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脑梗死大鼠脑内分化为小胶质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王建平;陈明;蒋超;余列;王梦涵;刘恒方;张敏;赵源征;陈宁宁

关键词:脑梗死, 骨髓单个核细胞, 移植, 小胶质细胞, 分化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脑梗死大鼠的疗效及其脑内分化情况.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大鼠模型,筛选成功模型后随机分为溶剂组(vehicle组)和BMMNCs移植组(BMMNCs组),BMMNCs组于24 h后经尾静脉注入1 mL Brdu标记含1×107个BMMNCs细胞悬液,vehicle组注射同等剂量PBS溶液,采用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观察神经行为学功能,免疫荧光双标法示踪BMMNCs脑内分化情况.结果:与vehicle组相比,BMMNCs组Nss明显降低(P<0.05),BMMNCs组脑内梗死皮层区、海马齿状回检测到Brdu和Ibal双标阳性细胞.结论:BMMNCs移植在脑梗死大鼠脑内分化为小胶质样细胞,显著改善脑梗死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磺酸帕珠沙星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甲磺酸帕珠沙星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及细菌学疗效,为临床用药指导提供参考.方法:总结我院泌尿科于2012年1-6月收治的6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应用甲磺酸帕珠沙星治疗的资料.结果:甲磺酸帕珠沙星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临床有效率达93.3%,致病菌株清除率达94.3%.结论:甲磺酸帕珠沙星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效果显著,且毒副作用小.

    作者:吴诗聪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联合护理在脑血管意外后大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3M皮肤保护膜和人工肛袋联合护理在脑血管意外后大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脑血管意外后大便失禁患者200例,分别给予传统常规护理、3M皮肤保护膜、人工肛袋、3M皮肤保护膜+人工肛袋联合护理干预,比较各组患者皮肤愈合情况、护理工作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相比于其他组别,联合护理组的皮肤治愈率高,达90.0%,其护理工作量则低,同时获得高的护理满意度(9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M皮肤保护膜和人工肛袋联合护理可以提高脑血管意外后大便失禁患者的肛周皮肤治疗效果,减少护理工作量,并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梅珠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脑血管介入诊疗术后发生对比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脑血管介入诊疗患者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脑血管介入诊疗的住院患者352例,根据CIN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CIN组和非CIN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CIN的危险因素.结果:CIN的发病率为17.6%(62/352),两组患者在年龄≥70岁、女性、糖尿病、低血压、肾小球滤过率(GFR)< 60 mL/(min· 1.73 m2)、对比剂≥200 mL、急诊动脉溶栓、颈动脉支架植入、贫血、低血细胞比容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对比剂≥200 mL、急诊动脉溶栓、颈动脉支架植入、GFR< 60 mL/(min· 1.73 m2)是CIN的危险因素.结论:在脑血管的介入诊疗中,CIN的发病率较高,临床工作中应给予足够重视,对年龄≥70岁、对比剂≥200 mL、急诊动脉溶栓、颈动脉支架植入术、GFR< 60 mL/(min·1.73 m2)的患者应积极采取合适的措施预防CIN的发生.

    作者:陈晓;杨敏;付睿;戴威;赵星辉;黄栋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高渗盐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10%高渗盐水(hypertonic saline,H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水肿、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变化的关系.方法:12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8)、脑缺血再灌注6、12、24 h组(模型6、12、24 h组,各组n=18)和脑缺血再灌注+10% HS 6、12、24 h组(治疗6、12、24 h组,各组n=18).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法制作动物模型,比较各组右侧脑组织脑水含量(brainwater contain,BWC)、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含量及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模型6、12、24 h组和治疗6、12、24 h组BWC、EB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BWC、EB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治疗组BWC、EB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治疗6、12、24 h组BWC、EB含量均低于模型6、12、24h组;模型6、12、24 h组和治疗6、12、24h组VEGF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假手术组,治疗6、12、24 h组VEGF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低于模型6、12、24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 HS可明显降低MCAO模型BBB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的表达有关.

