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克罗恩病肠切除后不同吻合方式发生吻合口瘘的比较分析

黄文鹏;陈景繁;杨建青;董陈诚;梁中晓;陈希纲

关键词:克罗恩病, 肠切除, 吻合方式, 吻合口瘘, 端端吻合, 侧侧吻合, 附属医院, 术后并发症, 人民医院, 患者, 肠吻合术, 医学院, 手术治疗, 广西, 壮族自治区, 医科大学, 普通外科, 临床资料, 急症手术, 急性穿孔
摘要:克罗恩病是一种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的透壁炎症,病变侵蚀肠壁引起的裂隙状溃疡容易形成急性穿孔或各种慢性内、外瘘,大部分克罗恩病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而表现为急腹症患者常需要急症手术[1].手术时将病变肠管切除后可做端端吻合、端侧吻合或侧侧吻合,但采用何种吻合方式目前尚无定论:有提倡侧侧吻合[2],也有建议端端吻合[3].研究[4]表明端端吻合可能与吻合口瘘发生率相关,而侧侧吻合术后并发症少.也有研究[5]显示端端吻合和侧侧吻合术后并发症并无差别.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990-2011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5家医院普通外科实行肠切除肠吻合术的91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吻合方式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以期为克罗恩病患者进行肠吻合术提供临床参考.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FMNL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Diaphanous相关成蛋白(DRFs)家族中FMNL3基因在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FMNL3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0例石蜡组织标本(其中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100例、淋巴结转移灶组织6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50例、癌旁正常组织30例)FMNL3蛋白的表达;(2)采用RT-qPCR技术分析FMNL3在60对新鲜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FMNL3蛋白在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80%和26.7%,P<0.01);在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其原发灶(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90%和80%,P< 0.05;其中强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25%和5%,P< 0.01);在伴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不伴转移者(阳性表达百分比为86.7%和80%,P< 0.05;其中强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8.3%和0,P< 0.01)).(2)FMNL3 mRNA表达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是否发生转移有关,癌组织低分化者共表达水平高于高、中分化者,侵犯肌层乃至浆膜层以外者其表达水平高于早期浸润者(黏膜下层以内);伴发转移的癌组织其表达水平高于未发生转移者(前者为后者的2.3倍).结论:FMNL3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相关,并可能对其起促进作用.

    作者:肖移生;龚利平;路名芝;曾元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管残余缺损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残余血管缺损,探索造成缺损的可能原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院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期间行CEA手术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观察记录重建血管的残余缺损.彩超随访4~6个月观察术后血管状况并记录心脑血管事件数.结果:共有175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152例(86.9%)术后CTA上观察到残余缺损.共有376处缺损,其中颈总动脉(CCA) 169处(44.9%),颈内动脉(ICA) 137处(36.4%),颈外动脉(ECA)70处(18.7%).残余缺损对ICA或CCA造成30%~50%狭窄17处,50%~60%狭窄10处,没有≥60%的狭窄.结论:术后复查CTA不仅可以评估CEA效果,还可以了解是否遗留有血管缺损,对外科医师和影像科医师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EA术后血管残余缺损广泛存在,但绝大多数的缺损并不影响临床预后.

    作者:厉建林;王兵;王越;安乾;吴斐;司江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左心房梭形细胞肉瘤3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少见,文献报道[1]其占心脏肿瘤的15%~ 25%,左侧心脏恶性肿瘤发病率比右侧心脏恶性肿瘤发病率更低,并且左心房恶性肿瘤极易被误诊为黏液瘤.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了3例原发性左心房梭形细胞肉瘤患者,现将其诊治过程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3例,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51.6岁.发病至确诊时间是15d~1个月.后确诊均是依据手术后病理.术前有2例患者误诊为左房黏液瘤.1例患者术前诊断为左心房占位,是由超声心动图判断出来.

