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管残余缺损的临床观察

厉建林;王兵;王越;安乾;吴斐;司江涛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术后CT血管成像, 血管残余缺损
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残余血管缺损,探索造成缺损的可能原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院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期间行CEA手术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观察记录重建血管的残余缺损.彩超随访4~6个月观察术后血管状况并记录心脑血管事件数.结果:共有175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152例(86.9%)术后CTA上观察到残余缺损.共有376处缺损,其中颈总动脉(CCA) 169处(44.9%),颈内动脉(ICA) 137处(36.4%),颈外动脉(ECA)70处(18.7%).残余缺损对ICA或CCA造成30%~50%狭窄17处,50%~60%狭窄10处,没有≥60%的狭窄.结论:术后复查CTA不仅可以评估CEA效果,还可以了解是否遗留有血管缺损,对外科医师和影像科医师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EA术后血管残余缺损广泛存在,但绝大多数的缺损并不影响临床预后.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Talin在整合素介导的肿瘤进展和转移中的意义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涉及肿瘤细胞从原位癌到远处组织定居的全过程,主要包含了上皮间质转化、穿透基膜、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和侵袭邻近组织、细胞迁移、不依赖于锚着的生长、进入血管和淋巴管到达远处部位定居和生长[1].肿瘤转移增加了治疗上的困难并且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它由肿瘤间质和周围组织、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邻近的周细胞、炎性细胞、白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多种ECM成分构成[3].

    作者:孙欢;艾文兵;王艳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miR-27a、miR-146a在骨性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骨性关节炎(OA)患者与非OA患者滑膜中miR-146a和miR-27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该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6例滑膜组织(OA患者23例,非OA患者23例)中miR-27a和miR-146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miR-27a和miR-146a在所有的滑膜组织中均能检测到,根据qRT-PC原理,△Ct值越高其目的基因在相应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越低,即OA患者滑膜组织的miR-27a和miR-146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呈低表达趋势(P<0.05).结论:miR-27a和miR-146a的差异性表达与OA滑膜病理变化有关,可能调控uPA的表达促进OA的发展.

    作者:何仁豪;王维山;董金波;张杰;史晨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围手术期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其中20例患者于局麻下行Apollo球扩支架成形术,30例患者于全麻下行Wingspan自膨式支架植入术.结果:本组5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51处狭窄部位均一次性成功植入支架,总支架成功率100%,总手术成功率96%.1例局麻患者术后CT证实在外侧裂见少量出血,无肢体缺损症状,术后5d头痛症状消失.1例全麻患者Wingspan支架释放后约5 min,出现支架部位急性血栓形成,给予rt-PA(阿替普酶)动脉溶栓,20 min左右,管腔重新开放,术后患者未遗留后遗症状.1例Wingspan支架成形术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一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球扩支架成形术患者于术后18个月发现支架对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但患者无临床症状.结论: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麻醉方式灵活,近期疗效确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贤军;宫健;韩红星;朱其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的因素.方法:40例健康供者经单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经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析不同健康供者的年龄、性别、分离前白细胞的数量、不同的动员方案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影响.结果:40例供者均成功采集:PBMNC (9.77±2.74)×108/kg、CD34+ (5.07±6.5)×106/kg.分离前白细胞计数与PBMNC、CD34+呈正相关,年龄、性别、不同的动员方案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所有供者经合理动员后均可成功采集.

    作者:闰国伟;宋朝阳;黄睿;张星;陆志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管残余缺损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残余血管缺损,探索造成缺损的可能原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院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期间行CEA手术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观察记录重建血管的残余缺损.彩超随访4~6个月观察术后血管状况并记录心脑血管事件数.结果:共有175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152例(86.9%)术后CTA上观察到残余缺损.共有376处缺损,其中颈总动脉(CCA) 169处(44.9%),颈内动脉(ICA) 137处(36.4%),颈外动脉(ECA)70处(18.7%).残余缺损对ICA或CCA造成30%~50%狭窄17处,50%~60%狭窄10处,没有≥60%的狭窄.结论:术后复查CTA不仅可以评估CEA效果,还可以了解是否遗留有血管缺损,对外科医师和影像科医师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EA术后血管残余缺损广泛存在,但绝大多数的缺损并不影响临床预后.

