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滤液、胸腔积液和血清蛋白质组分析

刘志辉;彭德虎;孟繁荣;谢贝;牛群;雷杰;高俊文;张言斌;谭守勇

关键词:结核, 胸膜, 结核分枝杆菌, 蛋白质组, 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摘要:目的:寻找结核性胸膜炎特异性体液蛋白质标志物,以开发新型结核性胸膜炎实验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 Middlebrook 7H9液体培养早中期(7 d 与14 d)培养滤液及其血清、胸腔积液蛋白质组,并进行描述性比较分析,寻找其共有蛋白质组分。结果:培养滤液蛋白质组蛋白质种类数量远多于胸腔积液和血清蛋白质组,4例患者胸腔积液蛋白质组蛋白质种类数量多于血清蛋白质组;5例患者3类样本蛋白质组中,存在种类数量各不相同的培养滤液-胸腔积液、培养滤液-血清、血清-胸腔积液和培养滤液-胸腔积液-血清共有蛋白质,但在所有患者培养滤液、胸腔积液、血清中均存在相对分子质量为2660的蛋白质。结论:相对分子质量为2660的蛋白质具备结核性胸膜炎特异性体液蛋白质标志物的表征,但尚需进一步大样本量研究予以证实。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异丙酚和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预防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的临床研究

    七氟醚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吸入麻醉药,但七氟醚全麻患者术后躁动发生的概率可以高达45%[1]。术后躁动的发生不能通过良好的镇痛得以完全避免[2],它的发生还与镇静深度成负相关[3]。研究显示异丙酚与盐酸右美托咪定对七氟醚全麻患者术后躁动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然而合适的给药方案尚存在争议[4]。本文拟选择9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并接受七氟醚全麻的患者,采用术毕前单次静脉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与异丙酚,观察它们对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是否有预防作用,并对两者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

    作者:董晓西;夏海杰;吴安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盆腔肿瘤图像引导放疗计划靶区外放的研究

    目的:利用锥型束 CT(CBCT)研究盆腔肿瘤的摆位误差,并探讨计划靶区边界(MPTV)。方法:对13例盆腔肿瘤患者,每次照射前行锥形束 CT 扫描(CBCT),将获取的 CBCT 图像和计划 CT 图像进行匹配,获得左右(x)、头脚(y)、腹背(z)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在线校正误差后治疗。治疗后再次行 CBCT 扫描,分析治疗前后的误差数据并计算 MPTV。结果院校正前摆位误差在 x、y、z 轴分别为(0.4±1.3)、(-0.2±3.4)、(-1.7±1.7)mm,MPTV 分别为5.4、12.1、7.0 mm;校正后误差分别为(0.1±0.7)、(-0.1±1.4)、(-0.3±1.0)mm, MPTV 分别为2.2、3.1、2.7 mm。结论:盆腔肿瘤放疗时建议 x、y、 z 轴 MPTV 分别为8、15、10 mm,使用 CBCT 引导可使 MPTV 缩小至4 mm。

    作者:徐久宏;张军宁;王建平;郭建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实用医学杂志》评价指标再创新高

    据《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公布的数据显示,《实用医学杂志》评价指标再创新高,2012年度,《实用医学杂志》影响因子为0.898,总被引频次为11873次,这是本刊总被引频次首次突破1万次。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对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受试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非布司他40 mg / d 治疗组(A1)、非布司他80 mg / d 治疗组(A2)和别嘌呤醇300 mg / d 治疗组(A3),对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尿酸水平、肝肾功能、不良事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尿酸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P <0.05),其中A2、A3组较 A1组下降更明显(P =0.000),A2和 A3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 =0.095)。 A2组后3个月血清尿酸持续<357μmol / L(6 mg / dL)的病例数多于 A1组,与 A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组在治疗初期痛风急性发作的发生率高于 A1、A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1、A3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布司他具有良好的降低血清尿酸作用,非布司他80 mg / d 临床疗效优于非布司他40 mg / d,但早期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加。

    作者:蒋兰兰;金星;沈赟;马建华;吴锦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Nrf2在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中的差异表达

    目的:研究胶质瘤干细胞中 Nrf2的表达变化及其入核表达情况,寻找胶质瘤干细胞治疗的新靶点。方法:分别用 Western 和 qPCR 从蛋白和 RNA 转录两个层次比较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以及胶质瘤干细胞的 Nrf2表达的差异,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初步探讨 Nrf2的活化入核情况。结果: U87和 U251裸鼠种植瘤中胶质瘤干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24%和1.63%。胶质瘤干细胞中的 Nrf2含量高于胶质瘤细胞系,mRNA 含量也存在相同的差异。免疫荧光显示胶质瘤干细胞中入核的 Nrf2较高。结论:Nrf2信号通路是胶质瘤干细胞功能的潜在调控因子。

