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强度弱恒磁场对体外大鼠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

杨博;万军;王显悦;毕生辉;潘志国;于浩;林曦;董文鹏;王晓武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 弱恒磁场, 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弱恒磁场对体外培养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大鼠EPCs分为对照组及不同强度(0.1、0.5、1.0 mT)磁场组,磁场作用时间为24h,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EPCs增殖能力,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并检测EPCs的黏附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5、1.0 mT磁场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0.5、1.0 mT磁场组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P<0.05);0.5、1.0 mT磁场组细胞黏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0.1 mT磁场组细胞增殖、迁移及黏附能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恒磁场可以促进大鼠EPCs增殖、迁移、黏附,具有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狭窄发生的潜在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疾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情况.方法:选择有上消化道症状的325例患儿行胃镜检查,分析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结果及H.pylori感染的相关情况.结果:(1)325例患儿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为96.3%,常见疾病依次为慢性浅表性胃炎59.1%,胆汁返流性胃炎12.9%,十二指肠球炎12.6%,十二指肠球溃疡11.7%.(2)腹痛在上消化道疾病中占比例高为88.3%.上消化道出血36例,以十二指肠球溃疡为主占61.1%.呕吐主要以胆汁返流性胃炎为主占47.6%.(3)各种上消化道疾病中H.pylori检出率以十二指肠球溃疡为高(71.1%),上消化道出血H.pylori检出率66.7% (24/36),慢性浅表性胃炎H.pylori检出率40.1%(77/192).(4)325例患儿中H.pylori平均感染率为42.8%,男性感染率为44.8%,女性感染率为40.4%,男女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65,P>0.05).各年龄组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3~6岁组30.4%(24/79),7~11岁组42.1%(48/114),12~ 16岁组50.8%(67/132),差异有显著性(x2=8.13,P< 0.05).结论:上消化道症状患儿的上消化道疾病检出率较高,腹痛、呕吐以胃炎为多见.H.pylori感染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作者:邹明艳;张勇;李锦霞;梁韶妹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CD1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D10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膀胱癌组织和12例正常膀胱黏膜中CD10的表达;荧光定量RT-PCR检测28例膀胱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中CD10 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中CD1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高的患者CD10的表达明显增高;CD10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0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及其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且有望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价值.

    作者:奉松青;郭凯;郑少波;李虎林;刘春晓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胸腺瘤切除术后肌无力危象对患者长短期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切除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及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间因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术后收入SICU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增加了重症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使用时间、S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P<0.001).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可影响患者近期预后(P<0.001),而对远期疗效无影响.结论: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切除术后早期发生肌无力危象可影响患者近期预后但并不影响远期疗效.

    作者:张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并发低钾血症的多因素分析

    儿童支气管哮喘为常见的儿科呼吸道疾病,易反复急性发作.然而在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过程中,往往合并有低钾血症,且其发病隐匿,易被患儿其他临床症状所掩盖.本文回顾性分析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低钾血症的相关因素并予以相应的预防及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按照2008年修订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订的诊断标准[1],回顾性分析于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病房诊治的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年龄3~ 12岁,平均(5.4±2.8)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2.3±3.2)年.

