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T869C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

彭忠兴;刁胜朋;黄叶青;程静;刘爱群;危智盛;余青云;苏全喜;洪铭范

关键词: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转化生长因子β1, 基因多态性
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T869C基因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43例LI患者(LI组)及138例正常人(对照组)TGF-β1基因T869C的多态性.结果:LI组CC基因型频率(36.3%,52/143)显著高于对照组(21.0%,29/138,OR=2.18,P=0.002),LI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8.1% vs 46.7%,OR=1.57,P=0.004).结论:TGF-β1基因T869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LI有关,C等位基因是LI的危险因素.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4例轻-重度COPD缓解期患者分为西药对照组、穴位注射组、穴位贴敷组、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组.治疗前后测定各组血白三烯B4(LTB4)、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r (TNF-α)、肺功能/COPD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并统计平均住院日及住院次数.结果:穴位注射组LTB4、IL-8,穴位贴敷组IL-8,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组LTB4、IL-8、TNF-α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西药对照组治疗后LTB4、IL-8、TNF-α水平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组FEV1%、FEVl/FVC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穴位注射组、西药对照组治疗后FEV1%、FEVl/FVC有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组治疗前后CAT评分、平均住院日、年住院次数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减轻缓解期COPD患者细胞因子释放,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及住院时间,对COPD稳定期患者有显著疗效.

    作者:孙国华;吕纪玲;刘宝良;栾兆吉;邢国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空腹血糖对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入院空腹血糖与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2010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4例,入院后监测空腹血糖并予分组:A组,<6.1mmol/L(152例);B组,6.1 ~ 7.0 mmol/L(124例);C组,7.0 ~ 11.1 mmol/L(240例);D组,>11.1 mmol/L(48例).分析各组36个月后的心源性死亡率及不良事件.结果:D组心源性休克史较其他组明显偏高(P=0.004);左室收缩功能(LVEF)较其他组偏低(P=0.018);而肌酐、尿素氮均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18、0.038).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组较正常血糖组死亡率明显增多,且OR为4.476 (P<0.001).次要研究终点结果提示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空腹血糖水平与反复心衰发作明显相关(P<0.001).Kaplan-Meier法分析发现:D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低于其他3组(P< 0.001).结论:非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空腹血糖水平越高,提示远期预后越差,且与反复发作心衰明显相关.

    作者:林耀望;魏学标;巧力翻·阿尔斯兰;杨醒;连丹;余丹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手足口病预防新进展:肠道病毒71型疫苗研制与应用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于1941年开始在全球流行[1],近几年在人群中的流行趋势逐步上升,尤其以儿童为主.据我国卫生部统计[2],2012年发病数2 168 737人,死亡数567人,与2011年同期比发病率升高33.26%,死亡率增加10.79%.2013年1-9月,HFMD发病率及死亡率依然呈上升趋势情况,死亡病例达221人.HFMD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疱状病变,少数重症感染者还可引起严重的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脑脊髓炎、循环障碍等症状,引起患儿死亡,致死原因主要包括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引起HFMD的肠道病毒有多种[1],如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型及B组的2、5型,在中国大陆的主要病原体是EV71型的C4型[3].由于重症HFMD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式,所以EV71疫苗成为预防HFMD的首要选择.本文对EV71疫苗的种类、作用机制、生产纯化、评价标准、检验及临床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潘红波;吴美;罗殿中;陈罡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DR与CT对足部外伤跖跗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评价X线DR、MDCT对足部跖跗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足外伤患者进行MDCT及DR检查,比较DR与MDCT对于足跖跗骨骨折的显示能力.结果:46例足外伤患者中,CT检查出96处骨折,DR仅明确检出50处,可疑3处.MDCT诊断足跖跗骨骨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为100%.MDCT对足跖跗骨骨折的诊断准确度高于DR(x2=195.796,P=0.00).结论:MDCT对足跖跗骨骨折的诊断准确度高于DR.