    作者:祝剑虹;王汉东;樊友武;孙青;纪祥军;刘寰东;周梦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颅内外段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颈动脉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探讨其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以80例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实验组,同期60例非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入院1周内行64层螺旋 CTA,检测双侧颈动脉颅内、外斑块性质特征。结果:实验组斑块总数为195个,检出率为90.0%,对照组斑块总数为85个,检出率为55.0%,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实验组软斑块、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分别占26.7%、42.1%、31.3%;对照组软斑块、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分别占10.6%、23.5%、65.9%;两组中各类型斑块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1),实验组颅外段血管不稳定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占69.4%,颅内段血管稳定斑块(钙化斑块)占91.8%。结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以不稳定斑块分布为主,颅内段血管以稳定斑块分布为主,颅外段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可能是引起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原因。

    作者:韩新生;裘丽红;杨成森;徐建可;张洪阳;张军鸽;韩苗;钱伟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 MRI 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 MRI 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患者的 MRI 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肿瘤在 T1WI 表现为条纹样间隔的等、低信号,T2WI 及 FLAIR 表现为条纹样间隔的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所有病灶内均可见轻度条索样强化,并可见病灶内有血管穿行。结论: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具有一定的 MRI 特征性表现,除了典型的“条纹征”之外,增强后的“血管穿越征”可能是另一个重要特征。

    作者:沈健;潘锋;黄小燕;祝跃明;顾晓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别嘌呤醇对海人酸致颞叶癫痫大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别嘌呤醇对海人酸致颞叶癫痫大鼠的保护作用,为癫痫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120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 sham 组、KA 癫痫模型组和别嘌呤醇组。每组大鼠随机抽取6只左额及海马植入电极。注药后立即观察非植入电极大鼠的行为学变化;24 h 后检测各组大鼠左侧海马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1周后描记各组植入电极大鼠脑电图并记录30 min 内癫痫发作总次数及总时间。结果:与 KA 癫痫模型组相比,别嘌呤醇组癫痫发作潜伏期显著延长(P <0.05),发作程度显著减轻(P <0.05);MDA 含量显著降低(P <0.01),SOD 酶活性显著升高(P <0.01);在记录30 min 时间内,别嘌呤醇组发作总时间和总次数均显著减少(P <0.01)。结论:别嘌呤醇在海人酸致颞叶癫痫大鼠模型中具有抗癫痫和抗氧化作用。

    作者:杨永辉;王新军;谢井伟;武跃辉;王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Solitaire AB 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溶栓禁忌急性脑梗死1例

    患者男,63岁,因“突发言语含糊、左侧肢体无力5 h”入院。患者缘于上午10:00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言语含糊、左侧肢体无力,无法活动,15:00急诊至我院,行颅脑 CT 提示:(1)右侧基底节区脑实质密度稍低;(2)多发颅骨骨质破坏,考虑骨髓瘤。既往有“甲亢伴房颤”病史2年余,“多发性骨髓瘤”病史1年余,长期口服沙利度胺片。入院查体:体温:36℃,血压:169/111 mmHg。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未闻及杂音。神经系统:意识朦胧,言语含糊,双侧眼球向右侧活动凝视,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肢体疼痛刺激未见反应,右侧肢体疼痛刺激可见逃避,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NIHSS 评分16分。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3.49×109/ L,Hb 85 g / L,PLT 80×109/ L。生化全套、凝血四项基本正常。心电图示:(1)心房颤动;(2)左心室高电压;(3)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急诊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术中见右颈内动脉(RICA)C7段闭塞,远端血管未显影,代偿差。与家属充分沟通后予行 Solitaire AB 支架(EV3,美国)动脉取栓术,取出破碎血栓3枚,复查造影见 RICA 再通,右侧大脑前动脉显影良好,右侧大脑中动脉部分再通,术后予抗血小板聚集、强化他汀、清除氧自由基等治疗。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清醒,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2级, NIHSS 评分9分,随访1个月言语基本恢复清楚,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3级。

    作者:吴美娜;傅懋林;廖丽红;戴为正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IgG4相关性疾病1例