    作者:陈艳;郁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BORIS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结肠癌组织中BORIS基因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0例结肠癌组织以及2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的BORIS表达,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探讨BORIS在mRNA水平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与结肠癌肿瘤大小、部位、分级等因素的关系,以及BORIS蛋白表达与结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BORIS的mRNA及蛋白在正常结肠组织中无表达,而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与结肠癌组织学类型、部位无关,与结肠癌的组织学分级(P<0.05)呈负相关,与肿瘤大小(P<0.05)、淋巴结转移(P<0.05)呈正相关,BORIS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无表达的结肠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ORIS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重新表达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可能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在预测结肠癌早期转移以及患者预后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支海宁;焦鑫;刘小满;谭志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蕈状管预防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经肛门放置蕈状管是否可以有效预防吻合口瘘.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宝鸡市中医医院普外科施行的136例根治性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术后给予经肛门于齿状线上2 cm放置蕈状管处理,对照组不做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均进行肛门直肠静息压测定,并于术后观察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Dukes分期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直肠静息压力显著低于对照组[(1.38±0.25) kPa vs (3.67±0.39)kPa,P< 0.01].实验组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2% vs13.5%,P< 0.05).结论:直肠癌术后经肛门放置蕈状管可以有效预防根治性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增加手术安全性.放置蕈状管后直肠静息压力显著下降,可能是导致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博林;牛钢;李亚斌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一种新的HBV表型耐药研究方法的建立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经济的HBV表型耐药分析方法.方法:将野生型pTriEx-HBV 1.1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5h后给予不同浓度的LAM、ADV及ETV处理,隔天换药1次,换药2d后收集培养上清及细胞,用Dnase处理后,real-time PCR检测HBV DNA的水平.结果:上清及细胞内核心颗粒HBVDNA的水平下降2~3个数量级,大抑制率达98%,EC50值接近.结论:以上清病毒定量代替核心颗粒,建立了基于real-time PCR的HBV表型耐药分析方法,有利于HBV临床治疗的耐药监测.

    作者:朱华;苏何玲;刘永明;刘青波;马义丽;许智慧;钟彦伟;徐东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不同强度弱恒磁场对体外大鼠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弱恒磁场对体外培养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大鼠EPCs分为对照组及不同强度(0.1、0.5、1.0 mT)磁场组,磁场作用时间为24h,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EPCs增殖能力,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并检测EPCs的黏附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5、1.0 mT磁场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0.5、1.0 mT磁场组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P<0.05);0.5、1.0 mT磁场组细胞黏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0.1 mT磁场组细胞增殖、迁移及黏附能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恒磁场可以促进大鼠EPCs增殖、迁移、黏附,具有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狭窄发生的潜在作用.

    作者:杨博;万军;王显悦;毕生辉;潘志国;于浩;林曦;董文鹏;王晓武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不同妊娠状态下的血清胱抑素C及肌酐水平分析

    目的:观察未孕及不同妊娠状态下血清胱抑素C(Cys-C)及肌酐的水平,探讨妊娠对血清Cys-C的影响.方法:分析42例未孕(未孕组)、261例单胎以及57例双胎的早、中、晚孕期妇女的血清Cys-C以及肌酐水平.结果:未孕组血清Cys-C及肌酐分别为(0.74±0.09) mg/L及(55.8±7.8) μmol/L;单胎旱、中、晚孕组血清Cys-C及肌酐分别为(0.66±0.08)、(0.67±0.08)、(1.19±0.30) mg/L及(45.8 ± 7.1)、(42.5±6.1)、(48.4±10.2) μmol/L;双胎早、中、晚孕组血清Cys-C及肌酐分别为(0.82±0.11)、(0.95±0.32)、(1.49±0.51) mg/L及(35.1±11.6)、(40.7±8.3)、(43.9±13.8) μmol/L.在妊娠各个时期,双胎孕妇的血清Cys-C以及Cys-C/Cr比值均显著高于对应孕期的单胎孕妇(P<0.05).血清肌酐在中孕及晚孕期单双胎孕妇差异没有显著性,在早孕组,双胎孕妇显著低于单胎孕妇.结论:在应用Cys-C评价患者的肾功能状况时,应将妊娠因素考虑进去.应该根据不同妊娠状态分别制定Cys-C的参考值.妊娠进程中的Cys-C的升高可能是由于妊娠导致的生成增加所致,而非均由肾功能受损所致.

    作者:彭建明;陈艳玲;官燕飞;叶贵诚;刘树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他汀类药物应用于社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依从性分析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应用于社区急性冠脉综合征二级预防的现状和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1例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情况及血脂控制水平.结果:(1)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血脂水平在控制目标范围内的可能性是未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3.38倍.(2)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的应用率为64.5%,二级预防在社区的依从性仍有上升空间.结论:(1)应用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规律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较未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血脂水平达理想控制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目前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的规范和教育不足,导致他汀类药物在二级预防中的依从性还有待提高.

