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四平
目的:探讨基线总胆固醇(TC)Cg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1 510例开滦集团职工中空腹血糖≥7.0mmol/L或<7.0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8 757例糖尿病者作为观察队列.随访1~53(46.97±6.49)个月.结果: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与TC<4.16 mmoL/L组比较.4.68 mmoI/LTC<5.20 mmol/L组、1≥5.20 mmol/L组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分别增加0.45倍和0.59倍:校正传统因素后,4.68 mmol/L≤TC<5.20 mmol/L组、≥5.20 mmol/L组人群的RR值分别为1.48(P<0.05)和1.66(P
作者:王剑利;吴寿岭;赵惠荣;刘春红;侯金泓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 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EAE组、丁苯酞低剂量组[LDG组,100 rag/(kg?d)]、丁苯酞高剂量组[HDG组,400 mg/(kg?d)],每组10只.建立EAE模型.LDG组、HDG组分别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药物.正常组、EAE组仅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d作为对照.24 h后处死大鼠.用Hooper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水平.取脊髓中腰膨大部分切片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细胞学形态.结果:(1)EAE组神功能缺损程度严重,丁苯酞干预后,缺损程度明显改善(P<0.05),干预剂量越大,改善越明显.(2)HDG组神经细胞存活数量明显增多.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少.(3)EAE组iNOS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升高,SOD表达明显下降,丁苯酞干预后,iNOS表达明显下降,SOD表达明显升高,HDG组变化明显(P<0.05).结论:丁苯酞对EAE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清除自由基、提高SOD表达及抑制iNOS表达有关.
作者:梁江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笔者采用Peel-away鞘结合输尿管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多发性尿道结石9例.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均为男性,年龄36~63岁,平均47岁.患者因尿潴留、排尿困难、血尿等症状就诊,均经KUB平片、超声、直肠指诊及尿道触诊等证实为多发性尿道结石.结石2~5枚,结石直径0.5~3.0 cm,,平均1.2cm.其中有肾脏及输尿管结石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2例.
作者:曾四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B超引导及B超引导+全尿路会师贯通技术建立操作通道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肾结石的结果,探讨全尿路会师贯通技术建立操作通道行PCNL的优势.方法: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行PCNL治疗肾结石患者115例,依据穿刺引导方法的不同分为A、B两组.超声引导组61例(A组).男40例,女21例,平均年龄44(22~56)岁,结石位于左侧27例,右侧24例.双侧10例.结石平均大小(3.0±0.6)cm.超声引导+全尿路会师贯通技术组(B组)54例,男34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22~64)岁,结石位于左侧20例,右侧22例,双侧12例,结石平均大小(2.9±0.6)cm.两组通道均扩张通道至24 F,置入22 F工作鞘,20.8 F肾镜,气压弹道及超声碎石取石.比较两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取石成功率(无石率+无意义残石率).结果:穿刺时间:A组(10.4±4.2)min,B组(6.2±3.8)min(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A组73.8%(45/61),B组94.4%(51/54)(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16.4%(10/61),B组3.7%(2/54);取石成功率:A组80.3%(49/61),B组92.6%(50/54).结论:B超引导+全尿路会师贯通技术建立操作通道行PCNL,可明显提高PCNL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陈雷振;许海峰;闫兵;陈树波;魏俊利;姬东辉;赵海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不同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Microscan Autoscan-4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62株细菌根据标本来源不同分为3组:呼吸道组(51株)、分泌物组(5株)、其他标本组(6株).结果: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于ICU(40.3%),主要来源于痰液(48.4%).分泌物组、呼吸道组、其他标本组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00.0%、62.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青霉素类、头孢类、氨曲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物、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多黏菌素B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组对哌拉西林、头孢吡肟、氨曲南、喹诺酮类耐药率>50%.分泌物组对哌拉西林、头孢吡肟、氨曲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喹诺酮类耐药率>50%.其他标本组对哌拉西林耐药率>50%.3组均对多黏菌素B、氨基糖甙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耐药率≤50.0%.泛耐药菌株的分离率为3.2%.结论: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重症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呼吸道组和分泌物组细菌多重耐药性严重,临床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建议选用氨基糖甙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
作者:韦柳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婴儿主肺动脉窗合并主动脉弓离断及右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一期外科纠治的手术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及近、中期疗效.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实施主肺动脉窗合并主动脉弓离断及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一期外科纠治手术4例,年龄64~128 d,体重2.5~5.9 kg,其中A型主动脉弓离断3例,B型1例,Ⅰ型主肺动脉窗3例,Ⅱ型1例,4例均为右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术中采用深低温低流量局部脑保护方法,全部利用自体组织修补.结果:全组住院死亡1例.术后上、下肢动脉压差<10 mmHg.分别随访4、27和39个月,晚期无死亡和再次手术,效果满意.结论:主肺动脉窗合并主动脉弓离断及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一经发现需尽早手术治疗,在小婴儿实施一期外科纠治是安全的.近、中期疗效满意.
