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幽门螺杆菌vacA不同亚型与相关胃疾病关系的研究

张忠;王旭光;吴鹏;薄威;王莹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空泡毒素基因, 胃疾病
摘要: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细胞空泡毒素基因(H.pylori vacA)不同亚型与相关胃疾病的关系,寻找能够提示不同胃疾病结局、对不同胃疾病,特别是胃癌具有预警作用的H.pylori毒力因子标志物.方法:236例H. pylori阳性病例包括浅表性胃炎(SG)81例,萎缩性胃炎(AG)77例,胃糜烂(EG)33例,胃的非典型增生(GD) 16例,胃癌(GC)29例.采用PCR扩增方法对vacA基因不同亚型进行检测.结果:AG组vacAm2亚型的检出率高(41.6%),高于EG和G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8,P = 0.019). 在AG组vacAs1m2亚型的检出率(42.5%)显著高于EG,GD,GC组(P = 0.05,P = 0.035,P = 0.022),与SG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vacAs1m2亚型H.pylori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毒力菌株.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幽门螺杆菌vacA不同亚型与相关胃疾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细胞空泡毒素基因(H.pylori vacA)不同亚型与相关胃疾病的关系,寻找能够提示不同胃疾病结局、对不同胃疾病,特别是胃癌具有预警作用的H.pylori毒力因子标志物.方法:236例H. pylori阳性病例包括浅表性胃炎(SG)81例,萎缩性胃炎(AG)77例,胃糜烂(EG)33例,胃的非典型增生(GD) 16例,胃癌(GC)29例.采用PCR扩增方法对vacA基因不同亚型进行检测.结果:AG组vacAm2亚型的检出率高(41.6%),高于EG和G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8,P = 0.019). 在AG组vacAs1m2亚型的检出率(42.5%)显著高于EG,GD,GC组(P = 0.05,P = 0.035,P = 0.022),与SG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vacAs1m2亚型H.pylori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毒力菌株.

    作者:张忠;王旭光;吴鹏;薄威;王莹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冠心病患者胱抑素C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13例)和对照组(71例),分析Cys-C、HbA1c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病变支数的关系. 结果:冠心病组Cys-C、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 Cys-C及HbA1c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 = 0.452,0.570;P < 0.05);Cys-C及HbA1c水平与病变支数呈正相关(P < 0.001). HbA1c、Cys-C与Gensini积分存在回归关系 (β = 0.221,t = 2.516,P < 0.013;β = 0.525,t = 6.342,P < 0.001). A组(HbA1c ≤6.5%)Cys-C水平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r = 0.102,P = 0.418),B组(HbA1c > 6.5%)Cys-C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性(r=0.440,P=0.002). 结论:HbA1c、Cys-C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程度及支数呈正相关,联合检测Cys-C、HbA1c水平对冠脉病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蒙蒙;李恩;汪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不同频率糖皮质激素大鼠骨质疏松造模对软组织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目的:观察使用不同频率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s)在骨质疏松造模过程中对大鼠的软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进而研究不同频率GCs的使用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32只3月龄SPF级SD 雌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C组);(2)低频率组(L组);(3)中频率组(M组);(4)高频率组(H组). C组肌肉注射0.9%生理盐水;其他3组肌肉注射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Dex)1 mg/(kg·次),每周L组2次、M组4次、H组6次.每组在给药30 d后处死,取大鼠的软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称量免疫器官重量. 结果:(1)与C组相比,L、M、H组SD大鼠体重和免疫器官指数明显下降. (2)与C组相比, L、M、H组心、肺和肾的形态学变化为细胞水肿;肝脏组织脂肪变性;脾脏组织有轻度萎缩;胸腺严重萎缩.结论:GCs引起SD雌性大鼠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主要是引起胸腺严重退化,脾脏萎缩,且随着用药频率增加对机体免疫功能呈不同的抑制作用,频率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作者:虎松艳;汪源;黄欣俊;唐璐;李敏;李青南;陆幸妍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脊髓损伤合并股骨骨折大鼠模型中leptin的表达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合并骨折动物血清及骨痂中leptin表达变化与骨折愈合的关系. 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骨折组及骨折合并SCI组(以下简称合并组),建立SCI及股骨骨折的动物模型,分别在1、7、14、21、28 d处死,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leptin水平,在14、21、28 d利用CT测量骨痂形成情况,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骨痂内leptin水平. 结果:第1、7、14、21天,骨折组、SCI组及合并组测得血清leptin浓度均较对照组有增高(P < 0.05),其中合并组在7、14和21 d显著高于骨折组(P < 0.05),在14、21 d显著高于SCI组(P < 0.05). 术后21、28 d,合并组的骨痂体积均显著高于骨折组(P < 0.001). 结论:SCI之后骨折愈合过程中leptin的表达明显增高,骨折愈合加快.

