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涛;海恒林;吴胜刚;李强;王黎丽;周晓英;严雷
患者男,32岁,因“发现左腰部多发肿块12年,疼痛、酸胀7d”就诊.查体:患者左侧腰部皮肤可见数个局部隆起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皮肤无红肿、色素沉着,无局部溃烂,质地较韧,位置固定,触之无压痛,扪之内有结节感,肿块大者约4.4 cm×3.0 cm.超声检查示:左侧腰部肿块处皮下软组织层明显增厚,与深部肌肉组织分界清,内回声不均匀,可见弥漫性回声减低区,CDFI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不明显(图1).行手术摘除,术后病理诊断:左腰部弥漫型神经纤维瘤.
作者:江珍珍;夏国园;乔金莹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脑血管介入诊疗患者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脑血管介入诊疗的住院患者352例,根据CIN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CIN组和非CIN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CIN的危险因素.结果:CIN的发病率为17.6%(62/352),两组患者在年龄≥70岁、女性、糖尿病、低血压、肾小球滤过率(GFR)< 60 mL/(min· 1.73 m2)、对比剂≥200 mL、急诊动脉溶栓、颈动脉支架植入、贫血、低血细胞比容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对比剂≥200 mL、急诊动脉溶栓、颈动脉支架植入、GFR< 60 mL/(min· 1.73 m2)是CIN的危险因素.结论:在脑血管的介入诊疗中,CIN的发病率较高,临床工作中应给予足够重视,对年龄≥70岁、对比剂≥200 mL、急诊动脉溶栓、颈动脉支架植入术、GFR< 60 mL/(min·1.73 m2)的患者应积极采取合适的措施预防CIN的发生.
作者:陈晓;杨敏;付睿;戴威;赵星辉;黄栋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30 mJ/cm2的UVB照射后,HaCaT细胞周期的改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人永生化上皮细胞(HaCaT)为研究对象,波长305 nm的UVB为干预因子,首先观察了HaCaT细胞在30 mJ/cm2的UVB作用后其细胞周期的变化;其次观察了UVB照后不同时间点p53蛋白、14-3-3σ蛋白表达的改变;后用miR-365高表达的HaCaT细胞分析了miR-365在UVB所致了的周期阻滞中的可能作用.结果:HaCaT细胞在30mJ/cm2的UVB作用后18h出现较明显的G2/M期阻滞;p53、磷酸化的p53以及14-3-3σ蛋白在UVB照射后均有明显升高;miR-365高表达的HaCaT细胞,14-3-3σ蛋白的mRNA表达下降,且在UVB照射后无明显改变.结论:30mJ/cm2的UVB照射可诱导HaCaT细胞发生G2/M期阻滞,p53、14-3-3σ、miR-365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郭院霞;王颖慧;李明芳;刘明;周美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汕头地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的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2年汕头3所综合医院成人CAP患者中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集中后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VITEK2进一步确认鉴定结果,VITEK2-GP68卡测定肺炎链球菌和K-B法测定流感嗜血杆菌药敏结果,以Nitrocefin试剂做β-内酰胺酶测定.结果:205株肺炎链球菌中高耐青霉素(PRSP)为33.7%,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PISP)为19.0%,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氯霉素耐药率较低,为17.1% ~ 22.0%,3种氟喹喏酮类、泰利霉素和2种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10%,全部菌株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敏感,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为94.1%和95.1%.211株流感嗜血杆菌中β-内酰胺酶阳性101株,产酶率为47.9%,其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分别是51.7%和80.1%,对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呋辛、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氯霉素耐药率<10%,未出现亚胺培南耐药株.结论:本地区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和流感嗜血杆菌产酶率明显偏高,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已不适于本地区成人CAP的经验治疗,而氟喹诺酮类及三代头孢菌素等常用抗生素依然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朱红军;陈小晶;柯永坚;黄江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腭部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征象,以期提高该部位肿瘤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腭部良性肿瘤19例、恶性肿瘤12例CT(n=25)及MRI(n=8)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19例良性肿瘤中,位于硬腭后部10例,软硬腭交界处5例,软腭4例.均表现为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整,大径平均约2.6 cm;相邻腭骨压迫吸收.与肌肉密度和信号相比,CT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MR T1WI多呈均匀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以轻中度均匀强化为主,一般无颈部淋巴结肿大.12例恶性肿瘤中,位于硬腭1例,软硬腭交界处5例,软腭6例;多为不规则肿块,大径平均约4.3 cm,易侵犯周围软组织及骨质;CT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MRI T1WI呈不均匀等或稍低信号,T2WI均为混杂高信号;增强呈轻至显著不均匀强化,常伴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结论:CT、MRI在腭部肿瘤的检查中具有一定价值,多能作出定位定性诊断;而CT MPR技术的运用和MRI检查更具优势.