    作者:厉建林;王兵;王越;安乾;吴斐;司江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微小核糖核酸-21调控spry2影响Jurkat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NA)-21通过调控spry2进而对Jurkat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人T淋巴细胞系Jurkat E6-1细胞分为miRNA-21模拟物组、miRNA-21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RNA-21抑制物组和miRNA-21抑制物组阴性对照组,每组例数为8,进行细胞转染,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的miRNA-21和spry2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spry2蛋白表达情况,同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IL-10、IL-2和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与其阴性对照组比较,模拟物组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和IL-10的分泌水平明显增加(P<0.05),spry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spry2的相对蛋白含量显著减少(P<0.05);抑制物组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和细胞上清液IL-10的分泌水平明显减少(P<0.05),spry2 mRNA相对表达量和spry2的相对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两组细胞上清液TNF-α和IL-2的分泌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Jurkat细胞中,miRNA-21可能通过抑制其靶基因spry2的表达而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表明miRNA-21可能通过影响IL-10的分泌而作为血管的一种保护因子.

    作者:杨栋;文伟明;苏强;刘洋;周游;王江友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可视喉镜引导下口腔手术患者经鼻气管内插管的临床观察

    口腔内手术常需要经鼻气管插管.如何使操作更加快捷、准确,并减轻患者的插管反应和插管损伤,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已证实可视喉镜可清晰地暴露喉部组织,提高插管成功率[1-2].本研究通过比较可视喉镜与普通喉镜下口腔内手术患者经鼻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和插管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口腔手术行经鼻气管插管的患者80例,其中男51例,女29例,属ASA Ⅰ或Ⅱ级,年龄18 ~ 65岁,体重指数< 25 kg/m2,无明显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或鼻甲肥大等病理改变,无鼻外伤史.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将患者分为两组,普通Macintosh喉镜引导气管插管组(M组)和贝格(BEIIGER)可视喉镜引导气管插管组(B组),各40例.M组和B组患者一般情况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作者:辛婧媛;汤翠翠;张丽华;邓立琴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MEK5基因-1118C>T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通过实验探讨MAPK信号通路MEK5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收集737例散发性CRC患者(实验组)及703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液DNA,利用TaqMan-MBG荧光探针法检测MEK5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实验组饮酒和吸烟者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K5基因位点-1118C>T等位基因在CRC患者人群与健康对照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BMI≥24 kg/m2的肥胖人群中,-1118C>T突变基因型(CT +Tr)较野生型CC有增加CRC风险的趋势(OR=1.42,95%CI=0.97~2.08,P>0.05),-1118C>T突变基因型与饮酒和肥胖存在交互作用,使CRC发病风险增加(OR=1.73和1.19;95%CI=1.24~ 2.42,1.04~1.37,P<0.01,P<0.05).结论:饮酒和吸烟是散发性CR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MEK5基因-1118C>T多态性单独与CRC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但其突变基因型(CT+Tr)与饮酒和肥胖两个环境因素在增加CRC风险性上存在交互作用,使CRC发病的风险增加.

    作者:刁德昌;万进;王磊;彭俊生;陈志强;王伟;鲜振宇;汪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可降解胸骨固定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对THP-1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生物可降解胸骨固定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对THP-1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EdU和Hoechst 33342染色法分别研究PBS浸提液共培养后THP-1细胞的增殖和凋亡;RT-q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1-2和Smac/IAP-1的表达变化;染色体畸变试验评价其基因毒性.结果:PBS浸提液对THP-1细胞的体外增殖率影响较小,不存在细胞增殖半数抑制剂量;浸提液共培养后的细胞出现部分凋亡,基因表达改变以Bax/Bc1-2显著(P<0.05),Smac/IAP-1变化不明显(P>0.05);大浓度浸提液共培养后的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在正常范围.结论:PBS对THP-1细胞的体外生物学特性影响较小,对该细胞显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段长恩;公兵;杨秀滨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咪达普利对舒张功能不全大鼠心房肌细胞钠通道的影响