    患者女,79岁,教师,因左眼视力下降2个月于2013年10月入院。入院前4年突发厌食消瘦,肿瘤标记物异常增高,检查发现胰腺良性肿物,2个月后出现周身淋巴结肿大,确诊为良性,经治疗后遗留血糖升高,一直降糖治疗,发病以来淋巴结大小及质地无变化,一直消瘦。3年前突发右眼睑肿物,未治自愈。2个月前出现左眼视力迅速下降,入院时右眼视力开始下降。体检:BP 120/70 mmHg,神清语利,双下肢、腹部及左手可见多发点片状色素缺失,双侧颌下/腋下及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大小约0.5 cm ×0.5 cm ~1.5 cm ×2.0 cm,质硬,可活动,无压痛,个别与周围组织稍粘连。双侧瞳孔正大等圆,直径2 mm,辐辏反射及调节反射均存在,右侧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左侧直接对光反射变化不定,间接对光反射正常,眼球各方向运动充分,左眼视力粗测为眼前五指,右眼粗测正常。辅助检查:癌胚抗原6.04 ng / mL、CA12542.4 U / mL、IgG3150 mg / dL、IgA 125 mg / mL、IgM 28.4 mg / dL、补体C345.4 mg / dL、补体C45.58 mg / dL、IgG113100 mg / L(4900~11400 mg / L),IgG424400 mg / L(80~1400 mg / L),血尿免疫固定电泳正常。胸部CT:双肺渗出性病变,考虑炎症;左肺钙化/纤维索条影,考虑陈旧性病变;双侧胸膜增厚;双侧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B超:胰腺缩小。OCT提示:双眼RPE改变。唇腺活检:涎腺组织腺泡轻度减少,导管轻度扩张,间质内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散在浸润及灶性聚集(其中3灶,细胞数>50/灶),IgG4(-)。淋巴结活检: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gG4阳性细胞显著增多,>50个/HPF,IgG4/IgG>40%,结合临床病史,符合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20(+)、CD3(+)、CK(+)、IgG4(+)、CD138(+)、IgG(+)。诊断:IgG4RD。治疗:甲泼尼龙片1mg/(kg·d),联合补钾、补钙及一般治疗。视力下降速度减缓。

    作者:刘缘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影像学技术在创伤性脑损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及进展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医疗卫生领域严重的世界性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每年大约170万人罹患 TBI,其中约有27.5万人接受住院治疗,5.2万人死亡,12.4万人遗留长期损伤或者永久残疾[1]。对于 TBI 的预后评估是神经外科多年来一直探讨的热点问题,影像学在临床上对 TBI 预后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一些较新的影像学技术在 TBI 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王杨;温明哲;马延斌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阿奇霉素三联疗法对比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 Meta 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阿奇霉素三联疗法与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ENTRAL,同时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 RevMan5.2.4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包括786例受试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阿奇霉素三联疗法的 HP 根除率低于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42,95%CI:0.29~0.59,P <0.00001)。但阿奇霉素三联疗法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66,95%CI:0.45~0.97,P =0.03)。两种疗法的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94,95%CI:0.41~2.18,P =0.89),但阿奇霉素三联疗法所致味觉紊乱的发生率低于克拉霉素三联疗法(OR =0.18,95%CI:0.06~0.60,P =0.005)。结论:根据现有证据,阿奇霉素尚不能取代克拉霉素在标准三联疗法中的地位,但可作为二线应用的抗菌药物。

    作者:康迎波;陈新;朱哲;王黎青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肾移植后肺部感染14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有效治疗措施,以提高救治率。方法:总结14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肺部感染发病时间:术后3~6个月12例,术后8个月1例,术后18个月1例。3例检测到混合感染,3例检测到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检测到白色念珠菌感染,另7例未检出致病原。12例治愈出院,2例死亡,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结论: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治疗必须采取包括减用抗排斥药、抗感染、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的综合措施。按照早期强联合、全覆盖、后期降阶梯、明确病原后针对性治疗的方案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可极大提高治愈率。