作者:文乾钧;陈祖华;徐雷鸣;李方利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研制一种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导向器,用于C臂机监控下经皮进行腰椎间盘穿刺,以提高穿刺的准确率和安全性.方法:自制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导向器(国家专利号:ZL 2011 2 0140972.2),根据腰椎CT或MRI横截面设计好导向器参数,利用该导向器在C臂机监控下将治疗针准确穿刺到腰椎间盘预定位置.本组应用该导向器对44例(56个椎间盘)进行经皮腰椎间盘穿刺,总结穿刺的准确率和安全性,并与传统的“盲穿”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应用该导向器的穿刺优良率为80.4%,应用传统“盲穿”方法的穿刺优良率为28.3%,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该自制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导向器应用方便,能有效提高经皮腰椎间盘穿刺的准确率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贵清;汤勇智;杨立群;黎昭华;利洪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前不同常规剂量他汀预防对比剂肾病(CIN)的疗效.方法:入选我院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患者127例,分为对照组、A组(阿托伐他汀10 mg)、B组(阿托伐他汀20mg),药物连续服用3d以上.比较术后3组患者24、48、72 h血肌酐(Scr)变化和CIN发生率.结果:(1)术后CIN的总发生率为11.02%,对照组6.67%(1例),A组13.60%(3例),B组11.10%(10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组患者Scr水平在48、72 h升高幅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前不同常规剂量他汀预防CIN的作用无差异.
作者:吴云涛;邢爱君;关凤焕;黄宇玲;郑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Diaphanous相关成蛋白(DRFs)家族中FMNL3基因在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FMNL3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0例石蜡组织标本(其中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100例、淋巴结转移灶组织6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50例、癌旁正常组织30例)FMNL3蛋白的表达;(2)采用RT-qPCR技术分析FMNL3在60对新鲜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FMNL3蛋白在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80%和26.7%,P<0.01);在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其原发灶(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90%和80%,P< 0.05;其中强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25%和5%,P< 0.01);在伴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不伴转移者(阳性表达百分比为86.7%和80%,P< 0.05;其中强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8.3%和0,P< 0.01)).(2)FMNL3 mRNA表达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是否发生转移有关,癌组织低分化者共表达水平高于高、中分化者,侵犯肌层乃至浆膜层以外者其表达水平高于早期浸润者(黏膜下层以内);伴发转移的癌组织其表达水平高于未发生转移者(前者为后者的2.3倍).结论:FMNL3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相关,并可能对其起促进作用.
作者:肖移生;龚利平;路名芝;曾元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轻度认知障碍(MCI)与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关系.方法:以50例MCI、45例AD、30例VD患者和40名健康老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BDNF浓度.结果:对照组(6.4±3.1) μg/L、MCI组(6.2±5.1).μg/L、AD组(8.1±5.0) μg/L及VD组(5.6±4.8) μg/L BDNF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且AD组BDNF浓度显著高于MCI及VD组(均P<0.05).轻、中重度AD及MCI组间BDNF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未发现各组BDNF浓度与性别、年龄、病程、卒中次数、MMSE评分、CDR评分及ADL评分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AD患者血浆BDNF浓度显著高于MCI及VD患者,但三者BDNF水平与病程及认知功能损害变化无关.