    目的:探讨咪达普利对舒张功能不全心衰(DHF)大鼠心房肌细胞钠电流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HF组和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腹主动脉缩窄建立DHF模型.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术后灌胃予咪达普利1.5、3、6 mg/(kg·d).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通道电流.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DHF组大鼠心脏室间隔(IVS)、左室后壁(LVPW)、左室心脏指数(LVM)和E/A比值增加;咪达普利降低DHF大鼠IVS、PW、LVM和E/A比值,该作用随咪达普利剂量增加而增大;(2)与对照组比较,DHF大鼠心房肌细胞INa峰值电流密度降低,复活延迟;咪达普利增加DHF大鼠心房肌细胞INa峰值电流密度,加快复活,该作用随咪达普利剂量增加而增大.结论:咪达普利增加DHF大鼠心房肌INa峰值电流密度,加快复活,该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作者:唐惠芳;周斐然;邓春玉;吴书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广州市某城中村居民初级卫生保健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城中村居民目前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现况,为城中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12月以广州市白云区某城中村居民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1 600名居民,调查结果表明,49.58%和41.96%的人认为当地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现状一般:居民的疾病健康知识知晓度在60分以上的只有28.90%;71.67%的儿童按计划免疫的要求进行接种;只有4.50%的受访者表示有获得完整的慢性病定期询问服务;患常见病时,37.86%的人会“自己买药”;56.79%受访者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超过50%.结论:仍需进一步改善城中村社区的基本卫生状况,加强社区的健康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特别是要提高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

    作者:吴娴波;朱君陶;林锦彦;熊益权;陈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9AA)联合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高龄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观察复方氨基酸注射液(9AA)(肾安)联合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高龄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40例MHD高龄患者随机分为3组:肾安联合左卡尼汀组(13例)、左卡尼汀组(16例)、常规营养治疗组(11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肱三头肌处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和体重指数(BMI)等指标,计算标准化的氮表现率蛋白相当量(nPNA)、透析充分性,并检查水钠潴留情况;疗程为3个月.结果:治疗后肾安联合左卡尼汀组患者Alb、PA、TRF、BMI、TSF、MAMC、TC、TG水平均显著高于左卡尼汀组和常规营养治疗组(P<0.01);左卡尼汀组上述指标均较常规营养治疗组显著增高(P<0.01);而3组间的nPNA、透析充分性及水钠潴留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安联合左卡尼汀可进一步改善MHD高龄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

    作者:李国华;李宇丹;丁志胜;胡晏珍;蔡雪;张志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染料木黄酮对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染料木黄酮对未分化鼻咽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染料木黄酮对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染料木黄酮作用于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染料木黄酮对不同的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2和C666-1均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作用方式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并可将CNE-2和C666-1细胞阻滞于G2/M期,对CNE-2作用更强;0、30、60、90和120 μmol/L染料木黄酮处理CNE-2细胞72 h后,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8.75%、34.95%、84.05%、83.80%和79.60%.结论:染料木黄酮对于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具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本研究为鼻咽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实验资料.

    作者:韩宏裕;刘然义;黄文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脑梗死大鼠脑内分化为小胶质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脑梗死大鼠的疗效及其脑内分化情况.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大鼠模型,筛选成功模型后随机分为溶剂组(vehicle组)和BMMNCs移植组(BMMNCs组),BMMNCs组于24 h后经尾静脉注入1 mL Brdu标记含1×107个BMMNCs细胞悬液,vehicle组注射同等剂量PBS溶液,采用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观察神经行为学功能,免疫荧光双标法示踪BMMNCs脑内分化情况.结果:与vehicle组相比,BMMNCs组Nss明显降低(P<0.05),BMMNCs组脑内梗死皮层区、海马齿状回检测到Brdu和Ibal双标阳性细胞.结论:BMMNCs移植在脑梗死大鼠脑内分化为小胶质样细胞,显著改善脑梗死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

    作者:王建平;陈明;蒋超;余列;王梦涵;刘恒方;张敏;赵源征;陈宁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三种外科方式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对比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长足发展,微创技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从传统的正中开胸到小切口,再到全胸腔镜下完成心脏外科手术,对心外科医生的临床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治疗方面,筛选我科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治疗的房间隔缺损患者177例,其中正中开胸组102例,右侧腋下小切口组45例,全腔镜组30例,并对临床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石磊;张平;涂寒剑;林庆;龚南平;陈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心衰大鼠侧脑室置管方法的改良

