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癌6例临床分析

黄祯;肖卫东;李勇;蔡军;敖建

关键词:十二指肠肿瘤, 神经内分泌,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现报告如下, 个案报道, 病例研究, 病理检查, 消化道, 误诊, 术后, 临床
摘要: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在临床上较少见,仅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0.4%~1.8%[1]。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癌(duodena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d-NEC )更为罕见,目前多为个案报道,大宗病例研究较少。 d-NEC 术前与其他十二指肠肿瘤往往难以区别,易造成误诊,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6例d-NEC ,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9L脑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目的:从9L大鼠胶质瘤细胞系中培养、分离脑肿瘤干细胞样细胞,观察其生长方式和分化特征。方法:运用无血清培养基对大鼠9L胶质瘤细胞进行培养,对分离获得的悬浮生长的脑肿瘤细胞球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流式细胞法检测CD133和Nestin 表达情况,用血清诱导其分化,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分化后GFAP、NSE、Galc的表达情况。结果:9L胶质瘤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呈悬浮状态生长,形成悬浮肿瘤克隆球,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部分贴壁9L 细胞及9L 肿瘤球细胞均表达CD133和Nestin。将9L肿瘤球转入含血清培养基分化7 d 后,能产生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子代肿瘤细胞。结论:大鼠9L胶质瘤细胞系中存在具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肿瘤干细胞样细胞,但CD133和Nestin不能作为9L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9L脑肿瘤干细胞仅是CD133阳性细胞中的一部分。

    作者:肖宗宇;陈晓娟;徐智敏;徐如祥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同型半胱氨酸及胱硫醚β合成酶T833C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 )及胱硫醚β合成酶( CBS )基因 T833C 多态性与新疆哈族原发性高血压( EH )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哈族 EH 患者239例( EH 组)和206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自动生化仪检测受试对象血浆 Hcy 水平及生化指标,扩增阻碍突变系统( ARMS )检测两组 CBS T833C 多态性,观察 TT、TC 和 CC 基因型以及 T、C 等位基因频率在 EH 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结果:哈族EH 患者血浆 Hcy 水平高于对照组,且 TC 基因型个体血浆 Hcy 水平高于 TT 基因型个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族 EH 组 C 等位基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族组携带 C 等位基因的 TC 基因型个体患 EH 的风险是 TT 基因型的2.39倍(OR =2.39,95%CI:1.125~5.076,P =0.02)。结论: Hcy 水平升高可能是哈族 EH 的危险因素之一, CBS T833C 基因多态性与哈族 EH 存在相关性。

    作者:张蕾;蔡伟娟;张丽翠;张红梅;程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Narcotrend 指数监测下不同速度泵注右美托咪啶对老年患者镇静效应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速度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对老年患者镇静效应及其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D0组为空白对照组,D1、D2和D3组分别以0.5、0.75、1.0μg/(kg·h)静脉恒速泵注右美托咪啶。记录患者给药前及给药后每20分钟的HR、MAP、SpO2、Ramsay 镇静评分和 Narcotrend 值,对比各组的镇静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D2、D3组的镇静起效时间明显快于D0及D1组(P<0.05)。D2、D3组的镇静维持时间较D0、D1组明显延长(P<0.05)。4组患者术中使用升压药、阿托品的例数以及SpO2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0.75~1.0μg/(kg·h)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对椎管内麻醉下行髋部手术老年患者可产生安全有效的镇静作用。

    作者:邓金和;石永勇;招伟贤;陈小杏;李雨泽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血栓抽吸在低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血栓抽吸联合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单纯PCI在低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探讨直接PCI的佳策略。方法:回顾分析79例因STEMI行直接P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对血栓处理的不同分为单纯PCI组(n=38)和联合抽栓组(n=41)。比较两组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手术时间、直接支架植入术例数、术后1周和3个月射血分数及左室舒张末内径、住院期间心血管死亡率。随访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及心血管死亡率。结果:联合抽栓组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有降低趋势(2.4%vs.7.9%,P>0.05),但手术时间明显延长[(73.10±18.15) min vs.(63.34±12.58)min,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低血栓负荷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常规抽栓,虽然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有降低趋势,但住院期间及3个月随访无明确临床获益。

