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峰涛;向陶陶;张帆;邵志雄;曾程
目的:探讨体部伽马刀治疗巨大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对12例肿块直径超过5 cm 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进行伽马刀治疗。结果:2个月后复查肿瘤缩小50%以上7例,稳定2例,肿块增大3例;疼痛或下肢水肿等症状缓解达83.3%;有4例患者半年内因其他部位肿瘤继续生长至恶病质死亡。1年局部肿瘤控制率为50%(6例),有2例患者已经存活2年以上。结论:体部伽马刀可用于巨大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
作者:易峰涛;向陶陶;张帆;邵志雄;曾程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导管的固定方法,减少 ICP 导管的脱出率,提高 ICP 导管护理质量。方法: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我科开展全麻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应用ICP 监测仪观察 ICP情况共76例。按照ICP导管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固定组及“三点法”固定ICP导管的加固组,观察两组ICP 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常规固定组 ICP 导管脱出数多于加固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采用“三点法”固定ICP导管,固定效果好,能有效地减少ICP导管脱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卫萍;申洁 刊期: 2014年第23期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具有较高致残率及死亡率[1-3],目前在基层医院治疗HICH手术方法仍多为开颅术,其效果不甚理想。研究[4]表明急性脑出血患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较亚急性期患者显著升高。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开颅术前BNP水平对HICH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利涛;张丽兴;蔡少松;黄少周;巫国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汉族人群缝隙连接蛋白43( connexin43, Cx43)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 essential hypertension , EH )的关联性。方法:应用飞行时间质谱(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um )芯片技术,检测 EH 组( n=250)和对照组( n=250) Cx43基因3个 SNP 位点( rs1925223、rs2071165、rs3805787)多态性。结果:rs1925223位点在汉族人群中 EH 组的 CC、CG 和 GG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4%、35.6%和5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Cx43基因rs1925223位点多态性可能与新疆汉族EH相关。
作者:张文雯;赵磊;石文艳;刘卫东;马克涛;李丽;郭淑霞;司军强 刊期: 2014年第23期
患者男,38岁,因“发现HBV-M 阳性10余年,身目尿黄2周”于2014年2月22日入院,自觉恶心欲呕,肝区隐痛,少许腹胀,查体:全身皮肤黏膜重度黄染,腹软,轻压痛,无反跳痛,肝区无叩痛。诊断: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重型)。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予以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具体用药见表1。
作者:谢奕丹 刊期: 2014年第23期
患者女,59岁,因“突发头晕、呕吐6 h ,意识不清4 h”入院。入院前日23:00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呕吐,自觉四肢乏力,凌晨01:00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05:00至我院急诊,行颅脑 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7.7℃,血压:103/56 mmHg,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神经系统:意识呈中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直径约2.5 mm,左侧瞳孔直径约2.0 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肉无萎缩,肌力检查不合作,压眶四肢可见屈曲,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Babinski征(+)。入院后脱水降颅压、改善脑循环、强化他汀等治疗,06:00急诊行 DSA 检查提示基底动脉近端闭塞,远端血管未显影,未见代偿。更换6F MPD 指引导管(强生公司,美国),并将其头端置于右侧椎动脉 V1段远端,微导管(EV3,美国)内衬微导丝(0.014 cm ×205 cm)经指引导管缓慢通过基底动脉闭塞段,置于基底动脉远端,经微导管内造影可见基底动脉远端及双侧大脑后动脉显影。将 Solitaier 可回收支架4 mm ×15 mm(EV3,美国)经微导管于基底动脉远端释放,回拉取栓,可见1枚破碎血栓。复查造影见闭塞段部分再通,基底动脉末端可见一血栓,远端血管显影差。再次重复取栓,取出1枚大小约4mm×4mm×3mm 红色血栓。复查造影(图1)可见:基底动脉闭塞段完全再通,左侧大脑后动脉 P2段远端未显影。结束手术,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等治疗。术后患者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术后第3天意识恢复清楚,感视物模糊,查体:四肢肌力4+级,左眼睑下垂,左侧眼球内收、外展、向上、向下活动受限,行颅脑MRI 检查示脑干及左侧枕叶急性脑梗死。术后14 d 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改华法林口服抗凝,随访1个月症状完全缓解,mRS 评分、NIHSS评分均为0分。
作者:傅懋林;戴为正;邱佩琴;王双虎;何文钦 刊期: 2014年第23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展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煤工尘肺是一种慢性的进展性肺广泛纤维化疾病,常并发 COPD。慢性炎症是导致煤工尘肺合并 COPD的主要因素。有研究[1]表明COPD不仅是肺部的慢性疾病,而且是系统性慢性炎症。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栓形成作用,可望在治疗COPD中发挥重要作用[2]。本研究旨在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煤工尘肺合并COPD患者的疗效。