    作者:曹卫;邓医宇;黄林强;祝森志;朱高峰;江稳强;温妙云;曾红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染料木黄酮对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染料木黄酮对未分化鼻咽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染料木黄酮对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染料木黄酮作用于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染料木黄酮对不同的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2和C666-1均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作用方式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并可将CNE-2和C666-1细胞阻滞于G2/M期,对CNE-2作用更强;0、30、60、90和120 μmol/L染料木黄酮处理CNE-2细胞72 h后,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8.75%、34.95%、84.05%、83.80%和79.60%.结论:染料木黄酮对于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具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本研究为鼻咽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实验资料.

    作者:韩宏裕;刘然义;黄文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清远市产后42天产妇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清远市产妇产褥期情况,为健全产后保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8-12月在清远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后42 d产妇进行体检.结果:在1320例产妇中,乳量不足占40.23%,白带异常占14.85%,恶露不净占11.51%,宫腔异常率、血色素异常率、宫颈炎分别为6.67%、6.52%、1.74%.结论:清远地区产后42 d产妇的健康不容乐观,应建立有效的产后妇女保健运作机制,促进妇女产褥期的健康.

    作者:伍杏梅;耿庆山;朱春燕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对有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高危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AMI患者179例,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依据有无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随机分为:安慰剂治疗组、加用泮托拉唑组及加用奥美拉唑治疗组,随访3组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消化道出血事件,比较3组12个月冠状动脉血管内径丢失情况.结果:随访12个月,3组心血管事件、消化道出血事件及冠脉管腔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消化道出血高危风险的AMI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加用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预防消化道出血,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无影响,两种质子泵抑制剂之间亦无差异.

    作者:郑若龙;陈新军;钱惠东;李伟章;蒋文龙;魏峰;徐卓文;张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血小板是骨髓微环境中由巨核细胞产生的细胞碎片.由于血小板行使生物学功能主要依赖于所含蛋白质,因此蛋白质组学已成为血小板相关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可以对血小板所含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阐明有关血小板复杂生理过程的未知机制,并从中找到治疗血小板相关疾病的作用靶点.本文通过综述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贮积性疾病(storage pool disease,SPD)、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和动脉血栓疾病(arterial thrombosis episodes)等血小板相关疾病的新进展,概括总结了蛋白质组学方法在此方面研究中的独特优势.

    作者:尚进;陈欣;邵维阳;刘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他克莫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评估

    目的:评价他克莫司(FK506)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以FK506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RNS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结果的变化.结果:17例RNS患者治疗6个月后,完全缓解4例(23.5%),显著缓解10例(58.8%),总有效率94.1%.对曾用环磷酰胺(CTX)、环孢素A(CsA)等免疫抑制剂无效的RNS患者,改此方案后仍显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6、12个月尿蛋白、血胆固醇(Tho)、甘油三酯(TG)均下降(P<0.05),血清白蛋白(Alb)升高(P<0.05),而转氨酶、肾功能、血糖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膜性肾病(MN)11例(64.7%),此方案治疗显效9例(81.8%).结论: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RNS短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叶琨;王浩宇;徐珏;黄云峰;彭小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及维持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厚度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及维持中的意义.方法:选取88例房颤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组(52例)、持续性房颤组(36例);另选窦性心律者72例为对照组.应用超声测量所有患者EAT厚度,搜集基本资料,分析EAT厚度与房颤的关系.结果:EAT厚度在对照组[(4.71±1.43)mm]、阵发性房颤组[(6.18±1.86)mm]、持续性房颤组[(7.93±1.93)m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房颤持续时间延长有递增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示:EAT厚度≥5.55 mm(OR=8.217,95%CI2.655~ 25.435,P=0.000)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EAT厚度预测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1(P< 0.001).结论:EAT厚度与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显著相关,是预测房颤发生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地;高传玉;李牧蔚;张优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微小核糖核酸-21调控spry2影响Jurkat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NA)-21通过调控spry2进而对Jurkat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人T淋巴细胞系Jurkat E6-1细胞分为miRNA-21模拟物组、miRNA-21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RNA-21抑制物组和miRNA-21抑制物组阴性对照组,每组例数为8,进行细胞转染,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的miRNA-21和spry2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spry2蛋白表达情况,同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IL-10、IL-2和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与其阴性对照组比较,模拟物组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和IL-10的分泌水平明显增加(P<0.05),spry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spry2的相对蛋白含量显著减少(P<0.05);抑制物组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和细胞上清液IL-10的分泌水平明显减少(P<0.05),spry2 mRNA相对表达量和spry2的相对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两组细胞上清液TNF-α和IL-2的分泌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Jurkat细胞中,miRNA-21可能通过抑制其靶基因spry2的表达而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表明miRNA-21可能通过影响IL-10的分泌而作为血管的一种保护因子.