    作者:陈利军;陈文静;曾滨;叶振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影响着超过5%的人口,目前在美国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仍然呈升高趋势的疾病.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发布的2010年新的美国十大死因统计数据,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已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排名第3[1].WHO估计至2020年,目前排在全球死亡率第4名的COPD将跃居第3位[2-3].伴随而来的是更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严重者将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较直接医疗消费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作者:赵子文;李晓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CDKN2A基因多态性与云南地区人群鼻咽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云南地区人群CDKN2A基因rs1412829多态性与鼻咽癌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无血缘关系鼻咽癌患者95例和健康人100例,抽提基因组DNA,采用TaqMan探针基因分型法检测多态性.结果:(1) CDKN2A等位基因G在鼻咽癌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23),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鼻咽癌的风险为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497倍(OR=2.497,95%CI=1.107~5.632,P=0.031);(2)鼻咽癌组与对照组AA、AG及GG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31);(3)鼻咽癌组含有G等位基因的个体病理分期较晚(Ⅳ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CDKN2A基因rs1412829基因多态性中G等位基因可能是鼻咽癌的危险因素.该多态性与病理分期Ⅳ期间存在相关性,可以认为G等位基因突变较易出现在NPC病情发展的晚期.

    作者:韩明睿;蒋永新;孙传政;陈灿;刘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原发性醛固酮瘤切除术13例分析

    目的:介绍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醛固酮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对13例患者采取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醛固酮瘤切除术,其中左侧病变7例,右侧病变6例,均为单侧单发腺瘤,肿瘤大小0.6~3.0(1.65±0.62)cm.常规制备后腹腔操作空间,切开Gerota筋膜后,按顺序分别进入3个相对无血管解剖层面进行分离.第一分离层面位于肾脏内上方脂肪囊与前层Gerota筋膜之间;第二分离层面位于肾外上方脂肪囊与后层Gerota筋膜之间;第三分离层面位于肾上腺下方与肾上极之间,行肾上腺全切或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3±2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6±29 mL.恢复饮食和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2 d和1.0 d.1例出现术后引流液增多,1周后拔管.术后1个月复查电解质和醛固酮水平基本恢复正常,6个月后复查血压均正常.结论: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微小肿瘤手术解剖层次清楚,术野清晰.肾上腺部分切除可以治愈醛固酮瘤,疗效确切.解剖性肾上腺部分切除手术为肾上腺醛固酮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加安全的选择.

    作者:王恒兵;牛晓兵;王功成;刘坤;孟峻嵩;庄海军;徐宗源;候佩金;杨晓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与社区综合防治

    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病率为8.2%[1].在被诊断出的慢阻肺患者中仅有67.7%有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35.1%的慢阻肺患者曾经被诊断[2].慢阻肺患者中42%现仍吸烟,6%仍然接触职业粉尘,无临床症状的慢阻肺患者基本未曾就诊接受宣教和诊治,仅6.5%的慢阻肺患者进行过肺功能检查.社区人群对慢阻肺和吸烟危害知晓率分别约为20%和40%,基层医务人员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慢阻肺危害性的认识不够,缺乏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综合防治模式和防治网络[3-4].基于此,加强针对慢阻肺患病因素的综合防治对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非常重要.

    作者:冉丕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肺CD4+T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后处理对在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肺CD4+T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肺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在体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每组10只.Sham组开胸游离左肺门穿阻断带而不结扎持续180 min;IR组缺血60 min后再灌注120 min;IPostC组缺血60 min后给予3个周期的5 min灌注/5 min缺血后处理,再灌注90 min.留取左肺组织、左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别用于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IL-17、IL-8及CD4+T细胞含量.留取小块肺组织测定肺湿/干重比(W/D).结果:Sham组肺组织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8、IL-17及MPO含量和肺组织中IL-8、IL-17及CD4+T细胞含量明显低于IR组和IPostC组(P<0.05);IPostC组肺组织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8、IL-17及MPO含量和肺组织中IL-8、IL-17及CD4+T细胞含量明显低于IR组(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明显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D4+T淋巴细胞活性从而减轻肺组织炎症损害有关.

    作者:伍火志;张浩;张大勇;袁江;马明生;陈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早发性丙酸血症1例

    患儿女,70 h,因“反应低下12h,昏迷5 min”入院.患儿系孕2产2,孕41+2周,出生体质量3.5 kg,Apgar评分正常,生后4h开奶,母乳喂养,开始时吸吮有力.生后24 h患儿颜面出现黄疸,58h左右出现反应低下、进食少,无哭闹,入院前5 min出现昏迷.入院查体:体温不升,脉搏150次/min,呼吸45次/min,体质量3.06 kg,发育中等,压眶无反应,昏迷状态,皮肤黏膜苍黄,皮肤弹性差,头皮及双侧腹股沟可见散在出血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5 mm,对光反射迟钝,呼吸节律不规则,1 min出现2~3次抽泣样呼吸,可见吸气性三凹征,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湿罗音,心音有力,腹软,肝脾不大,四肢肌张力明显降低,觅食反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未引出,胸前毛细血管充血时间4s.

