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拉米夫定在来氟米特联合甲泼尼龙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张燕;张继强;常保超;陈卫东;王静;徐葵花

关键词:乙肝相关性肾炎, 拉米夫定, 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在来氟米特联合甲泼尼龙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抗病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因 HBV-GN 接受甲泼尼龙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的41例患者,根据有无抗病毒治疗指征分为预防组及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同时选取15例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生化学、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血清 IFN-γ及 IL-4的变化。结果:治疗48周时,预防组及治疗组生化学、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预防组及治疗组 IFN-γ水平及 IFN-γ/ IL-4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于使用来氟米特联合激素治疗的 HBV-GN 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但来氟米特联合甲泼尼龙抑制机体 IFN-γ生产,影响乙肝病毒的清除。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脑血管反应性磁共振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不同脑区局部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变化及认知功能的损害,探讨 SIVD 局部 CVR 的改变在认知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SL)磁共振灌注技术定量测定 SIVD 患者与对照组吸入5% CO2前后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皮质和白质局部血流量(rCBF),CVR 采用前后2次各兴趣区 rCBF 的增加率表示。结果:(1) SIVD 组额叶皮质及白质、颞叶白质、枕叶白质的 CVR 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2) SIVD 组有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和无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相比额叶皮质、额叶白质 CVR 下降明显(P <0.01)。结论:SIVD 患者存在广泛的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并且额叶皮质、白质的 CVR 下降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作者:舒敏;章军建;高永哲;张洪;吴光耀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中晚期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对于早期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而对于中晚期患者,手术治疗只能短时间内缓解进食梗阻症状,并不能阻止癌细胞向周围器官、组织的扩散。因此,必要的术后辅助治疗是提高中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关键[1]。临床上,化疗是癌症辅助治疗方法中的重要一种。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对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生物靶向治疗成为近年来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研究的新热点[1]。西妥昔单抗则是作用于受体胞外区的单克隆抗体(单抗),同时也是一种恶性肿瘤靶向治疗药物[2]。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中晚期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患者的肿瘤缓解率,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期。目前,临床上关于化疗联合分子生物靶向治疗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中晚期食管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患者于食管癌术后行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永东;王远东;李晓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 MRI 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 MRI 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患者的 MRI 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肿瘤在 T1WI 表现为条纹样间隔的等、低信号,T2WI 及 FLAIR 表现为条纹样间隔的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所有病灶内均可见轻度条索样强化,并可见病灶内有血管穿行。结论: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具有一定的 MRI 特征性表现,除了典型的“条纹征”之外,增强后的“血管穿越征”可能是另一个重要特征。

    作者:沈健;潘锋;黄小燕;祝跃明;顾晓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内皮祖细胞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内皮祖细胞(EPCs)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治疗观察组,每组40例。 EPCs 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观察组治疗前患者 EPCs 比例为(0.11±0.04)%,治疗后 EPCs 比例升高为(5.32±1.06)%(P <0.01)。治疗前2组 LVEF、LVEDD 和6MWT 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性升高(P <0.05和 P <0.01),但治疗后上述指标在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0%(P <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和1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G-CSF 可以高效动员 EPCs,有利于心梗患者心功能的恢复。

    作者:梁少兰;杜作义;李自成;靳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实用医学杂志》评价指标再创新高

    据《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公布的数据显示,《实用医学杂志》评价指标再创新高,2012年度,《实用医学杂志》影响因子为0.898,总被引频次为11873次,这是本刊总被引频次首次突破1万次。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静灵口服液联合盐酸硫必利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特点,研究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方法:以符合 DSM-Ⅳ-TR 诊断标准的神经内科门诊100例多发性抽动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应用静灵口服液联合盐酸硫必利治疗,对照组50例应用盐酸硫必利治疗,2组均接受4个月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灵口服液联合盐酸硫必利可明显改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预后效果好。

    作者:黄艳军;何燕;郑帼;郭虎;陆海英;陈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热烈祝贺《实用医学杂志》入选 Google 学术统计指标之100种中文热门期刊

    本刊近日从 Google 学术搜索统计查询到《实用医学杂志》入选 Google 学术统计指标之100种中文热门期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目的:研究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12周高脂饮食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非诺贝特[100 mg /(kg·d)]灌胃治疗4周。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实验分析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检测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指标,油红染色分析肝脏脂质沉积,肝匀浆测定总 SOD、GSH和 T-AOC 等氧化应激指标,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 分析肝组织 GRP78的 mRNA 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高脂血症大鼠经非诺贝特治疗后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明显改善,空腹血胰岛素、TG、TC 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肝脏组织切片中脂滴的数目和大小均明显减少,T-SOD 水平明显升高(P <0.05),GSH 和 T-AOC水平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 >0.05),GRP78的 mRN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05)。结论:非诺贝特具有明显的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脂作用,可能与其减少氧化应激进而降低内质网应激有关。

