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管型喉罩在全麻超快速脱瘾治疗中的应用

周代伟;梁亚统;陈彬;胡忆华;肖晓山;马松梅

关键词:双管型喉罩, 气管插管, 全麻, 超快速脱瘾
摘要:目的:研究全麻超快速脱瘾治疗中使用双管型喉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全麻超快速脱瘾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双管型喉罩插管全麻组(Ⅰ组)和气管插管全麻组(Ⅱ组),每组30例.记录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 h(T3)、插管后3 h(T4)、插管后5 h(T5)、拔管前(T6)、拔管后即刻(T7)的MAP、ECG、HR、SpO2、PETCO2、BIS.观察置入胃管一次成功率、术中有无反流误吸和术后24 h访视有无咽喉痛.结果:T2、T3、T4、T5、T6、T7时Ⅱ组MAP、HR高于T1及Ⅰ组(P<0.05).Ⅰ组置入胃管一次成功28例(93%),明显高于Ⅱ组18例(60%)(P<0.05).两组术中均无反流误吸发生.术后咽部不适Ⅰ组6例(20%),明显少于Ⅱ组22例(73%)(P<0.05).结论:双管型喉罩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全麻超快速脱瘾治疗,利于胃管顺利置入,可减少插管相关并发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泡蛋白沉积症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研究

    目的:总结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的临床特征、病理和影像学资料及诊治情况,探讨其影像学改变的病理基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至2011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确诊的22例P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AP以咳嗽、咳痰和气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特征性胸部CT表现包括磨玻璃影、地图样分布和铺路石征.本组患者全部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和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确诊.22例PAP患者中15例接受了全麻下同期双侧或分期单侧大容量全肺灌洗(WLL)治疗,接受WLL治疗后的患者临床症状、血气、肺功能和影像学方面的异常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PAP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熟悉PAP胸部CT的特征性改变有助于PAP的早期诊断,确诊主要依靠BAL和TBLB,目前WLL为PAP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谭卫平;唐可京;郭禹标;谢灿茂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改变

    随着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逐渐增多,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解除白内障的同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尤其是对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越来越被关注.为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我们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技术,比较术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改变.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入工晶体植入术的2型糖尿病老年性白内障,且无术中并发症、术前能获取理想黄斑区OCT扫描的患者.

    作者:王雪菁;翟楠;陈一兵;秦伟;张月;曾东兴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胎盘植入的MRI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胎盘植入患者22例,18例行产前常规MRI扫描,年龄22~37岁,平均31.8岁;4例胎盘滞留行常规MRI和增强扫描,年龄24~ 36岁,平均年龄33.6岁.分娩孕周36~40周,平均37.5周.结果:18例产前胎盘植入MRI表现为:(1)子宫内膜结合带局部模糊8例;(2)结合带消失,胎盘突入肌层,肌层局部明显变薄10例,其中基本位于肌层内8例,2例至浆膜层;(3)12例胎盘附着子宫下段,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下部子宫膨大;(4)1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其内可见不规则的高信号,T2WI多呈混杂高信号.4例产后胎盘植入MRI表现为结合带消失,胎盘突入肌层,增强扫描胎盘明显不均匀持续强化,清晰地显示胎盘伸入子宫肌层.结论:MRI对产前有无胎盘植入及产后胎盘滞留是否因胎盘植入提供准确的诊断.

    作者:张园;孙多成;徐林;欧常学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隔离肺合并鳞状细胞癌及结核1例

    患者男,40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自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少量白痰,有胸闷、胸痛、疼痛为钝痛,左侧胸部为主,活动后更加明显.近2个月来出咳嗽加重、咳少许黄痰,偶有发热等症状,高体温38.5℃.无气促、盗汗等症状.2013年4月25日在到当地医院行胸部CT检查发现:肺隔症.为进一步治疗到我院就诊,并以“肺隔症”收入住院.起病以来,食欲尚可,精神稍差,大小便正常.体力活动正常.

    作者:郝华;徐芬;邬黎青;李里香;汪庆余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灵杆菌多糖对内毒素诱导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灵杆菌多糖对内毒素(LPS)所致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提前0.5 h给小鼠腹腔注射灵杆菌多糖,然后尾静脉注射LPS (30 mg/kg),3h后ELISA法测定肺组织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6h后测量肺湿重干重比(W/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灵杆菌多糖(100 U/kg)可部分抑制由LPS引起的IL-1β、IL-6、TNF-α的增加(P<0.05),降低肺W/D(P<0.05);剂量为100、50 U/kg时,可部分抑制MPO活性(P<0.05)及MDA含量(P<0.01)的增加.结论:灵杆菌多糖预防性给药对内毒素所致小鼠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群;汪燕;余传林;陈娜娜;雷林生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血管内超声在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应用评价

    目的:用血管内超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冠脉病变情况.方法:连续性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择期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再通组和未通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经血管内超声检查的冠脉病变情况.结果:再通组吸烟人数比例高,未通组糖尿病、血脂异常多见;两组有效管腔面积分别为(6.89±3.58)mm2,(2.46±0.3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面积分别为(6.34±2.61)mm2,(9.76±3.67)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所占比例分别为20%、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通组较再通组冠脉病变严重;血管脉内超声检查更能准确评价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在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希立;许兆延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养血行血方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血流动力学调控的研究