    作者:李晓慧;李燕;田立群;程兆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恶性肿瘤治疗相关性血栓疾病研究现状

    肿瘤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中心静脉置管、手术、化疗等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黏附分子增多,使血细胞相互黏附并释放促凝物质,形成高凝状态进而形成血栓性疾病.癌症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4.1倍,接受化疗的患者风险增加6.5倍.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作为癌症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20%,并且常成为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本文现主要就近几年恶性肿瘤治疗相关性血栓疾病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作者:刘小艳;许新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CPEB-4蛋白在癫痫致痫灶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观察CPEB-4蛋白在难治性癫痫患者致痫灶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癫痫发病、发展过程中及对癫痫手术治疗预后判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癫痫组)致痫灶和12例行神经外科减压或清创患者(对照组)的脑组织标本中CPEB-4蛋白的表达,并与癫痫病程、发病频率、手术预后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PEB-4在正常脑组织和癫痫患者脑组织中均有表达,致痫灶内CPEB-4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PEB-4的表达与患者性别无相关性,但与癫痫病程、发作频率呈正相关,与手术预后呈负相关.结论:CPEB-4蛋白可能与难治性癫痫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为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药物治疗癫痫提供了新的靶点,同时也为手术治疗癫痫的预后判断提供了依据.

    作者:谢井伟;王新军;梁博;周少龙;单峤;武跃辉;王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目的:以24 h动态血压研究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住我院查颈彩超及24 h动态血压的患者102例,分为有斑块组(68例)及无斑块组(34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平均血压、脉压差(PPD)及BPV等动态血压参数及其他常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t=5.302,P=0.000)、24 h收缩压的变异性(BPVSBP)(t=3.664,P=0.000)、PPD(t=4.503,P=0.000)及白昼的BPVSBP(t=2.854,P=0.005)均高于无斑块组;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患者的年龄(OR=1.075,P=0.004)、24 h BPVSBP(OR=1.0E+ 30,P=0.001)及PPD(OR=1.111,P=0.002)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主要受年龄、PPD及BPV影响,其中BPVSBP是关键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黄庆晖;廖海星;李飞奉;庄雅如;陈艺文;吕何锦;黄美兴;戚佩谊;陆亚琴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不同常规剂量他汀预防对比剂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前不同常规剂量他汀预防对比剂肾病(CIN)的疗效.方法:入选我院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患者127例,分为对照组、A组(阿托伐他汀10 mg)、B组(阿托伐他汀20mg),药物连续服用3d以上.比较术后3组患者24、48、72 h血肌酐(Scr)变化和CIN发生率.结果:(1)术后CIN的总发生率为11.02%,对照组6.67%(1例),A组13.60%(3例),B组11.10%(10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组患者Scr水平在48、72 h升高幅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前不同常规剂量他汀预防CIN的作用无差异.

    作者:吴云涛;邢爱君;关凤焕;黄宇玲;郑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p53、14-3-3σ、miR-365在UVB致HaCaT细胞G2/M期阻滞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30 mJ/cm2的UVB照射后,HaCaT细胞周期的改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人永生化上皮细胞(HaCaT)为研究对象,波长305 nm的UVB为干预因子,首先观察了HaCaT细胞在30 mJ/cm2的UVB作用后其细胞周期的变化;其次观察了UVB照后不同时间点p53蛋白、14-3-3σ蛋白表达的改变;后用miR-365高表达的HaCaT细胞分析了miR-365在UVB所致了的周期阻滞中的可能作用.结果:HaCaT细胞在30mJ/cm2的UVB作用后18h出现较明显的G2/M期阻滞;p53、磷酸化的p53以及14-3-3σ蛋白在UVB照射后均有明显升高;miR-365高表达的HaCaT细胞,14-3-3σ蛋白的mRNA表达下降,且在UVB照射后无明显改变.结论:30mJ/cm2的UVB照射可诱导HaCaT细胞发生G2/M期阻滞,p53、14-3-3σ、miR-365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郭院霞;王颖慧;李明芳;刘明;周美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他克莫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评估