    作者:周卫凤;沈馨如;汪凌云;章秋;鲁云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关于血荒时围术期患者血液保护的思考

    目前国内各省市“血荒”现象越发常见,主要表现为稀有和常见血型血液出现短缺甚至供给匮乏。围术期患者的血液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血荒的紧迫,但伴随的问题也引发一系列的思考。

    作者:陶红;余奇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2014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按单位名称的汉语拼音排序)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与顺铂腔内灌注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与顺铂腔内灌注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48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 =24)和对照组(n =24),观察组给予 CIK 细胞心包腔内灌注,观察组给予顺铂心包腔内灌注,两组均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13例,非完全缓解/非进展(non-CR / non-PD)6例,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5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mPFS)3.3个月;对照组 CR 15例,non-CR / non-PD 7例,PD 2例,中位 PFS 3.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谱不同,均未发生Ⅲ~Ⅳ级不良反应。结论:CIK 细胞腔内灌注联合体外高频热疗能有效控制恶性心包积液,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陈传军;吕亚莉;刘笑笑;杨彬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移植治疗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的临床效果。方法:UC-MSCs 移植治疗20例 LN 患者,每例患者移植3×107个 MSCs 2次,观察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2周、1、2、3、6、9、12个月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随访12个月,1例患者失访,移植后1个月内患者 SLE 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尿蛋白(U-Pro)、血沉、高敏C 反应蛋白、血肌酐明显下降,白蛋白、补体 C3、补体 C4升至正常,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移植后1~6个月上述指标较稳定,移植后9~12个月 SLEDAI、U-Pro 数值有所回升,但仅2例复发,与移植前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0.05);移植前后白细胞、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移植中患者无不适,随访期间未发现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UC-MSCs 移植治疗难治性 SLE、LN 能明显改善病情,复发率低,到目前为止未发现不良反应,但由于随访时间有限,故其疗效及副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桂鲜;潘丽萍;陈志琴;宋薇;周巧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Solitaire AB 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溶栓禁忌急性脑梗死1例

    患者男,63岁,因“突发言语含糊、左侧肢体无力5 h”入院。患者缘于上午10:00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言语含糊、左侧肢体无力,无法活动,15:00急诊至我院,行颅脑 CT 提示:(1)右侧基底节区脑实质密度稍低;(2)多发颅骨骨质破坏,考虑骨髓瘤。既往有“甲亢伴房颤”病史2年余,“多发性骨髓瘤”病史1年余,长期口服沙利度胺片。入院查体:体温:36℃,血压:169/111 mmHg。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未闻及杂音。神经系统:意识朦胧,言语含糊,双侧眼球向右侧活动凝视,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肢体疼痛刺激未见反应,右侧肢体疼痛刺激可见逃避,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NIHSS 评分16分。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3.49×109/ L,Hb 85 g / L,PLT 80×109/ L。生化全套、凝血四项基本正常。心电图示:(1)心房颤动;(2)左心室高电压;(3)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急诊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术中见右颈内动脉(RICA)C7段闭塞,远端血管未显影,代偿差。与家属充分沟通后予行 Solitaire AB 支架(EV3,美国)动脉取栓术,取出破碎血栓3枚,复查造影见 RICA 再通,右侧大脑前动脉显影良好,右侧大脑中动脉部分再通,术后予抗血小板聚集、强化他汀、清除氧自由基等治疗。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清醒,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2级, NIHSS 评分9分,随访1个月言语基本恢复清楚,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3级。

    作者:吴美娜;傅懋林;廖丽红;戴为正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RECK蛋白与微血管密度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测定 RECK 蛋白及微血管密度(MV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 RECK 蛋白对MVD 的影响及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30例正常内膜组织中 MVD 及 RECK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RECK 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6.0%,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80.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MVD 计数在正常内膜中为8.9733±1.9203,子宫内膜癌中为15.9640±2.3780,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 RECK 蛋白的表达与 MVD 呈负相关(r =-0.747,P <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 RECK 蛋白呈低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红莲;吴凤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直肠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4例 MRI 表现

    直肠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primary recta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NEC)临床罕见,目前,国内外已对 NEC 的病理学、X 线表现进行了报道[1-2],但少有文献报道直肠原发性 NEC 的 MRI 表现。本文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4例 NEC 患者的临床及 MRI 资料,分析其 MRI 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正确诊断。

    作者:吕晓婷;高雪梅;程敬亮;鲁果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精神科专科医院双相障碍住院患者263例用药分析

