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53、14-3-3σ、miR-365在UVB致HaCaT细胞G2/M期阻滞中的作用

郭院霞;王颖慧;李明芳;刘明;周美娟

关键词:中波段紫外辐射, GJM期阻滞, P53, 14-3-3σ, miR-365
摘要:目的:研究30 mJ/cm2的UVB照射后,HaCaT细胞周期的改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人永生化上皮细胞(HaCaT)为研究对象,波长305 nm的UVB为干预因子,首先观察了HaCaT细胞在30 mJ/cm2的UVB作用后其细胞周期的变化;其次观察了UVB照后不同时间点p53蛋白、14-3-3σ蛋白表达的改变;后用miR-365高表达的HaCaT细胞分析了miR-365在UVB所致了的周期阻滞中的可能作用.结果:HaCaT细胞在30mJ/cm2的UVB作用后18h出现较明显的G2/M期阻滞;p53、磷酸化的p53以及14-3-3σ蛋白在UVB照射后均有明显升高;miR-365高表达的HaCaT细胞,14-3-3σ蛋白的mRNA表达下降,且在UVB照射后无明显改变.结论:30mJ/cm2的UVB照射可诱导HaCaT细胞发生G2/M期阻滞,p53、14-3-3σ、miR-365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及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变化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轻度认知障碍(MCI)与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关系.方法:以50例MCI、45例AD、30例VD患者和40名健康老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BDNF浓度.结果:对照组(6.4±3.1) μg/L、MCI组(6.2±5.1).μg/L、AD组(8.1±5.0) μg/L及VD组(5.6±4.8) μg/L BDNF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且AD组BDNF浓度显著高于MCI及VD组(均P<0.05).轻、中重度AD及MCI组间BDNF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未发现各组BDNF浓度与性别、年龄、病程、卒中次数、MMSE评分、CDR评分及ADL评分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AD患者血浆BDNF浓度显著高于MCI及VD患者,但三者BDNF水平与病程及认知功能损害变化无关.

    作者:郁俊昌;唐牟尼;韩海英;王华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和传播机制研究

    目的:了解我院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和传播机制.方法:利用PCR、RFLP分型和测序技术对临床分离的77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整合子Ⅰ、ISCR1和常见碳青霉烯酶基因研究,并利用ERIC-PCR研究其传播机制.结果:77株菌中58株(75%)整合酶Ⅰ阳性,50株(65%)整合子Ⅰ阳性;48株(62%) ISCR1阳性,45株(58%) ISCR1携带qnrA1和ampR耐药基因盒;8株检出复杂性整合子Ⅰ;1株检出NDM-1基因,62株(80%)检出OXA-23-1ike基因,4株(5%)检出OXA-58-1ike,OXA-51-like基因100%携带,未检出KPC和OXA-24-1ike基因.ERIC-PCR聚类分析60%的相似水平上被聚为16个类群.结论:整合子Ⅰ、ISCR1和OXA类酶在鲍曼不动杆菌介导多重耐药方面有重要作用,ERIC-PCR是进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分析的有效方法.

    作者:郑芬;程灿灿;芮勇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清可溶性上皮型钙黏附蛋白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上皮型钙黏附蛋白(soluble epithelial cadherin,sE-cad)的含量变化与胃癌侵袭转移及复发的关系.方法:以ELISA法检测158例胃癌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sE-cad与CEA的含量,并检测胃癌患者术后1个月sE-cad与CEA含量的变化.术后随访3年,肿瘤复发患者复查血清sE-cad与CEA含量.分析血清sE-cad含量变化与胃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和复发转移组血清sE-cad、CEA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1个月sE-cad含量降至正常范围(P>0.05),而CEA含量仍显著高于正常范围(P<0.01).血清sE-cad含量与肿瘤分化程度、TNM病理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浸润深度均相关(P<0.01).结论:血清sE-cad可成为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的新型胃癌肿瘤标志物,有助于术后复发的监测和预后评价.