    目的:评价他克莫司(FK506)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以FK506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RNS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结果的变化.结果:17例RNS患者治疗6个月后,完全缓解4例(23.5%),显著缓解10例(58.8%),总有效率94.1%.对曾用环磷酰胺(CTX)、环孢素A(CsA)等免疫抑制剂无效的RNS患者,改此方案后仍显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6、12个月尿蛋白、血胆固醇(Tho)、甘油三酯(TG)均下降(P<0.05),血清白蛋白(Alb)升高(P<0.05),而转氨酶、肾功能、血糖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膜性肾病(MN)11例(64.7%),此方案治疗显效9例(81.8%).结论: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RNS短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叶琨;王浩宇;徐珏;黄云峰;彭小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可降解胸骨固定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对THP-1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生物可降解胸骨固定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对THP-1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EdU和Hoechst 33342染色法分别研究PBS浸提液共培养后THP-1细胞的增殖和凋亡;RT-q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1-2和Smac/IAP-1的表达变化;染色体畸变试验评价其基因毒性.结果:PBS浸提液对THP-1细胞的体外增殖率影响较小,不存在细胞增殖半数抑制剂量;浸提液共培养后的细胞出现部分凋亡,基因表达改变以Bax/Bc1-2显著(P<0.05),Smac/IAP-1变化不明显(P>0.05);大浓度浸提液共培养后的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在正常范围.结论:PBS对THP-1细胞的体外生物学特性影响较小,对该细胞显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段长恩;公兵;杨秀滨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miR-27a、miR-146a在骨性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骨性关节炎(OA)患者与非OA患者滑膜中miR-146a和miR-27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该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6例滑膜组织(OA患者23例,非OA患者23例)中miR-27a和miR-146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miR-27a和miR-146a在所有的滑膜组织中均能检测到,根据qRT-PC原理,△Ct值越高其目的基因在相应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越低,即OA患者滑膜组织的miR-27a和miR-146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呈低表达趋势(P<0.05).结论:miR-27a和miR-146a的差异性表达与OA滑膜病理变化有关,可能调控uPA的表达促进OA的发展.

    作者:何仁豪;王维山;董金波;张杰;史晨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左侧腰部皮下弥漫型神经纤维瘤1例

    患者男,32岁,因“发现左腰部多发肿块12年,疼痛、酸胀7d”就诊.查体:患者左侧腰部皮肤可见数个局部隆起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皮肤无红肿、色素沉着,无局部溃烂,质地较韧,位置固定,触之无压痛,扪之内有结节感,肿块大者约4.4 cm×3.0 cm.超声检查示:左侧腰部肿块处皮下软组织层明显增厚,与深部肌肉组织分界清,内回声不均匀,可见弥漫性回声减低区,CDFI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不明显(图1).行手术摘除,术后病理诊断:左腰部弥漫型神经纤维瘤.

    作者:江珍珍;夏国园;乔金莹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及维持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厚度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及维持中的意义.方法:选取88例房颤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组(52例)、持续性房颤组(36例);另选窦性心律者72例为对照组.应用超声测量所有患者EAT厚度,搜集基本资料,分析EAT厚度与房颤的关系.结果:EAT厚度在对照组[(4.71±1.43)mm]、阵发性房颤组[(6.18±1.86)mm]、持续性房颤组[(7.93±1.93)m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房颤持续时间延长有递增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示:EAT厚度≥5.55 mm(OR=8.217,95%CI2.655~ 25.435,P=0.000)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EAT厚度预测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1(P< 0.001).结论:EAT厚度与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显著相关,是预测房颤发生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地;高传玉;李牧蔚;张优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不同材料用于法洛四联症行右室流出道重建的对比研究

    目的:总结在法洛四联症根治术中采用自体心包补片、自体心包带瓣补片、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的经验,旨在为预防术后肺动脉返流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2008年至2012年我科法洛四联症患者57例,均行一期根治术,其中26例行心包单纯自体心包补片右室流出道重建,20例行带瓣自体心包补片右室流出道重建,11例采用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结果:单纯补片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带瓣补片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带瓣管道组术后死亡l例.痊愈患者随访至术后6个月,单纯补片组术后肺动脉瓣中度及重度返流患者明显高于其余两组.结论:采用带瓣自体心包补片和带瓣管道进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有助于降低术后肺动脉返流,有良好的早中期效果.

