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EK5基因-1118C>T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联性研究

刁德昌;万进;王磊;彭俊生;陈志强;王伟;鲜振宇;汪建平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MEK5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探讨MAPK信号通路MEK5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收集737例散发性CRC患者(实验组)及703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液DNA,利用TaqMan-MBG荧光探针法检测MEK5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实验组饮酒和吸烟者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K5基因位点-1118C>T等位基因在CRC患者人群与健康对照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BMI≥24 kg/m2的肥胖人群中,-1118C>T突变基因型(CT +Tr)较野生型CC有增加CRC风险的趋势(OR=1.42,95%CI=0.97~2.08,P>0.05),-1118C>T突变基因型与饮酒和肥胖存在交互作用,使CRC发病风险增加(OR=1.73和1.19;95%CI=1.24~ 2.42,1.04~1.37,P<0.01,P<0.05).结论:饮酒和吸烟是散发性CR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MEK5基因-1118C>T多态性单独与CRC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但其突变基因型(CT+Tr)与饮酒和肥胖两个环境因素在增加CRC风险性上存在交互作用,使CRC发病的风险增加.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血小板是骨髓微环境中由巨核细胞产生的细胞碎片.由于血小板行使生物学功能主要依赖于所含蛋白质,因此蛋白质组学已成为血小板相关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可以对血小板所含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阐明有关血小板复杂生理过程的未知机制,并从中找到治疗血小板相关疾病的作用靶点.本文通过综述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贮积性疾病(storage pool disease,SPD)、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和动脉血栓疾病(arterial thrombosis episodes)等血小板相关疾病的新进展,概括总结了蛋白质组学方法在此方面研究中的独特优势.

    作者:尚进;陈欣;邵维阳;刘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尿酸钠结晶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Snail表达的信号通路

    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尿酸钠结晶(MSU)促进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Snail表达中的作用.方法:用500 mg/L MSU刺激NRK-52E细胞24、48、72 h;另外用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和MSU共同刺激NRK-52E细胞24、48、72 h.采用Real-time PCR检测Snail的mRNA表达量,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印迹检测Jagged1、Notch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结果:MSU刺激NRK-52E细胞后Snai1、Jagged1和Notch1的表达量较之正常组细胞明显上调;而经DAPT阻断Notch信号通路后,MSU诱导Snail、Jagged1、Notch1上调的趋势被明显逆转.结论:尿酸钠结晶可以诱导NRK-52E的Snail表达增高,Notch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张文彬;沈育丽;傅君舟;李慧娟;陈敢;梁鸣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咪达普利对舒张功能不全大鼠心房肌细胞钠通道的影响

    目的:探讨咪达普利对舒张功能不全心衰(DHF)大鼠心房肌细胞钠电流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HF组和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腹主动脉缩窄建立DHF模型.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术后灌胃予咪达普利1.5、3、6 mg/(kg·d).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通道电流.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DHF组大鼠心脏室间隔(IVS)、左室后壁(LVPW)、左室心脏指数(LVM)和E/A比值增加;咪达普利降低DHF大鼠IVS、PW、LVM和E/A比值,该作用随咪达普利剂量增加而增大;(2)与对照组比较,DHF大鼠心房肌细胞INa峰值电流密度降低,复活延迟;咪达普利增加DHF大鼠心房肌细胞INa峰值电流密度,加快复活,该作用随咪达普利剂量增加而增大.结论:咪达普利增加DHF大鼠心房肌INa峰值电流密度,加快复活,该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作者:唐惠芳;周斐然;邓春玉;吴书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联合护理在脑血管意外后大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3M皮肤保护膜和人工肛袋联合护理在脑血管意外后大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脑血管意外后大便失禁患者200例,分别给予传统常规护理、3M皮肤保护膜、人工肛袋、3M皮肤保护膜+人工肛袋联合护理干预,比较各组患者皮肤愈合情况、护理工作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相比于其他组别,联合护理组的皮肤治愈率高,达90.0%,其护理工作量则低,同时获得高的护理满意度(9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M皮肤保护膜和人工肛袋联合护理可以提高脑血管意外后大便失禁患者的肛周皮肤治疗效果,减少护理工作量,并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梅珠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的因素.方法:40例健康供者经单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经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析不同健康供者的年龄、性别、分离前白细胞的数量、不同的动员方案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影响.结果:40例供者均成功采集:PBMNC (9.77±2.74)×108/kg、CD34+ (5.07±6.5)×106/kg.分离前白细胞计数与PBMNC、CD34+呈正相关,年龄、性别、不同的动员方案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所有供者经合理动员后均可成功采集.