    目的:临床观察养血行血方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血流动力学的调控作用,以筛选有效方药.方法:收集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控制眼压的基础上,治疗组以养血行血法组成的双芍护睛方、对照组予尼莫地平片口服,两组治疗前后均予彩色多普勒(CDFI)观察患眼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舒张末期的血流速度及阻力值.结果:治疗组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舒张末期的血流速度治疗后增加,阻力值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养血行血方能增加眼的血流速度,降低阻力值,对抗视神经的损伤以保护视功能.

    作者:肖家翔;宋桂琼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不同糖皮质激素给药方式将90例AECOPD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吸入组、静脉组、联合组.观察3组在治疗前,治疗后3d及治疗后7d的BODE评分、血气分析以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3d与治疗前比较,吸入组与联合组的BODE、FEV1%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7d与治疗后3d比较,静脉组的BODE、FEV1%以及联合组的FEV1%改善显著(P<0.01).3组患者治疗期间总不良事件发生率静脉组>联合组>吸入组.结论:激素雾化给药能够更早(0~3d)改善患者气流受限、生活质量,而静脉给药作用时间持久且在激素治疗后期(4~7 d)作用更为明显.静脉组给药副作用发生率高于吸入组及联合组给药.联合给药可能为治疗AECOPD的佳选择.

    作者:龚建化;何丽;张家洪;熊邦琴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少儿MELAS综合征临床、影像、病理和基因分析

    目的:分析少儿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能力.方法:对5例MELAS综合征少儿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病理进行分析,并用PCR-RFLP结合基因测序方法进行线粒体基因突变检测.结果:MELAS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肌无力、听力或视力障碍、失语、脑卒中样发作、智力下降、生长发育迟滞、血乳酸增高等.MRI表现为不符合脑血管分布的多发长T1长T2信号,主要累及颞枕顶叶.超微病理学检查仅见一例患者线粒体增加及形态结构异常.基因检测可见所有患者均有A3243G位点杂合突变.结论:MELAS综合征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血乳酸测定、影像学、病理学和基因突变检测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mtDNA突变检测是诊断MELAS敏感、可靠的方法之一.

    作者:周君霞;张淑芳;逯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白醋染色指导Barrett食管活检病理诊断的临床研究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可伴有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目前使用碘液和美蓝染色等手段较易确定BE范围,但如何判断BE中是否存在IM及异型增生却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研究表明采用醋酸喷洒可提高BE肿瘤的检出率[1].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的内镜技术,可清晰显现黏膜表面结构和微血管形态,能提高BE白光内镜筛查及监测肠化生、异型增生和癌变的效率[2].但NBI尚未在国内普及.本文探讨白醋染色指导活检在BE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吴蓉;李国熊;李丽;陈晶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双源CT灌注成像在肝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在肝转移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双源CT行全肝CT灌注检查,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灌注参数及灌注伪彩图像,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1)肝转移瘤肝动脉灌注量及动脉灌注指数较周围肝实质均升高,而门静脉灌注量则降低,达峰时间明显缩短.(2)肝转移瘤TDC(时间密度曲线)变化较大,但均表现出比较明显上升坡度,峰值出现时间较早.(3)富血供与乏血供转移瘤灌注图有一定差异,在ALP及HPI伪彩图上,病灶外周皆呈高灌注表现,乏血供转移瘤中心多呈低灌注,富血供转移瘤中心不均匀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略低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呈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4)HPI和ALP灌注伪彩图像中显示的病灶面积较CT增强图像面积更大.结论:双源CT灌注可反映肝转移瘤血供情况,对肿瘤真实大小的评估、转移瘤术前指导及术后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波;卞佳;姜兴岳;张林;张兰;代彩云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PDCA循环式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利用PDCA(plan do check action)循环式护理干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探讨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入住我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PDCA循环式护理,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后采用生存质量评定量表和慢性肝病问卷CLDQ (chronic liver disease questionnaire)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生存质量评分和CLDQ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式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翟清华;郑蔚;张利霞;黄艳玲;乐婷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γδT细胞生物学特性及研究进展

    γδT细胞是T细胞的一个特殊亚群,多数为CD4-CD8-T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和上皮组织中,在外周血中占CD3+T细胞的1%~5%,按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类型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TCRαβ和TCRγδT细胞.γδT细胞的分布位置、发育途径、表型标志及抗原识别机制都与αβT细胞有着显著的区别.已有多项研究表明,γδT细胞不但可以直接识别并杀伤靶细胞,参与早期抗HIV的天然免疫,而且其分泌的各类细胞因子有助于诱发获得性免疫反应[1],在机体的抗肿瘤、抗感染、抗过敏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γδ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马锡慧;肖漓;冯凯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MP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监测系统13200例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MP监测系统对妊高征的预测准确性及预测阳性患者进行药物干预的效果.方法:对13 200例正常孕妇按孕周不同分4阶段进行MP预测,直至分娩,测量并记录其血压变化.预测阴性者每4周复查1次,计算预测阴性孕妇的错误率;预测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825例,进行药物治疗加生活指导;对照组705例,仅进行生活指导,每2周行MP检测1次,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预测阴性孕妇的错误率为3.87%.预测阳性患者治疗组妊高征发生率2.83%;对照组妊高征发生率14.93%;两组妊高征发生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通过MP监测系统可以很好的筛查出妊高征的高风险孕妇,对预测阳性患者在生活指导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可以大大降低了妊高征的发生率.