    作者:王崇刚;文冰;付国伟;许华山;赵文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影响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患者手术预后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患者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用monden评分法对手术切除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有效性评估,选择可能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P=0.010)、术前病程(P< 0.001)、术前大剂量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P=0.003),术前(P=0.004)或术后早期(P< 0.001)出现过肌无力危象,Masaoka病理分期(P< 0.001)与预后相关.病程(OR=1.038,P<0.001)和Masaoka病理分期(OR=33.238,P<0.001)是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论:病程长、病理分期高的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张捷;王东信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快速康复理念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估快速康复理念在全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69例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康复组(FTS组)和传统方法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自主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呕吐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评估两组的疗效.结果:相对于对照组,FTS组患者的肠呜音恢复时间、首次自主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18.32±7.03)hvs(24.16±11.53)h,P<0.05;(50.45±12.15)hvs(92.19±15.67)h,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7.82±1.57)d v5(9.38±1.95)d,P< 0.05],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术后出现呕吐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别(P>0.05).结论:FTS应用于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能促进胃肠功能,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总费用,方法安全可行.

    作者:王伟;李洪明;罗立杰;郑燕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清远市产后42天产妇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清远市产妇产褥期情况,为健全产后保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8-12月在清远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后42 d产妇进行体检.结果:在1320例产妇中,乳量不足占40.23%,白带异常占14.85%,恶露不净占11.51%,宫腔异常率、血色素异常率、宫颈炎分别为6.67%、6.52%、1.74%.结论:清远地区产后42 d产妇的健康不容乐观,应建立有效的产后妇女保健运作机制,促进妇女产褥期的健康.

    作者:伍杏梅;耿庆山;朱春燕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颅内病变简易CT头皮定位

    临床上颅内小病变术前定位很重要,尤其是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时.在不使用立体定向仪或神经导航系统的情况下,笔者利用普通CT或螺旋CT,通过改进既往定位方法[1-2],为基层医院CT定位颅内小病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25例患者,男18例,女7例,年龄15~70岁,平均36.5岁,病变部位分布如下:顶叶10例,颞叶5例,额叶8例,枕叶2例,病变浅面距离脑表面0.5 cm范围内;病变直径0.8~3.5 cm,平均1.5 cm.25例患者病灶有如下一些特点:(1)病变小;(2)病变位于功能区;(3)病变位于脑表面或较表浅,常规CT或MRI水平扫描平面与手术人路路线可能存在夹角.

    作者:杜春富;舒丽娟;吴建兵;曹毅;赵鹤翔;罗丽;张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总医师会诊病例758例分析

    在综合医院里,临床各科经常会遇到与神经内科相关问题.笔者回顾性分析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总医师在10个月内连续会诊的758个病例,旨在为今后不同医院神经内科医师提供一些经验参考.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我院其他科室申请神经内科会诊病例.同一病例多次申请会诊者以1例计人,均严格按照医院会诊制度进行.数据使用Excel办公软件统计病例数,并进行构成比统计分析.

    作者:杨雪莲;孙家兰;江梅;吴大玉;柴长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一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相关基因的样本聚类分析

    目的:调查一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12月绍兴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31种β-内酰胺酶基因以及膜孔蛋白oprD2基因,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7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志,再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检出5种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TEM-1、CARB、KPC、OXA-10群、oprD2突变),5种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aac(6’)-Ⅰb、aac(6')-Ⅱ、ant(2”)-Ⅰ、ant(3”)-Ⅰ、rmtB],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志(int Ⅰ 1、tnp513、IS26、merA).样本聚类分析把本组菌分为4个可操作分类单元.其中2号株簇群包含了16个成员均携带了TEM、CARB、aac(6’)-Ⅰ b、aac(6’)-Ⅱ、ant(2”)-Ⅰ、rmtB、int Ⅰ 1、tnp513、IS26、merA基因,并存在oprD2缺失,为克隆传播暴发.结论:尽管本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药敏表型相同,但样本聚类分析仍可分辨出4个可操作分类单元,其中2号株簇群为克隆传播暴发.获得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对院内感染实时监测和控制院内感染意义重大.

    作者:屠涌涛;肖美英;糜祖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