    作者:汪雷;刘林娟;肖黎;姚翔;丁华;潘展鹏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支架植入后再狭窄(ISR)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因ACS行支架植入术并复查冠脉造影患者151例,计算冠脉狭窄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非ISR 组和ISR组.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嗜酸性粒细胞与ISR存在相关性(P > 0.05),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仍未发现两者存在相关性(P > 0.05). 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具有高血压病史(P = 0.038)和既往心梗病史(P = 0.032)的ACS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越高者ISR的风险可能增加. 结论:具有高血压病史和既往心梗病史的ACS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ISR的风险存在相关性,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施莹;钟泽仲;杨子聪;薛焱;刘伶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胃癌合并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治疗进展

    胃旁路术(gastric bypass)已成为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金标准, 而对于胃癌合并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手术治疗,缺乏明确的手术方式、标准的手术路径.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于胃旁路术和胃癌合并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结合当前研究,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 针对胃旁路术治疗胃癌合并肥胖型2型糖尿病方面问题作如下综述.

    作者:王琦;徐晓阳;曹家庆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骨质疏松症治疗研究进展与方向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骨退行性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和骨的力学性能下降为特征.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社会老龄化的发展,OP所导致的骨折在增加老年人病残率和病死率的同时,也加重了社会公共卫生的经济负担.临床上,OP作为一种常见合并症, 已成为各专科医师时常需要面对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重点就OP三种基本治疗的进展与方向进行综述.

    作者:黄宏兴;王凡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术后复发转移性食管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术后复发转移性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将76例术后复发转移性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对照组给予氟尿嘧啶/左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方案.两方案每3周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后行CT检查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多化疗6个周期. 结果:全部7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有效率、临床获益率和中位生存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患者在严重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静脉炎的发生率方面比对照组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在神经毒性、转氨酶异常及其他化疗反应的发生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结论: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术后复发转移性食管癌的有效率和中位生存时间与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方案相当,化疗周期短、部分毒副反应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吕会来;张丽;温士旺;李勇;张月峰;田子强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脊髓转移瘤放疗联合鞘内注射甲氨蝶呤的疗效

    目的:评价非神经系统原发肿瘤脊髓内转移后行放射治疗联合鞘内注射甲氨蝶呤的疗效.方法:分析了38例非神经系统原发肿瘤脊髓内转移患者病历资料并进行随访, 分析经三维适形或适形调强放疗联合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及生存情况. 结果:随访率为100%,所有患者生存时间为0.5 ~15.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4.7个月,35例患者长期疼痛减轻或神经症状改善,35例脊髓转移瘤得到控制.1、3、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4.7%、78.9%、31.6%.结论:髓内转移瘤放疗联合甲氨蝶呤鞘内注射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放疗联合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可以改善髓内转移患者的生存状况.