    作者:程铖;徐日新;谢勇;刘晓东;廖清池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国际多中心研究表明,我国处于脑血管病发病与死亡的高发区带,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8%。脑梗死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复杂,20世纪70年代国际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Kochanek 等[1]在对大鼠和人脑卒中标本的研究中建立了免疫生物学的概念,表明免疫反应在脑卒中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多数学者认识到卒中后脑局部及全身免疫系统的改变对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立;吴世政;张淑坤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血液灌流抢救儿童蟾蜍中毒4例

    蟾蜍是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两栖类动物,其皮肤和腺体分泌物有较强的毒性作用,现将我院儿科应用血流灌洗(HP)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抢救4例儿童蟾蜍中毒病例的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冯小伟;陈玉雯;吉训琦;孙嵩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露的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诱导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露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分离的小鼠红细胞孵育在含TNF-α(1 ng/mL)的培养液中6、12、24、48 h或在不同浓度(0.1、1、10 ng/mL)处理24 h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前向散射值(FSC)的变化,红细胞膜PS的标记率。结果:经TNF-α处理后的小鼠红细胞相较对照组于24 h 后出现前向散射值减小[(81.5±1.02)%vs.(87.6±0.55)%,P<0.05],红细胞膜 PS 外露水平增加[(5.5±1.07)%vs.(2.7±0.17)%,P<0.01],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趋势更加明显。结论:TNF-α可诱导红细胞膜PS外露和细胞体积缩小,是红细胞衰亡的触发因素。

    作者:刘鸿翔;马国光;沈鹏飞;马爽;南勇;石斌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脑出血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

    脑出血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卒中形式,病死率高达40%~50%,而且通常预后不良,至今未找到可降低脑出血后病死率或者减轻严重卒中后遗症的有效治疗方法。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心脑血管系统损伤较大,可导致脂质沉积、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狭窄以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进程。他汀类药物有降低血脂,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但近年来有报道[1-2]认为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病风险。一些学者建议:有脑叶出血病史的患者应当避免服用他汀类药物。但还有一些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出血有脑保护作用,对于脑出血能否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学术界存在争议,进一步探讨脑出血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指导急性脑出血药物治疗、改善预后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现将部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纪明慧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脑外伤术后并发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2例

    例1,患者男,36岁,车祸致头部受伤于2007年5月16日入院,查头部 CT 示左侧额颞颅骨内板下片状高密度影,脑中线结构右移,左额、顶骨骨折。诊断为左额颞硬膜下出血、颅骨骨折,予去骨瓣加血肿清除术。术后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可,四肢活动正常。术后第14天患者出现精神疲软、四肢无力,尤其抬颈明显费力,讲话吃力及呼吸也渐感费力。查体:BP 130/82 mmHg ,四肢张力低,双上肢近端肌力1级,远端2级,双下肢肌力2级,四肢远端针刺觉减退以下肢明显,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急查心电图正常、头部 CT 同前术后样改变,电解质仅血钾稍降低为3.2 mmol/L,经补钾治疗1d后血钾正常但症状毫无改善,同时颈椎MRI 检查未见异常,遂请神经内科会诊。申请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源性损害(以累及感觉神经与双上肢近端运动神经明显)。并行腰穿脑脊液检查呈明显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诊断明确。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同时给予弥可保、维生素B1、神经节苷脂等营养神经、免疫调节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在术后第18天呼吸肌无力加重,马上气管切开上呼吸机辅助呼吸,经治疗10 d 后病情逐步好转,遂去除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6周后患者肌力达4级出院,并门诊定期随访观察。

