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γδT细胞生物学特性及研究进展

马锡慧;肖漓;冯凯

关键词:细胞因子, 自身免疫性疾病, 生物学特性, 直接识别, 细胞受体, 天然免疫, 识别机制, 上皮组织, 免疫反应, 分布位置, 发育途径, 细胞分, 外周血, 抗肿瘤, 抗过敏, 抗感染, 获得性, 靶细胞, 综述, 杀伤
摘要:γδT细胞是T细胞的一个特殊亚群,多数为CD4-CD8-T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和上皮组织中,在外周血中占CD3+T细胞的1%~5%,按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类型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TCRαβ和TCRγδT细胞.γδT细胞的分布位置、发育途径、表型标志及抗原识别机制都与αβT细胞有着显著的区别.已有多项研究表明,γδT细胞不但可以直接识别并杀伤靶细胞,参与早期抗HIV的天然免疫,而且其分泌的各类细胞因子有助于诱发获得性免疫反应[1],在机体的抗肿瘤、抗感染、抗过敏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γδ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肠系膜上动脉交通支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2例

    病例1,患者男,47岁,因腹胀20 d入院.入院后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2009年12月4日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图1).术中发现腹腔干开口处闭塞,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通过胰十二指肠动脉与肝动脉、脾动脉交通.予微导管(progreat)经肠系膜上动脉超选至脾动脉近脾门处用明胶海绵颗粒(艾力康,560~710 μm)成功栓塞脾脏约50%.术后复查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升高.术后患者脾区疼痛3d,发热8d,予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

    作者:于长辉;黄纯炽;毛华;余建林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15例分析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CT表现,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GIST中,原发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8例,回肠4例;恶性10例,良性2例,交界性3例;CT表现为与肠壁密切相关的软组织肿块,病灶一般境界清晰;良性者,多数<3cm,密度较均匀;恶性者,多数>3cm,密度多不均匀,肿块内可见出血囊变坏死区.肿块多为富血供,增强后肿块的实质部分强化显著,囊变坏死区不强化.结论: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能够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强化特点,对于术前定位、定性和肿瘤分级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冯永明;钱斌;陈宏伟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继发性恶性病变的CT表现

    目的:探讨继发性肠系膜恶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继发性肠系膜恶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腹腔内肿瘤和(或)癌性腹膜炎经病理证实或细胞学检查证实.着重观察肠系膜病变和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肠系膜病变包括肿块影19.2%,系膜饼状改变3.8%,结节影53.8%,索条影67.3%,系膜密度增高71.2%,血管增粗伴或不伴有边缘模糊17.3%,系膜淋巴结增大42.3%.28例系膜结节中,均匀强化64.3%,环状强化14.3%,无强化21.4%.结论:螺旋CT可良好显示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继发性恶性病变.

    作者:董鹏;卢春燕;闵鹏秋;王滨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局部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周围浸润注射镇痛与关节腔内持续镇痛的镇痛效果.方法:36例患者,随机分成关节周围镇痛组(Ⅰ组)、关节腔内持续镇痛组(C组).手术结束前配置鸡尾酒镇痛液.Ⅰ组:取55 mL作关节腔周围镇痛.C组:取55 mL作关节腔周围镇痛,100 mL作术后关节腔内持续镇痛.记录术后2、6、10、18、26、34、42、50、58、64、72 h的VAS评分;术后第1、2、3天患膝主动活动度;追加镇痛药物量;副作用记录.结果:两组在术后疼痛、术后关节活动度上有组间差异,C组在术后18、16、34、48 hVAS评分显著低于Ⅰ组,术后第3天关节活动度显著优于Ⅰ组.Ⅰ组有疼痛反弹现象.术后追加镇痛药两组无差异.两组均无明显副作用发生.结论:关节腔内持续镇痛技术能提供良好稳定的术后镇痛,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的改善.