作者:祁立芳;祝言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例1,患者男,36岁,车祸致头部受伤于2007年5月16日入院,查头部 CT 示左侧额颞颅骨内板下片状高密度影,脑中线结构右移,左额、顶骨骨折。诊断为左额颞硬膜下出血、颅骨骨折,予去骨瓣加血肿清除术。术后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可,四肢活动正常。术后第14天患者出现精神疲软、四肢无力,尤其抬颈明显费力,讲话吃力及呼吸也渐感费力。查体:BP 130/82 mmHg ,四肢张力低,双上肢近端肌力1级,远端2级,双下肢肌力2级,四肢远端针刺觉减退以下肢明显,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急查心电图正常、头部 CT 同前术后样改变,电解质仅血钾稍降低为3.2 mmol/L,经补钾治疗1d后血钾正常但症状毫无改善,同时颈椎MRI 检查未见异常,遂请神经内科会诊。申请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源性损害(以累及感觉神经与双上肢近端运动神经明显)。并行腰穿脑脊液检查呈明显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诊断明确。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同时给予弥可保、维生素B1、神经节苷脂等营养神经、免疫调节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在术后第18天呼吸肌无力加重,马上气管切开上呼吸机辅助呼吸,经治疗10 d 后病情逐步好转,遂去除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6周后患者肌力达4级出院,并门诊定期随访观察。
作者:倪雅凤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氧化酶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81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81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胰岛素抵抗水平。结果:肺癌组胰岛素抵抗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不同病理类型及 TNM 分期的肺癌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有远处转移肺癌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与无远处转移肺癌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肺癌发生远处转移相关(OR=2.19,P =0.013)。结论:胰岛素抵抗是肺癌发生的一个危险因子。胰岛素抵抗水平越高提示肺癌患者具有越高的侵袭性和转移性。
作者:赵文飞;李宏云;郭迪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监测心梗三项指标即肌钙蛋白 T (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和B型钠尿肽(BNP)的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随机选取9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检查排除心梗、心衰,行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4 h内心梗三项及BNP变化,研究髋部手术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结果:95例患者围术期心梗三项及 BNP 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监测心梗三项及BNP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军;何伟;徐剑鸥;江红卫;刘永明;陈海宁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回顾性调查难愈合创面住院患者的形成原因、好发部位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为难愈合创面的防治以及研究提供资料。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整形外科因创面问题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以皮肤组织缺损经2个月治疗未愈合为判定标准,筛选出难愈合创面患者120例,回顾性调查患者创面形成原因、年龄、创面发生部位、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我科共收治住院患者2136例,其中难愈性创面患者120例,占5.6%。创面形成的主要原因为代谢性疾病(43.3%),其次为创伤感染类(20%)和肿瘤类(20.0%)(χ2=62.917, P <0.01)。创面难愈患者高发年龄段为40~60岁,其次为60~80岁(χ2=29.562, P <0.01)。难愈合创面好发部位为四肢(61.6%),又以足部为多见(占38.3%)(χ2=17.546, P=0.002)。目前我科全部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41±8.98) d,慢性创面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3.21±28.27) d]较同期所有住院患者明显延长(t=-9.968, P<0.05)。结论:代谢类疾病的中老年患者成为难愈性创面主要人群,难愈创面常发生在四肢,严重影响患者的行动,造成住院时间拖延,给患者家属、社会均带来极大负担。
作者:陈葵;吴雷;刘亦舒;邹吉平;万雨;黄英子;李秀;程飚 刊期: 2014年第23期
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在临床上较少见,仅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0.4%~1.8%[1]。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癌(duodena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d-NEC )更为罕见,目前多为个案报道,大宗病例研究较少。 d-NEC 术前与其他十二指肠肿瘤往往难以区别,易造成误诊,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6例d-NEC ,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祯;肖卫东;李勇;蔡军;敖建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心脏X 综合征是指患者具有典型劳力型心绞痛症状,运动试验(TET)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麦角新碱诱发试验阴性从而排除大的冠脉痉挛,因而又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客观的阳性参数主要为运动平板试验,本文分析了心脏 X 综合征患者运动平板试验表现,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熊望琼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比较不同速度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对老年患者镇静效应及其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D0组为空白对照组,D1、D2和D3组分别以0.5、0.75、1.0μg/(kg·h)静脉恒速泵注右美托咪啶。