作者:郁俊昌;唐牟尼;韩海英;王华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克罗恩病是一种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的透壁炎症,病变侵蚀肠壁引起的裂隙状溃疡容易形成急性穿孔或各种慢性内、外瘘,大部分克罗恩病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而表现为急腹症患者常需要急症手术[1].手术时将病变肠管切除后可做端端吻合、端侧吻合或侧侧吻合,但采用何种吻合方式目前尚无定论:有提倡侧侧吻合[2],也有建议端端吻合[3].研究[4]表明端端吻合可能与吻合口瘘发生率相关,而侧侧吻合术后并发症少.也有研究[5]显示端端吻合和侧侧吻合术后并发症并无差别.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990-2011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5家医院普通外科实行肠切除肠吻合术的91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吻合方式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以期为克罗恩病患者进行肠吻合术提供临床参考.
作者:黄文鹏;陈景繁;杨建青;董陈诚;梁中晓;陈希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复方氨基酸注射液(9AA)(肾安)联合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高龄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40例MHD高龄患者随机分为3组:肾安联合左卡尼汀组(13例)、左卡尼汀组(16例)、常规营养治疗组(11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肱三头肌处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和体重指数(BMI)等指标,计算标准化的氮表现率蛋白相当量(nPNA)、透析充分性,并检查水钠潴留情况;疗程为3个月.结果:治疗后肾安联合左卡尼汀组患者Alb、PA、TRF、BMI、TSF、MAMC、TC、TG水平均显著高于左卡尼汀组和常规营养治疗组(P<0.01);左卡尼汀组上述指标均较常规营养治疗组显著增高(P<0.01);而3组间的nPNA、透析充分性及水钠潴留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安联合左卡尼汀可进一步改善MHD高龄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
作者:李国华;李宇丹;丁志胜;胡晏珍;蔡雪;张志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临床上颅内小病变术前定位很重要,尤其是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时.在不使用立体定向仪或神经导航系统的情况下,笔者利用普通CT或螺旋CT,通过改进既往定位方法[1-2],为基层医院CT定位颅内小病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25例患者,男18例,女7例,年龄15~70岁,平均36.5岁,病变部位分布如下:顶叶10例,颞叶5例,额叶8例,枕叶2例,病变浅面距离脑表面0.5 cm范围内;病变直径0.8~3.5 cm,平均1.5 cm.25例患者病灶有如下一些特点:(1)病变小;(2)病变位于功能区;(3)病变位于脑表面或较表浅,常规CT或MRI水平扫描平面与手术人路路线可能存在夹角.
作者:杜春富;舒丽娟;吴建兵;曹毅;赵鹤翔;罗丽;张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机械瓣联合置换术后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VP-PM)现象的发生率及其与术前患者情况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比较患者术后瓣膜有效开口面积指数(EOAi)与血流速度的关系.明确不同VP-PM状态患者一般情况及预后有无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29例患者,主动脉瓣中重度VP-PM发生率高于二尖瓣(20.94% vs 2.74%).双瓣均为重度VP-PM患者的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均大于单瓣VP-PM或无VP-PM患者.双瓣均为中重度VP-PM组患者住院期间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瓣中重度VP-PM及无VP-PM患者.结论:(1)双瓣置换术后易出现主动脉瓣VP-PM;(2)双瓣均出现VP-PM患者体重及体表面积较大;(3)术后双瓣均为中重度VP-PM患者的死亡率及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高.
作者:王律;白一帆;刘小刚;张锡武;张米;徐志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涉及肿瘤细胞从原位癌到远处组织定居的全过程,主要包含了上皮间质转化、穿透基膜、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和侵袭邻近组织、细胞迁移、不依赖于锚着的生长、进入血管和淋巴管到达远处部位定居和生长[1].肿瘤转移增加了治疗上的困难并且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它由肿瘤间质和周围组织、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邻近的周细胞、炎性细胞、白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多种ECM成分构成[3].