    作者:罗宇元;万斯慜;芦爱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尿肾损伤分子-1诊断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价值

    目的:探讨肾损伤分子-1(KIM-1)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入住绍兴市人民医院ICU的脓毒症患者73例,分别测定血清肌酐(Scr)、尿KIM-1(uKIM-1),计算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随访记录28 d病死率.依据AKIN定义的AKI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检测两组患者入科后0、1、6、24、48 h的uKIM-1及SCr水平,运用ROC曲线评价uKIM-1诊断脓毒症AKI的效能.结果:73例脓毒症患者中,非AKI组38例,AKI组35例,AKI组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Scr、28 d病死率均高于非AKI组(P<0.05).AKI组患者SCr水平在入科48 h时达入科时(0 h)的1.81倍,可诊断AKI.AKI组患者uKIM-1水平在入科后6h高于非AKI组(P<0.05).uKIM-1与SCr呈正相关(r=0.621,P<0.05).ROC曲线分析,uKIM-1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95%的可信区间为0.736~0.934,以2.86 ng/mL为截断值,其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77.5%.结论:uKIM-1能预测脓毒症AKI的发生,uKIM-1可作为脓毒症AK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作者:何捷;李达;严一核;孙雪东;周蕾;应利君;邢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他克莫司与环磷酰胺比较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系统评价

    目的:客观评价他克莫司与环磷酰胺比较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PubMed、MEDLINE、SCI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文献、专业资料和网络信息,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3年7月,对符合标准的同质资料进行研究,采用RevMan 5.1软件对纳入的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8篇前瞻性研究(包括6篇随机对照试验和2篇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他克莫司组完全缓解率优于环磷酰胺组(P<0.05);部分缓解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克莫司组总缓解率优于环磷酰胺组(P<0.05);他克莫司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低于环磷酰胺组(P<0.05);感染、血糖代谢异常、白细胞减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他克莫司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环磷酰胺,可考虑作为用药首选,但由于受文献资料质量限制,仍需要更多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且随访时间长的前瞻性研究验证.

    作者:江罗佳;冯益宇;房向东;涂卫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与毒力基因检测

    目的:调查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和5种毒力基因在临床分离肠球菌中的分布特点,探讨万古霉素耐药与毒力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E-test法检测122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低抑菌浓度(MIC),多重PCR法检测vanA、vanB及粪、屎肠球菌的菌种特异基因,同样采用多重PCR法检测常见毒力基因esp、hyl、gelE、asa1以及cylA在上述肠球菌中的分布.结果:共检出76株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屎肠球菌69株,粪肠球菌7株)和46株万古霉素敏感肠球菌(VSE)(屎肠球菌28株,粪肠球菌18株);所有VRE耐药表型与基因型一致,属vanA型;粪肠球菌毒力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屎肠球菌,并表现为多基因携带;屎肠球菌仅esp和hyl阳性.屎肠球菌VRE的esp携带率显著高于其VSE.结论:我院肠球菌耐药问题严重,esp基因分布广泛,且与万古霉素耐药显著相关.加强肠球菌耐药与毒力基因的监测有利于为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流行与传播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作者:杨靖娴;刘静;邵冬华;王树琴;孙娜;吴富炜;梁国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粒细胞肉瘤临床及病理特征观察

    目的:提高对粒细胞肉瘤(GS)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从1993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确诊的直肠粒细胞肉瘤及其他部位粒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7 ~ 62岁,男8例,女4例.多数以局部疼痛为主,少数以发病部位出血等为首发症状.4例白血病性GS,分别发生于骶尾部、鼻根、双眼、牙龈.3例为独立性GS,分别发生于左肺、骶骨、胸椎.5例未行骨髓穿刺.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0例瘤细胞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6例瘤细胞表达CD99,4例表达CD68,4例表达CD43,4例表达LCA,3例淋巴细胞抗体阳性.结论:GS少见,各个部位均可发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免疫标记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