    作者:郭达;曹学伟;刘军;潘建科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低剂量双相CT扫描成像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低剂量双相CT扫描成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入选COPD患者44例,对照组15例,均在肺功能试验1周内完成低剂量双相CT扫描,得到大吸气末和大呼气末CT肺容积数据.采用GE公司Lungs定量软件测定全肺容积、气体潴留体积及所占百分比,进行组间比较,并与肺功能试验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OPD组大吸、呼气末全肺容积(Vin、Vex)、大呼气末肺内气体潴留体积(Vtrap)及百分比(Vtra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Vin与肺总量(TLC)(r=0.675,P< 0.01)、Vex与残气量(RV)(r=0.651,P< 0.01)存在明显的正相关,Vtrap及Vtrap%与FEV1/FVC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506、-0.602;P< 0.05、<0.01).结论:低剂量双相CT扫描肺功能成像对COPD患者肺功能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作者:王晓华;段江晖;杜毅鹏;沈宁;贺蓓;袁慧书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IgA肾病大鼠TGF-β1和MCP-1的影响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于IgA肾病大鼠肾脏中细胞因子TGF-β1和MCP-1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MSCs注射组、生理盐水组及正常对照组.前两组以牛血清白蛋白(BSA)+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法建立IgA肾病模型.体外连续培养SD大鼠BMSCs.用ELISA法检测尿中的TGF-β1、MCP-1水平,用RT-PCR技术检测肾组织中二者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两种细胞因子在肾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移植后1周,检测MSCs组大鼠尿上清细胞因子TGF-β1(5.38±0.99) ng/mL,MCP-1(287.67±17.41)pg/mL; NS组TGF-β1(7.84±0.98) ng/mL,MCP-1(359±10.49)pg/mL.两组相比P< 0.05.移植后4周,MSCs组TGF-β1(2.78±0.35)ng/mL,MCP-1(197.83±15.16)pg/mL;NS组TGF-β1(9.18±0.64)ng/mL,MCP-1 (403.5±19.27)pg/mL.两组相比,P<0.05.且两种细胞因子在两组大鼠肾免疫组化蛋白表达及肾组织中mRNA表达上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输注BMSCs后肾脏内的TGF-β1、MCP-1明显减少,且有延续效应,可能是MSCs修复IgA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彭伟;黄演强;刘郑荣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双源CT灌注成像在肝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在肝转移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双源CT行全肝CT灌注检查,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灌注参数及灌注伪彩图像,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1)肝转移瘤肝动脉灌注量及动脉灌注指数较周围肝实质均升高,而门静脉灌注量则降低,达峰时间明显缩短.(2)肝转移瘤TDC(时间密度曲线)变化较大,但均表现出比较明显上升坡度,峰值出现时间较早.(3)富血供与乏血供转移瘤灌注图有一定差异,在ALP及HPI伪彩图上,病灶外周皆呈高灌注表现,乏血供转移瘤中心多呈低灌注,富血供转移瘤中心不均匀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略低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呈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4)HPI和ALP灌注伪彩图像中显示的病灶面积较CT增强图像面积更大.结论:双源CT灌注可反映肝转移瘤血供情况,对肿瘤真实大小的评估、转移瘤术前指导及术后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波;卞佳;姜兴岳;张林;张兰;代彩云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三维腔内超声对肛瘘手术指导价值的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肛瘘患者术前三维腔内超声测量指标,评估三维腔内超声对肛瘘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9月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肛瘘住院手术患者4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肛瘘直接切开组和切开挂线组.术前三维腔内超声测量: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长度(EAS+PR),内括约肌长度(IAS),外括约肌远端到内口的距离(EAS-IO),内括约肌远端到内口的距离(IAS-IO)以及瘘管累及内外括约肌的长度及百分比.采用Wexner失禁评分评估肛门功能.结果:肛瘘切开挂线组EAS-IO及IAS-IO明显大于直接切开组,切开挂线组经括约肌肛瘘累及内、外括约肌的长度及百分比均明显大于直接切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3例(7%)患者出现轻微肛门失禁症状,Wexner失禁评分平均2分.结论:三维腔内超声能精确定位内口,测量瘘管累及括约肌的范围,有利于选择安全的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失禁的发生.

    作者:薛雅红;丁曙晴;刘飞;章蓓;裴穗东;王小峰;谭妍妍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精原细胞瘤合并腹茧症致肠梗阻1例

    患者,男,48岁,因“间歇性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5d”于2012年2月18日入院,缘于入院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以下腹部为主,呈间歇性胀痛,疼痛为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伴咖啡样物,呕吐后症状无明显缓解,疼痛不向其他部位放射,且呈渐进性加重,为求诊治,在当地医院住院,行腹部平片检查提示:肠管扩张,下腹部见多个小气液平面,考虑肠梗阻.给予灌肠对症等治疗5d症状未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逐来我院.