    作者:倪雅凤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心血管介入医师在冠脉造影过程中常会碰到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没有明显病变,但对比剂在远端血管的充盈和排空却明显延迟,这种现象被称为原发性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 CSFP 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容易造成患者胸痛反复发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出现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造成患者死亡[1]。统计显示,CSFP发生率大约在7%[2]。目前,有关CSFP 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药物治疗也存在很大的争议。现将CSFP 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风雷;袁燕;郑曼;徐新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HBV感染者血小板行为特征与肝脏病变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 HBV 感染后血小板的行为特征与乙型肝炎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乙肝患者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HBV 感染者血小板 CD40L 和 CD62P;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 PAgT;采用 C8000生化仪检测 ALT 和 AST;采用 XE-2100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并计算APRI (即AST 与血小板的比值)。结果:血小板 CD40L 和 CD62P 的表达在慢乙肝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 P <0.001),且随着病情加重有升高趋势;慢乙肝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PAgT 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 <0.01),且随着病情的加重 PAgT 下降越明显;APRI(AST/血小板)值在慢乙肝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且随着病情加重有升高趋势;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 CD40L 和 CD62P 分别与肝功能指标及 APRI 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血小板 CD40L 和 CD62P的增高与肝功能指标 ALT、AST 及 APRI 的升高呈正相关。结论:HBV 感染后血小板异常活化、聚集,引起血小板功能下降;APRI 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慢性乙肝病情的轻重程度,可能作为慢性乙肝病情发展的非创伤性间接评价指标之一;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水平可能成为肝病临床分期与严重程度判断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叶润清;吴晓蔓;邓小燕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E2F1与肿瘤代谢重编程的研究进展

    细胞周期相关转录因子 E2F-1(E2F transcription factor 1)是细胞周期相关转录因子 E2F 家族成员之一, E2F1的活化可将信号传至核内,推动细胞周期由G1期进入到 S 期,是细胞周期进程中重要的转录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E2F1除调控细胞周期外也参与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 E2F1与肿瘤代谢重编程特别是有氧糖酵解在肿瘤中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梦婕;黄耀;谢国然;陈晓婷;秦映芬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4种蛋白质/多肽在结核病患者与健康人血清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评价质荷比( m/z )分别为1060、1944、2081和3954的4种血清蛋白质/多肽(以下分别用A、B、C 和D 表示)区分结核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能力。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57例结核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血清蛋白质谱,分析其 A、B、C、D 中的表达水平(用相对强度表示)并比较其差异,并应用诊断性试验评价方法分析其区分结核病患者群与健康人群的能力。结果:(1) A、B、C、D 在结核病患者和健康人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1、1597±3102、460±765、1208±1003和123±201、47±98、36±93、397±355,两者差异显著。(2)以A、B、C、D 血清表达水平为指标判定结核病患者和健康人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4、0.848、0.735和0.810,分界值分别为≤166、≥318、≥48和≥728。结论:B、C和D 3种血清蛋白质/多肽具有较好的区分结核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能力,有望作为新型结核病诊断候选标志物。

    作者:刘志辉;刘玉美;孟繁荣;谢贝;王楠;邓晓华;吴玲;张言斌;谭守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磺达肝癸钠在65岁以上肾功能不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观察

    目的:比较磺达肝癸钠和依诺肝素在>65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及不同肾功能状态下的出血风险。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264例年龄>65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 =138)和对照组(n =126)。实验组给予磺达肝癸钠,2.5 mg 皮下注射,每天1次,持续7 d;对照组给予依诺肝素,0.75或1 mg/kg 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持续7 d。监测用药7 d内两组大量出血和少量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少量出血(4.35%vs.11.1%)和大量出血(1.45%vs.5.56%)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量出血和少量出血的发生率随eGFR的降低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量出血和少量出血的发生率均随eGFR降低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5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磺达肝癸钠的出血率低于依诺肝素,安全性更高;随着肾功能的恶化,磺达肝癸钠出血风险无变化,而依诺肝素的出血风险增加。

    作者:厉娜;顾兴建;郑鳕洋;吴宗贵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本刊对如何鉴定重复发表论文的声明