作者:孙欢;艾文兵;王艳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损伤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NC组)、H组、D组、DH组、DHY组和HY组.200 μmol/L H2O2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差别;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Hochest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测定各组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结果:与NC组比较,H组细胞生存率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SOD活力下降(P<0.05),MDA含量增加(P<0.05);而DH组相对于H组,细胞生存率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SOD活力升高,MDA含量减少(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H2O2诱导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苏玲;屠伟峰;陈茜;欧阳惠碧;郄文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显微手术治疗前的一般状况、手术时机、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等资料,对可能影响CVS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1)年龄≤50岁、吸烟、出血次数≥2次的CVS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2)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患者CVS的发生率高于Ⅰ~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Hunt-Hess Ⅰ~Ⅱ级患者早期手术组、延期手术组与中期手术组比较CVS的发生率低(P< 0.05);Hunt-HessⅢ级、Ⅳ~Ⅴ级患者3组之间CV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50岁、出血≥2次、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985、12.711、4.022和2.663 (P< 0.05).结论:年龄≤50岁、吸烟、出血次数≥2次、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及手术时机是影响颅内破裂动脉瘤显微术后CVS发生的因素,其中年龄≤50岁、出血次数≥2次、术前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是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高岩升;宋来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对有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高危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AMI患者179例,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依据有无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随机分为:安慰剂治疗组、加用泮托拉唑组及加用奥美拉唑治疗组,随访3组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消化道出血事件,比较3组12个月冠状动脉血管内径丢失情况.结果:随访12个月,3组心血管事件、消化道出血事件及冠脉管腔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消化道出血高危风险的AMI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加用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预防消化道出血,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无影响,两种质子泵抑制剂之间亦无差异.
作者:郑若龙;陈新军;钱惠东;李伟章;蒋文龙;魏峰;徐卓文;张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克氏针内固定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急诊处理GustiloⅢ度开放性四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我科收治63例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Gustilo分度为Ⅲ度并伴有大面积软组织撕脱,分别采取克氏针内固定结合VSD(A组)和伤口清创旷置结合石膏托外固定或骨牵引(B组)治疗两种方法对比治疗.结果:A组治疗病例中,8例出现伤口感染,2例出现骨髓炎,4例出现内固定克氏针松动失效(主要以下肢开放性骨折为主).B组治疗病例中,13例出现伤口慢性感染,6例出现骨髓炎,20例二期手术内固定骨折,5例出现皮瓣缺血坏死.结论:克氏针内固定结合VSD处理GustiloⅢ度开放性四肢骨折,可以降低伤口感染率,大部分患者可以免除二次手术.
作者:陈鹏;田晓滨;李波;彭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患者男,37岁,主因左侧颈部突然肿胀2h入院.患者人院前2h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颈部肿胀,伴轻微疼痛,轻度呼吸发憋,无发热,无咳血,无恶心、呕吐,急来我院,门诊行颈部彩超提示:左颈总动脉后方实性肿物,故以“左颈部肿物待查”收入院.查体:左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处明显肿胀,喉结被推向右侧,触痛明显,无波动感,未触及动脉搏动感,间接喉镜下见左侧咽侧壁明显肿胀,表面黏膜呈淡紫色,与会厌接触,会厌无肿胀.化验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正常.根据查体情况初步考虑为颈部血肿.
作者:肖跃华;张海东;韩建存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实验探讨MAPK信号通路MEK5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收集737例散发性CRC患者(实验组)及703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液DNA,利用TaqMan-MBG荧光探针法检测MEK5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实验组饮酒和吸烟者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K5基因位点-1118C>T等位基因在CRC患者人群与健康对照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BMI≥24 kg/m2的肥胖人群中,-1118C>T突变基因型(CT +Tr)较野生型CC有增加CRC风险的趋势(OR=1.42,95%CI=0.97~2.08,P>0.05),-1118C>T突变基因型与饮酒和肥胖存在交互作用,使CRC发病风险增加(OR=1.73和1.19;95%CI=1.24~ 2.42,1.04~1.37,P<0.01,P<0.05).结论:饮酒和吸烟是散发性CR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MEK5基因-1118C>T多态性单独与CRC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但其突变基因型(CT+Tr)与饮酒和肥胖两个环境因素在增加CRC风险性上存在交互作用,使CRC发病的风险增加.
作者:刁德昌;万进;王磊;彭俊生;陈志强;王伟;鲜振宇;汪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