    作者:刘少平;方春华;常城;张险峰;胡亚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左侧腰部皮下弥漫型神经纤维瘤1例

    患者男,32岁,因“发现左腰部多发肿块12年,疼痛、酸胀7d”就诊.查体:患者左侧腰部皮肤可见数个局部隆起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皮肤无红肿、色素沉着,无局部溃烂,质地较韧,位置固定,触之无压痛,扪之内有结节感,肿块大者约4.4 cm×3.0 cm.超声检查示:左侧腰部肿块处皮下软组织层明显增厚,与深部肌肉组织分界清,内回声不均匀,可见弥漫性回声减低区,CDFI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不明显(图1).行手术摘除,术后病理诊断:左腰部弥漫型神经纤维瘤.

    作者:江珍珍;夏国园;乔金莹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微小核糖核酸-21调控spry2影响Jurkat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NA)-21通过调控spry2进而对Jurkat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人T淋巴细胞系Jurkat E6-1细胞分为miRNA-21模拟物组、miRNA-21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RNA-21抑制物组和miRNA-21抑制物组阴性对照组,每组例数为8,进行细胞转染,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的miRNA-21和spry2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spry2蛋白表达情况,同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IL-10、IL-2和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与其阴性对照组比较,模拟物组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和IL-10的分泌水平明显增加(P<0.05),spry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spry2的相对蛋白含量显著减少(P<0.05);抑制物组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和细胞上清液IL-10的分泌水平明显减少(P<0.05),spry2 mRNA相对表达量和spry2的相对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两组细胞上清液TNF-α和IL-2的分泌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Jurkat细胞中,miRNA-21可能通过抑制其靶基因spry2的表达而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表明miRNA-21可能通过影响IL-10的分泌而作为血管的一种保护因子.

    作者:杨栋;文伟明;苏强;刘洋;周游;王江友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广州市某城中村居民初级卫生保健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城中村居民目前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现况,为城中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12月以广州市白云区某城中村居民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1 600名居民,调查结果表明,49.58%和41.96%的人认为当地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现状一般:居民的疾病健康知识知晓度在60分以上的只有28.90%;71.67%的儿童按计划免疫的要求进行接种;只有4.50%的受访者表示有获得完整的慢性病定期询问服务;患常见病时,37.86%的人会“自己买药”;56.79%受访者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超过50%.结论:仍需进一步改善城中村社区的基本卫生状况,加强社区的健康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特别是要提高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

    作者:吴娴波;朱君陶;林锦彦;熊益权;陈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快速康复理念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估快速康复理念在全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69例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康复组(FTS组)和传统方法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自主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呕吐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评估两组的疗效.结果:相对于对照组,FTS组患者的肠呜音恢复时间、首次自主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18.32±7.03)hvs(24.16±11.53)h,P<0.05;(50.45±12.15)hvs(92.19±15.67)h,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7.82±1.57)d v5(9.38±1.95)d,P< 0.05],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术后出现呕吐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别(P>0.05).结论:FTS应用于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能促进胃肠功能,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总费用,方法安全可行.

    作者:王伟;李洪明;罗立杰;郑燕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汕头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的耐药研究

    目的:探讨汕头地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的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2年汕头3所综合医院成人CAP患者中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集中后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VITEK2进一步确认鉴定结果,VITEK2-GP68卡测定肺炎链球菌和K-B法测定流感嗜血杆菌药敏结果,以Nitrocefin试剂做β-内酰胺酶测定.结果:205株肺炎链球菌中高耐青霉素(PRSP)为33.7%,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PISP)为19.0%,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氯霉素耐药率较低,为17.1% ~ 22.0%,3种氟喹喏酮类、泰利霉素和2种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10%,全部菌株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敏感,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为94.1%和95.1%.211株流感嗜血杆菌中β-内酰胺酶阳性101株,产酶率为47.9%,其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分别是51.7%和80.1%,对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呋辛、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氯霉素耐药率<10%,未出现亚胺培南耐药株.结论:本地区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和流感嗜血杆菌产酶率明显偏高,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已不适于本地区成人CAP的经验治疗,而氟喹诺酮类及三代头孢菌素等常用抗生素依然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朱红军;陈小晶;柯永坚;黄江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的因素.方法:40例健康供者经单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经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析不同健康供者的年龄、性别、分离前白细胞的数量、不同的动员方案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影响.结果:40例供者均成功采集:PBMNC (9.77±2.74)×108/kg、CD34+ (5.07±6.5)×106/kg.分离前白细胞计数与PBMNC、CD34+呈正相关,年龄、性别、不同的动员方案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所有供者经合理动员后均可成功采集.