    作者:廖贵益;赵奇;唐亮;朱道方;方卫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与顺铂腔内灌注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与顺铂腔内灌注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48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 =24)和对照组(n =24),观察组给予 CIK 细胞心包腔内灌注,观察组给予顺铂心包腔内灌注,两组均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13例,非完全缓解/非进展(non-CR / non-PD)6例,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5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mPFS)3.3个月;对照组 CR 15例,non-CR / non-PD 7例,PD 2例,中位 PFS 3.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谱不同,均未发生Ⅲ~Ⅳ级不良反应。结论:CIK 细胞腔内灌注联合体外高频热疗能有效控制恶性心包积液,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陈传军;吕亚莉;刘笑笑;杨彬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目的:研究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12周高脂饮食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非诺贝特[100 mg /(kg·d)]灌胃治疗4周。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实验分析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检测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指标,油红染色分析肝脏脂质沉积,肝匀浆测定总 SOD、GSH和 T-AOC 等氧化应激指标,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 分析肝组织 GRP78的 mRNA 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高脂血症大鼠经非诺贝特治疗后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明显改善,空腹血胰岛素、TG、TC 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肝脏组织切片中脂滴的数目和大小均明显减少,T-SOD 水平明显升高(P <0.05),GSH 和 T-AOC水平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 >0.05),GRP78的 mRN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05)。结论:非诺贝特具有明显的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脂作用,可能与其减少氧化应激进而降低内质网应激有关。

    作者:周卫凤;沈馨如;汪凌云;章秋;鲁云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孤立性原发性肺黏液腺癌的 CT 征象分析

    肺原发性黏液腺癌是肺腺癌的罕见临床亚型,据报道仅占肺腺癌的0.14%[1]。目前的研究多以病例报道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而系统地从影像学角度的分析报道并不多见,本次研究主要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2006年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10例肺黏液腺癌CT 征象,并结合文献情况总结其 CT 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对此型肺癌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认识。

    作者:朱璐;牟安娜;祝洪义;刘官馥;李智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结石残留的原因分析

    目的:总结经皮肾镜取石术结石残留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683例上尿路结石患者一期经皮肾镜取石后结石残留情况,共93例患者结石残留,需进一步处理,对结石残留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3例患者中,58例患者因鹿角形结石或多发肾结石,或肾盂肾盏结构复杂,或结石体积大数量多,手术时间长,或需增加通道,拟二期手术继续处理;19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视野欠清而中止手术;3例患者有>5 mm 的结石下移至输尿管中下段;4例患者术中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先兆需中止手术;9例患者因术中未用 C 臂检查结石情况致结石残留。其中,鹿角形肾结石结石清除率为59.6%(87/146),多发肾结石的结石清除率为83.3%(115/138),单发肾盂或肾盏结石的清除率为96.4%(190/197),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清除率为98.4%(187/190),肾盏憩室结石的清除率为91.6%(11/12)。结论:结石负荷重(鹿角形肾结石、多发肾结石)、肾脏集合系统复杂、术中出血、术中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先兆、结石移位、术中未用 X 线复查结石是否残余是经皮肾镜取石结石残留的主要原因。

    作者:钟东亮;郑少斌;单炽昌;刘冠炤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脑血管反应性磁共振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不同脑区局部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变化及认知功能的损害,探讨 SIVD 局部 CVR 的改变在认知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SL)磁共振灌注技术定量测定 SIVD 患者与对照组吸入5% CO2前后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皮质和白质局部血流量(rCBF),CVR 采用前后2次各兴趣区 rCBF 的增加率表示。结果:(1) SIVD 组额叶皮质及白质、颞叶白质、枕叶白质的 CVR 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2) SIVD 组有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和无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相比额叶皮质、额叶白质 CVR 下降明显(P <0.01)。结论:SIVD 患者存在广泛的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并且额叶皮质、白质的 CVR 下降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作者:舒敏;章军建;高永哲;张洪;吴光耀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静灵口服液联合盐酸硫必利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特点,研究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方法:以符合 DSM-Ⅳ-TR 诊断标准的神经内科门诊100例多发性抽动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应用静灵口服液联合盐酸硫必利治疗,对照组50例应用盐酸硫必利治疗,2组均接受4个月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灵口服液联合盐酸硫必利可明显改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预后效果好。

    作者:黄艳军;何燕;郑帼;郭虎;陆海英;陈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PDK1缺失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异常

    目的:研究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对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的作用。方法:用 Cre 重组酶介导的敲除系统在内皮细胞中敲除了 PDK1,观察其对血管内皮细胞间的影响。结果:内皮特异性敲除PDK1的小鼠出现血管发育的畸形,同时易出现血管渗漏、出血表型,组织分析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异常。结论:研究表明 PDK1对血管内皮的功能和完整性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对 PDK1-Akt 信号通路在血管内皮中作用的机制做了初步的阐明,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冯秋婷;钱晓军;徐欣;金艳;杨承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