    作者:杨栋;文伟明;苏强;刘洋;周游;王江友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p53、14-3-3σ、miR-365在UVB致HaCaT细胞G2/M期阻滞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30 mJ/cm2的UVB照射后,HaCaT细胞周期的改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人永生化上皮细胞(HaCaT)为研究对象,波长305 nm的UVB为干预因子,首先观察了HaCaT细胞在30 mJ/cm2的UVB作用后其细胞周期的变化;其次观察了UVB照后不同时间点p53蛋白、14-3-3σ蛋白表达的改变;后用miR-365高表达的HaCaT细胞分析了miR-365在UVB所致了的周期阻滞中的可能作用.结果:HaCaT细胞在30mJ/cm2的UVB作用后18h出现较明显的G2/M期阻滞;p53、磷酸化的p53以及14-3-3σ蛋白在UVB照射后均有明显升高;miR-365高表达的HaCaT细胞,14-3-3σ蛋白的mRNA表达下降,且在UVB照射后无明显改变.结论:30mJ/cm2的UVB照射可诱导HaCaT细胞发生G2/M期阻滞,p53、14-3-3σ、miR-365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郭院霞;王颖慧;李明芳;刘明;周美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MEK5基因-1118C>T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通过实验探讨MAPK信号通路MEK5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收集737例散发性CRC患者(实验组)及703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液DNA,利用TaqMan-MBG荧光探针法检测MEK5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实验组饮酒和吸烟者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K5基因位点-1118C>T等位基因在CRC患者人群与健康对照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BMI≥24 kg/m2的肥胖人群中,-1118C>T突变基因型(CT +Tr)较野生型CC有增加CRC风险的趋势(OR=1.42,95%CI=0.97~2.08,P>0.05),-1118C>T突变基因型与饮酒和肥胖存在交互作用,使CRC发病风险增加(OR=1.73和1.19;95%CI=1.24~ 2.42,1.04~1.37,P<0.01,P<0.05).结论:饮酒和吸烟是散发性CR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MEK5基因-1118C>T多态性单独与CRC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但其突变基因型(CT+Tr)与饮酒和肥胖两个环境因素在增加CRC风险性上存在交互作用,使CRC发病的风险增加.

    作者:刁德昌;万进;王磊;彭俊生;陈志强;王伟;鲜振宇;汪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总医师会诊病例758例分析

    在综合医院里,临床各科经常会遇到与神经内科相关问题.笔者回顾性分析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总医师在10个月内连续会诊的758个病例,旨在为今后不同医院神经内科医师提供一些经验参考.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我院其他科室申请神经内科会诊病例.同一病例多次申请会诊者以1例计人,均严格按照医院会诊制度进行.数据使用Excel办公软件统计病例数,并进行构成比统计分析.