    作者:闰国伟;宋朝阳;黄睿;张星;陆志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尿酸钠结晶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Snail表达的信号通路

    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尿酸钠结晶(MSU)促进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Snail表达中的作用.方法:用500 mg/L MSU刺激NRK-52E细胞24、48、72 h;另外用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和MSU共同刺激NRK-52E细胞24、48、72 h.采用Real-time PCR检测Snail的mRNA表达量,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印迹检测Jagged1、Notch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结果:MSU刺激NRK-52E细胞后Snai1、Jagged1和Notch1的表达量较之正常组细胞明显上调;而经DAPT阻断Notch信号通路后,MSU诱导Snail、Jagged1、Notch1上调的趋势被明显逆转.结论:尿酸钠结晶可以诱导NRK-52E的Snail表达增高,Notch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张文彬;沈育丽;傅君舟;李慧娟;陈敢;梁鸣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股静脉长期带涤纶套留置导管在血管条件匮乏的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保障.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充分,并发症少,使用时间长,是目前理想的永久性血管通路[1].但随着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老龄化和疾病谱的不断变化,患者的血管条件差或耗竭,无法再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而其颈内静脉狭窄或血栓形成,常规的血管通路无法建立,为此,股静脉长期带涤纶套留置导管的安置为此类血管条件匮乏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来了希望.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彤;何达;熊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动脉栓塞患者纤溶成分的检测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肺动脉栓塞患者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5例COPD伴肺动脉栓塞患者(A组)检测其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P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水平,并与20例COPD不伴肺动脉栓塞者(B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C组)比较.结果:A组血清vWF、Ps和PAI均数分别为(175.37±30.95)%,(38.01±10.88)pg/L,(1.71±0.34)Au/mL;B组分别为(125.68±28.57)%,(27.66±13.47)pg/L,(0.98±0.32) Au/mL;C组分别为(88.14±25.95)%,(19.55±12.37)pg/L,(0.75±0.31)Au/mL.A组高于B组,B组又高于C组(P< 0.01);tPA均数分别为:A组(0.56±0.33) μg/L、B组(0.92±0.47) μg/L、C组(1.27±0.40)μg/L,A组低于B组,B组低于C组(P< 0.01).结论:COPD伴肺动脉栓塞患者凝血因子含量增高或被活化,纤溶成分含量减低或活性减弱,这些变化可能与COPD并发肺动脉栓塞的发生与发展有关联.

    作者:李清锋;李天资;潘兴寿;吴英宁;陆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管残余缺损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残余血管缺损,探索造成缺损的可能原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院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期间行CEA手术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观察记录重建血管的残余缺损.彩超随访4~6个月观察术后血管状况并记录心脑血管事件数.结果:共有175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152例(86.9%)术后CTA上观察到残余缺损.共有376处缺损,其中颈总动脉(CCA) 169处(44.9%),颈内动脉(ICA) 137处(36.4%),颈外动脉(ECA)70处(18.7%).残余缺损对ICA或CCA造成30%~50%狭窄17处,50%~60%狭窄10处,没有≥60%的狭窄.结论:术后复查CTA不仅可以评估CEA效果,还可以了解是否遗留有血管缺损,对外科医师和影像科医师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EA术后血管残余缺损广泛存在,但绝大多数的缺损并不影响临床预后.

    作者:厉建林;王兵;王越;安乾;吴斐;司江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机械瓣联合置换术后瓣膜不匹配现象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机械瓣联合置换术后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VP-PM)现象的发生率及其与术前患者情况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比较患者术后瓣膜有效开口面积指数(EOAi)与血流速度的关系.明确不同VP-PM状态患者一般情况及预后有无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29例患者,主动脉瓣中重度VP-PM发生率高于二尖瓣(20.94% vs 2.74%).双瓣均为重度VP-PM患者的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均大于单瓣VP-PM或无VP-PM患者.双瓣均为中重度VP-PM组患者住院期间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瓣中重度VP-PM及无VP-PM患者.结论:(1)双瓣置换术后易出现主动脉瓣VP-PM;(2)双瓣均出现VP-PM患者体重及体表面积较大;(3)术后双瓣均为中重度VP-PM患者的死亡率及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高.

