胎政策调整,选择再次妊娠的女性增多,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率也明显提高,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安全性引起产科工作者高度重视. 本研究对本院86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风险以及对母儿的影响.

    作者:吕祝武;张晓路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TLR4炎症通路中TLR4乙酰化作用在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目的:研究 Toll 样变体 4 ( Toll-like receptor 4 , TLR4 )乙酰化在妊娠期糖尿病( GDM )孕妇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TLR4炎症通路中的作用,探讨GDM的炎症发病机制. 方法:取正常孕妇、GDM孕妇各30例,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体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干预培养. 免疫共沉淀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乙酰化的表达;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1、IL-10的水平. 结果:GDM组发生TLR4乙酰化变化, 而对照组未检测到TLR4乙酰化;LPS干预后,TLR4乙酰化的程度明显增加,且GDM + LPS组TLR4乙酰化程度明显高于GDM组和正常 + LPS组(P < 0.05).4组间炎症因子TNF-α、IL-1、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GDM孕妇体内单核细胞存在TLR4乙酰化并影响TLR4炎症通路的活化介导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孕妇体内抗炎-致炎的失衡,从而参与GDM的发生.

    作者:李松;丛林;袁静;方慧琴;陈薇;李琴;杨琴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DR4和DR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目的:探讨死亡受体(DR)4和DR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方法:选取163例UC患者和252例对照者,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DR4(rs20575)和DR5(rs1047266)的基因多态性.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UC组中DR4 (rs20575) 突变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CG + GG的频率显著升高(6.75%vs. 1.39%,P < 0.001,OR = 5.138;8.59% vs. 2.78%,P = 0.008,OR = 3.289). 分层分析发现重度UC患者中DR4(rs20575)突变基因型CG + GG的频率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20.83% vs. 6.47%,P = 0.020,OR =3.801);广泛结肠炎患者中DR4(rs20575)突变等位基因G的频率较远端结肠炎显著降低(2.34%vs. 9.60%,P=0.011, OR = 0.226). DR5(rs1047266)的突变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UC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DR4(rs20575)基因多态性与UC易感性密切相关,并且可能影响UC的疾病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 DR5(rs1047266)基因多态性与UC易感性无关.

    作者:姜利佳;朱丽明;胡向跃;李成安;金捷;杜君彦;黄志养;黄春伟;蔡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不同频率糖皮质激素大鼠骨质疏松造模对软组织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目的:观察使用不同频率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s)在骨质疏松造模过程中对大鼠的软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进而研究不同频率GCs的使用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32只3月龄SPF级SD 雌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C组);(2)低频率组(L组);(3)中频率组(M组);(4)高频率组(H组). C组肌肉注射0.9%生理盐水;其他3组肌肉注射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Dex)1 mg/(kg·次),每周L组2次、M组4次、H组6次.每组在给药30 d后处死,取大鼠的软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称量免疫器官重量. 结果:(1)与C组相比,L、M、H组SD大鼠体重和免疫器官指数明显下降. (2)与C组相比, L、M、H组心、肺和肾的形态学变化为细胞水肿;肝脏组织脂肪变性;脾脏组织有轻度萎缩;胸腺严重萎缩.结论:GCs引起SD雌性大鼠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主要是引起胸腺严重退化,脾脏萎缩,且随着用药频率增加对机体免疫功能呈不同的抑制作用,频率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作者:虎松艳;汪源;黄欣俊;唐璐;李敏;李青南;陆幸妍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全膝关节置换院后不同联合镇痛方案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院后疼痛管理的镇痛方案及其疗效. 方法:筛选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同组医师完成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 对照组患者予西乐葆 0.2 g 1次/d + 奇曼丁 0.1 g 2次/d,共6周;治疗组患者予西乐葆 0.2 g 1次/d + 奇曼丁 0.1 g 2次/d + 扶他林(乳胶剂)3次/d,共6周.共纳入患者68例,其中49例完成10周随访并收集全部数据(对照组26例,观察组23例).结果: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术后2周开始静息、活动及夜间VAS评分逐渐降低直到术后10周降到低,且术后2周时的降幅较大;另外,术后2周开始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逐渐升高直到术后10周;治疗组患者术后2、6、10周的夜间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均P = 0.000). 术后2周,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及KSS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242、P = 0.394),但6、10周时,治疗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及KSS评分比对照组高(P < 0.05).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消炎镇痛2周不足以完全消退膝关节局部炎症、控制患者疼痛到满意程度. 术后联合使用西乐葆、奇曼丁及外用扶他林,疗程达6周,能够在疼痛控制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并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梁芳果;丁红;王健;史占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冠心病患者胱抑素C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13例)和对照组(71例),分析Cys-C、HbA1c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病变支数的关系. 结果:冠心病组Cys-C、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 Cys-C及HbA1c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 = 0.452,0.570;P < 0.05);Cys-C及HbA1c水平与病变支数呈正相关(P < 0.001). HbA1c、Cys-C与Gensini积分存在回归关系 (β = 0.221,t = 2.516,P < 0.013;β = 0.525,t = 6.342,P < 0.001). A组(HbA1c ≤6.5%)Cys-C水平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r = 0.102,P = 0.418),B组(HbA1c > 6.5%)Cys-C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性(r=0.440,P=0.002). 结论:HbA1c、Cys-C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程度及支数呈正相关,联合检测Cys-C、HbA1c水平对冠脉病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蒙蒙;李恩;汪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凝状态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的评价