    作者:张恒;樊锐太;王鑫;顾浩;赵倩茹;高未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参七合剂对高脂血症患者载脂蛋白AⅠ、B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七合剂对高脂血症患者载脂蛋白AⅠ、B (apoAⅠ、apoB) 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探讨其降脂机制.方法:将8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d)、参七合剂组(给予参七合剂10 g/d),每组40例,疗程为8周.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脂4 项、apoAⅠ、apoB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参七合剂和辛伐他汀均能降低apoB、TC、TG、LDL-C、血液黏度(P < 0.01),升高apoAⅠ、HDL-C(P < 0.01). 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参七合剂组降低apoB、升高apoAⅠ,降低血液黏度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参七合剂通过促使apoAⅠ合成增加、apoB合成减少消除增加,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

    作者:蒋锐;姜海斌;易法云;杨丽洁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形态与Kummell病的相关性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形态的改变,探讨其与Kummell病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11月行保守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87例. 实际纳入患者47例,共108个椎体,均经MRI诊断为新鲜骨折,其中男14例,女33例,年龄63 ~ 91岁,平均年龄(71.5 ± 9.8)岁. 依据椎体形态分为:楔形,凹陷形,扁平形3种. 所有纳入患者均3个月、半年后复查磁共振成像MRI. 结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骨坏死发生率为,楔形11.1%,凹陷形4.6%,扁平形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楔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Kummell 病的发生率高.

    作者:钟远鸣;李兵;李智斐;苏之盟;苏正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子宫内膜癌中人类乳腺癌易感基因1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目的:研究人类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在子宫内膜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法和DNA序列分析法,分别对77例子宫内膜组织BRCA1基因2个位点进行MSI测定.结果: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组MSI阳性率分别为34.69%(17/49)、10%(2/20)、7.14%(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208,P = 0.004). BRCA1 MSI阳性率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而与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病理类型无关.BRCA1 MSI与BRCA1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 = 0.000).结论:BRCA1基因MSI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以及BRCA1蛋白表达减少的原因之一,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

    作者:孙丹;范余娟;徐红;范江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1月因单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行单侧穿刺PVP或PKP手术并获得随访者116例. 术前常规MRI及Xray检查确诊为新鲜压缩性骨折. 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1年VAS及SF-36评分,术前术后伤椎高度、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 结果:共收集116例,PVP组54例,PKP组62例,平均年龄75.3岁(64 ~ 85岁). PVP及PKP均能显著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VAS评分( P < 0 . 05 ) ,在疼痛缓解程度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KP组伤椎内骨水泥注射量(3.8 ± 1.6) mL多于PVP组(2.6 ± 1.3) mL(P < 0.05);PKP在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方面优于PVP[(91.29 ± 6.23)% vs.(71.71 ± 5.52)%,P < 0.05];PKP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PVP组(8例vs. 29例,P < 0.05);两组随访期间邻近节段椎体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vs. 5例,P > 0.05). 结论:PVP和PKP均为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良好手段;较PVP而言,PKP伤椎复位效果好、骨水泥渗透率低、安全性高,因此病患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首选PKP.

    作者:吴波文;张锡平;王镖;刘三风;王永忠;杨新佑;何沛恒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单侧与双侧入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和比较单侧与双侧入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4年收治的诊断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并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147例.其中95例给予单侧椎弓根入路(单侧组),52例给予双侧椎弓根入路(双侧组). 结合至少半年的随访资料,对两组患者在术后的VAS疼痛评分、Cobb角,MacNab疗效,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Cobb角恢复,MacNab疗效,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但单侧椎弓根入路患者在手术时间,X线暴露次数等方面明显优于双侧椎弓根入路组(P < 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单侧入路手术时间短,射线暴露次数少,患者痛苦少.