    作者:王律;白一帆;刘小刚;张锡武;张米;徐志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9AA)联合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高龄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观察复方氨基酸注射液(9AA)(肾安)联合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高龄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40例MHD高龄患者随机分为3组:肾安联合左卡尼汀组(13例)、左卡尼汀组(16例)、常规营养治疗组(11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肱三头肌处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和体重指数(BMI)等指标,计算标准化的氮表现率蛋白相当量(nPNA)、透析充分性,并检查水钠潴留情况;疗程为3个月.结果:治疗后肾安联合左卡尼汀组患者Alb、PA、TRF、BMI、TSF、MAMC、TC、TG水平均显著高于左卡尼汀组和常规营养治疗组(P<0.01);左卡尼汀组上述指标均较常规营养治疗组显著增高(P<0.01);而3组间的nPNA、透析充分性及水钠潴留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安联合左卡尼汀可进一步改善MHD高龄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

    作者:李国华;李宇丹;丁志胜;胡晏珍;蔡雪;张志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目的:以24 h动态血压研究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住我院查颈彩超及24 h动态血压的患者102例,分为有斑块组(68例)及无斑块组(34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平均血压、脉压差(PPD)及BPV等动态血压参数及其他常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t=5.302,P=0.000)、24 h收缩压的变异性(BPVSBP)(t=3.664,P=0.000)、PPD(t=4.503,P=0.000)及白昼的BPVSBP(t=2.854,P=0.005)均高于无斑块组;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患者的年龄(OR=1.075,P=0.004)、24 h BPVSBP(OR=1.0E+ 30,P=0.001)及PPD(OR=1.111,P=0.002)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主要受年龄、PPD及BPV影响,其中BPVSBP是关键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黄庆晖;廖海星;李飞奉;庄雅如;陈艺文;吕何锦;黄美兴;戚佩谊;陆亚琴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对有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高危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AMI患者179例,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依据有无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随机分为:安慰剂治疗组、加用泮托拉唑组及加用奥美拉唑治疗组,随访3组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消化道出血事件,比较3组12个月冠状动脉血管内径丢失情况.结果:随访12个月,3组心血管事件、消化道出血事件及冠脉管腔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消化道出血高危风险的AMI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加用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预防消化道出血,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无影响,两种质子泵抑制剂之间亦无差异.

    作者:郑若龙;陈新军;钱惠东;李伟章;蒋文龙;魏峰;徐卓文;张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高渗盐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10%高渗盐水(hypertonic saline,H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水肿、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变化的关系.方法:12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8)、脑缺血再灌注6、12、24 h组(模型6、12、24 h组,各组n=18)和脑缺血再灌注+10% HS 6、12、24 h组(治疗6、12、24 h组,各组n=18).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法制作动物模型,比较各组右侧脑组织脑水含量(brainwater contain,BWC)、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含量及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模型6、12、24 h组和治疗6、12、24 h组BWC、EB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BWC、EB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治疗组BWC、EB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治疗6、12、24 h组BWC、EB含量均低于模型6、12、24h组;模型6、12、24 h组和治疗6、12、24h组VEGF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假手术组,治疗6、12、24 h组VEGF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低于模型6、12、24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 HS可明显降低MCAO模型BBB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的表达有关.

    作者:曹卫;邓医宇;黄林强;祝森志;朱高峰;江稳强;温妙云;曾红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染料木黄酮对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染料木黄酮对未分化鼻咽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染料木黄酮对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染料木黄酮作用于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染料木黄酮对不同的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2和C666-1均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作用方式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并可将CNE-2和C666-1细胞阻滞于G2/M期,对CNE-2作用更强;0、30、60、90和120 μmol/L染料木黄酮处理CNE-2细胞72 h后,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8.75%、34.95%、84.05%、83.80%和79.60%.结论:染料木黄酮对于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具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本研究为鼻咽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实验资料.

    作者:韩宏裕;刘然义;黄文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总医师会诊病例758例分析

    在综合医院里,临床各科经常会遇到与神经内科相关问题.笔者回顾性分析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总医师在10个月内连续会诊的758个病例,旨在为今后不同医院神经内科医师提供一些经验参考.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我院其他科室申请神经内科会诊病例.同一病例多次申请会诊者以1例计人,均严格按照医院会诊制度进行.数据使用Excel办公软件统计病例数,并进行构成比统计分析.

    作者:杨雪莲;孙家兰;江梅;吴大玉;柴长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