    目的:探讨血凝状态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PCI)发生无复流的评价. 方法:连续入选首诊AMI,12 h内行急诊PCI的患者187例,观察术后无复流发生;检测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Ps)、组织因子(TF). 结果:AMI急诊PCI无复流发生率为23.5%. AMI无复流组高凝状态高于正常血流组(P = 0.003).Logistic分析显示高凝状态为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子(OR = 2.361,95%CI 1.083 ~5.148,P = 0.031). 结论:血浆vWF、Ps、TF水平升高提示存在高凝状态,对无复流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夏国志;吕颖;官功昌;姚晓伟;刘新宏;王军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疝环充填与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对比

    目的:研究疝环充填式疝修术与平片无张力疝修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对比. 方法:将本院96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分为观察组(n = 52)及对照组(n = 44),前者为平片无张力疝修术式,后者为疝环充填式疝修术式,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4.1 ± 11.5)min、平均出血量为(83.5 ± 8.9)mL,对照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分别为(56.4 ± 12.1)min、(86.7 ± 12.1)m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6.3 ± 1.7)d,对照组为(6.8 ± 2.1)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观察组手术费用为(3 120.8 ± 121.4)元,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 858.6±134.7)元(P < 0.05). 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和疼痛、阴囊积液、尿潴留、术后切口出现异物感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疗效相似,但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费用低,因此更适用于基层医院,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黄壮生;吴俊伟;李颖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宫颈癌放疗及同步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评价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在宫颈癌放疗患者中的预测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Ⅰ~ Ⅳ期单纯放疗或同步放化疗宫颈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治疗前NLR预测放疗疗效的佳临界值,并按佳临界值分为NLR低组、NLR高组,分析两组与放疗疗效的关系,并比较总体生存时间、无病进展生存时间.结果:治疗前NLR预测疗效的佳临界值为2.84,单因素分析显示NLR与放疗疗效相关(P<0.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高值为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NLR高组1、3年总生存率比NLR低组短(65.5% vs. 86.2%,32.4% vs. 62.5%;P < 0.001). 结论:治疗前NLR可作为预测宫颈癌放疗或同步放化疗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具有易测定、重复好、价格低廉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文婷;田男;古丽娜·库尔班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体会

    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由于伤椎复位后椎体内形成较大的骨缺损, 前方不稳导致术后内固定失效的发生率较高[1].为了提高固定节段的稳定性, 是否需要同时进行经伤椎固定或椎体内植骨目前仍然存在有争议[2]. 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分别采用传统的后路跨伤椎4钉内固定以及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结合经伤椎置钉及椎体内植骨的方法治疗急性单一节段胸腰椎骨折共 48例,现将临床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潘宏;陶岳峰;郑毅;曹燕庆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早期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急性肾损伤亦称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于 2005 年将 ARF 从新更名为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AKI).AKI标准定义为:肾脏功能或结构改变不超过90 d,而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出现肾脏损伤因子异常[1]. 心脏体外循环术后AKI通常由多种原因共同导致,一般认为心脏手术具有很大的创伤性,可能会增加肾组织氧供和加重肾缺血,肾脏对肾毒性药物的承受性也会明显下降,它们都可以导致AKI的发生[2]. 心脏体外循环术后发生AKI较为常见,且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甚至明显的增加术后的病死率[3]. 而根据2012年指南,临床上AKI的诊断及分级标准仍以血肌酐和尿量为主,但它们不能早期准确反映AKI. 因此,早期诊断AKI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而选择早期稳定、敏感、特异性高且便于检测的标志物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对心脏术后相关标志物早期诊断AKI进行综述.

