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中晚期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陈永东;王远东;李晓宁

关键词:西妥昔单抗, 联合化疗, 中晚期食管癌, 术后辅助治疗, 食管癌术后患者, 生物靶向治疗, 手术治疗, 总生存期, 临床, 分子生物学, 靶向治疗药物, 癌患者, 肿瘤缓解率, 现报告如下, 单克隆抗体, 转移过程, 主要方法, 肿瘤发生, 治疗研究, 治疗效果
摘要: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对于早期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而对于中晚期患者,手术治疗只能短时间内缓解进食梗阻症状,并不能阻止癌细胞向周围器官、组织的扩散。因此,必要的术后辅助治疗是提高中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关键[1]。临床上,化疗是癌症辅助治疗方法中的重要一种。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对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生物靶向治疗成为近年来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研究的新热点[1]。西妥昔单抗则是作用于受体胞外区的单克隆抗体(单抗),同时也是一种恶性肿瘤靶向治疗药物[2]。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中晚期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患者的肿瘤缓解率,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期。目前,临床上关于化疗联合分子生物靶向治疗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中晚期食管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患者于食管癌术后行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流式细胞术结合TCR基因重排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结合 PCR 技术检测 TCR 基因重排在 T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经组织学确诊的32例 T-NHL 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FCM 免疫表型、细针穿刺细胞学形态及 TCR 基因重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为18例反应性增生和1例坏死性淋巴结炎。结果:组织学诊断的32例 T-NHL 及19例对照组中,经 FCM / TCR 基因重排确诊的分别有23例和17例。 FCM /TCR 基因重排诊断与组织学诊断比较,敏感性为71.9%,特异性为89.5%,准确率为78.4%。结论:FCM 免疫表型结合 TCR 基因重排可作为诊断 T-NHL 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尤其对于不能取活检的,需行细针穿刺诊断的患者有较大应用价值。

    作者:王冠男;张丹丹;赵武干;高献争;李文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移植治疗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的临床效果。方法:UC-MSCs 移植治疗20例 LN 患者,每例患者移植3×107个 MSCs 2次,观察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2周、1、2、3、6、9、12个月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随访12个月,1例患者失访,移植后1个月内患者 SLE 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尿蛋白(U-Pro)、血沉、高敏C 反应蛋白、血肌酐明显下降,白蛋白、补体 C3、补体 C4升至正常,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移植后1~6个月上述指标较稳定,移植后9~12个月 SLEDAI、U-Pro 数值有所回升,但仅2例复发,与移植前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0.05);移植前后白细胞、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移植中患者无不适,随访期间未发现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UC-MSCs 移植治疗难治性 SLE、LN 能明显改善病情,复发率低,到目前为止未发现不良反应,但由于随访时间有限,故其疗效及副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桂鲜;潘丽萍;陈志琴;宋薇;周巧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 FSCN1 mRNA 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 FSCN1 mRNA 在人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 FSCN1 mRNA 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63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 FSCN1 mRNA 的表达。结果:FSCN1 mRNA 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为65.1%,在乳腺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为90.0%,差异有显著性(P <0.05)。 FSCN1 mRNA 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ER、PR、核分裂计数、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TNM 分级及 c-erbB-2表达均无显著相关性。乳腺癌中 FSCN1 mRNA阳性患者总生存率为92.3%,阴性患者总生存率为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FSCN1 mRNA 和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rs =0.315,P <0.05)。结论:FSCN1在乳腺癌中表达下调,可能与乳腺癌发生过程有关。