    作者:童卫华;扈佐鸿;刘浩;吴吉光;李祖国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PICCO技术在创伤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技术对创伤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PTCLS)患者液体管理的指导意义. 方法:选取本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间应用PICCO监测技术的20例PTCLS患者作为干预组;并选取同期20例未应用PICCO的PTCLS患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ISS评分、Murray评分、APACHEⅡ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全部存活,具有可比性. 记录两组患者入ICU即刻,第24、48、72 h的液体平衡量、Lac、ScvO2及MAP值,组间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住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1)两组患者MAP、Lac、ScvO2比较在各时间段无统计学差异,P> 0.05;(2)液体平衡量在入ICU即刻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但在第24、48、72 h,干预患者液体正平衡量较对照组少,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PiCCO技术为PTCL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了量化指标,可以较好的指导PTCLS患者的液体治疗、减少输液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

    作者:王伟;杨万杰;冯庆国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凝状态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的评价

    目的:探讨血凝状态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PCI)发生无复流的评价. 方法:连续入选首诊AMI,12 h内行急诊PCI的患者187例,观察术后无复流发生;检测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Ps)、组织因子(TF). 结果:AMI急诊PCI无复流发生率为23.5%. AMI无复流组高凝状态高于正常血流组(P = 0.003).Logistic分析显示高凝状态为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子(OR = 2.361,95%CI 1.083 ~5.148,P = 0.031). 结论:血浆vWF、Ps、TF水平升高提示存在高凝状态,对无复流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夏国志;吕颖;官功昌;姚晓伟;刘新宏;王军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全膝关节置换院后不同联合镇痛方案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院后疼痛管理的镇痛方案及其疗效. 方法:筛选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同组医师完成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 对照组患者予西乐葆 0.2 g 1次/d + 奇曼丁 0.1 g 2次/d,共6周;治疗组患者予西乐葆 0.2 g 1次/d + 奇曼丁 0.1 g 2次/d + 扶他林(乳胶剂)3次/d,共6周.共纳入患者68例,其中49例完成10周随访并收集全部数据(对照组26例,观察组23例).结果: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术后2周开始静息、活动及夜间VAS评分逐渐降低直到术后10周降到低,且术后2周时的降幅较大;另外,术后2周开始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逐渐升高直到术后10周;治疗组患者术后2、6、10周的夜间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均P = 0.000). 术后2周,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及KSS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242、P = 0.394),但6、10周时,治疗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及KSS评分比对照组高(P < 0.05).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消炎镇痛2周不足以完全消退膝关节局部炎症、控制患者疼痛到满意程度. 术后联合使用西乐葆、奇曼丁及外用扶他林,疗程达6周,能够在疼痛控制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并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梁芳果;丁红;王健;史占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河南省中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随访至少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治疗效果,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来评价其安全性. 结果:24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 手术7 d后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ODI显著下降(P < 0.01),优、良、可、差例数分别为188、42、12和0例,治疗优良率为95.04%;患者平均切口长度(0.74 ± 0.32) cm,平均手术时间为(72 ± 1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8.8 ± 1.7) mL,术后平均卧床时间(24 ± 8) h,平均住院时间为(3.0 ± 1.0) d;2例患者出现椎间隙感染,经抗感染治疗2周后得以恢复.患者整体恢复情况良好,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未出现术中大出血,术后6 ~ 12个月随访,未出现术后复发再手术. 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疗效确切的优点,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冯仲锴;岳宗进;王新立;刘汝银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钙、维生素D及磷代谢在骨质疏松症发病及治疗方面的作用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少、骨组织损伤,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OP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其如何防治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健康问题. 近年来,O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认为是在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影响下,年龄、饮食、运动、药物、吸烟、饮酒等诱因下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失衡,造成骨量丢失,终致OP的发生.

    作者:李佳;邓爱民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新生儿颈面部海绵状淋巴管瘤的手术治疗

    淋巴管瘤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淋巴系统发育畸形的良性肿瘤, 原则上分为毛细血管瘤性、囊性、海绵状性, 75%在头颈部,本文报道的近7年以来发生于颈面部海绵状淋巴管瘤 20例均系新生儿患者, 特别提出该病国内文献尚未见报导新生儿淋巴管瘤由产科病房直接转入小儿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

    作者:严文波;王俊;潘伟华;邬文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