    作者:李忠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非症状性癫痫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胱抑素C (cystatin C,Cys C)在非症状性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33例癫痫患者(实验组)和33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Cys C的水平.结果:实验组Cys C血清水平[(1.14±0.41)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86±0.15)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CysC血清水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水平的血清Cys C可能为癫痫的血生化标志之一,并可能对研究治疗癫痫的新药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刘凤英;蔡学坤;谭敏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基底节脑出血CT分型对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CT分型对患者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5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实验组,依据血肿在矢状位上与基底节的关系分为:前上区型、前下区型、后上区型、后下区型和混合型,依据血肿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及岛叶造瘘点.31例常规手术入路未特别选定造瘘点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远期生存质量等.结果:术后清醒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实验组为(3.02±5.16)d、(16.38±5.42)d,对照组为(4.13±6.29)d、(18.26±7.09)d,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肿清除>90%的例数分别为23/25 (92.0%)和20/31(65.0%),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35).再出血率分别为1/25(4.0%)与9/31(29.0%),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37).两组ADL评分分级Ⅰ~Ⅴ级分别为9、7、5、3、l例和5、8、8、5、5例,实验组同样优于对照组(P=0.046).结论:根据矢状位位置关系对血肿进行分型,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术后再出血,提高患者远期生活功能恢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杨虎银;丁涟沭;孙晓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心算对焦虑障碍患者心率变异的影响

    目的:探索心算对焦虑障碍患者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对34例焦虑障碍患者(患者组)及25例正常人(对照组)采用短程测量法采集静息及心算刺激下心率变异的频域指标,并进行两组静息状态及心算任务下心率变异的比较和两组自身前后对照分析.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在静息状态下及心算刺激中的心率变异频域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患者组心率变异频域指标在心算任务前后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在心算刺激下,低频成分(LF)明显升高,低频高频比(LF/HF)加大,LF%增加,HF%下降.结论:在应激时,正常人群会通过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强来适应新环境,而焦虑障碍患者可能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原因不能作出相应的变化.

    作者:王文菁;池思晓;钟天平;冯梅珍;许明智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鉴别肺癌与肺感染性胸腔积液实验项目的实用性评价

    目的:评价鉴别肺癌与感染性胸腔积液检查项目的实用性,为合理选择联合检测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剐测定肺癌和肺感染患者的血清和胸腔积液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免疫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po)A、ApoB、转甲状腺素(TTR)蛋白含量;化学发光法测定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醇(NSE)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RFA21-1)3项肿瘤标志物.同时计算各项生物化学标志物的阳性率与实用性.结果:比较肺癌患者与肺感染患者之间胸腔积液10项非肿瘤标志物与3项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发现非肿瘤标志物腺苷脱氨酶(ADA)、TTR和乳酸脱氢酶(LDH)有明显差异,肿瘤标志物CEA、NSE和CYRFA21-1均有显著差异.鉴别肺癌与肺感染胸腔积液,实用性指标顺序为CEA、CYFRA21-1、NSE.结论:首次报道以项目实用性评价鉴别肺癌与肺感染性胸腔积液生物化学标志物,其实用性由高到低顺序为:Glu、ADA、LDH、TTR、CEA、CYFRA21-1、NSE.

    作者:赵辉;潘涛;么作义;葛鹏;丁红梅;郭梦洋;孙续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依地酸钠钙治疗四肢皮肤撕脱伤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依地酸钠钙(EDTA)提高撕脱伤后皮肤成活率的效果.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四肢不完全皮肤撕脱伤患者99例,其中治疗组47例,清创缝合后于皮瓣蒂部及边缘真皮下注射EDTA 200~400mg;对照组52例,仅行清创缝合.测量两组术后2d皮瓣中央皮温与术后7d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拆.结果:术后2d治疗组皮瓣中央皮温[(35.00±0.65)℃]高于对照组[(34.64±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治疗组[(90.07±7.36)%]高于对照组[(85.10±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DTA可有效提高四肢不完全皮肤撕脱伤的成活率.