    近年来,学术论文主要研究内容重复发表的现象越来越多。这里说的重复发表指的是将同一研究的课题的结果总结成多篇论文,先后投寄到多个杂志发表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的来稿中,有一部分论文属于这种情况。国外学者将这种稿件称为“腊肠切片”( salami slicing ),而国内学者将这类论文叫做“变相重复发表”。实际上这也是属于一稿多投的一种。本刊结合国内外学会及专家的意见,将“重复发表”稿件定义为:(1)作者单位相同,或大部分作者相同,包括第一作者相同或者不同、作者排名顺序相同或者不同;(2)主要的研究方法相同;(3)半数以上内容(包括资料或讨论部分)相同;(4)结论类似。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腹腔镜肾盏憩室盏颈缝扎术治疗肾盏憩室伴结石

    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笔者对13例肾盏憩室伴结石患者施行超声引导下腹腔镜肾盏憩室盏颈缝扎术,效果良好,汇报如下。

    作者:陈雷;林宁殊;殷民;许建挺;张鹏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关于发病的几个指标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1000‰。罹患率: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可疑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相互作用引起呕吐1例

    患者男,38岁,因“发现HBV-M 阳性10余年,身目尿黄2周”于2014年2月22日入院,自觉恶心欲呕,肝区隐痛,少许腹胀,查体:全身皮肤黏膜重度黄染,腹软,轻压痛,无反跳痛,肝区无叩痛。诊断: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重型)。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予以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具体用药见表1。

    作者:谢奕丹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穿孔并发急性左心衰1例

    患者女,17岁,因“突发胸闷气喘2周,加重2d 入院”,患者2周前突发胸闷气喘,间断发作,活动后加重,近2 d突发病情加重,不能平卧。既往无心脏病史,病程中无发热。发病时在当地医院就诊,予强心利尿治疗,效果不佳。入院后查心脏彩超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突向左房,瓣叶上方探及一中等回声团块附着,大小约2.7 cm ×0.7 cm ,二尖瓣重度返流,左心室舒张末直径6.2 cm,左心室射血分数49%,重度肺动脉高压。血培养示血链球菌,予万古霉素抗炎,多巴胺静脉持续泵入维持血压,患者持续不能平卧,伴胸闷气喘。急诊行二尖瓣成形术,术中见二尖瓣前叶腱索断裂,二尖瓣大量赘生物形成(图1),二尖瓣大量返流,术中彻底切除二尖瓣前叶附着赘生物及坏死二尖瓣前叶组织,心包补片修补二尖瓣前叶,Goretex 缝线植入人工腱索,间断缝合植入30 mm 二尖瓣成形环,术中打水示二尖瓣闭合良好(图2)。术后停机顺利,患者安全返回 ICU ,术后第2天早晨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第4天返回普通病房,按心内膜炎常规予抗炎等治疗。患者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示二尖瓣未见明显返流,左心室舒张末直径5.2 cm,轻度肺动脉高压,左心室射血分数50%,患者术后恢复顺利。

    作者:王强;徐莉;唐程斌;王东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两种术后镇痛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等效视觉模拟评分下静脉自控镇痛(PCIA)及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包括全髋关节及半髋关节,且人工髋关节的假体均为非骨水泥型关节)后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年龄>60岁),根据接受PCIA和PCEA随机分为两组,术后12 h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镇痛效果,评分≤2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每组30例。各组随机抽取15例,在术后12 h 留取血液标本,分别采用ELISA、RT-PCR 及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CEA 组患者血清 TNF-α和 IL-6的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 PCIA 组(P <0.05),IL-10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于PCIA组(P <0.05);TGb-β血清蛋白表达水平高于PCIA组(P <0.05);两组间IL-8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CEA较PCIA可以更好地促进抗炎因子表达,抑制促炎因子表达,维护炎性因子平衡。

    作者:鲁义;屠伟峰;尧新华;陆建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