作者:朱海龙;易定华;孙国成;刘洋;张金洲;杨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型(atherothrombosis,AT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改良TOAST分型中AT型的分型标准从近3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取选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以同期61例无脑血管病者为对照组.均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情况,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依据Hcy浓度将脑梗死组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组(A组)和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B组).结果:AT型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患者颈动脉IMT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cy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A组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T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无脑血管病变者,且Hcy水平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常娜;鲁广秀;张建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右髂总动脉与第五腰椎共同压迫左髂总静脉而引起的左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症候群,临床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肿胀,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1-2].此综合征双侧均可发生,但以左侧多见,所以多称为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即Cockett综合征.下肢静脉回流障碍,静脉内膜继发增生、粘连、狭窄甚至闭塞,致髂静脉回流障碍,故临床上严重者常有血栓形成.目前该类疾病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也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笔者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对我院血管外科43例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伴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杰;吴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在心脏手术中治疗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共有81例房颤患者于心脏手术同期进行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其中58例采用双极消融(双极组),23例采用单极消融(单极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手术时间、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等.结果:平均随访(15.1±12.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双极消融所需时间比单极消融明显较短[(28.1±8.5)minvs(19.7±4.6)min,P<0.01].结论:心脏瓣膜手术中,单极和双极射频消融均为治疗房颤有效、安全的方法,但采用双极消融更方便快捷.
作者:叶红雨;黄伟钊;吴颖猛;唐渲;徐伟;郑俊猛;梁毅;姜海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椎管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合并退行性腰椎病变(DLSD)的临床疗效.方法:合并DLSD和单纯KOA患者各50例,分为A1、A2和B1、B2组.A1和B1组:先腰部硬膜外注射治疗,再行膝关节治疗;A2和B2组:单纯膝关节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 d、2个月、6个月进行VAS和Lysholm评分.结果:A1组硬膜外注射治疗效果显著(P<0.001),2个月和6个月后效果仍显著优于A2组(P<0.01).B2组硬膜外注射治疗效果不明显(P>0.05);B1和B2组均对膝关节治疗效果显著(P<0.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管内注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KOA合并DLSD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乐天;和晓峰;刘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是指在围手术期应用优化组合的系列措施,以达到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FTS已广泛应用于胃肠手术及其他外科领域,使外科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预后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应激所致的代谢改变及炎症反应可以影响多脏器功能,在患者术后康复进程中起重要作用.而FTS的主要机制就在于减少应激,减轻代谢紊乱,其中控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核心环节.目前FTS降低IR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俊勇;程黎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和术后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NK)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选择60例择期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B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术后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每组30例.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后2 h(T1)、术后2 h(T2)和术后24 h(T3)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T细胞和NK细胞数量的变化,并记录两组在T2和T3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T1时点CD3+、CD3+CD4+、CD3+HLA-DR+和NK细胞较T0明显下降(P<0.05),B组于T1时降到低,A组于T2时降到低,在T1~T3时点B组各指标明显高于A组(P<0.05),T3时点B组各指标恢复到T0水平,而A组仍明显低于T0水平(P<0.05).T2和T3时点B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辅以硬膜外镇痛比全凭静脉麻醉辅以静脉镇痛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抑制更轻,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丁汉琳;叶繁;李明强;周立文;吴树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腰段和腰椎椎体矢状骨折线的走行规律及其与椎弓根的关系,为经椎管手术入路减压、椎体内植骨提供指导.方法:对86例(93椎)胸腰段和腰椎骨折椎体行CT及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椎体矢状骨折线的分布、走行规律以及与椎弓根高度区间的关系.结果:93个伤椎椎体中有89个可见椎体矢状骨折线,且矢状骨折线与椎体后壁相通,椎体矢状骨折线绝大多数位于椎弓根所对应的高度区间内.结论:存在椎体高度丢失的胸腰段和腰椎骨折均存在椎体的矢状骨折线,该骨折线的后端绝大部分位于椎弓根高度区间内.临床可通过该骨折线与椎弓根的关系指导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并进行椎体内植骨.
作者:敖俊;王震;覃建朴;曹广如;季文军;廖文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helical tomotherapy,HT)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将精确的CT扫描机和放疗设备结合,选择性照射肿瘤组织,同时大可能性保护功能性器官,其优越性已日趋受到国内外重视.现就其基本原理及在常见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概况作一综述.