    作者:杨雪莲;孙家兰;江梅;吴大玉;柴长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腹腔镜下膀胱阴道瘘修补术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阴道瘘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方法:2008年8月至2012年3月17例瘘口位于膀胱三角区上方的膀胱阴道瘘患者在我科接受腹腔镜下膀胱阴道瘘修补术.术中未打开膀胱,于膀胱外找到瘘口并修补,利用大网膜填充膀胱壁与阴道壁之间的空隙.患者随访时间为6 ~ 48个月.结果:所有腹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66.4±19.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9±60 mL,术后尿管留置约3周.15例患者手术获得成功,随访未发现尿瘘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膀胱阴道瘘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

    作者:陈玢屾;徐啊白;李炳坤;刘春晓;郑少波;李虎林;徐亚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脑膜瘤切除术患者心指数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比较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与常规输液方法对脑膜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心指数(cardiac index,CI)及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仰卧位脑膜瘤切除术患者28例,随机分为两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15例,常规输液组(C组)13例.两组均以维持正常的平均动脉压、红细胞压积与血红蛋白为基础实施液体治疗.C组补液量为生理需要量(4-2-1法则)+额外补充量(4 mL/kg).G组以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ITBI)在800 ~1000 mL/m2范围内为导向目标:ITBI低于下限者以6%羟乙基淀粉130/0.4(5 mL/kg)扩容;ITBI高于上限者进行利尿处理.观测不同时点两组患者的CI及术后康复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CI在不同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CI值明显高于C组,且呈上升趋势(P<0.05).(2)两组患者的监护病房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1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G组术后24h神经功能评分(15.2±4.6)明显低于C组(18.0±2.6)(P<0.05).(3)两组患者出院时的KPS评分(82.7±6.7)明显低于术前(70.8±6.9)(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膜瘤切除术围术期以ITBI指导输液,较常规输液法可明显提高CI,降低患者术后24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但对早期生存质量无明显影响.

    作者:袁柳青;李凤仙;徐世元;刘世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Talin在整合素介导的肿瘤进展和转移中的意义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涉及肿瘤细胞从原位癌到远处组织定居的全过程,主要包含了上皮间质转化、穿透基膜、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和侵袭邻近组织、细胞迁移、不依赖于锚着的生长、进入血管和淋巴管到达远处部位定居和生长[1].肿瘤转移增加了治疗上的困难并且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它由肿瘤间质和周围组织、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邻近的周细胞、炎性细胞、白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多种ECM成分构成[3].

    作者:孙欢;艾文兵;王艳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评价慢性肾脏病氧合水平的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Ogawa等[1]运用高场磁共振设备首次描述了鼠脑部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MR信号产生的机制.BOLD-MRI随即被广泛地应用于中枢神经功能成像.近年来,由于肾脏皮、髓质血供及氧合特点以及肾髓质缺血在肾功能衰竭中的重要作用,BOLD成像在肾脏成像方面的应用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总结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缺氧的原因和影响,并对目前BOLD-MRI评价CKD氧合程度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李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固定修复前合高度的恢复治疗

    目的:观察评定拟固定修复的低位咬合患者通过合高度的恢复治疗后对咀嚼功能的恢复改善效果.方法:临床选择需要进行固定修复并抬高咬合高度的患者36例,采用暂时简单合垫式局部义齿治疗,进而获得较理想的咬合高度.结果:对于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的36例患者,采用暂时简单合垫式局部义齿,而终行固定义齿或固定—活动义齿进行修复,疗效较理想.结论:合理的咬合重建治疗可有效恢复正中颌位关系及较好的咀嚼功能,且一定程度地改善美观.

    作者:刘玉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左侧腰部皮下弥漫型神经纤维瘤1例

    患者男,32岁,因“发现左腰部多发肿块12年,疼痛、酸胀7d”就诊.查体:患者左侧腰部皮肤可见数个局部隆起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皮肤无红肿、色素沉着,无局部溃烂,质地较韧,位置固定,触之无压痛,扪之内有结节感,肿块大者约4.4 cm×3.0 cm.超声检查示:左侧腰部肿块处皮下软组织层明显增厚,与深部肌肉组织分界清,内回声不均匀,可见弥漫性回声减低区,CDFI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不明显(图1).行手术摘除,术后病理诊断:左腰部弥漫型神经纤维瘤.

    作者:江珍珍;夏国园;乔金莹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