    作者:朱爱玲;张东红;王俊霞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Narcotrend脑电监测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Narcotrend脑电监测仪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方法:40例择期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临床组和NI组,每组20例,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T1)、转流前(T2)、转流后(T3)、复温(T4)、转流停机后(T5)、手术结束(T6)7个时间点的HR和MAP,且均记录两组患儿CPB时间、手术时间、听从指令时间以及拔管时间.NI组同时记录NI,其维持在D2~E0.结果:两组患儿在T1时点HR显著减慢,T5、T6时点HR显著增快,T4、T5时点MAP显著降低,与组内其他时点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在同时点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使用剂量:临床组显著多于NI组(P<0.05);听从指令及拔管时间:临床组显著长于NI组(P<0.05).结论:Narcotrend脑电监测仪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快通道麻醉中有助于减少麻醉药的用量,缩短患儿苏醒及在ICU停留时间.

    作者:许厚仁;郭锐;王力峰;邓云菱;钟茂林;彭道珍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15例分析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CT表现,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GIST中,原发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8例,回肠4例;恶性10例,良性2例,交界性3例;CT表现为与肠壁密切相关的软组织肿块,病灶一般境界清晰;良性者,多数<3cm,密度较均匀;恶性者,多数>3cm,密度多不均匀,肿块内可见出血囊变坏死区.肿块多为富血供,增强后肿块的实质部分强化显著,囊变坏死区不强化.结论: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能够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强化特点,对于术前定位、定性和肿瘤分级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冯永明;钱斌;陈宏伟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CFTR在囊性纤维化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是一种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由囊性纤维化跨膜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基因突变致其编码的CFTR蛋白功能缺陷所致[1].全球约70000名CF患者,其中白种人常见[2],临床资料显示该病在我国也有一定发病率.CF死亡率极高,中位生存期短[3],亟需找到有效治疗措施改善CF患者生存质量.针对CFTR基因突变及其编码的CFTR缺陷选择个性化治疗[4],是近年CF治疗研究的热点.

    作者:王秋琼;秦光梅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早期髋臼软骨细胞凋亡与Bcl-2、Bax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早期髋臼软骨是否发生了过度的细胞凋亡,以及Bcl-2、Bax的表达与髋臼软骨细胞凋亡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雌雄不限,4周龄,体重(0.5±0.05)kg,平均0.5 kg,采用兔后肢伸膝屈髋位管型石膏固定方法制作DDH模型.将左后肢管型石膏固定为实验侧,右后肢不做处理为空白对照侧.结果:DDH造模成功率60%(24/40),证实DDH早期髋臼软骨中存在过度的细胞凋亡,Bcl-2在髋臼软骨中的表达与Bax的表达结果相反,且Bcl-2/Bax比值与髋臼软骨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结论:DDH早期髋臼软骨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可能是髋臼软骨退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参与了DDH的髋臼发育不良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王炳海;韦宜山;丁良甲;边鸿飞;崔兆鹏;王海瑞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于肾移植手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肾移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恢复情况.方法:30例肾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血浆浓度为靶浓度,TCI舒芬太尼(PS组,n=15)0.4 μg/L或瑞芬太尼(PR组,n=15)4μg/L,丙泊酚靶浓度4 mg/L,术中观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麻醉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随时间变化有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麻醉恢复PS组患者平稳,PR组1例患者发生躁动.结论:肾移植手术中TCI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均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两组方法均不影响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作者:邵伟栋;张兴安;刘礼胜;徐波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促胃动力药在神经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置管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多潘立酮混悬液提高神经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置管成功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3年我院ICU内需行肠内营养支持的神经重症患者,置入螺旋型鼻肠管,跟踪观察至置管后24 h.采用床边X线评估管端位置,管端位于幽门后为置管成功.按在置管过程中是否使用促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多潘立酮混悬液)分为促胃动力药组和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病例的置管成功率.结果:促胃动力药组的置管成功率为42.7%(47/110),对照组为29.7%(3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 0.05),其中,使用甲氧氯普胺时置管成功率为51.0%(25/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 0.012 5);使用多潘立酮混悬液时置管成功率为36.1%(22/6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94).结论:在神经重症患者中使用促胃动力药可以提高螺旋型鼻肠管置管成功率,但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多潘立酮混悬液对提高成功率的有效性不一致,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维生;张一臣;胡北;孙诚;吕波;叶珩;解迪;陈纯波 刊期: 2013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