    作者:姬永忠;牟啸东;燕建洲;滕爱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小剂量肝素对老年AECOPD患者疗效及Fbg、Hs-CRP、TNF-α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对老年AECOPD患者疗效及血纤维蛋白原(Fb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139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分为小剂量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和常规组,同时选52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包括给予患者吸氧、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小剂量肝素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步使用小剂量肝素治疗,50 mg/d泵入;低分子肝素组同步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抗皮下注射/d,评价三组的疗效、检测三组AECOPD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对照组Fbg、Hs-CRP及TNF-α水平.结果:小剂量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Fbg、Hs-CRP及TNF-α水平小剂量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三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小剂量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较常规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小剂量肝素通过降低老年AECOPD患者Fbg、Hs-CRP、TNF-α水平,继而抑制气道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红阳;郭秀华;戈艳蕾;王立民;付爱双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单切口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比较:Meta分析

    目的:评价单切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LC)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LC)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Pubmed等数据库,查找发表于2010-2013年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研究1 300例患者,研究发现与CLC相比,SILC在出血量、疼痛、美观效果方面有优势,在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方面无差异,手术时间、并发症方面存在劣势.结论:SILC在美观等方面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手术时间长;总之,两种术式各有长短,需酌情选择.

    作者:黄乾鹏;朱立新;许小亮;耿小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大隐静脉曲张合并皮肤溃疡治疗体会

    大隐静脉曲张合并皮肤溃疡是外科常见病,由于反复发作,不易愈合,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本科自2000年5月至2012年8月,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皮肤溃疡205例.疗效均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5例患者,其中男116例,女89例,年龄34~75岁,平均56岁,病程6个月~34年.皮肤溃疡均位于足靴区,面积小为0.8cm×0.6 cm,大为15 cm×5 cm.其中单侧病变185例,双侧病变20例.所有患者均有下肢色素沉着,160例合并慢性湿疹.

    作者:傅平;曾庆黎;周凯;符建平;彭星宇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全盆底重建术与阴式子宫全切+阴道壁修补术治疗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全盆底重建术(Prolift)与阴式子宫全切+阴道壁修补术在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45例中、重度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非随机分为观察组即全盆底重建组(20例)和对照组即阴式子宫全切+阴道壁修补组(25例)进行治疗,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术后定期随访,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平均16个月,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以术后12个月至18个月内高,分别为10%(2/20)和28%(7/25).观察组1例出现补片暴露,观察组术后性生活恢复和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rolift全盆底重建手术操作安全、创伤少,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付燕燕;鲁菊英;梁新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肿瘤标志物与特发性肺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与特发性肺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36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32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患者.比较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糖蛋白抗原19-9(CA19-9)、糖蛋白抗原15-3(CA15-3)、糖蛋白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初步探讨IPF患者各项肿瘤标志物与DLCO%和HRCT纤维化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增高,分别有33例(91.7%)IPF和19例(59.4%)NSIP患者CA15-3水平高于正常上限(25 U/mL).IPF组CA15-3、CA125和CEA较NSIP增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IPF患者CA19-9、CA15-3、CA125、CEA血清浓度与纤维化程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1、0.591、0.497、0.512,均P<0.001);NSE、Cyfra 21-1浓度与纤维化程度无相关(均P>0.05).IPF患者CA19-9、CA15-3、CEA与DLCO%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04、-0.412、-0.386,均P<0.05).结论:IPF患者同时存在多种肿瘤标志物表达升高,CA19-9、CA15-3、CEA血清浓度能够反映IPF患者肺间质受损的严重程度.