    作者:荆慧田;黄德清;冯燕茹;纪大巍;毛群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单侧入路穿刺路径方法的选择及疗效

    目的:研究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单侧入路穿刺路径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利用4种不同的穿刺路径方法,在C型臂X线机监控下对92例(122个椎体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或椎体肿瘤患者行单侧经皮穿刺成形术治疗,病椎穿刺前全部行CT测量标记,并观察疗效.结果:椎体穿刺成功率100.00%,术后随访1~6个月,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前术后VAS评分及ODI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所有具有椎体成形术手术指征的椎体骨折或肿瘤,依据不同的椎体类型,只要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方法,均可安全有效地通过一侧进行椎体成形术,避免盲目穿刺,大大减少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及放射损伤,并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王珏;刘杨青;原涟靖;张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HMs)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用H-L卡方检验、ROC曲线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肝功能损害、感染、凝血功能异常、化疗强度、急性白血病、肥胖症是HMs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L卡方检验(x2=13.236,P=0.067),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95%CI(0.844,0.895),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及鉴别效度;验证组验证该模型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分别是72.7%、87.4%、87.3%、73.0%、80.0%.结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HMs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情况.

    作者:雷芳;朱彦;王丽霞;王韵;陆益龙;罗鸣;庄琴;汤郁;费小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18F-FDG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和MRI在鼻咽癌放疗后随访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和MRI在鼻咽癌放疗后患者临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鼻咽癌患者于放疗后3~36个月同期行18F-FDG PET/CT和MRI检查,随访中行18F-FDG SPECT/CT显像检查53例次,与同期MRI显像结果和3~6个月的临床追踪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F-FDG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发现鼻咽癌放疗后的复发和转移阳性22例、阴性24例,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0%、83.3%和88.4%,MRI发现复发或转移阳性19例、阴性27例,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0%、87.5%和91.2%,两者间准确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和MRI对鼻咽癌放疗后的患者能有效地评价治疗效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能进一步提高准确率.

    作者:郭立兵;石卫民;宋维舒;范义湘;黄凯龄;颜剑豪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自体脂肪颞部多层次移植填充整形

    目的:探讨将自体脂肪通过多层次移植填充的方法和术后效果.方法:采用肿胀吸脂术抽取皮下脂肪,将抽取的脂肪进行处理、提纯后超量注射于颞部多层次,分别是皮下层、颞浅筋膜下层及颞深筋膜下层,以达到充填颞部的目的.结果:56例患者进行颞部双侧充填,脂肪注射量为13~25 mL.随访时间3~ 36个月,无破溃感染出血,脂肪液化囊肿等严重并发症,效果满意,作用持久.结论:自体脂肪颞部多层次移植填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相比颞部充填膨体及硅胶,有明显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绮梨;夏琼平;肖薇;张粤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莫西沙星经ERK1/2通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诱导气道上皮细胞产生MUC5AC

    目的:研究喹诺酮类抗生素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XF)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诱导气道上皮细胞表达产黏蛋白MUC5AC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NCI-H292细胞,用不同浓度的PA、产藻酸盐型PA脂多糖(光滑型,sPA-LPS)、非藻酸盐型PA脂多糖(粗糙型,rPA-LPS)刺激,然后加入不同浓度MXF孵育24h,分别采用ELISA和实时定量PCR检测MUC5AC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Westem blot检测NCI-H292细胞内ERK1/2的激活情况.结果:PA、sPA-LPS和rPA-LPS能明显诱导NCI-H292细胞产生和表达MUC5AC,并能促进ERK1/2磷酸化.而MXF处理后,能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PA、sPA-LPS或rPA-LPS诱导的MUC5AC蛋白表达,并有效抑制ERK1/2的磷酸化.结论:MXF能抑制PA诱导的黏蛋白表达,因此有望用于PA诱导的黏蛋白过度分泌的治疗.

    作者:谢莉;谭小武;曾赛丽;周洲;游晓星;何振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