记录患者给药前及给药后每20分钟的HR、MAP、SpO2、Ramsay 镇静评分和 Narcotrend 值,对比各组的镇静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D2、D3组的镇静起效时间明显快于D0及D1组(P<0.05)。D2、D3组的镇静维持时间较D0、D1组明显延长(P<0.05)。4组患者术中使用升压药、阿托品的例数以及SpO2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0.75~1.0μg/(kg·h)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对椎管内麻醉下行髋部手术老年患者可产生安全有效的镇静作用。
作者:邓金和;石永勇;招伟贤;陈小杏;李雨泽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1000‰。罹患率: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诱导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露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分离的小鼠红细胞孵育在含TNF-α(1 ng/mL)的培养液中6、12、24、48 h或在不同浓度(0.1、1、10 ng/mL)处理24 h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前向散射值(FSC)的变化,红细胞膜PS的标记率。结果:经TNF-α处理后的小鼠红细胞相较对照组于24 h 后出现前向散射值减小[(81.5±1.02)%vs.(87.6±0.55)%,P<0.05],红细胞膜 PS 外露水平增加[(5.5±1.07)%vs.(2.7±0.17)%,P<0.01],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趋势更加明显。结论:TNF-α可诱导红细胞膜PS外露和细胞体积缩小,是红细胞衰亡的触发因素。
作者:刘鸿翔;马国光;沈鹏飞;马爽;南勇;石斌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比较磺达肝癸钠和依诺肝素在>65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及不同肾功能状态下的出血风险。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264例年龄>65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 =138)和对照组(n =126)。实验组给予磺达肝癸钠,2.5 mg 皮下注射,每天1次,持续7 d;对照组给予依诺肝素,0.75或1 mg/kg 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持续7 d。监测用药7 d内两组大量出血和少量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少量出血(4.35%vs.11.1%)和大量出血(1.45%vs.5.56%)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量出血和少量出血的发生率随eGFR的降低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量出血和少量出血的发生率均随eGFR降低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5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磺达肝癸钠的出血率低于依诺肝素,安全性更高;随着肾功能的恶化,磺达肝癸钠出血风险无变化,而依诺肝素的出血风险增加。
作者:厉娜;顾兴建;郑鳕洋;吴宗贵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抑郁(PDD)大鼠模型,观察中药柴甘解忧汤对其行为学及脑组织单胺递质的影响。方法:6-羟基多巴(6-OHDA)及孤养结合慢性持续不可预见温和应激法(CUMS)制备PDD模型。通过阿扑吗啡(APO)诱导旋转行为、体重测量、旷场试验及蔗糖偏嗜实验评定其行为学变化,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质、海马单胺神经递质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行为学异常,脑组织单胺递质含量明显降低,柴甘解忧汤组可显著改善其行为学改变并增加脑组织单胺递质含量。结论:6-OHDA及CUMS的造模方法可制备较理想的PDD模型;柴甘解忧汤可明显改善PDD大鼠的行为学异常,其抗 PDD 作用与增加脑组织单胺递质含量有关。
作者:马丹丹;郑春叶;雒晓东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评价Narcotrend用于监测咪唑安定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男性患者20例,ASAⅠ~Ⅱ级,年龄18~50岁,以血浆靶控模式输注咪唑安定,逐步升高靶控浓度至患者OAA/S镇静评分达到1分,然后降低靶控浓度直至OAA/S为4分。比较达到每个预设靶浓度时患者NT指数、效应室浓度与OAA/S的相关性,以及NT指数、效应室浓度对OAA/S、语言指令反应消失(LVC)和摇头反应消失( LSH )的预测概率。结果:诱导期 NT 指数、咪唑安定效应室浓度与 OAA/S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9(P <0.05)、0.647(P <0.05),苏醒期分别为0.513(P <0.05)、0.554(P <0.05)。 NT 指数、效应室浓度对OAA/S、LVC 和LSH 的预测概率均高于0.5(P <0.05)。结论:NT 指数可有效用于判断咪唑安定的镇静深度。
作者:万朝权;朱毅;梅莉;赵国栋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90Sr-90Y敷贴疗法对小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疗效。方法:44例患者分为试验组(n=24)和对照组(n=20),对照组只接受瘢痕的压力治疗,试验组联合运用90Sr-90Y敷贴器放射治疗和压力治疗。压力治疗是在烧伤创面愈合后持续6个月穿压力衣,每日持续20 h左右,压力维持在15~25 mmHg。放射治疗是在创面愈合后3 d内开始运用90Sr-90Y敷贴器行放射治疗,总剂量14~30 Gy,分4~6次完成。随访期为9~12个月。结果:随访结束时,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平均瘢痕厚度分别是1.90、2.96 mm,两组的瘢痕消退成熟期比率分别为83.3%、45.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结论:敷贴器的放射治疗可显著减少烧伤后瘢痕的厚度,同时使瘢痕提前进入成熟消退期,有利于临床取得更好的长期疗效。
作者:冯勇;黄智慧;谢东红;胡颖坚;何红园 刊期: 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