    作者:闰国伟;宋朝阳;黄睿;张星;陆志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食管癌组织BRCA1和β-tubulinⅢ的表达与紫杉醇疗效的相关研究

    目的:检测食管癌组织BRCA1、β-tubulinⅢ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紫杉醇疗效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BRCA1和β-tubulinⅢ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表达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BRCA1的高表达率为47%,BRCA1高表达组化疗有效率为57%、低表达组的化疗有效率为6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3);β-tubulinⅢ的高表达率为57%,β-tubulinⅢ高表达组的化疗有效率41%、低表达组化疗有效率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β-tubulinⅢ可以作为紫杉类在晚期食管癌中疗效的预测因子,3-tubulinⅢ低表达的食管癌患者是紫杉类化疗的适人群.本研究未体现出BRCA1的预测作用.

    作者:叶维;姜维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固定修复前合高度的恢复治疗

    目的:观察评定拟固定修复的低位咬合患者通过合高度的恢复治疗后对咀嚼功能的恢复改善效果.方法:临床选择需要进行固定修复并抬高咬合高度的患者36例,采用暂时简单合垫式局部义齿治疗,进而获得较理想的咬合高度.结果:对于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的36例患者,采用暂时简单合垫式局部义齿,而终行固定义齿或固定—活动义齿进行修复,疗效较理想.结论:合理的咬合重建治疗可有效恢复正中颌位关系及较好的咀嚼功能,且一定程度地改善美观.

    作者:刘玉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心衰大鼠侧脑室置管方法的改良

    目的:提高心肌梗死造模和侧脑室置管后大鼠的存活率以及侧脑室置管的长时间稳固性,为研究大脑内分泌激素对心衰的影响提供基础.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20只.甲组传统方法侧脑室置管,1周后心梗造模;乙组与丙组均先心梗造模,1周后,乙组传统方法侧脑室置管;丙组改良方法侧脑室置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在心梗造模前与之后3周进行.结果:两次造模后大鼠存活率,甲组50.0%,乙组及丙组均85.0%,与甲组相比,乙组及丙组存活率显著提高(P=0.023).侧脑室置管第10天导管松脱率,甲组62.5%,乙组52.9%,丙组11.8%.丙组松脱率与甲组相比明显下降(P=0.008),与乙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0);置管第30天导管松脱率,甲组75.0%,乙组76.5%,丙组17.6%.丙组松脱率与甲组相比显著下降(P=0.005),与乙组相比明显降低(P=0.001);超声结果证明所有存活大鼠心梗造模成功.结论:合理的造模顺序能提高心梗造模及侧脑室置管后大鼠存活率,改良固定方法可明显提高脑室置管稳固性.

    作者:李嘉翔;刘丽娟;高修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克氏针内固定结合负压封闭引流在急诊处理GustiloⅢ度开放性四肢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克氏针内固定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急诊处理GustiloⅢ度开放性四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我科收治63例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Gustilo分度为Ⅲ度并伴有大面积软组织撕脱,分别采取克氏针内固定结合VSD(A组)和伤口清创旷置结合石膏托外固定或骨牵引(B组)治疗两种方法对比治疗.结果:A组治疗病例中,8例出现伤口感染,2例出现骨髓炎,4例出现内固定克氏针松动失效(主要以下肢开放性骨折为主).B组治疗病例中,13例出现伤口慢性感染,6例出现骨髓炎,20例二期手术内固定骨折,5例出现皮瓣缺血坏死.结论:克氏针内固定结合VSD处理GustiloⅢ度开放性四肢骨折,可以降低伤口感染率,大部分患者可以免除二次手术.