    双相障碍是高复发率的常见心境障碍[1],近年来双相障碍的诊治问题越来越引起精神科临床的重视。目前比较不同亚型双相障碍患者用药情况的国内外文献不多,本文从这一角度对我院精神科双相障碍住院患者的用药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作者:李春阳;陈超;苗国栋;朱意平;杨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辛伐他汀对肺纤维化鼠肺组织血管新生及 VEGF 和PF4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血管新生及部分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 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A 组)、模型组(B 组)、泼尼松组(C 组)、辛伐他汀组(D 组),建模后,于7、14、28 d 随机处死8只,取肺组织为检测标本,消化法测定羟脯氨酸(HYP),免疫组化法测血管新生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第四因子(PF4)蛋白的表达,RT-PCR 法测 VEGF 及 PF4 mRNA 表达。结果:(1)C、D 组 HYP 较 B 组减轻(均 P <0.01);(2)B、C、D 组 MVD 及 VEGF 表达高于 A 组,PF4表达低于 A 组(均 P <0.01);D 组 MVD 及 VEGF 表达低于 B 组,PF4表达高于 B 组(均 P <0.05)。结论:辛伐他汀有改善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肺组织内 VEGF 及 PF4表达、抑制病理性血管新生有关。

    作者:陈伟;欧阳劭;何振华;谭小武;张秀峰;谢建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异丙酚和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预防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的临床研究

    七氟醚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吸入麻醉药,但七氟醚全麻患者术后躁动发生的概率可以高达45%[1]。术后躁动的发生不能通过良好的镇痛得以完全避免[2],它的发生还与镇静深度成负相关[3]。研究显示异丙酚与盐酸右美托咪定对七氟醚全麻患者术后躁动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然而合适的给药方案尚存在争议[4]。本文拟选择9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并接受七氟醚全麻的患者,采用术毕前单次静脉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与异丙酚,观察它们对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是否有预防作用,并对两者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

    作者:董晓西;夏海杰;吴安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IgG4相关性疾病1例

    患者女,79岁,教师,因左眼视力下降2个月于2013年10月入院。入院前4年突发厌食消瘦,肿瘤标记物异常增高,检查发现胰腺良性肿物,2个月后出现周身淋巴结肿大,确诊为良性,经治疗后遗留血糖升高,一直降糖治疗,发病以来淋巴结大小及质地无变化,一直消瘦。3年前突发右眼睑肿物,未治自愈。2个月前出现左眼视力迅速下降,入院时右眼视力开始下降。体检:BP 120/70 mmHg,神清语利,双下肢、腹部及左手可见多发点片状色素缺失,双侧颌下/腋下及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大小约0.5 cm ×0.5 cm ~1.5 cm ×2.0 cm,质硬,可活动,无压痛,个别与周围组织稍粘连。双侧瞳孔正大等圆,直径2 mm,辐辏反射及调节反射均存在,右侧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左侧直接对光反射变化不定,间接对光反射正常,眼球各方向运动充分,左眼视力粗测为眼前五指,右眼粗测正常。辅助检查:癌胚抗原6.04 ng / mL、CA12542.4 U / mL、IgG3150 mg / dL、IgA 125 mg / mL、IgM 28.4 mg / dL、补体C345.4 mg / dL、补体C45.58 mg / dL、IgG113100 mg / L(4900~11400 mg / L),IgG424400 mg / L(80~1400 mg / L),血尿免疫固定电泳正常。胸部CT:双肺渗出性病变,考虑炎症;左肺钙化/纤维索条影,考虑陈旧性病变;双侧胸膜增厚;双侧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B超:胰腺缩小。OCT提示:双眼RPE改变。唇腺活检:涎腺组织腺泡轻度减少,导管轻度扩张,间质内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散在浸润及灶性聚集(其中3灶,细胞数>50/灶),IgG4(-)。淋巴结活检: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gG4阳性细胞显著增多,>50个/HPF,IgG4/IgG>40%,结合临床病史,符合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20(+)、CD3(+)、CK(+)、IgG4(+)、CD138(+)、IgG(+)。诊断:IgG4RD。治疗:甲泼尼龙片1mg/(kg·d),联合补钾、补钙及一般治疗。视力下降速度减缓。

    作者:刘缘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改良诱导痰技术在中重度、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诱导痰技术在中重度、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安全性。方法:收集住院的90例中重度、极重度 AECOPD 患者,其中合并Ⅰ、Ⅱ型呼吸衰竭27例,合并冠心病18例,合并心动过速38例,给予改良诱导痰,诱导过程中给予心电监护并每间隔5 min 行床边肺功能检查,记录FEV1、HR、SpO2。结果:90例患者共进行了224次诱导痰,其中222次安全完成诱导痰过程,取得合格痰标本216次,诱导痰成功率为96.43%;诱导痰过程中 HR 上升、SpO2下降主要发生在诱导痰开始的5 min,FEV1在整个诱导过程无变化。结论:Ⅰ、Ⅱ型呼吸衰竭的中重度、极重度 AECOPD 患者在密切监测下通过改良的诱导痰技术进行诱导痰是比较安全的,但患者若同时合并有冠心病及快速型心率失常,进行诱导痰的风险将稍有增加,特别是在诱导痰开始的5 min 内。

    作者:魏立平;康闪闪;何晟;林敏;朱恬华;梁伟强;李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