    作者:徐艳松;赵波;刘刚;李辉;唐卫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早期使用大黄为主的中药组方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早期使用大黄为主的中药组方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APQ)的疗效.方法:将近年来收治的156例APQ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均彻底洗胃,同时给予常规血液灌流、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措施基础上口服白陶土后给予百草枯解毒方煎药口服.对照组在上述治疗措施基础上口服白陶土后给予口服甘露醇.此后2组均每2小时给药1次,并口服大量糖盐水,在大便测不到百草枯成分后停止服药.观察两组排便时间、各时间段大便百草枯成分转阴率及出现大便潜血(0B)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72 h肺渗出性病变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两组平均排便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各时间段百草枯成分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各时间段大便OB率、ARDS发生率,72 h肺渗出性病变发生率及死亡率,各时间段cTNI、Cr、ALT、AST、DBIL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百草枯解毒方既能加快毒物从消化道排出,又能减轻消化道及各脏器损伤,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作者:王璞;王维展;马国营;刘倩;田春辉;李炳茂;褚永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Toll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TLR-1 rs4.833095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3C-尿素呼气试验确诊的H.pylori阳性与阴性病例各200例,应用测序方法检测TLR1 rs4833095基因型.结果:病例TLR1 rs4833095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H.pylori阳性组AA基因型频率(16.5%)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组(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R=1.88,95% CI:1.03-3.44,X2=4.332,P=0.037).结论:TLR1 rs4833095基因多态性能够影响H.pylori易感性,AA基因型可能是患者感染H.pylori的易感因素.

    作者:王正强;于新娟;王莉莉;贾盛佼;董全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方法的新进展与发展方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1及2013 COPD 全球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GOLD)在对COPD评估方面做了重要调整,转向为症状、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急性加重风险及合并症情况进行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估(combined assessment)[1].COPD综合评估的目标在于决定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未来发生远期事件(比如急性加重、住院或者死亡)的风险[1].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分别评估以下几个方面:当前患者的症状、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急性加重的风险和存在的合并症/共患疾病,见图1.

    作者:郭禹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能力比较

    目的:比较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能力.方法:分离获得UC-MSCs与BM-MSCs,用10 mmol/L尼克酰胺,2 nmol/L活化素A,10 nmol/L唾液素4,100 pmol/L肝细胞生长因子,10 nmol/L胃泌素对两组细胞进行诱导分化,从基因表达、蛋白表达及激素分泌水平上比较其分化能力.结果:与BM-MSCs分化组相比,UC-MSCs分化组胰岛素分泌能力、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C-肽及胰高血糖素表达水平及分化后细胞活力更强.结论:UC-MSCs比BM-MSCs具有更强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能力,结合其来源稳定及免疫原性低,可以作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理想细胞来源.

    作者:柴树宏;鲍艳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精子顶体相关基因DKKL1在正常人和男性不育患者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目的:研究精子顶体相关基因DKKL1在正常人和男性不育患者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KKL1基因在人多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并比较其在正常人和男性不育患者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DKKL1蛋白在正常和男性不育患者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人多组织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KKL1基因为睾丸组织特异性表达,与正常人睾丸组织比较,DKKL1基因在男性不育患者睾丸组织中表达减弱或消失.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KKL1蛋白主要定位在正常男性睾丸的精母细胞和圆形精子细胞,而在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COS)和隐睾患者睾丸组织中不表达,在各种生精细胞阻滞患者的睾丸中观察到不同的表达特征.结论:DKKL1基因在男性不育患者睾丸组织中对精子发生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降低或消失可能是男性不育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颜秋霞;唐爱发;来永庆;蔡志明;桂耀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HCV病毒对中国HIV/HCV共感染者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7受体的影响

    目的:探讨HCV病毒对中国HIV/HCV共感染者白细胞介素-7(IL-7)/白细胞介素-7受体(IL-7R)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HIV单纯感染者、HIV/HCV共感染者及健康对照组每组各30例,抽血检查血浆IL-7水平、CD4+T细胞上IL-7R(CD127)的表达、CD4+T细胞数量,各组进行比较.结果:HIV/HCV合并感染组IL-7水平(8.55±3.15)pg/mL与HIV单纯感染组(8.63±3.64)pg/mL无显著差异(P>0.05),但HⅣ/HCV合并感染组CD4+ CD127+T细胞百分比(53.82±15.24)%及CD4+T细胞数量(210,58±112.95)个/μL较HIV单纯感染者(61.25±16.75)%、(301.65±181.54)个/μL明显下降(P<0.05).结论:合并HCV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影响IL-7R进一步损害HIV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何纲;谭雁冰;刘翠珍;丁佩佩;甄沛林;吴兴柳;胡长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