作者:魏继楼;王若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PTS)多种介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COPD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各80例,检测并比较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缓解期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浆Fbg、D-D、CRP、SVCAM-1水平,同时检测并比较患者肺功能及CAT评分,并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COPD患者血浆Fbg,D-D、CRP、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急性加重期各指标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0.05);肺功能及CAT评分与PTS介质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与FEVI呈负相关(P<0.05),缓解期为-0.948、-0.852、-0.937,急性加重期为-0.640、-0.660、-0.990,与CAT评分呈正相关(P<0.05).缓解期为0.900、0.822、0.889,急性加重期为0.617、0.657、0.960(P<0.05);CRP与PTS介质、肺功能及CAT评分均有良好相关性(P<0.05),缓解期为-0.962、0.925、0.92、0.865、0.939,急性加重期为-0.984、0.961、0.617、0.655、0.986;COPD血栓前状态各介质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COPD患者存在全身炎症反应及PTS,全身炎症反应有助于形成PTS,且与病情发展相关.
作者:刘贤兵;徐小华;陈晓萍;田明庆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疏血通治疗血透患者长期留置导管晚期功能不良的疗效.方法:纳入两个中心在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因长期留置导管晚期功能不良需反复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1个月以上的血透患者.在基础治疗不变情况下予0.9%生理盐水100 mL加疏血通4 mL,每次透析时动脉端输注,连用1个月.收集用药前后1个月内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次数及尿激酶总用量、用药前及用药1个月后凝血功能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共19名患者入组.对比用药前,加用疏血通后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次数显著减少[(1.21±0.54)次/月vs (3.35±1.02)次/月,P=0.01],尿激酶总用量显著减少[(16.78±9.36)万U/月vs (60.62±11.53)万U/月,P<0.01].用药前后凝血功能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用疏血通后未见出血并发症.结论:疏血通可减少血透患者长期留置导管晚期功能不良治疗时的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次数及尿激酶用量.
作者:刘日光;陈林;陈浩雄;马锦华;周姗姗;傅君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中食管系膜微创解剖特点及食管全系膜切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01例食管癌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101例患者分为食管全系膜切除组(A组,40例)、非食管全系膜切除组(B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清扫淋巴结组数、清扫淋巴结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长(t=2.483.P:0.015),但术中出血少(t'=-4v103,P=0.000),术后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性.A组清扫淋巴结组数及淋巴结数均明显高于B组(P=0.000).术后30 d内出现近期并发症共20例(19.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6/40)和22.95%(14/61),差异无显著性(x2=0.962,P=0.327).结论: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按食管系膜的微创解剖行食管全系膜切除,手术创伤小,淋巴结清扫较彻底,有望使临床疗效不断提高.
作者:傅俊惠;杜泽森;郑春鹏;李佳杰;李卓毅;郑浩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同步放化疗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4例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个性干预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主要给予常规放化疗和护理,个性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饮食、疼痛、并发症和生活护理等个性化护理干预.放化疗结束后采用QOL-C30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个性干预组患者总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深受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
作者:王丽军;王朝娟;宋润珞;董番;杨翠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为一种黏膜上皮源性肿瘤,以鼻腔外侧壁好发,鼻窦以筛窦常见[1],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复发率较高,其特点如下:(1)以内翻性乳头状瘤多见,多单侧鼻腔发病,常见于40岁以上男性患者.(2)术后易复发,复发率28%~79%.(3)多次手术易发生恶变.(4)多发性生长易产生组织破坏.本文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15例经泪前隐窝进路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护理措施.
作者:刘艳;麦小燕;周建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棒直径改变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稳定性和载荷分布的影响.方法:选用7例猪脊柱(L2~5)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在屈伸、侧弯、旋转方向对标本施加5 Nm的纯力偶矩.3 mm棒和5.5 mm棒固定分别应用于两种损伤状态,即后路结构广泛切除(WPD),WPD加L3/4椎间盘摘除和置入椎间融合器(Cage).在L3和L4椎体上粘贴应变片评价椎体受力.测试各运动方向上节段运动范围.结果:除旋转方向外,采用3 mm棒及5.5 mm棒固定均较完整状态显著地减少了固定节段活动范围(P<0.05).在WPD术后,两种棒固定组间活动范围差异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P>0.05).Cage置入术后,3 mm棒固定组较5.5 mm棒固定节段侧弯运动范围有显著增加(P<0.05),但两种固定均显示出抗旋转稳定性不足.在屈曲及侧弯方向上,3 mm棒固定较5.5 mm棒固定的前柱椎体应变有29%~38%的增加.结论:3 mm棒固定在维持脊柱在屈伸和侧弯运动方向上稳定性的同时,能更好地与前柱椎体实现载荷共享,降低固定器械载荷,减少器械破坏和松动.
作者:林周胜;黄志平;陈建庭;朱青安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