    作者:王弦;吴正升;昂琳;吴强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RECK蛋白与微血管密度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测定 RECK 蛋白及微血管密度(MV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 RECK 蛋白对MVD 的影响及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30例正常内膜组织中 MVD 及 RECK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RECK 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6.0%,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80.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MVD 计数在正常内膜中为8.9733±1.9203,子宫内膜癌中为15.9640±2.3780,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 RECK 蛋白的表达与 MVD 呈负相关(r =-0.747,P <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 RECK 蛋白呈低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红莲;吴凤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目的:研究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12周高脂饮食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非诺贝特[100 mg /(kg·d)]灌胃治疗4周。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实验分析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检测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指标,油红染色分析肝脏脂质沉积,肝匀浆测定总 SOD、GSH和 T-AOC 等氧化应激指标,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 分析肝组织 GRP78的 mRNA 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高脂血症大鼠经非诺贝特治疗后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明显改善,空腹血胰岛素、TG、TC 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肝脏组织切片中脂滴的数目和大小均明显减少,T-SOD 水平明显升高(P <0.05),GSH 和 T-AOC水平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 >0.05),GRP78的 mRN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05)。结论:非诺贝特具有明显的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脂作用,可能与其减少氧化应激进而降低内质网应激有关。

    作者:周卫凤;沈馨如;汪凌云;章秋;鲁云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异丙酚和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预防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的临床研究

    七氟醚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吸入麻醉药,但七氟醚全麻患者术后躁动发生的概率可以高达45%[1]。术后躁动的发生不能通过良好的镇痛得以完全避免[2],它的发生还与镇静深度成负相关[3]。研究显示异丙酚与盐酸右美托咪定对七氟醚全麻患者术后躁动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然而合适的给药方案尚存在争议[4]。本文拟选择9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并接受七氟醚全麻的患者,采用术毕前单次静脉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与异丙酚,观察它们对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是否有预防作用,并对两者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

    作者:董晓西;夏海杰;吴安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2014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按单位名称的汉语拼音排序)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Nrf2在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中的差异表达

    目的:研究胶质瘤干细胞中 Nrf2的表达变化及其入核表达情况,寻找胶质瘤干细胞治疗的新靶点。方法:分别用 Western 和 qPCR 从蛋白和 RNA 转录两个层次比较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以及胶质瘤干细胞的 Nrf2表达的差异,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初步探讨 Nrf2的活化入核情况。结果: U87和 U251裸鼠种植瘤中胶质瘤干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24%和1.63%。胶质瘤干细胞中的 Nrf2含量高于胶质瘤细胞系,mRNA 含量也存在相同的差异。免疫荧光显示胶质瘤干细胞中入核的 Nrf2较高。结论:Nrf2信号通路是胶质瘤干细胞功能的潜在调控因子。

    作者:祝剑虹;王汉东;樊友武;孙青;纪祥军;刘寰东;周梦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卵巢胚胎癌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胚胎癌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76年12月至2014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例卵巢胚胎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 BEP、CAP 等方案化疗。除2例Ⅰa 期患者术后失访外,其余10例均随访至今。5例死亡,5例健在,且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卵巢胚胎癌虽少见,但临床上遇到中老年妇女合并盆腔巨大包块,排除卵巢腺癌的同时,应考虑卵巢胚胎癌的可能性;首次手术要彻底,术后辅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庞晓燕;张颐;孟祥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结石残留的原因分析

    目的:总结经皮肾镜取石术结石残留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683例上尿路结石患者一期经皮肾镜取石后结石残留情况,共93例患者结石残留,需进一步处理,对结石残留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3例患者中,58例患者因鹿角形结石或多发肾结石,或肾盂肾盏结构复杂,或结石体积大数量多,手术时间长,或需增加通道,拟二期手术继续处理;19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视野欠清而中止手术;3例患者有>5 mm 的结石下移至输尿管中下段;4例患者术中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先兆需中止手术;9例患者因术中未用 C 臂检查结石情况致结石残留。其中,鹿角形肾结石结石清除率为59.6%(87/146),多发肾结石的结石清除率为83.3%(115/138),单发肾盂或肾盏结石的清除率为96.4%(190/197),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清除率为98.4%(187/190),肾盏憩室结石的清除率为91.6%(11/12)。结论:结石负荷重(鹿角形肾结石、多发肾结石)、肾脏集合系统复杂、术中出血、术中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先兆、结石移位、术中未用 X 线复查结石是否残余是经皮肾镜取石结石残留的主要原因。