    目的:提高心肌梗死造模和侧脑室置管后大鼠的存活率以及侧脑室置管的长时间稳固性,为研究大脑内分泌激素对心衰的影响提供基础.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20只.甲组传统方法侧脑室置管,1周后心梗造模;乙组与丙组均先心梗造模,1周后,乙组传统方法侧脑室置管;丙组改良方法侧脑室置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在心梗造模前与之后3周进行.结果:两次造模后大鼠存活率,甲组50.0%,乙组及丙组均85.0%,与甲组相比,乙组及丙组存活率显著提高(P=0.023).侧脑室置管第10天导管松脱率,甲组62.5%,乙组52.9%,丙组11.8%.丙组松脱率与甲组相比明显下降(P=0.008),与乙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0);置管第30天导管松脱率,甲组75.0%,乙组76.5%,丙组17.6%.丙组松脱率与甲组相比显著下降(P=0.005),与乙组相比明显降低(P=0.001);超声结果证明所有存活大鼠心梗造模成功.结论:合理的造模顺序能提高心梗造模及侧脑室置管后大鼠存活率,改良固定方法可明显提高脑室置管稳固性.

    作者:李嘉翔;刘丽娟;高修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快速康复理念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估快速康复理念在全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69例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康复组(FTS组)和传统方法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自主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呕吐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评估两组的疗效.结果:相对于对照组,FTS组患者的肠呜音恢复时间、首次自主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18.32±7.03)hvs(24.16±11.53)h,P<0.05;(50.45±12.15)hvs(92.19±15.67)h,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7.82±1.57)d v5(9.38±1.95)d,P< 0.05],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术后出现呕吐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别(P>0.05).结论:FTS应用于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能促进胃肠功能,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总费用,方法安全可行.

    作者:王伟;李洪明;罗立杰;郑燕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正常人外周血Th17细胞的频率、表型及其功能特征

    目的:研究正常人外周血Th17细胞的频率、表型及其功能特征.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加入刺激剂PMA和离子霉素,同时加入蛋白转运抑制剂BFA,细胞置于37℃、50 mL/LCO2培养箱培养4~5h.收集细胞,以荧光素-mAb标记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正常人PBMCs经PMA+ Ionomycin刺激后,Th17细胞的频率为(1.63±0.72)%,细胞表达CD45RO (99.32±0.79)%、CCR6(97.37±3.04)%和CCR4 (96.27±3.49)%;约15%的Th17细胞表达IFN-γ,超过80%的Th17细胞表达IL-2,但Th17细胞几乎不表达IL-10或IL-4.结论:正常人外周血中存在记忆性Th17细胞,该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6和CCR4,且具有不同于Th1和Th2细胞的功能特征.

    作者:周茂华;张敏;欧阳维富;吴璐思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机械瓣联合置换术后瓣膜不匹配现象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机械瓣联合置换术后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VP-PM)现象的发生率及其与术前患者情况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比较患者术后瓣膜有效开口面积指数(EOAi)与血流速度的关系.明确不同VP-PM状态患者一般情况及预后有无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29例患者,主动脉瓣中重度VP-PM发生率高于二尖瓣(20.94% vs 2.74%).双瓣均为重度VP-PM患者的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均大于单瓣VP-PM或无VP-PM患者.双瓣均为中重度VP-PM组患者住院期间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瓣中重度VP-PM及无VP-PM患者.结论:(1)双瓣置换术后易出现主动脉瓣VP-PM;(2)双瓣均出现VP-PM患者体重及体表面积较大;(3)术后双瓣均为中重度VP-PM患者的死亡率及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高.

    作者:王律;白一帆;刘小刚;张锡武;张米;徐志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及维持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厚度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及维持中的意义.方法:选取88例房颤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组(52例)、持续性房颤组(36例);另选窦性心律者72例为对照组.应用超声测量所有患者EAT厚度,搜集基本资料,分析EAT厚度与房颤的关系.结果:EAT厚度在对照组[(4.71±1.43)mm]、阵发性房颤组[(6.18±1.86)mm]、持续性房颤组[(7.93±1.93)m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房颤持续时间延长有递增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示:EAT厚度≥5.55 mm(OR=8.217,95%CI2.655~ 25.435,P=0.000)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EAT厚度预测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1(P< 0.001).结论:EAT厚度与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显著相关,是预测房颤发生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地;高传玉;李牧蔚;张优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