    作者:邓楠;张大发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糖尿病与骨性关节炎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一组慢性常见疾病, 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1-2]. 糖尿病主要分为3种,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腺分泌胰岛素不足引起;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第3种是妊娠期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糖尿患者的数量迅速增长[3]. 从新的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可以看出,全球已有3.82亿人患2型糖尿病,并且预计到2035年达到5.92亿人,其中80%的糖尿病死亡人数出现在中低水平国家[4-5]. 这一数据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作者:李立军;宗强;时宇博;朱福良;王云国;倪东馗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糖原磷酸化酶同功酶脑型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新生儿心肌损害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糖原磷酸化酶同功酶脑型(GPBB)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273例具有心肌损害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于发病后3、6、12、24 h检测血清GPBB和H-FABP浓度, 并依据心肌损害诊断标准进行分组, 比较心肌损害组和无心肌损害组GPBB和H-FABP水平.比较GPBB、H-FABP联合及单独检测心肌损害的灵敏度、特异度.分析各高危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结果:心肌损害组于发病后4个时间点GPBB、H-FABP水平均高于无心肌损害组(P < 0.01).GPBB和H-FABP联合检测心肌损害的灵敏度高于二者单独检测的灵敏度(P < 0.05),特异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GPBB、H-FABP水平与血糖值呈负相关,与窒息、败血症病情呈正相关. 结论:GPBB及 H-FABP在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魏继红;柏金秀;杨小巍;王博玉;张磊;于荣林;赵秀文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PICCO技术在创伤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技术对创伤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PTCLS)患者液体管理的指导意义. 方法:选取本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间应用PICCO监测技术的20例PTCLS患者作为干预组;并选取同期20例未应用PICCO的PTCLS患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ISS评分、Murray评分、APACHEⅡ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全部存活,具有可比性. 记录两组患者入ICU即刻,第24、48、72 h的液体平衡量、Lac、ScvO2及MAP值,组间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住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1)两组患者MAP、Lac、ScvO2比较在各时间段无统计学差异,P> 0.05;(2)液体平衡量在入ICU即刻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但在第24、48、72 h,干预患者液体正平衡量较对照组少,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PiCCO技术为PTCL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了量化指标,可以较好的指导PTCLS患者的液体治疗、减少输液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

    作者:王伟;杨万杰;冯庆国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FGFR4在我国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术后生存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8例肺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FGFR4的表达;并分析FGFR4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128例肺腺癌组织中FGFR4蛋白表达低于癌旁正常肺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FGFR4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吸烟状况、年龄大小、肿瘤侵犯脏层胸膜的情况、CEA在血清中的含量、肿瘤所在位置均无明显相关性(P > 0.05). FGFR4的表达与TNM分期以及肿瘤分化情况、T分期、N分期有显著的相关性 (P < 0.05).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结果显示, 高表达FGFR4蛋白组的肺腺癌患者的手术后生存时间较肺癌患者的低表达组明显延长(P < 0.05). 结论:肺腺癌组织中FGFR4蛋白表达低于癌旁正常肺组织,FGFR4蛋白高表达组的肺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较低表达组肺癌患者明显延长,FGFR4可能是肺癌的一个保护性因素.

    作者:杨胜利;何建行;肖大凯;黄丽燕;何慧鸣;潘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幽门螺杆菌vacA不同亚型与相关胃疾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细胞空泡毒素基因(H.pylori vacA)不同亚型与相关胃疾病的关系,寻找能够提示不同胃疾病结局、对不同胃疾病,特别是胃癌具有预警作用的H.pylori毒力因子标志物.方法:236例H. pylori阳性病例包括浅表性胃炎(SG)81例,萎缩性胃炎(AG)77例,胃糜烂(EG)33例,胃的非典型增生(GD) 16例,胃癌(GC)29例.采用PCR扩增方法对vacA基因不同亚型进行检测.结果:AG组vacAm2亚型的检出率高(41.6%),高于EG和G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8,P = 0.019). 在AG组vacAs1m2亚型的检出率(42.5%)显著高于EG,GD,GC组(P = 0.05,P = 0.035,P = 0.022),与SG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vacAs1m2亚型H.pylori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毒力菌株.

    作者:张忠;王旭光;吴鹏;薄威;王莹 刊期: 2015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