    作者:陈鹏;田晓滨;李波;彭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股静脉长期带涤纶套留置导管在血管条件匮乏的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保障.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充分,并发症少,使用时间长,是目前理想的永久性血管通路[1].但随着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老龄化和疾病谱的不断变化,患者的血管条件差或耗竭,无法再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而其颈内静脉狭窄或血栓形成,常规的血管通路无法建立,为此,股静脉长期带涤纶套留置导管的安置为此类血管条件匮乏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来了希望.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彤;何达;熊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MEK5基因-1118C>T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通过实验探讨MAPK信号通路MEK5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收集737例散发性CRC患者(实验组)及703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液DNA,利用TaqMan-MBG荧光探针法检测MEK5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实验组饮酒和吸烟者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K5基因位点-1118C>T等位基因在CRC患者人群与健康对照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BMI≥24 kg/m2的肥胖人群中,-1118C>T突变基因型(CT +Tr)较野生型CC有增加CRC风险的趋势(OR=1.42,95%CI=0.97~2.08,P>0.05),-1118C>T突变基因型与饮酒和肥胖存在交互作用,使CRC发病风险增加(OR=1.73和1.19;95%CI=1.24~ 2.42,1.04~1.37,P<0.01,P<0.05).结论:饮酒和吸烟是散发性CR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MEK5基因-1118C>T多态性单独与CRC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但其突变基因型(CT+Tr)与饮酒和肥胖两个环境因素在增加CRC风险性上存在交互作用,使CRC发病的风险增加.

    作者:刁德昌;万进;王磊;彭俊生;陈志强;王伟;鲜振宇;汪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自发性颈部血肿1例

    患者男,37岁,主因左侧颈部突然肿胀2h入院.患者人院前2h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颈部肿胀,伴轻微疼痛,轻度呼吸发憋,无发热,无咳血,无恶心、呕吐,急来我院,门诊行颈部彩超提示:左颈总动脉后方实性肿物,故以“左颈部肿物待查”收入院.查体:左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处明显肿胀,喉结被推向右侧,触痛明显,无波动感,未触及动脉搏动感,间接喉镜下见左侧咽侧壁明显肿胀,表面黏膜呈淡紫色,与会厌接触,会厌无肿胀.化验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正常.根据查体情况初步考虑为颈部血肿.

    作者:肖跃华;张海东;韩建存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左心房梭形细胞肉瘤3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少见,文献报道[1]其占心脏肿瘤的15%~ 25%,左侧心脏恶性肿瘤发病率比右侧心脏恶性肿瘤发病率更低,并且左心房恶性肿瘤极易被误诊为黏液瘤.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了3例原发性左心房梭形细胞肉瘤患者,现将其诊治过程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3例,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51.6岁.发病至确诊时间是15d~1个月.后确诊均是依据手术后病理.术前有2例患者误诊为左房黏液瘤.1例患者术前诊断为左心房占位,是由超声心动图判断出来.

    作者:李晓慧;李燕;田立群;程兆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克罗恩病肠切除后不同吻合方式发生吻合口瘘的比较分析

    克罗恩病是一种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的透壁炎症,病变侵蚀肠壁引起的裂隙状溃疡容易形成急性穿孔或各种慢性内、外瘘,大部分克罗恩病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而表现为急腹症患者常需要急症手术[1].手术时将病变肠管切除后可做端端吻合、端侧吻合或侧侧吻合,但采用何种吻合方式目前尚无定论:有提倡侧侧吻合[2],也有建议端端吻合[3].研究[4]表明端端吻合可能与吻合口瘘发生率相关,而侧侧吻合术后并发症少.也有研究[5]显示端端吻合和侧侧吻合术后并发症并无差别.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990-2011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5家医院普通外科实行肠切除肠吻合术的91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吻合方式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以期为克罗恩病患者进行肠吻合术提供临床参考.