    作者:钟东亮;郑少斌;单炽昌;刘冠炤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拉米夫定在来氟米特联合甲泼尼龙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在来氟米特联合甲泼尼龙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抗病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因 HBV-GN 接受甲泼尼龙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的41例患者,根据有无抗病毒治疗指征分为预防组及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同时选取15例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生化学、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血清 IFN-γ及 IL-4的变化。结果:治疗48周时,预防组及治疗组生化学、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预防组及治疗组 IFN-γ水平及 IFN-γ/ IL-4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于使用来氟米特联合激素治疗的 HBV-GN 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但来氟米特联合甲泼尼龙抑制机体 IFN-γ生产,影响乙肝病毒的清除。

    作者:张燕;张继强;常保超;陈卫东;王静;徐葵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药物、超声雾化及鼻窦负压置换联合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药物、超声雾化及鼻窦负压置换联合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效果。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我院治疗的小儿慢性鼻窦炎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应随机数字为偶数者为观察组,奇数者为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药物、超声雾化及鼻窦负压置换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VAS 评分、Lund-Mackey 鼻窦 CT 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7%(31/35),对照组为65.71%(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 VAS 评分及Lund-Mackey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两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 VAS 评分及 Lund-Mackey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药物、超声雾化及鼻窦负压置换联合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刘兆辉;李春雷;张春林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对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受试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非布司他40 mg / d 治疗组(A1)、非布司他80 mg / d 治疗组(A2)和别嘌呤醇300 mg / d 治疗组(A3),对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尿酸水平、肝肾功能、不良事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尿酸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P <0.05),其中A2、A3组较 A1组下降更明显(P =0.000),A2和 A3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 =0.095)。 A2组后3个月血清尿酸持续<357μmol / L(6 mg / dL)的病例数多于 A1组,与 A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组在治疗初期痛风急性发作的发生率高于 A1、A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1、A3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布司他具有良好的降低血清尿酸作用,非布司他80 mg / d 临床疗效优于非布司他40 mg / d,但早期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加。

    作者:蒋兰兰;金星;沈赟;马建华;吴锦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改良诱导痰技术在中重度、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诱导痰技术在中重度、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安全性。方法:收集住院的90例中重度、极重度 AECOPD 患者,其中合并Ⅰ、Ⅱ型呼吸衰竭27例,合并冠心病18例,合并心动过速38例,给予改良诱导痰,诱导过程中给予心电监护并每间隔5 min 行床边肺功能检查,记录FEV1、HR、SpO2。结果:90例患者共进行了224次诱导痰,其中222次安全完成诱导痰过程,取得合格痰标本216次,诱导痰成功率为96.43%;诱导痰过程中 HR 上升、SpO2下降主要发生在诱导痰开始的5 min,FEV1在整个诱导过程无变化。结论:Ⅰ、Ⅱ型呼吸衰竭的中重度、极重度 AECOPD 患者在密切监测下通过改良的诱导痰技术进行诱导痰是比较安全的,但患者若同时合并有冠心病及快速型心率失常,进行诱导痰的风险将稍有增加,特别是在诱导痰开始的5 min 内。

    作者:魏立平;康闪闪;何晟;林敏;朱恬华;梁伟强;李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合并急性脑梗死1例

    患者男,3岁,因行走时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站立不稳,摔倒在地,无法自行爬起,于2014年2月8日急诊入院。查体:无咳嗽、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神清,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肝脾肋下未触及。入院行头颅CT、MR(图1、2)示:急性脑梗死表现。为排除外伤行胸部 CT(图3、4)检查:右侧胸腔内见一巨大肿块影,大直径约10 cm,边缘光滑,密度稍欠均匀,CT值约9~57 HU,平均 CT 值约30 HU,肿块旁见小结节影,纵隔及肺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胸部 MRI(图5~7)检查:右侧胸腔内见巨大分叶状肿块,呈混杂长 T1长 T2信号,与邻近胸膜分界欠清。诊断:右侧胸腔内巨大占位,性质待排。