    作者:干丽萍;李时悦;林心情;罗群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灵杆菌多糖对内毒素诱导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灵杆菌多糖对内毒素(LPS)所致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提前0.5 h给小鼠腹腔注射灵杆菌多糖,然后尾静脉注射LPS (30 mg/kg),3h后ELISA法测定肺组织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6h后测量肺湿重干重比(W/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灵杆菌多糖(100 U/kg)可部分抑制由LPS引起的IL-1β、IL-6、TNF-α的增加(P<0.05),降低肺W/D(P<0.05);剂量为100、50 U/kg时,可部分抑制MPO活性(P<0.05)及MDA含量(P<0.01)的增加.结论:灵杆菌多糖预防性给药对内毒素所致小鼠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群;汪燕;余传林;陈娜娜;雷林生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进展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是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综合征,可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EVB)、腹水及肝性脑病等,其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预防PHT的发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方向.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必须明确PHT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发病机制,且近20年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普勒超声(Doppler ultrasound,DUS)、磁共振血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间接门静脉造影(indirect portal vein angiography,IPVG)等检查在PHT血流动力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文娜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血红素加氧酶-1对食管癌Eca109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红素加氧酶-1 (heme oxygenase,HO-1)对食管癌Eca109细胞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氯化高铁血红素(Hemin)及体外设计合成的靶向抑制HO-1的小分子RNA (siRNA)分别诱导和沉默食管鳞癌Eca109细胞HO-1基因的表达,应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HO-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将实验分为Hemin(10 μmol/L)处理组、HO-1siRNA+Hemin(10 μmol/L)组、HO-1 siRNA组、空白对照组,分别以Western blot和ELASA法检测各组细胞VEGF的表达.结果: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emin(10 μmol/L)可以有效诱导HO-1及VEGF的表达,而转染HO-1 siRNA可以成功抑制食管鳞癌Eca109细胞HO-1的表达;干扰Hemin诱导的HO-1后,VEGF的表达水平也随之降低.结论:HO-1 siRNA可有效沉默食管癌Eca109细胞HO-1的表达,并抑制HO-1诱导的VEGF的表达.

    作者:夏利龙;朱成楚;陈保富;孔敏;陈宇;黄磊;胡炳川;张健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白醋染色指导Barrett食管活检病理诊断的临床研究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可伴有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目前使用碘液和美蓝染色等手段较易确定BE范围,但如何判断BE中是否存在IM及异型增生却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研究表明采用醋酸喷洒可提高BE肿瘤的检出率[1].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的内镜技术,可清晰显现黏膜表面结构和微血管形态,能提高BE白光内镜筛查及监测肠化生、异型增生和癌变的效率[2].但NBI尚未在国内普及.本文探讨白醋染色指导活检在BE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吴蓉;李国熊;李丽;陈晶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双边可调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Eichenholtz 3期中后足Charcot关节病

    目的:探索应用双边可调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Eichenholtz 3期中后足Charcot关节病.方法:总结2008年3月至2011年4月年14例Eichenholtz 3期中后足Charcot关节病.采用双边可调式外固定支架牵张复位重建中后足骨关节结构,行关节融合同时调整足内外侧柱长度,对比手术前后足部形态及功能.结果:随访14例患者至完全负重行走后27周,关节完全骨性融合时间平均19周,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平均21周,终均达到关节骨性融合,形成稳定的跖行足.对比手术前后内柱高度、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距舟覆盖角、距跟角都有明确改善.AOFAS评分术前平均46分,术后平均78分.结论:采用双边可调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Eichenholtz 3期中后足Charcot关节病,能大限度重建中后足骨性结构,使脱位畸变关节达到稳定骨性融合,矫正畸形,调整足部应力分布,有效改善患者足部症状.

    作者:赵晶晶;黄若昆;肖凯;李静;方真华;勘武生;谢鸣 刊期: 2013年第20期

  • 少儿MELAS综合征临床、影像、病理和基因分析

    目的:分析少儿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能力.方法:对5例MELAS综合征少儿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病理进行分析,并用PCR-RFLP结合基因测序方法进行线粒体基因突变检测.结果:MELAS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肌无力、听力或视力障碍、失语、脑卒中样发作、智力下降、生长发育迟滞、血乳酸增高等.MRI表现为不符合脑血管分布的多发长T1长T2信号,主要累及颞枕顶叶.超微病理学检查仅见一例患者线粒体增加及形态结构异常.基因检测可见所有患者均有A3243G位点杂合突变.结论:MELAS综合征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血乳酸测定、影像学、病理学和基因突变检测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mtDNA突变检测是诊断MELAS敏感、可靠的方法之一.

    作者:周君霞;张淑芳;逯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