    作者:黄文鹏;陈景繁;杨建青;董陈诚;梁中晓;陈希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三种外科方式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对比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长足发展,微创技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从传统的正中开胸到小切口,再到全胸腔镜下完成心脏外科手术,对心外科医生的临床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治疗方面,筛选我科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治疗的房间隔缺损患者177例,其中正中开胸组102例,右侧腋下小切口组45例,全腔镜组30例,并对临床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石磊;张平;涂寒剑;林庆;龚南平;陈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一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相关基因的样本聚类分析

    目的:调查一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12月绍兴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31种β-内酰胺酶基因以及膜孔蛋白oprD2基因,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7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志,再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检出5种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TEM-1、CARB、KPC、OXA-10群、oprD2突变),5种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aac(6’)-Ⅰb、aac(6')-Ⅱ、ant(2”)-Ⅰ、ant(3”)-Ⅰ、rmtB],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志(int Ⅰ 1、tnp513、IS26、merA).样本聚类分析把本组菌分为4个可操作分类单元.其中2号株簇群包含了16个成员均携带了TEM、CARB、aac(6’)-Ⅰ b、aac(6’)-Ⅱ、ant(2”)-Ⅰ、rmtB、int Ⅰ 1、tnp513、IS26、merA基因,并存在oprD2缺失,为克隆传播暴发.结论:尽管本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药敏表型相同,但样本聚类分析仍可分辨出4个可操作分类单元,其中2号株簇群为克隆传播暴发.获得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对院内感染实时监测和控制院内感染意义重大.

    作者:屠涌涛;肖美英;糜祖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恶性肿瘤治疗相关性血栓疾病研究现状

    肿瘤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中心静脉置管、手术、化疗等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黏附分子增多,使血细胞相互黏附并释放促凝物质,形成高凝状态进而形成血栓性疾病.癌症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4.1倍,接受化疗的患者风险增加6.5倍.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作为癌症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20%,并且常成为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本文现主要就近几年恶性肿瘤治疗相关性血栓疾病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作者:刘小艳;许新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左侧腰部皮下弥漫型神经纤维瘤1例

    患者男,32岁,因“发现左腰部多发肿块12年,疼痛、酸胀7d”就诊.查体:患者左侧腰部皮肤可见数个局部隆起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皮肤无红肿、色素沉着,无局部溃烂,质地较韧,位置固定,触之无压痛,扪之内有结节感,肿块大者约4.4 cm×3.0 cm.超声检查示:左侧腰部肿块处皮下软组织层明显增厚,与深部肌肉组织分界清,内回声不均匀,可见弥漫性回声减低区,CDFI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不明显(图1).行手术摘除,术后病理诊断:左腰部弥漫型神经纤维瘤.

    作者:江珍珍;夏国园;乔金莹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微小核糖核酸-21调控spry2影响Jurkat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NA)-21通过调控spry2进而对Jurkat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人T淋巴细胞系Jurkat E6-1细胞分为miRNA-21模拟物组、miRNA-21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RNA-21抑制物组和miRNA-21抑制物组阴性对照组,每组例数为8,进行细胞转染,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的miRNA-21和spry2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spry2蛋白表达情况,同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IL-10、IL-2和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与其阴性对照组比较,模拟物组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和IL-10的分泌水平明显增加(P<0.05),spry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spry2的相对蛋白含量显著减少(P<0.05);抑制物组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和细胞上清液IL-10的分泌水平明显减少(P<0.05),spry2 mRNA相对表达量和spry2的相对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两组细胞上清液TNF-α和IL-2的分泌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Jurkat细胞中,miRNA-21可能通过抑制其靶基因spry2的表达而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表明miRNA-21可能通过影响IL-10的分泌而作为血管的一种保护因子.

    作者:杨栋;文伟明;苏强;刘洋;周游;王江友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管残余缺损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残余血管缺损,探索造成缺损的可能原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院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期间行CEA手术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观察记录重建血管的残余缺损.彩超随访4~6个月观察术后血管状况并记录心脑血管事件数.结果:共有175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152例(86.9%)术后CTA上观察到残余缺损.共有376处缺损,其中颈总动脉(CCA) 169处(44.9%),颈内动脉(ICA) 137处(36.4%),颈外动脉(ECA)70处(18.7%).残余缺损对ICA或CCA造成30%~50%狭窄17处,50%~60%狭窄10处,没有≥60%的狭窄.结论:术后复查CTA不仅可以评估CEA效果,还可以了解是否遗留有血管缺损,对外科医师和影像科医师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EA术后血管残余缺损广泛存在,但绝大多数的缺损并不影响临床预后.

    作者:厉建林;王兵;王越;安乾;吴斐;司江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