    作者:任文;卞佳;李波;杨明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基因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基因(PML)肿瘤抑制因子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小细胞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良性肿瘤或正常体检员各4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 A、对照组 B,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PML 在各组患者细胞核及胞浆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PML 表达位点的差异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 A、B 比较,细胞核、细胞胞浆中 PML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PML 在不同性别、年龄、吸烟史患者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细胞核中 PML 的表达下调以及细胞浆中 PML 表达上调可能是小细胞肺癌的主要特点之一,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韩秀晶;龙惠东;林晓东;何萍;林云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内镜下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胆管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胆管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18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胆管癌患者纳入研究,行内镜 ERCP 下胆道腔内射频消融,并常规放置胆道内金属支架。观察患者术后的肝功能情况、并发症及生存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术并放置胆道金属支架。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等胆道感染症状,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患者术后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均较术前下降;术后随访1年,5例患者出现黄疸再发,其中3例行再次腔内射频治疗,1例行鼻胆管引流后好转,1例仅行保守治疗;3个月支架通畅率为100%,6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8.9%(16/18),1年支架通畅率为72.2%(13/18);3个月存活率为100%,6个月存活率为94.4%(17/18),1年存活率为83.3%(15/18)。结论:内镜下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联合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胆管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郑强;张大伟;薛平;卢海武;温子龙;曹良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滤液、胸腔积液和血清蛋白质组分析

    目的:寻找结核性胸膜炎特异性体液蛋白质标志物,以开发新型结核性胸膜炎实验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 Middlebrook 7H9液体培养早中期(7 d 与14 d)培养滤液及其血清、胸腔积液蛋白质组,并进行描述性比较分析,寻找其共有蛋白质组分。结果:培养滤液蛋白质组蛋白质种类数量远多于胸腔积液和血清蛋白质组,4例患者胸腔积液蛋白质组蛋白质种类数量多于血清蛋白质组;5例患者3类样本蛋白质组中,存在种类数量各不相同的培养滤液-胸腔积液、培养滤液-血清、血清-胸腔积液和培养滤液-胸腔积液-血清共有蛋白质,但在所有患者培养滤液、胸腔积液、血清中均存在相对分子质量为2660的蛋白质。结论:相对分子质量为2660的蛋白质具备结核性胸膜炎特异性体液蛋白质标志物的表征,但尚需进一步大样本量研究予以证实。

    作者:刘志辉;彭德虎;孟繁荣;谢贝;牛群;雷杰;高俊文;张言斌;谭守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脑出血并发假性腹泻1例

    患者女,55岁。入院前24 d 因左侧基底节出血在当地医院行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卧床住院2周后出现不自主排便,为黄色稀便,10余次/ d,每次量少。给予抗炎、止泻支持治疗,腹泻次数未见减少,遂来我院。入院查体:神清,运动性失语,右侧肢体轻瘫。腹平软,未触及压痛及反跳痛。便常规、便真菌涂片及培养均未见异常。故给予止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周后腹泻症状仍未见明显好转。再请神经内科会诊除外神经性大便失禁。行肛门指诊,进指7 cm 后,可触及质硬粪块,退指大量粪便残余。腹部 CT 检查提示结肠、直肠肠腔内容物较多。追问患者病史,患者家属诉患者术后出现便秘,多次给予开塞露通便后出现腹泻,遂诊断为假性腹泻,立即给予导泻灌肠,促进胃肠动力药等病因治疗2周后,患者排便次数稳定为2次/ d,大便成形,腹泻治愈。

    作者:刘凯;杨志清;马程远;关毅;李毅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Robo4膜蛋白的功能研究进展

    Robo为保守单跨膜受体蛋白,是一种神经黏附分子,包括 Robo1、Robo2、Robo3、Robo44个家族成员。 Robo 蛋白在神经系统中的导航作用已被公认。Robo4又名 Magic Roundabout,是新近发现的 Roundabout 家族成员,因其特异性表达于内皮细胞而得名。 Robo4与家族的其他成员相比,具有结构的特殊性和表达的特异性。近发现 Robo4在多个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功能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作者:李健;刘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